《伤寒杂病论》第一章第一篇第2节:太阳中风证治方剂:桂枝汤

《伤寒杂病论》第一章第一篇第2节:太阳中风证治方剂:桂枝汤阀安格水处理系统
第一章:太阳病
第一篇:太阳中风证治
农业产业园区规划设计方案第2节:太阳中风证治方剂:桂枝汤
(一):桂枝汤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煎法】右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方歌】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
太阳是辨病,中风是辨证。太阳病中风证。中医学,它不仅辨证论治,它也辨病。在辨病的前提下去辨证。这条是非常典型的条文。而且六经病的标题,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也提示了既辨病也辨证。那么根据什么来辨太阳病中风证呢?根据下面的临床表现。阳浮而阴弱,它既说的是脉象,也说的是病机。从脉象的角度来说,阳就是轻取,轻取脉见浮象。这实际上就是脉浮,轻取即得。阴是沉取,脉弱。也就是重按的时候,脉象松弛柔软。这就是浮缓脉的的另外一种说法。从脉的角度来说,阳浮而阴弱,是指脉轻取而见浮象。重按出现松弛柔软,没有力量的表现。阳浮者,热自发。”这个“阳浮”是一个病机的术语。卫阳因抗邪而浮盛于外。卫阳因抗邪而出现了病理性的亢奋,所以它就出现了发热。
“阴弱者,汗自出”。它的意思不是说由于阴弱而导致了汗出。而是说因为汗出而导致了阴弱。
出现了阴弱。阴弱是个病机术语。当然也指脉象,沉取脉弱。底下的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用了三个连绵词。得出一个辨证的结论:就是风邪袭表,卫强营弱,营卫失和。这就是太阳中风证的基本病机。
底下有一个“鼻鸣,干呕”,两个症状是太阳中风证的兼证。鼻卫肺窍,肺主皮毛。太阳主表,
温纳当太阳的表阳,被风寒邪气所伤之后,常常影响肺气的宣发肃降。对太阳中风证来说,主要是风邪上壅,使肺窍不利。鼻鸣指的什么?是指的鼻塞,呼吸不畅,也包括大喷嚏,鼻流清涕。
这些症状,都是风邪袭表后,风邪上壅,肺窍不利的表现。这些都是太阳中风证的兼证。至于干呕,不是风邪犯胃,而是体表有邪,正气抗邪于表,不能顾护于里。导致里气升降失调的一种表现。
在治法上,就是解肌去风,调和营卫。法随证出,法以方传。有法,就有方——《桂枝汤》。《桂枝汤》这张方子正是实现解肌去风,调和营卫这样目的的一张方子。《桂枝汤》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张方子,它有5 种药,我们仔细分析它,实际上它的配伍有两组,一组是辛甘化阳的药,一组是酸甘化阴的药,辛味的桂枝、生姜,配合甜味的甘草、大枣辛甘化阳;它有助卫阳的作用。桂枝、生姜又是辛温解表药,它有祛风散寒的效果。一那么酸甘化阴的那组呢,芍药是酸味的,甘草、大枣是甜味的,它们合起来有酸甘化阴的作用。它可以养营阴,来针对太阳中风证的营阴外泄的自汗出。养营阴,敛汗液。
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可以助卫阳散风寒,养营阴,敛汗液。发汗祛邪而不伤正,敛汗养营
而不留邪,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桂枝汤这张方子,它辛甘助卫阳,酸甘养营阴。它养正力大,发汗力弱,所以我们要想达到发汗的目的,在药后的护理方法上,就应当有特殊的要求。
桂枝汤方方后的话:“上五味,畉咀三味,”畉咀本来的意思是咀嚼,用牙来咀嚼,然后食品味,实际上在这里是用畉咀这两个词表示把药捣碎的意思。汉代没有切片机,把哪几个药捣碎呢?把桂枝、芍药、甘草这三味药捣碎。novellnetware
酸甘化阴生姜为什么不能捣,一捣的话,那液汁就丧失了,所以生姜要切。
大枣十二枚,“擘”。擘这个字读(bai)掰。为什么要掰?如果我们用大枣煮粥,千万不要掰开。一掰开,粥特别甜,大枣没有味道。可是我们现在用枣煮药,我们这里不是为了吃枣,是为了提取枣中的有效成分,所以要掰开,有利于有效成分的提取。如果皮是完整的化,就不利于有效成分的提取。
健康之路 性功能
桂枝去皮,什么叫去皮?桂枝那么细的枝哪有皮啊?在汉代,粗枝细枝一块儿采,带有粗皮的那个是肉桂。采完以后,把带有粗皮的都去掉,只留细嫩的枝,这就是桂枝去皮。
好,上五个药,桂枝,芍药,甘草三个药捣碎,生姜要切,大枣要掰开。“以水7 升”,汉代的一升等于现在的200ml,我会有一次专门讲汉代的度量衡制和中药计量的折算,我们在这里顺便提一下,汉代的一升等于现在的200ml 以水7 升,就是1400ml 水。来煮上述的药,“微火煮取3 升”,小火来煮。“去滓”,就是把药渣去掉。“适寒温”,就是使这个药液不冷不热。“服一升”,一次只吃一升。上诉的药量,是三次量。
“服已须萸,啜热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服药以后,很短的时间,就要喝热稀粥来助药力。为什么要喝热稀粥来助药力?因为桂枝汤这张方子,养正力大,发汗力弱。要想发汗就要配合热稀粥,喝热稀粥意义有两个:一个是借谷气来补充汗源。太阳中风证有自汗出,你想要他发汗,给他补充点津液是必须的,营弱,补津液。大家问了,喝凉粥行不行?你喝冰镇的凉粥,喝下去透心凉,你还想发汗?不可能,所以喝热稀粥的另外一个作用就是借热能(热粥的热能)来鼓舞胃阳。喝完热粥后,整个肚子暖暖和和的,因为胃是出中焦的,太阳的阳气是补充于中焦的。鼓舞胃阳进而振奋卫阳!
