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乌兰哈达集市贸易的兴起与发展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Journal of Kaife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Culture & Art2021年4月20日Apr.20, 2021
第41卷第4期
Vo1.41  No.4
doi:10.3969/j.issn.2096-7853.2021.04.005归化城
清代乌兰哈达集市贸易的兴起与发展
照 娜
(内蒙古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1500)
摘 要:清代,乌兰哈达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内地汉民的不断流入,使该地商业得到快速发展,促使原来单一的经营方式变得多样化,逐步形成了集市贸易。集市贸易的形成和发展不仅满足了居民的生活需要,而且促进了该地商业的发展,使该地商业规模不断扩大。
关键词:乌兰哈达;集市贸易;商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K92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853(2021)04-0011-02
乌兰哈达(赤峰),蒙古语为ulayanqada,清末民初属昭乌达盟翁牛特右翼旗,因其东北部有赭山峰,故得此名。乌兰哈达作为内蒙古东部地区商业最为活跃的地区,其集市贸易的发展尤为重要。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与乌兰哈达集市贸易相关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文拟对清代乌兰哈达集市贸易的兴起及发展概况进行简述。中原官话
一、集市贸易兴起的原因
清代,蒙古各部把边口互市作为与内地贸易的主要场所。内外蒙古进行贸易的主要边口有张家口、古北口、杀虎口、八沟、塔子沟、三座塔、乌兰哈达、归化城、定边、花马池等地[1]。因此,乌兰哈达有了最初的商品交流。其后,随着汉民的增多,该地商品交流方式也逐渐变得多样化。雍正年间,始有集市。集市,即集的开市之日,是一种在商品交流基础上建立的城乡之间的贸易方式。所以,来往的大多是邻近的城乡居民。每当集日,来此地购买物品的人员很多,极为热闹。乌兰哈达集市贸易兴起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安持人物琐忆 pdf(一)汉族移民涌入
汉族移民的大量涌入,在推进该地农业化进程的同时,也为集市贸易的发展奠定了社会经济基础。
乌兰哈达原居民不善于经商。据《赤峰县志略》记载:“赤峰在清雍正以前,均系蒙古人种。自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设治以还,因蒙民不尚耕作,专依畜牧为主,土地沃饶之区,由蒙旗王公自行招佃垦种。每开地一段,年仅纳租制钱一贯,故关内汉人闻风移来佃耕者,络绎不绝。其中,以鲁人占最多数,燕人次之,间有少数回民。甚至为谋生贸易而来者,亦多兼事垦耕,居留度岁。继兹而降,佃民廪集,人烟稠密,于蒙古外,复加出汉、回两族人种。”[2]可见,自乾隆年间起,该地始有移民居住,并且日渐增多。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哈达街有6324户、22 378口人,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增长为14 996户、11 2604口人[3],比乾隆时期增加了一倍多的人口。到1936年,该地所居汉民数量多达46 354户、273 184口人[4],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以蒙古族为辅的杂居局势。
在移入的汉民中有许多商人,其中直隶、山东、山西等地的商人最多。他们分别以“拨子”“贩子”“旗下买卖”和“中介业”的形式来进行商业活动。他们不仅懂商业知识,而且精通蒙语,对当地市场较为了解,因而备受蒙古王公的优待,并且在牧民中信任度很高。他们携带的商品种类和商品数量繁多,深受当地人喜欢。再加上其固定的商业路线、地点和经营范围,保证了商贸往来的稳定性。因此,他们在牧区得以任意活动,逐渐垄断了乌兰哈达的商业贸易。
中小企业erp(二)政治地位的确立
政治地位的确立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清廷为了更加方便地管理这些移入的汉民,在原有盟旗制的基础上设置了府厅州县制。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扎萨克蒙古与同知、通判等地方官,彼此袒护所属之人,办理公事不无掣肘。嗣后于翁牛特王旗下乌兰哈达地方,遣司管一人驻扎,令其将喀喇沁、翁牛特二王,喀喇沁扎萨克一旗,及翁牛特贝子、巴林、阿鲁科尔沁等处,凡有蒙古内地民人交涉事件,一并管理”[5]。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又在八沟厅北境设置乌兰哈达厅,加强对移民的管理。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乌兰哈达厅改为赤峰县。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赤峰县又升为赤峰直隶州。随着清朝政策的演变,该地政治地位不断强化,为该地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收稿日期:2021-03-18
基金项目:2019年度内蒙古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清末民初赤峰地区商业贸易的发展研究”(项目编号:CXJJ19041)。荒诞
二波罗蜜
作者简介:照娜(1997— ),女(蒙古族),内蒙古赤峰人,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近现代史专业201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11·
乌兰哈达头道街中的关帝庙碑文记录了政治沿革对该地商业贸易的影响。文曰:“易乌兰哈达为赤峰县,于是人才蔚起,庶民殷阜,商贾辐辏,肩摩毂击,檐牙相错,形成一大都会,地之灵也,人之杰也云云。”[6]
(三)优越的地理位置及交通网络的形成
优越的地理位置及交通网络的形成,是乌兰哈达商业贸易得以发展的有利因素。
