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均GDP连续3年超1万美元,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我国⼈均GDP连续3年超1万美元,居民收⼊稳步增长
钛复合板2022年1⽉17⽇,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21年国民经济运⾏数据。⾯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疫情散发等多重考验,我国扎实做好“六稳”⼯作,全⾯落实“六保”任务,加强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加⼤实体经济⽀持⼒度,国民经济持续恢复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出新步伐,⾼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实现“⼗四五”良好开局。回顾2021年中国经济运⾏的⽅⽅⾯⾯,我们总结出9个主要看点,同时对2022年中国经济作了展望和判断。
⼀、2021年经济运⾏的主要看点
1、GDP总量连续两年超过100万亿⼈民币,中国经济占全球的⽐重有望继续提升
初步核算,2021年国内⽣产总值114.4万亿元,折合成美元约17.7万亿美元。2020年中国经济突破100万亿元,2021年在2020年的基础上增长了13万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增长8.1%,两年平均增长5.1%,实现了较快增长。受同⽐基数逐渐上升的影响,2021年经济增速逐级放缓,四个季度分别为18.3%、7.9%、4.9%、4%。2021年中国经济增速显著⾼于6%的既定⽬标,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国家之⼀,经济规模占全球的⽐重有望提升到18%以上,彰显中国经济强⼤的活⼒和韧性。
2、⼈均GDP连续3年超过1万美元,居民收⼊稳步增长
以我国最新统计总⼈⼝141260万⼈计算,⼈均GDP达到80962元,⽐2020年增长了8300多元。⼈均GDP折合成美元在1.2万美元左右,连续3年超过1万美元。全年全国居民⼈均可⽀配收⼊35128元,⽐上年名义增长9.1%,两年平均名义增长6.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1%,两年平均增长5.1%,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镇居民⼈均可⽀配收⼊47412元,⽐上年名义增长8.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1%;农村居民18931元,⽐上年名义增长10.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7%。农村居民收⽀增速快于城镇居民收⼊增速,城乡居民⼈均可⽀配收⼊⽐为2.5,⽐上年缩⼩0.06。我国居民收⼊⽔平持续增长,⼈均GDP逐渐接近世界平均⽔平,进⼀步向⾼收⼊国家迈进。同时,要认识到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的发展中国家,并存在⼀定程度的贫富差距。2021年全国居民⼈均可⽀配收⼊中位数为29975元,低于全国居民⼈均可⽀配收⼊5153元;低收⼊组⼈均可⽀配收⼊只有8333元。
3、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5%,连续8年是经济增长最⼤动能
2021年第三产业增加值60.97万亿元,占GDP的⽐重为53.3%,连续1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重超过了第⼆产业。疫情对服务业的影响较⼤,导致2021年第三产业占经济的⽐重⽐2020年下降了1.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8.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5%,⽐2020年提升了8.5个百分点,连续8年是经济增长最⼤动能。1-11⽉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同⽐增长20.7%,两年平均增长10.8%,服务业经营效益整体较好。第三产业中,⾼技术服务业增长较快,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7.2%,电⼦商务服务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60.3%、16%。
4、⼯业⽣产增长较快,⾼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速达到18.2%
