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脉散加减方

生脉散加减
生脉散加味可治心血管疾病
笔者临证发现,心血管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心悸、胸闷、胸痛头晕眼花、气短、动则汗出、蓝白斑筛选口干咽燥等症,符合中医气阴两虚证候。唐代孙思邈《千金方》一书中生脉散一方,由人参麦冬五味子组成,有益气养阴、生津止渴、固表止汗之功,是气阴两虚的良剂。多年来,笔者在生脉散的基础上辨证加味,用于心律失常冠心病高血压病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房颤、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屡用屡验。
基本方:人参10克,麦冬15克,五味子10克。
加味:
1.胸闷、心前区疼痛者加蒲黄10克(包煎),五灵脂10克,丹参20克,玄胡15克;
2.惊悸、夜卧不宁加柏子仁10克,炒酸枣仁20克,合欢皮15克,夜交藤20克;
3.脉结代者(心律失常、多发性室性早搏或室上性早搏)加炙甘草20克,桂枝6克,阿胶15
克(烊化冲服),玉竹20克;
4.高血压患者表现为烦躁易怒、面红耳赤、耳鸣等,加代赭石20克,牛膝15克,龙齿30克,天麻10克;
5.高血压合并糖尿病者,加山萸肉15克,黄芪30克,山药30克,石斛15克,花粉15克;
6.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表现为心率缓慢、头晕胸闷、心悸、气短、四肢不温、肢体麻木者,加黄芪30克,桂枝10克,川芎15克,丹参20克;
7.心房纤颤表现为心悸不安、头晕或晕厥等,加茯苓20克,石菖蒲10克,柏子仁10克,远志10克,琥珀粉2克(冲服)。
以上方剂均水煎2次混匀,分早晚2次温服,每日1剂,10天为1疗程。一般服药2个疗程,症状即明显改善。(梁兆松)
日期:2012年7月31日 - 来自[临床讨论]栏目
虚人夏宜生脉散
炎炎夏日,大多数人经常会精神萎靡、倦怠乏力,提不起精神,而对于体弱之人尤其难过,时常会有心烦、困倦、气短乏力、身热汗出,脚软眼黑等伤暑酸甘化阴、中暑之症。以上症状的出现,与暑邪伤人有极大关系。暑为夏季主气,暑邪其性炎热,易内扰心神,可致人身热心烦;暑邪可致人腠理开泄故汗多;汗多伤津,则口渴喜饮;气随津伤则气虚,故伤于暑者,常可见到困倦、气短乏力,脚软眼黑等症,严重者可见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对于伤暑、中暑,可选的药方较多,如清暑利湿可选六一散,解表清暑,健脾利湿可选香薷饮。但对于平素体虚之人,以上二方皆不适宜。因为六一散之滑石利窍表虚者服之会致卫气不固,更易外感;而香薷饮中之香薷易走散真气,使人更易招致暑邪所伤。对于体弱之人,夏季若经常现困倦、气短、汗出、乏力、口燥咽干等症,适宜的药方应是生脉散。
生脉散为常用的中药方剂之一,方由麦冬、人参、五味子组成,现一般认为出自金·张元素《医学启源》。张元素主要用此方久咳肺虚、气阴两伤,金代李杲继承了其师的思想并加以创新,将此方用于暑热汗多等症。明·李时珍用其治自汗、怔忡、惊悸,脉虚身热等症。其实,不管是用于何症,气阴两伤是病机的关键。
体虚之人,夏季较易受暑热之邪所伤而成气阴两虚之证。生脉散中“人参甘温,大补肺气而泻热,为君;麦冬甘寒,补水源而清燥金,为臣;五味酸温,敛肺生津,收耗散之气,为佐。盖心主脉,而百脉皆朝于肺,补肺清心,则气充而脉复,故曰生脉。夏月火旺克金,当以保肺为主,清晨服此,能益气而御暑也”(吴仪洛《成方切用》)。全方补肺清心,以补为主,对于纯虚无邪、气阴两虚者的伤暑、中暑所致的困倦、气短乏力,脚软眼黑等有较好的作用,真可谓虚人抗暑良方。
现代研究证实,生脉散有强心,改善微循环、抗休克、抗心律失常、调节血压、镇静、解热等多种药理作用,因此,近来医家将其用于心、肺疾病之气阴两虚型所致的心悸,胸闷,气短等症,也有较好的疗效。
生脉散有多种剂型的成药可供选择,如生脉散口服液,生脉颗粒生脉饮口服液等,对证选用,疗效明显。
日期:2012年7月9日 - 来自[临床讨论]幼童香港小便真相栏目
知柏地黄汤合生脉散加减治盗汗
盗汗”隶属于“汗证”一病范畴,早在《灵柩·五癃津液别论》中就有“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的记载,《金匮要略》首提“盗汗”这个名称。《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对自汗、盗汗的区别更是明确指出:“无问昏醒,浸浸汗出者,名曰自汗;睡著汗出,即明盗汗”。对于自汗、盗汗,病因主要有营卫不和,肺卫不固,里热迫蒸,心血不足和阴虚火旺
