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金匮要略_调和_思想及在肝病证治上的运用

振兴中医药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年3月第30卷第3期总第376期
金匮要略  调和 思想及在肝病证治上的运用
李董男  艾青华 摘要:中医 调和 思想之学理源自 内经 ,光大于仲景 金匮要略 ,其精髓在于动态调整、趋于和谐,大略为未病之时重调摄、既病防变需调理、病瘥防复宜调养,在肝病证治中体现为调中焦和少阳。试图阐明这一思想的渊源、内涵和实际运用之道。
关键词: 金匮要略 ,张仲景, 调和 思想,肝病证治
中图分类号:R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772(2009)3-0068-02
The Ideas of Harmony of Jinkui Yaolue and the Application to the Treatment of Disease of Liver LI Do ng nan,A I Qing hua.A nhui College of T r aditional Chines e M edicine,H ef ei230038,China
京津唐
Abstract:T he ideas o f Ha rmony of T r adit ional Chinese M edicine(T CM)is fr om Huangdi N eijing,and carr ied fo rw ard by Zhong jing in Jinkui Y aolue,who se so ul is the dy namic reconciliation t owa rd harmony.T he essence is the conditioning thro ug hout the treatment o f disease.Fo r the treatm
ent of liv er disease,the important thing is the har monizing of middle jiao and Shaoy ang.T his article attempts to clar ify the o rig in,meaning and pr act ical applicatio n of the ideas o f harmo ny .
Key Words:Jinkui Yao lue,Zhang Zho ng jing,ideas of har mony ,the tr eat ment o f disease of liver
中医理论博大精深,功垂千秋者当推医圣张仲景。他遍览书,精研医理,在深入研究 素问 等基础上,结合医疗经验,撰成 伤寒杂病论 ,其中杂病篇 金匮要略 在理论和临床实践方面对后世尤其北宋以来有着深远影响。本文就 金匮要略 中 调和 思想之渊薮、内涵及其在肝病证治中的具体运用试作探讨。
1 中医 调和 思想的学理渊源和内涵
中医 调和 思想肇始于 内经 ,其主要构成要素有二:整体协调观和 阴平阳秘 观。
1.1 整体协调观
据笔者初步统计, 内经 有60篇经文论及 调和 。如开篇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中 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 ,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中 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 。其要旨在于:应用阴阳五行理论来阐释人体与外界环境及人体本身,为统一有机整体,彼此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以维持整体协调和谐,即阴阳调和,内外调和,人与四时、天地调和。这种人与自然界和人体
内部的整体协调观,对后世医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1.2  阴平阳秘 观
内经 曰: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这个 本 就是阴阳和谐。又如 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其病所居,随而调之 等论断,均阐释了医之目的是保持或恢复人体阴阳和谐。唐王冰注云 平人,谓气候平调之人也 , 疏其血气,令得调达,而致和平 ,平即为 平调 、 和平 ,即是 调和 。 内经 诸如调和阴阳、表里、虚实、寒热、营卫、经络、气血等等,调整和扶助人体调节控制系统,都是为了达到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将人体调整到 阴平阳秘 的和谐状态。其关键点是在动态的变化中体现 和谐 。