2021年规模以上⼯业增加值⽐上年增长9.6%,两年平均增长6.1%,⾼于经济增速。其中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8%,增速较快。特别是⾼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快速,增速达到18.2%,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2.9%,增速分别⽐规模以上⼯业快8.6、3.3个百分点。⾼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长快速,表明⼯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从主要⾏业的产量增长来看,新能源汽车、⼯业机器⼈、集成电路、微型计算机设备产量分别增长145.6%、44.9%、33.3%、22.3%,增长快速。
5、最终消费⽀出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超过60%,但消费还未恢复到疫情之前⽔平
2021年社会零售品总额44.1万亿元,同⽐增长12.5%。扣除价格因素,202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上年实际增长10.7%。消费实际增速⾼出经济增速2.6个百分点,最终消费⽀出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超过60%,消费是经济运⾏的压舱⽯。不过,消费增速较⾼主要原因在于2020年的基数较低,剔除基数影响的近两年消费平均增速只有3.9%,消费还未恢复到疫情之前⽔平(2018、2019年消费增长8.8%、8%)。从全年消费运⾏来看,下半年消费增速下降显⽰终端消费需求较弱。三、四季度消费增速较低,12⽉消费增长1.7%,为全年最低值,疫情局部点状散发对消费带来明显影响。餐饮收⼊受影响较重,已经连续两个⽉负增长,12⽉增速为-2.2%,全年增长18.6%。9⽉之后汽车类消费降幅逐渐收窄,12⽉增速为-7.4%,全年增长7.6%。近期原油价格有所下降,⽯油及制品类消费增速⾼位回落,12⽉增长
16.6%,全年增长21.2%。
6、投资整体偏弱,⾼技术产业投资增速达到17.1%
2021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4.5万亿元,⽐上年增长4.9%,两年平均增长3.9%。投资增速低于消费增速和经济
2021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4.5万亿元,⽐上年增长4.9%,两年平均增长3.9%。投资增速低于消费增速和经济增速,表明投资需求整体偏弱。全年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等)增速仅有0.4%,全⼝径的基建投资增速只有0.2%,基建投资处于低位,是拖累投资增速的主要原因。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4.4%,商品房销售⾯积增长1.9%,房地产市场显著降温。全年制造业投资增长13.5%,是三⼤类投资⾥增速最⾼的⼀项。⾼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7.1%,快于全部投资12.2个百分点,表明投资结构明显改善。其中⾼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速达到22.2%,电⼦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25.8%、21.1%。
7、连续8年是全球最⼤出⼝国,贸易顺差再创新⾼达到6764.3亿美元
2021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总值突破6万亿美元,达到60514.9亿美元,同⽐增长30%,继续保持全球货物贸易第⼀⼤国地位。其中,出⼝3.36万亿美元,同⽐增长19.9%,出⼝规模⾸次突破3万亿美元关
结晶度
⼝。进⼝额达2.69万亿美元,同⽐增长30.1%。全年贸易顺差规模在6764.3亿美元,同⽐增长29%,贸易顺差规模再创历史新⾼。在全球经济受到疫情影响的⼤背景下,中国疫情防控相对较好,促进全年出⼝总值、进⼝总值双双⼤幅增长并创历史新⾼,将连续8年成为全球最⼤出⼝国,中国出⼝占全球的⽐重预计提升到17.5%以上。
8、CPI较为温和,PPI和CPI的剪⼑差扩⼤到7.2个百分点
2021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0.9%,低于上年2.5%的涨幅,显著低于3%的年度控制⽬标。CPI全年⾛势呈N形波动,全年只有1个⽉CPI同⽐涨幅⾼于2%,整体物价⽔平较为温和。与此同时,全年PPI同⽐涨幅达到8.1%,PPI和CPI之间的差额达到7.2个百分点,剪⼑差显著扩⼤。历史上,只有1993年PPI和CPI之间的差额超过了2021年。受上游⼤宗商品、初级⼯业产品价格⼤幅上涨的影响,2021年我国PPI涨幅较⼤。不过,四季度PPI环⽐回落、同⽐涨幅收窄,呈冲⾼回落特点。人均国民收入