发汗的要求。“遍身辄辄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这是汗法的要求。这个要求很重要,首先,这个汗出要周遍,要遍身,不能鼻子尖见到一点汗,好,出汗了
就把被子一掀,那达不到汗出热退的效果,也不能心口窝见到一点汗就算出了汗了,这也不行,要遍身。什么叫遍身?
“遍身“是手脚都有一点汗,才叫汗出周遍。这是发汗的第一个要求。发汗的第二个要求是:出小汗、出微汗,而不能出大汗淋漓。Zhezhe 然和我们第12 条方后所说的”辄辄微似有汗者“都是指的出小汗、出微汗,这是发汗的第二个要求。
第三个要求是要持续出一段时间的汗,“温覆令一时许”2 个小时的样子。有了这3 个要求,才能达到汗出热退脉静身凉的效果。这就是发汗在护理上的要求。
“不可令如水流漓,”流漓,也是个连绵词,写成淋漓也可以。不可以让他出汗太多,象流水意义淋漓的大汗粗,为什么?因为中医治病是靠正气来发挥作用的。这个发汗药也是靠正气来发挥作用的,汗出太多,或者伤阴,或者损阳,损伤了正气就不可能把邪气祛除出去,所以他一再强调,“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病就不会好的。
接着看,“若一服汗出病差”,差就是病愈,吃了这一次药,就是一升,喝了热粥,盖了被子,汗出了,病好了,停后服,后面那两次(药)
已经煮好了,后面那两升就不要再吃了。“不必尽剂”,一剂就是指的是上述的药,煮完了,分了三升,叫一剂,一次就叫一服,一服就吃一升,“不必尽剂“,不必再吃剩下的药。所以一剂的药实际上是三次的量,”若不汗“,吃完一次药以后,如果不出汗的话,“更服依前法”,更就是再,就是第二次吃药的时候,还按照原来的方法,喝药、喝热稀粥、盖被子保温。
“又不汗”,吃了第二次药还不出汗,“后服小促其间”,就是第三次吃药的时候,缩短两次吃药间隔的时间。
“半日许令三服尽”。半天的样子,你看看,盖被子保温2 个小时不出汗,接着吃药、喝粥,又不出汗,干脆不要等两个小时了,缩短两次吃药间隔的时间再喝药、喝粥、盖被子。半天的样子,要三次的要都吃完,你看,我们今天服药,就不是这样连续作战。不是这样的一鼓作气。
而是告诉病人,早一次,晚一次。管你汗出不出。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病重的要连续给药。“周时观之”,周时,就是指二十四小时。比如今天早晨8 点给药,就是要一直给药到第二天早晨8 点。
“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上述的药连续服用三次,病证还在,更作服”。再给他一剂药。“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生冷食物容易伤胃阳的),“粘滑肉食”。“粘滑”,就是不好消化的。 
“五辛”就是凡是有刺激味的蔬菜。葱蒜香菜等等。“酒酪”,酒是对胃子有刺激的,鮥是奶制品。这些都要因人而异。“臭恶”,臭是气味。 
比如臭豆腐。气味臭,但很多人都爱吃。
但是,我们得了外感病的时候,这些食物,或者是生冷的,容易伤害卫阳;或者是不好消化的,容易把正气撤向体内的,这样不利于解表。
所以,我们要求得了外感病,对于一切生冷的,对于不好消化的,妨碍胃气的都应当禁忌。
太阳中风证主要是风邪袭表、卫强营弱、营卫失和的证候。它的临床表现有发热、汗出、恶风寒、脉浮缓、鼻鸣、干呕等等。既然是风邪袭表、卫强营弱、营卫失和,所以我们在上就用桂枝汤,解肌袪风,调和营卫。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17:51:0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69837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太阳   中风   发汗   营卫   正气   要求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