笔者以为,中医证治体系可分为三个层面: 调和 一类的基 安徽中医学院中医临床学院 安徽合肥 230038本思想为第一层面,分辨 虚实、寒热、表里 的诊法和 扶正祛邪 、 防治未病 一类的大则属于第二层面,而三部九候脉等诊法和 泻南补北 、 增液行舟 、 提壶揭盖 等具体治法乃是第三层面,体系完整,由总而分。历代各家学说是对这三个层面思想、法则的自发利用,尤其是对第二、第三层面的补充和完善。
2  金匮要略 中 调和 思想的主要内容
调和 思想是仲景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仲景强调 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如 金匮要略 水气病 篇论述 气分 原则,提出 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 因阴阳乃气血营卫之总司,阴阳相得,则气血充沛,营卫调和,精神乃治;反之营卫不和,则百病丛生[1]。法当外调营卫,内调气血、脏腑,使之于阴阳内外无所不通,诸方药如桂枝汤等旨在恢复机体的调节功能,增强机体本身化生,使失调之营卫、气血、脏腑趋于和平。以下从未病、已病、病愈三阶段具体阐释。
2.1 未病之时重调摄
仲景继承 内经  上工治未病 未病先防之学术思想,积极倡导以养生调摄和饮食起居预防疾病。他在首篇 脏腑经络先后病 提出: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强调了未病之时 养慎 重要性。
2.2 既病防变需调理
仲景将 内经  治未病 思想进一步发展为既病防变。仲景认为邪气盛实的疾病必传其所克制的脏腑,故调理未受邪之地,先实它脏兼治本脏以鼓邪外出,运 调和 思想于遣方用药之中。如阴阳两虚的寒热证候,非简单以热治寒或以寒治热,而是采用建立中气、平调阴阳之法。用小建中汤之桂枝温阳气,芍
药益阴血,合而调和营卫;生姜温阳,大枣益阴;炙甘草一补中益气,补气血生化之源,二与桂枝辛甘化阳,三与芍药酸甘化阴,从阳引阴,从阴引阳,使阴阳调和,中气得运,则寒热错杂之证可治。
2.3 病瘥防复宜调养
金匮要略  调和 思想及在肝病证治上的运用  李董男等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年3月第30卷第3期总第376期
病向愈而阴精阳气一时难复,仲景仍以调阴和阳、调养脾胃为主。如孕妇素体偏于脾阳虚,寒湿内生,以致气血生化之源不足,无以供养胎儿生长发育,而出现胎动不安之候,采用白术散健脾温中除湿安胎,若出现心烦吐、痛等证,药外以小麦汁、大麦粥补益脾胃,且 病虽愈,服之勿置。 正如 医宗金鉴 伤寒心法要诀 所言: 新愈之后,脏腑气血皆不足,营卫未通,肠胃未和,惟宜白粥静养。 [2]
3  调和 思想在肝病证治上的运用
金匮要略 开篇以肝病证治为例,强调治当 调和 ,其文云: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据五行相制理论以调五脏。其 调和 思维,更多地体现于调中焦、和少阳。
3.1 调中焦
中焦包括脾和胃的功能,脾主运化,胃主受纳,共为人体气血生化之源。肝主疏泄,脾主运化,两者协调,则气机升降有序,运化正常。仲景深谙 中焦如衡、非平不安 的道理,在肝病证治中注重调理脾胃,运化中焦。如桂枝加黄芪汤脾阳不足之黄疸,方中桂枝汤调和营卫,补脾和胃,微取汗以祛表邪,加黄芪健脾益气,一助托邪,二助化湿,尤怡赞此方 斯病去而表不伤,抑以助正气以逐邪气也。 [3]如是则中焦得运,燥湿相济,气机升降有度,则肝血生化有源,肝体柔和得养,肝胆疏泄有常。
3.2 和少阳
少阳属胆与三焦并与肝、心包相表里,胆寄于肝,藏精汁亦司疏泄,胆腑清利则肝气条达,胆气和畅则脾胃功能健全,如 内经 言 少阳为枢 。仲景创六经辨证体系,将少阳枢机作为人体和谐之切入点,如 诸黄,腹痛而呕者,宜柴胡汤 ,意在和解少阳,使气机通利畅达,脏腑功能趋于协调,取精华而排糟粕,有助退黄。另治肝病常配伍柴胡、栀子等调畅情志之药,条达少阳则对肝胆疏泄、脾胃升降和精神情志活动有着重要的调节、促进和控制作用,故曰 枢机不利,和解少阳 及 三阳同病,治为少阳 。
仲景 金匮要略 对 调和 思想的阐释与运用,多为后世医家采用,如 证治准绳 泄泻带下 云 大抵治病,
当求其所因,察何气之胜,取相克之药平之,随其所利而利之,以平为期。此治之大法也。 [4]直至今日对临床和理论研究仍有着重要的先导作用。樊玲整容
现代中医学者多惯言 阴阳平衡 ,但阴阳不可能始终平衡!平人体质有别,或阳旺、或阴盛;自山居、林居至水居,阳渐少、阴渐多;少年阳多于阴,中年以后阴多于阳,一日、一岁阴阳亦有生长化收藏之变。可以说,阴阳二气随人、随地、随时都不可能始终平衡,阴阳共存之道非是平衡,而是和谐! 调和 思想的精髓正在于动态调整、趋于和谐。
笔者以为,我们可以在关注西方医学哲学的同时,加强对中医基本学术思想的发掘和体系的自觉架构,以期对世界医学哲学的发展,作出原创性贡献。
[本课题研究得到安徽中医学院引进人才基金(项目号2006rc001)资助,特此致谢。]
参考文献
[1] 李克光.金匮要略详释[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7.
