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宏观经济指标

房地产宏观经济背景分析
                          宁晓峰
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房地产开发与经济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我们可以通过宏观经济的分析,从总体上洞察房地产市场的变化,把握房地产市场的脉搏。下面就与房地产相关的几大经济指标加以分析,由于房地产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本文所提到的宏观经济指标均是指一个城市或一个区域的指标,以反映该城市或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状况。
一、国内生产总值/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GDP (Gross Domestic Product)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常被公认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
根据《各国的经济增长》中研究得出的库兹涅茨法则:当GDP增长速度小于4%时,房地产业将出现萎缩,当GDP增长速度界于4-5%时,房地产业将出现停滞;5-8%,房地产业将处于稳定发展阶段;8-10%,房地产业将高速发展。我国目前GDP的增长速度是7-8
%,根据以上结论,我国房地产业处于稳定发展的阶段,相比之下东莞市2005年完成费雪效应GDP2182.44亿元,比上年增长88.91%,并且近7年内年均增长73.42%,大大超出8%-10%的房地产业高速发展阶段水平,由此可以判断东莞市房地产可能出现跳跃式发展。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即人均GDP这一指标通常用来评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也是衡量该地区经济实力和经济活跃程度较为常用的综合性指标。人均GDP统一使用统计中的常住人口而非猎狗追兔子户籍人口计算人均GDP
房地产的发展与人均GDP值的增长是密切相关的。根据人均GDP的不同发展阶段,住宅业发展可分为几个发展阶段:世界银行统计资料表明,当一个城市人均 GDP800-4000美元之间时,房地产会高速增长;人均GDP4000-8000美元之间时,房地产会平稳增长;人均GDP8000-20000美元之间时,房地产会衰退。也就是说,人均GDP与房地产发展存在一定的关系(如图11所示)。目前我国人均GDP约为 1000美元,整体上我国房地产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以东莞和深圳宝安区为例,2005年东莞市人均GDP2728美元/·年,处于世界银行认可的800-4000美元之间的高速增长期的中期阶段,由此可以推断东莞市房地产业还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而2005年深圳宝安区人均GDP3510美元/·年,处
于世界银行认可的800-4000美元之间的高速增长阶段的中后期,因此判断未来东莞市房地产发展空间比深圳市宝安区房地产发展空间要大。
1人均GDP与房地产发展关系图
二、三次产业比例结构
三次产业比例结构指一国(或地区)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占国民经济GDP的比重状况。产业结构是经济资源在不同类型的经济部门之间进行分配,并不断地调整演化的结果,它是决定整体经济效率和发展态势的一个重要因素。评价产业结构及其优化程度,主要关注第三产业的发展程度及其转化速度的量化指标。
综观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历史,按一、二、三次产业占国民经济GDP 的比重状况,划分为两大阶段:(1)第一阶段: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GDP中的比重,以较快的速度增加并
逐渐超过50%,与之相应,第一产业的比重则以更快的速度下降。在此阶段,第三产业的比重有所上升,但变动幅度不大。(2)第二阶段: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GDP中的比重,以较快的速度增加,并逐渐超过50%,与之相应,第二产业的比重则以略慢一些的速度下降。在此阶段,第一产业的比重进一步下降,但变动幅度不大。一般地,越是人均国民收入低的国家,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越大;而越是人均国民总收入高的国家,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越大。在美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超过70%
由于房地产业归属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多种服务的第三产业,那么可以通过对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中的第三产业比例从宏观上了解该地区房地产的发展状况。如果一个地区产业结构中的第三产业比重在50%以上,说明该地区的房地产的发展水平比较高,这就是房地产的“产业结构50法则”。运用该法则可以从总体上判断一个地区的房地产发展水平(见表11)。
                      11    四大城市三次产业比例结构
2005年三次产业比例结构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北京
1.40
30.90
67.70
广州
2.46
40.68
56.86
上海
0.90
48.90
50.20
深圳
0.20
52.40
47.50
                                        (注:资料来源,各大城市统计信息网)
目前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GDP的比重是55-70%左右从表中可以看出上述四个城市的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已经超过或基本达到50%,而同时我们都知道这四个城市的房地产发展水平相对都比较高。
三、人口状况指标
