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医屡试屡效方之胃炎、浅表性萎缩性胃炎秘方

名老中医屡试屡效方之胃炎、浅表性萎缩性胃炎秘方
胃炎——楂梅益胃汤(廖金标方)王劲屹
【组成】 沙参30g,麦冬10g,玉竹10g,生地黄10g,木瓜10g,山楂15g,石斛12g,山药15g,甘草6g,乌梅12g,白芍12g。
横隔板【功效主治】 酸甘化阴,养阴益胃。主治脾阴不足、胃土燥热之证。症见胃脘嘈杂,似饥似辣,似痛非痛,食已即饥,一食即饱,口干舌燥,舌少苔、无苔或花剥苔。多见于现代医学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胃窦炎等。
【加减】 对于胃脘胀痛者,加调气不伤阴之佛手片、代代花、萼梅花等;大便秘结者,加火麻仁、瓜蒌子、黑芝麻;疼痛偏气分者,加川楝子、香附;疼痛偏血分者,加延胡索、丹参;萎缩性胃炎是胃的腺体萎缩,胃酸及胃蛋白酶分泌减少或胃中完全无游离酸,重用乌梅、山楂、木瓜、白芍之类以酸敛养胃;在胃镜中发现合并胃黏膜糜烂者,加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合并胃息肉者,应软坚散结,加千金子霜、山慈菇、黄药子;在病理检查中发现肠上皮化生者,当防癌变,可酌情加半枝莲、石见穿、石打穿、荠菜、蛇莓;病延食管,络损瘀结者,加威灵仙、天仙子、急性子、千叶白槿花。忌大苦大寒、燥热刚烈之品。
【方源】 张季林.廖金标经验方3首简介.江西中医药,2000,31(3):3
酸甘化阴
胃炎——清中消痞汤(李寿山方)
【组成】 太子参15g,麦冬15g,制半夏7.5g,柴胡6g,生白芍10g,炒栀子7.5g,牡丹皮7.5g,青皮10g,丹参15g,甘草6g。
【用法】 先将药物用冷水浸泡20分钟,浸透后煎煮。首煎沸后文火煎30分钟,2煎沸后文火20分钟。煎好后2煎混匀,总量以200ml为宜,每日服1剂,早晚分服,饭前或饭后2小时温服。视病情连服3剂或6剂停药1天。俟病情稳定或治愈后停药,服药过程中,停服其他中西药物。慢性萎缩性胃炎一般需坚持3个月为一疗程。
【功效主治】 养阴益胃,清中消痞。主治浅表性胃炎、反流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等病,症见胃脘痞塞,灼热似痛,似饥不欲食,口干不欲饮,五心烦热,纳呆食少,大便燥秘,舌红少津或舌苔光剥龟裂,脉细或数等。
【方解】 方中太子参、甘草补中益气,以助脾胃之气阴;麦冬甘寒清热,养阴益胃;制半夏和中降逆以消痞;青皮理气疏肝,导滞以散痞;柴胡疏肝解郁以畅胃;生白芍和中缓
急以抑肝和胃;栀子清泻三焦郁火;牡丹皮凉血清泄阴火;丹参凉血祛瘀,调养胃络;甘草又能调和诸药。诸药合用以太子参、麦冬之补,柴胡之升,青皮、半夏之降,栀子、牡丹皮之清,白芍、甘草之和,丹参之消,合诸补、消、清、和、升、降于一炉,共奏养阴益胃、清中消痞之效。樟宜医院
【加减】 泛恶欲吐者加竹茹、茯苓;口干舌燥者加黄连、生地黄,太子参易沙参;噫气矢气不畅者加佛手;气逆咽梗不适者加旋覆花、生代赭石;食少难消者加鸡内金、炒谷麦芽、乌梅;大便清薄者加山药、白扁豆,减栀子、牡丹皮量;头眩目涩者加枸杞子、菊花,去柴胡。
【验案】 王某,女,32岁。1987年9月8日初诊。患者病史10余年,经常胃脘胀满痞塞,近由情志郁怒而加重。胃中灼热似痛,似饥不欲食,口干不欲饮,舌辣似痛,大便干燥、二三日一行,倦怠无力,纳呆消瘦。屡经中西医诊治未愈,胃纤维镜及病理检查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诊脉沉细略数,舌质红少津,龟裂无苔,中脘穴及脾、胃俞穴有压痛。脉证合参属胃痞证。系中虚火郁、阴亏胃热所致,治以养阴益胃、清中消痞法,予清中消痞汤加减。处方:沙参20g,麦冬20g,清半夏7.5g,炒栀子7.5g,粉丹皮7.5g,青皮10g,
生白芍15g,石斛20g,生地黄20g,柴胡3g,生甘草6g,水煎服。服药2周,灼热缓解,大便通畅,口干舌辣均减,食纳略增。原方增减约3个月,诸症消失,食欲恢复,体重增加,面红润,舌脉正常。继服胃康复冲剂巩固,半年后复查胃镜及病理,已转浅表性胃炎轻度,嘱饮食调养。停药观察1年,一切良好。
慢性胃炎——于氏萎胃宁(方)
【组成】 半夏10g,黄芩10g,黄连6g,党参12g,炙甘草10g,干姜10g,代赭石20g,莱菔子15g,枳实10g,芍药15g。
【功效主治】 慢性胃炎。
【方解】 于教授师仲景之本意,以半夏泻心汤为主,旋覆代赭汤为辅,又随证增损之。去壅中呆胃作痞的大枣,与易刺喉作痒、恶心呕吐的旋覆花;加降气和胃,消痞散结的莱菔子、枳实及酸甘化阴,缓急止痛的芍药,合而慢性胃炎,收效非常满意。其机制主要在于方中半夏能和胃止呕,散结消痞,以除恶心、痞满之证;干姜与半夏合,辛开祛寒以和阴;黄芩与黄连合,苦降清热以和阳;党参、炙甘草扶正以助祛邪,可使中气得复;