清末民初时期的乌兰哈达,东至建昌县界60千米,西至围场界75千米,南至平泉州界30千米,北至乌珠穆沁、克什克腾诸界130千米。因而,其担负着内蒙古东部地区与内地间重要的转运责任。清末,河原操子调查喀喇沁旗时发现,喀喇沁右旗道路有贯通东西的两大干线,即热河大道和关东大道。前者从热河经茅金坝,通过王府前,到达赤峰;后者从赤峰达锦州。姚锡光也提到:“蒙人贩盐南来,东路多半以赤峰县为市场。”[7]概而言之,乌兰哈达特殊的地理位置不仅为该地交通及贸易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而且打破了周围地区的封闭性,从而推进了该地集市的形成及商业的发展。
从乌兰哈达集市贸易的形成过程来看,内地汉民的涌入不仅加快了农业化进程,而且促进了该地集市贸易的逐步发展;乌兰哈达政治地位的强化为该地向商业型地区的转变提供了有力保障;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及交通网络的形成也为其商业贸易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基础。起初,乌兰哈达集市贸易虽改变了原来单一的生产方式,但规模较小,主要以交换农副土特产品、牲畜等商品为主。其后,随着集
市贸易的多样化,该地商业逐步走向成熟。
二、集市贸易的发展
在政治、经济、地理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清末时期,乌兰哈达已发展成为具有九街三市的集市街道。冯诚求在《东蒙游记》中写道:“县治无城,设护堤,以防锡伯英金河及山涧水之泛滥。街分六衙,权三道街最长,约五里有奇,余皆三里左右。二道三道,系商贾荟萃之区。”[8]3九街指从南到北的头道街、二道街、三道街、四道街、五道街、六道街和从东向西的东横街、西横街、兴隆街。三市指马市、粮市、菜市。马市,指牲畜交易的集市,又称牙行,位于二道街。马市占据的街心较窄,容量拥挤,因而影响交易时间[9]75-76。粮市,位于三道街中段,内分西粮市和中粮市。西粮市,在三道街南北两岔股道中间位置,其附近有乾蔚兴烧锅、锦予成油坊、天太店、老天成店等。中粮市位于三道街正中心,该市东有东横街、西有西横街,交通极为便利。位于六道街西南方向的是菜市,菜市指小户菜农把自己耕种的新鲜蔬菜设摊卖到集市上的小农生意。为避免市面白昼交通秩序紊乱,哈达街商会规定三市每天黎明以前提早上市,收市时间不得迟至上午辰时。另外,巡警局还严令市面各商号在门前路边设置照明岗灯,违者受罚[9]75-76。这与冯诚求记载的乌兰哈达“市场无定期,每日上午有牛马市,自八点到
十一点”[8]3相符。
此外,庙会也是乌兰哈达集市贸易发展的一种呈现方式。庙会有固定的时间和地点,参加人数众多,交易的商品种类也颇多。“在赤峰街的庙会中,以五月十三的东老爷庙会为最盛。……老爷庙外院,正对庙门,有坐南朝北戏楼一座。是日,在此唱大戏,观者如墙。庙门外,则有卖艺的、变魔术的、说书的、相面的、摆摊设市。来庙进香者,通如潮水。街头上,有规模宏大、种类繁多的文艺节目演出。各商店门前,搭起看台,观看表演队伍通过,四乡百姓,扶老携幼,纷至沓来,投亲靠友;大小客栈,处处人满。露宿街头者亦不在少数。”[10]除外还有,农历四月十八的娘娘街庙会和七月十五的孟兰盆会也都会如期进行集市贸易。
综上所述,乌兰哈达集市贸易的发展程度还表现在它的集市种类上。该地不仅有定期交易日常生活用品的粮市、马市、菜市等集市,而且有庙会等大众集会集市。集市的增多使该地居民可以随时进行商品交易,不再受时间局限。商人也可以此为基地随时收取土特产品,再转售商品。有些农牧民和手工业者也可以将自己的产品卖给商铺,再换取所需商品。这不仅为该地居民生活提供了诸多便利,而且促进了该地商业的发展。
结语
清代,在政治、经济、地理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乌兰哈达集市贸易逐渐兴起并不断发展。该地集市贸易的兴起和发展,不仅改善了居民的生活条件,而且促进了商品流通。同时,集市贸易的发展还使该地农牧业、手工业、金融业等各项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从而推动了该地商业的发展及城镇的兴起。
参考文献
[1]乌云毕力格,成崇德,张永江.蒙古民族通史:第四卷[M].
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2:280.
[2]孙延弼.赤峰县志略[M].内蒙古图书馆编.内蒙古历史文献丛书之十六.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14:283.
[3]廷杰.承德府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887(光绪十三年):730.
[4]赤峰县公署总务科.赤峰县地方事情[M].内蒙古图书馆,编.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14:66.
[5]赵云田,点校.钦定大清会典事例 理藩院[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182.
[6]吴宇周.赤峰关帝庙碑文[M]//红山文史:第三集.赤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赤峰市红山区委员会会议文史资料研
究委员会,1987:16.
[7]姚锡光.筹蒙刍议[M].内蒙古图书馆,编.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8:20.
[8]冯城求.东蒙游记[M].北京:国家图书馆藏,1913:3.[9]焦世珉.解放前赤峰市街轶事[M]//赤峰市文史资料选辑:第三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0]任琪,孙鸿文.赤峰街老爷庙会[M]//红山文史:第三集.赤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赤峰市红山区委员会会议文史
资料研究委员会,1987:18. (责任编辑:梁士奇)
·12·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23:31:5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69314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发展   乌兰哈达   赤峰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