蒋克铸9、就业状况整体稳定,城镇新增就业1269万⼈⾼于预期⽬标
2021年城镇新增就业1269万⼈,⽐2020年增加83万⼈,⾼于1100万⼈以上的预期⽬标,完成全年⽬标的115.4%。年均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1%,⽐2020年下降0.5个百分点,低于5.5%左右的预期⽬标。2021年扎实做好“六稳”⼯作、全⾯落实“六保”任务,加⼤对保就业保民⽣保市场主体的⽀持⼒度,取得了积极成效。2021年末全国⼈⼝141260万⼈,仅⽐上年末增加48万⼈,⼈⼝⾃然增长率为0.34‰。1
6-59岁⼈⼝占⽐逐渐下降到62.5%;65岁及以上⼈⼝超过了2亿⼈,占全国⼈⼝的⽐重上升到14.2%,⼈⼝⽼龄化加速发展。
⼆、2022年经济运⾏判断
⾯对内外部诸多风险挑战,2021年取得的经济成绩实属不易。同时,我国经济⾯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突出表现在需求弱于供给、内需弱于外需、服务业弱于⼯业。展望2022年,预计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有望明显减弱,真正进⼊到“后疫情时代”。
死刑的存废
1、2022年经济运⾏在合理区间,GDP增长5%左右
2022年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将明显减弱,经济运⾏将逐渐恢复平稳。⽬前⽀撑经济增长的仍是出⼝和房地产,但两者的⽀撑作⽤都将逐渐减弱。随着疫情的全球经济的影响减弱,疫情错位对我国带来的出⼝红利将消失,出⼝增速很难维持快速增长。中央经济⼯作会议重申坚持“房住不炒”,提出“加强预期引导”“探索新的发展模式”,表明在房地产调控总基调不变的基础上,还将进⾏执⾏纠偏和模式探索,房地产投资难以明显加快。未来⽀撑经济增长的动⼒需要依靠消费、基建等内需,但内需状况恢复较为缓慢,难以带动经济增长显著加快,经济增速将维持在合理的中⾼速⽔平。
2、消费有望温和修复,增速在6.5%左右
三⼤需求⾥,消费是受疫情冲击最⼤的⼀类,2022年有望修复式增长。⼀是受疫情影响的消费领域将逐渐修复,旅游、餐饮、航空、住宿等户外消费将逐渐改善,但难以出现报复式增长。⼆是“缺芯”对汽车⽣产的约束将消除,汽车类消费增速有望回升,新能源汽车消费将保持快速增长。传统燃油车的消费将逐渐萎缩,新能源车销售占⽐可能达到30%。三是低基数及⼯业消费品价格上升带动消费增长,价格涨势缓慢从⽣产端向消费端传导,将带动相应的名义消费增速上升。
3、投资将出现结构分化,增速在4.5%左右
⾸先,基建投资难以扛起稳增长的⼤旗。2022年在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的政策⽀持下,基建投资增速有望加快到5%左右,但绝对增速并不⾼,对经济增长的⽀撑作⽤有限。基建投资资⾦来源有保障,但是基数规模已经较⼤,基建投资的“规划效应”与“换届效应”都有所减弱。其次,⾼端制造业投资或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带动制造业投资成为三⼤类投资中增速最⾼的⼀项。制造业持续获得信贷⽀持,政策⽀持⾼端制造业以及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但有⼤量新的⾼技
投资中增速最⾼的⼀项。制造业持续获得信贷⽀持,政策⽀持⾼端制造业以及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但有⼤量新的⾼技术制造业投资,还有⼤量传统制造业产业升级带来的投资需求。
4、外需可能边际放缓,出⼝增速在4.5%左右
2022年全球疫情稳定后,我国出⼝“补缺效应”和“低基数效应”同步减弱,海外需求也将可能⾛弱。但出⼝整体良好的形势仍会延续⼀段时期,边际放缓趋势可能逐渐形成。从出⼝量看,预计海外市场耐⽤品、消费品以及防疫物资等出⼝将减少,部分订单会回流到其他国家。从价格看,中国出⼝周期与PPI周期⼤致同步,出⼝和PPI类似,⽬前整体在顶部区域,2022年上半年开始会有明显下⾏压⼒,价格对出⼝的贡献度也将逐步减弱。预计2022年出⼝增速在4.5%左右,难以维持⾼增速。
5、CPI涨幅在2%左右,PPI和CPI的剪⼑差显著收敛
猪⾁价格正在经历筑底反弹阶段,但⽣猪存栏量难以⼤幅萎缩,此轮猪⾁价格上涨周期将较为温和,不会显著抬升CPI。随着价格涨势从⽣产资料向⽣活资料传导,⼯业消费品价格上涨将带动⾮⾷品价格有所上升。由于我国产能供给充⾜,⽽终端需求仍然偏弱,CPI上涨空间有限,不存在明显的通胀压⼒。因此,预计2022年CPI涨幅扩⼤到2%左右。国际原油、天然⽓、矿产资源等⼯业初级产品价格进⼀步⼤幅上升的空间逐渐缩⼩。随着国内保供稳价⼒度加⼤,能源供应充⾜,将缓解价格上涨压⼒。终端消费需求恢复较为缓慢,难以对PPI持续⾼涨形成⽀撑。预计2022年PPI逐渐回落,全年上涨4%左右,PPI和CPI之间的差值显著收敛。