新中国第一部电影故事片
代赭石、莱菔子“苦辛通降”。综观全方,寒热并用,苦辛并进,补泻兼施,标本兼治,服后可使寒热平调,阴阳和谐,升降复常,中气振作。
【加减】 胃脘疼痛较甚者加木香10g、白芷12g,行气消滞,和血散瘀,解痉止痛。肠鸣泄泻,大便溏薄者,以炮姜10g易干姜,加焦山楂15g,温中散寒,健胃止泻。纳呆,食少加陈皮10g、砂仁6g,或焦山楂15g、炒麦芽15g,以醒脾开胃,消食导滞。夜卧不安,失眠加酸枣仁30g、川芎12g,以养心安神。寒偏盛者加细辛10g,川椒目10g,温中散寒;热偏胜者去干姜,加槟榔10g,蒲公英20g,清解胃热;阴虚者去干姜,加沙参10g,麦冬12g,石斛10g,养阴生津;瘀重者去干姜,加丹参20g,生山楂15g,活血祛瘀。慢性萎缩性胃炎伴有肠化生或不典型增生者,加三棱10g,莪术10g,消瘀散结,抑制肠化;加黄药子30g,或石见穿30g、山慈菇12g,以抗癌防癌。
【体会】 于教授认为慢性胃炎属于中医学中“痞满”“胃痞”等范畴。结合临床,于教授认为“痞”为本病的主证,乃脾失健运,升降失职所致。痞则气机升降失常,胃腑不通,胃纳失司,故见胃脘饱胀,痞满作痛,或食欲不振。胃纳失职,胃气不降,水谷不化,致使陈滞宿积不化之气上逆,发为嗳气。胃与脾互为表里,同居中州,“脾为胃行其津液”,今胃既失
和,脾运亦滞,水谷不能化为精微,气血无从生成,后天化源既乏,周身势难得以充养而渐衰,故慢性胃炎尤其是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于疾病后期常见面黄肌瘦,神疲乏力,食少便溏等全身虚弱的表现。因此,原则重在温脾清胃,平调寒热,消痞除胀,燮理升降。强调本病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胃气失于和降,时重点采取和胃降气之法,该病宜缓图,取效贵在一个“守”字。
【方源】 陈光顺,李金田,邓沂,等.于己百教授验方证治.中医研究,2007,20(7):50
胆汁反流性胃炎——胆胃汤(钟坚方)
网络流量测试
【组成】 柴胡10g,白芍15g,黄芩6g,当归10g,枳壳10g,木香10g,党参20g,炒白术20g,白茯苓15g,延胡索10g,姜半夏10g,代赭石(先煎)20g,云南白药(分服)1g,炙甘草6g。
【用法】 先将上药用冷水浸泡30分钟,再以砂锅煎煮。每剂药2次,每次煎沸后再用文火煎30分钟,每次取汁200ml,2次药汁混合后分早中晚3次饭前1小时服用。其中云南白药用温开水调成糊状,分2次药前服用。
【功效主治】 疏肝理气,健脾和胃。主治胆汁反流性胃炎肝郁脾虚型。
【方解】 本方中柴胡、白芍、当归、木香、枳壳、延胡索疏肝理气止痛;党参、白术、白茯苓、甘草益气健脾;代赭石、姜半夏降气和胃;黄芩清肝泻胆;云南白药调成糊状服用,既能活血化瘀止痛,又起保护胃黏膜作用。全方既能疏肝理气,又能健脾和胃,扶正固本,标本同治。用本方后经胃镜检查发现,其对消除胆汁反流、改善胃黏膜炎性病变确有较好疗效。
【加减】 胃脘冷痛,舌苔白腻者加高良姜、制香附;口苦,舌苔黄腻,幽门螺杆菌阳性者加黄连、吴茱萸;胃脘痛,大便秘结不畅,舌苔黄腻者去姜半夏加蒲公英、制大黄;右胁胀痛,舌苔薄黄腻,有胆囊炎和胆石症病史者加乌梅、郁金、金钱草。
【体会】 胆汁反流性胃炎多是胃和胆囊切除术后或幽门功能不全以致胆汁反流引起的。临床以胃脘痞满不适,或隐痛,或嘈杂,嗳气,口苦为主症。部分患者上腹部有烧灼样痛不能缓解为本病特点。纤维胃镜检查可见胆汁反流,胃黏膜充血、水肿、易出血,有时见糜烂。
本病属中医“胃脘痛”“呕胆”的范畴。《灵枢·四十气篇》曰“善呕,呕有苦……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似与本病口苦、恶心、呕吐苦水主症相符。胆附于肝,肝胆互为表里,《脉经》云:“胆汁系肝之余气泄于胆,聚而成精”,其借肝之疏泄功能,胃气下降之力,下输于肠,以助消化,因而胆汁的正常排泄,必借肝之疏泄功能及脾胃之气的升降。一旦肝气郁结,疏泄失常,或脾胃气虚,胃失和降,势必致胆汁疏泄失常而上逆于胃出现胆汁反流性胃炎。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14:28:1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69820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胃炎   胆汁   萎缩性   胃脘   消痞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