[2] 吴 谦.医宗金鉴[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4:462.
[3] 尤 怡.金匮要略心典[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2:112.
[4] 王肯堂.证治准绳[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189.
作者简介:李董男(1979-),男,安徽亳州人,讲师,研究方向:中国传统科技史、新安医学。
常量元素收稿日期:2008-09-27
修回日期:2009-01-20(责任编辑:赵明杰)
(上接第67页)揣内 为根据的中医理性综合,难免心主神明、肾藏精、五脏中心论、经络学说这类认识错误。
酸甘化阴3.2 理性综合与原始综合的区别
理性综合与原始综合是有区别的。第一,两类综合表征对象不同:原始综合是分析之前的认识对象,理性综合是分析之后的认识。第二,两类综合存在主体不同:原始综合存在于认识对象(病人),认识综合存在于认识主体头脑中(中医)。第三,两类综合包含的属性量不同:原始综合是无穷多属性的总和,认识综合只包含有限多属性,对于拥有无穷多属性的人体整体而言,无论医学认识包含多少属性,都只是人体原始综合的一部分。这就是说,对于原始综合人体而言,医学认识始终是抽象认识。第四,两类综合在认识中的作用不同:原始综合不但是认识对象,而且是检验认识真理的标准,例如,中医气学的 气 是认识综合,但是, 气 只有一个 无形 属性;而人体呼吸之气、空气则不仅 无形 ,而且有
(蓝天)、能流动(呼吸、风),人们可以感触空气的存在;气学的 气 没有感觉属性,所以,中医气学的 气 是虚概念。
3.2.1 理性认识接受原始综合检验
真理标准认为,认识只有与客观对象一致才是真理。因此,中医理性认识要接受原始综合客观事实的检验。现代医学深化了人体、疾病、经验医药的物质、结构和代谢知识,深化知识对中医理性知识具有检验作用。结论早已有之:心主神明、肾藏精、十二经络、清心泻火、补肾填精治法等理论,与客观对象不一致。唯象医学观念违背 内经  外内相得 医学原则,这是中医理论经不起原始综合检验、发生科学危机的根源。但是,中医感官认识的人体形体、官窍、经脉、藏象、症候、病因、病理、过程是客观存在;中医感知的心主血脉、肺司呼吸、肾主水液、脾统血、肝疏泄胆汁、脑主神明等认识是客观存在;针灸、方药、手术治病经验是客观存在。客观存在的中医药经验知识,虽然受尽错误理论的压迫,但是,效用标准维护着它的市场生存。科学危机证明,有效的经验中医药,不仅需要传承应用,而且需要 外内相得 的科学模式。
五戒禅师私红莲记
参考文献
[1] 王律修.中医科学危机与对策[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008,29(12):63.
[2] 吴敦序.中医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3] 王新华.中医学基础[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9.
[4] 钱信忠.中国医学百科全书 中医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
巴厘路线图社,1994:299.
[5] 朱广启.物性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329.
作者简介:王律修(1944-),男,四川成都人,成都中医药大学西学中毕业,从事临床医学40余年,研究方向:子宫内膜异位症、男女不育症。收稿日期:2008-10-10
修回日期:2009-01-22(责任编辑:赵明杰)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21:34:0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69833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调和   思想   综合   阴阳   认识   人体   营卫   证治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