6、汇率双向波动区间可能有所扩⼤,预计年内汇率不会升破6.3
2022年⼈民币汇率仍将保持双向波动特征,或因美联储加息预期影响⽽出现阶段性贬值,但难以改变
稳中略升趋势。预计美元兑⼈民币整体可能围绕6.4左右波动,年内不会升破6.3。在汇率预期管理下,⼈民币汇率弹性将进⼀步增强,出现单边持续升值或贬值的概率并不⾼。推动⼈民币升值的因素主要有:中国出⼝仍有韧劲,贸易顺差将维持在较⾼⽔平;⼈民币资产的全球吸引⼒仍强,海外资⾦持续净流⼊中国也将⽀撑⼈民币汇率。同时⼈民币也存在⼀定贬值压⼒:美联储货币政策收紧可能导致美元阶段性⾛强;中美两国货币政策错位导致中美利差收窄;中美关系的不确定性仍存等。⼈民币对美元汇率双向波动格局逐渐形成,难以出现趋势性升值和贬值。
7、货币政策将在稳健基调下偏松调节,M2增速约在8.7%左右
从国内国际客观环境分析,2022年我国货币政策不会跟随式收紧,也难有⼤幅宽松;从中央经济⼯作会议精神来看,货币政策的稳健总基调和结构性特征没有改变。预计2022年,货币政策在稳健基调下仍有向松调整的空间,央⾏将继续采⽤MLF、OMO等多种常规⼯具调节中短期流动性,并综合利⽤降准、降息等操作加强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同时货币政策有望更多运⽤结构性⼯具,为实体经济特别是⼩微、科创、绿⾊等重点领域提供精准导向。预计2022年新增社融规模约在34万亿元左右,存量增速约10.8%,并呈现前低后⾼的⾛势。结合⼴义货币增速与名义GDP增速相匹配的原则,预计2022年M2增速约在8.7%左右。
8、财政⾚字率回调到3%左右,积极财政政策将对稳增长扩需求发挥更⼤作⽤
预计2022年财政预算⾚字率将回到3%左右,新增专项债发⾏额度可能略下调到3.5万亿元。考虑到财政结转结余资⾦、预算稳定调节基⾦以及从政府性基⾦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资⾦,财政⽀出额度将进⼀步扩⼤。积极财政政策发⼒的重点预计在两个⽅⾯:⼀是将实施新⼀轮减税降费。可能加⼤增值税留底退税的⼒度,加⼤科技型中⼩企业研发费⽤加计扣除政策⼒度,实⾏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持科技创新和⼯业提质升级等。⼆是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预计将有⼤量“⼗四五”重点建设项⽬集中落地,特别是减污降碳、数字经济、新能源、新材料、新产业集等新基建领域的投资⼒度将加⼤,这些领域的投资既能扩⼤短期投资需求,⼜能实现长期经济增长动能的切换。
9、⾏业及微观政策重在纠偏,确保新增就业岗位在1100万以上
石门一中校长苏光⼀是房地产调控政策将适度调整。重点⽀持合理住房需求,将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和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还将合理⽀持房企的正常开发、并购及相应的贷款、发债等融资需求。⼆是能耗“双控”政策微调,防⽌运动式“减碳”。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要坚定不移推进,但不可能毕其功于⼀役。要“先⽴后破”,传统能源逐步退出要建⽴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要科学考核,新增可再⽣能源和原料⽤能不纳⼊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防⽌简单层层分解,更不能层层加码。三是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提⾼经济增长的就业带动⼒,抓好重点体就业。可能对教培、互联⽹等⾏业规范政策做调整,为这些⾏业留⾜平稳过渡的时间和空间,稳定市场预期,避免对就业带来冲击。在推动⾼质量发展中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提⾼经济增长的就业带动⼒,
预计2022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保持在1100万以上。
(交通银⾏⾦融研究中⼼⾸席研究员唐建伟、⾼级研究员刘学智)
(交通银⾏⾦融研究中⼼⾸席研究员唐建伟、⾼级研究员刘学智)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22:19:4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69567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增长   经济   增速   消费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