对于“盗汗”来讲,大多是由于烦劳过度,亡血失精;或邪热耗阴,致阴精亏虚,虚火内生,阴精被绕,不能自藏而外泄为汗。盖“汗为津液”所化,且根据“气血津液同源”理论,故过度的汗液宋香波外泄则可产生伤津耗气损阴的证象,失治或不治日久,必然会导致“气阴两亏”。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故笔者在临床上针对因盗汗过度而造成的气阴两亏型病人,以“滋阴补肾降火,益气养阴敛汗”为基本治法,灵活运用知柏地黄汤合生脉散加减,辨证施治,确能收效。方药用黄柏知母熟地黄、山药、山萸肉、云苓、牡丹皮泽泻党参、麦冬、五味子等,对于伴肾虚耳鸣耳聋等症状者,给以石菖蒲、磁石等以滋阴补肾,潜阳聪耳。对于伴眼目干涩、视物昏花等症状者给以枸杞菊花等以滋阴养肝明目。
雷海清患者,张某,男,54岁,以“夜寐汗出伴全身无力半月余”为主诉就诊。患者平素嗜好烟酒,
腥辣香燥之品,查体:体型偏瘦,面苍白,汗多体倦,夜间虚烦盗汗,腰脊酸痛无力,口干舌燥,舌红少苔,脉沉细数。根据患者舌、脉、症的表现,辨证为盗汗日久导致的气阴两亏证。给予“滋阴补肾降火,益气养阴敛汗”的治法,方用知柏地黄汤合生脉散加减:药用黄柏20克,知母20克,熟地黄20克,山药30克,山萸肉15克,云苓20克,牡丹皮15克,泽泻6克,党参30克,麦冬25克,五味子20克,酸枣仁20克,远志10克,龙骨15克,牡蛎15克。水煎至400毫升,早晚分服,上方连进10余剂,现已痊愈。(张红光)
生脉散临证运用举隅
生脉散出自《医学启源》,为临证常用之名方。其运用日益广泛,并取得满意疗效,笔者试举两例,介绍如下。
多食案
患者,女,34岁,1990年1月20日就诊。患多食症3年。家居农村,自幼订婚,长大后虽欲不从,但父命难违。婚后夫妻不和,婆媳不睦,因长期精神压抑情绪不舒,渐成本症。初期偶发多食,后则常发。每因与人谈及或自己虑及家事而诱发。发作之时,情绪激动
滔滔不绝,心中烦乱,难以自已,自觉腹内空空,有下坠饥饿感,唯大量进食,渐可平复。因家中贫寒,无有他物,便每日做两大锅面粥,每遇发作,随时服食。一次可服几大碗(常人几天的量),服后无撑胀感。前医诊断为脏躁证,方用逍遥、疏肝之属加减。效果不著,时有反复。刻下:体态偏瘦,面偏黄,二便尚可,月经量少,血糖正常。善叹息,情绪易激动,口渴,舌淡红,苔少欠润,脉弦细。应为木郁土虚化燥伤阴之脏躁。治宜疏肝补脾,生津润燥。但前医已尽用之。观其舌脉,为阴伤液少之象;虑其病证,肝郁日久,脾土必虚。当以益气生津、疏肝润燥为法。方用生脉散加减:党参15g,麦门冬30g,五味子6g,郁金12g,香附9g,当归12g,石膏30g,甘草6g,小麦30g,大枣lO枚。10剂,水煎服。二诊:食量明显减少,情绪畅快。继服上方20剂而愈。
按:脏躁一证,多见于女性。多因情志不畅,肝气失和;忧思过度,劳伤心脾所致。仲景治之用甘麦大枣汤。古人云:“小麦能和肝阴之客热,而养心液,且有消烦利溲止汗之功。”故患者服麦面之粥可得一时之缓。观其证,虽因于肝郁,但以疏郁治之却效果不著,何也?多食一证,乃肝郁所致。因肝气郁滞,生火化燥,伤及胃阴,胃中燥热,则消谷善饥。可见,多食的直接原因是胃中燥热。口渴,苔少而欠润,提示胃中阴津不足;脉象弦细,又为阴津亏乏之象。况肝郁日久,必克中土。脾虚胃燥,津伤液少,而成本证。故用
益气生津之生脉散为主方加减,而获良效。方中党参、甘草、小麦、大枣甘温补脾;五味子酸温,与甘味相合,酸甘化阴;麦门冬、石膏养阴、清热、润燥;郁金、香附、当归行气活血。诸药合用,脾虚得补,阴津得生,肝郁得疏,而多食自愈
口唇燥裂案
患者,男,45岁。口唇干燥2年,近2月加重。患者因工作原因多年来经常大量饮酒。近两年来,口唇干燥,渐行加重,尤以酒后或舌添后更甚,平时渴不欲多饮。因甚感不适,要求。观其上唇较轻,下唇皮肤焦裂翘起,白如贴纸。舌质红而微暗,苔薄白少润,脉象平和。诊断为唇燥证。因燥热伤阴,气阴两伤,津不上润所致。治以益气养阴,生津润燥。方用生脉散加减:西洋参10g,麦门冬20g,沙参15g,五味子10g,葛根15g,炙甘草5g。5剂,水煎服。劝其戒酒或少饮。二诊:口唇燥裂减轻,已有润。因公事繁忙,无暇煎药,改用生脉口服液常服。1月后偶遇之,上证痊愈。
按:本证症状在唇,可知其因在脾。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为津液输布之输。《素问·经脉别论》日:“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脾虚不运,气不布津,津不上承于口,以荣于唇,故见本证。
方中西洋参益气养阴;麦门冬、沙参养阴润燥,清热生津;五味子酸收敛阴;葛根升胃中阳气,生津布津;炙甘草补中益气,与五味子相配,具有酸甘化阴之功。诸药合用,共奏益气生津,酸甘化阴之功,使脾气充足,阳升津布,药至效彰。
>k12教育教学网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5:36:0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69819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盗汗   气阴   患者   加减   情绪   治疗   五味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