人口数量东京甩尾是决定房地产市场需求量的一个基本因数,随着外来人口、流动人口的增加,对房地产的需求必然增加。城市人口增长可以分为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城市人口自然增长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因出生和死亡因数的消长,导致的城市人口数量的增长或减少;城市人口机械增长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因迁入和迁出因数的消长,导致的城市人口数量的增长或减少;另外,还通常运用流动人口数量来体现城市人口数量的变化情况。2000年上海人口规模在世界特大城市中位居第6位,在中国位居第一,也是中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资料显示,上海常住人口为1640.77万人。作为一个经济发达城市,上海的外来流动人口数量不断增加,2000年外来人口总量增至387.11万人,在全国位于广州之后的第二位。
人口素质是指人们的文化教育水平、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它可以引起房地产价格高低的变化,随着文明发达、文化进步,对居住环境也必然力求宽敞舒适,从而导致房地产价格趋高;反之,则价格低落。
家庭人口规模是指全社会或某一地区的家庭平均人口数。一般来说,随着家庭人口规模小型化即家庭平均人口数的下降,房地产价格有上涨的趋势。依据2000年的“五普”数据,全国总计城镇户均人口规模为3.1人,从总体上来说,农村的家庭户均人口规模较城镇家庭要大。在上海,小型家庭已经成为家庭的主流,1949年上海平均每户为4.9人,1990年为3.1人,2000年为2.8人均国民收入人,这一数字目前仍在递减中。
人口结构包括人口的自然结构和社会结构。人口的自然结构是指性别和年龄构成状况。人口社会结构反映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社会地位的各个方面。比如人口年龄结构、职业结构、文化结构等等。人口结构必须与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相协调,否则就不利于经济社会发展。人口年龄结构的峰谷交替,对上海资源配置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上海出生人口、学龄人口、劳动年龄人口等的变动十分大,给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带来了冲击。目前上海40岁左右的中年人相对集中,其次以1421岁的青少年为多纳米材料论文
四、人均可支配收入/年人均工资水平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指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是指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其它非义务性支出以及储蓄的总和,即居民家庭可以用来自由支配的收入。它是反映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的指标,用于衡量一个地区城镇居民生活水平高低。人均工资为社会职工平均工资,范围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股份制经济、外商投资经济、私营经济等中的职工工资。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年人均工资水平可用于计算收入房价比以及家庭月供承受能力等指标。
2004年北京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8%1-10月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056.5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8%。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影响,实际增长11.8%。其中,人均工薪收入增加1207.9元,增长14.3%,工薪收入增加额占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额的81.7%,拉动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5个百分点。
五、恩格尔系数
随着家庭和个人收入增加,收入中用于食品方面的支出比例将逐渐减小,这一定律被称为恩格尔定律,反映这一定律的系数被称为恩格尔系数
根据恩格尔定律,其计算公式为:
恩格尔系数(%= 食品支出总额 /家庭或个人消费支出总额×100%
国际上常常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状况。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折点加氯法去除氨氮运用这一标准进行对比时,要考虑到那些不可比因素,比如消费品价格比价不同、居民生活习惯的差异以及由社会经济制度不同等所产生的特殊因素。
目前我国恩格尔系数已降至40%,人民生活从温饱进入小康,消费结构较以往有很大的变化,住宅将成为社会消费的热点。
20041-5月,全市(呼和浩特市,作者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性收入达4109元,同比增长23.7%。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3079元,同比增长24.6%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呼市居民恩格尔系数由1998年的0.42下降到2003年的0.34其中食品支出1048元,所占比重下降2.0%,反映了我市居民消费正在向发展型、享受型过渡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08:36:1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69559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发展   人口   经济   城市   地区   家庭   结构   收入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