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的禅宗典故马祖兴丛林百丈立清规马祖

宜春的禅宗典故 马祖兴丛林 百丈立清规 马祖
放射鼠任继愈宜春的禅宗典故 马祖兴丛林 百丈立清
规 马祖 瓶颈效应
禅宗文化,声名远播;文化底蕴,浓郁厚重。山水奇胜,风光秀美;娱乐休闲,绝处佳地是景区的主要特。区内的宝峰古寺建于1200多年前的唐天宝年间,为禅宗八祖马祖道一的归骨之地,并建有马祖塔亭予以纪念。马祖对禅宗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他大创丛林,倡导了“即心即佛,非心非佛”的禅学思想。成为中国佛教史上划时代的任务,故《中国通史》上有“马祖兴丛林,百丈立清规”之载。在历史长河中,宝峰寺经历了五次劫难,几度兴废,现在江西省佛教协会会长一诚大法师的倡议修复下,已重现千年古刹,马祖道场的雄姿,古柏参天,庙宇林立,是开展宗教文化游的最佳去处。
马祖塔亭 位于宝峰禅堂之后,唐贞元四年(公元788年)马祖道一禅师来此云游,爱其山水清幽,嘱咐弟子:"吾质朽之日,归骨于此。"。同年二月初一,马祖圆寂,弟子遵嘱奉灵骨舍利藏于泐潭寺。公元791年左仆射(朝廷尚书省长官)权德舆奉唐德宗赐马祖谥号为"大寂禅师",
塔为"大庄严塔"。公元846年塔毁。唐宣宗于公元850年敕江西观察使裴休重修马祖塔,并赐"宝峰"匾额。马祖塔四方形两层,用汉白玉砌成,塔高约3.5m,底层边长1.5m,基座边长1.6m,塔下部1m处有精致的莲花宝座台,中间部分四角有六方形石柱支撑,四面镶镌石碑,正面正中有"马祖大寂禅师舍利宝塔"字样,左、右、后三方刻有宝塔铭全文,塔顶为葫芦形。北宋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琢玉石建亭护塔,石亭为六柱六面六角翘檐,石榫结构,轿子顶,顶内横梁上刻有"圣宋元丰岁次乙丑五月癸巳廿庚申琢石重新建造口迹。"该亭是宋朝石建筑珍品,1957年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马祖塔置于亭内,构成马祖塔亭。塔亭两旁各植有桂花树一株,深秋之际,清香阵阵,沁人心脾。塔下地宫深2m,1966年"文化大革命"时,毁塔,在亭中心塔底挖出汉白玉石函一只,内装灰瓷缸,缸内盛有鎏金小型塔瓮一只,周围刻有精细的佛像和花纹图案,瓮内盛有舍利(佛骨)数粒,刻有"舍利"二字,此物曾由江西省文物馆收藏。重修玉塔时,又将其复原。
清规的制定最初可以追溯到东晋道安制定的《僧尼规范》和《法门清式》,而禅宗建立清规则是从百丈开始,并且对后世佛教丛林产生重大影响。
百丈怀海禅师俗姓王,福州长乐县人,原籍太原,远祖因西晋怀帝永嘉战乱,移居到福州。
大师早年在广东潮阳西山依慧照禅师落发,又到衡山依法朗受具足戒,后又往庐江(安徽庐江县)浮槎寺阅藏。因听说马祖道一在南康(江西赣县)弘法,于是就前往参学,是道一门下首座,侍奉道一有六年,得到印可。和百丈同时参学的还有智藏、普愿,他们各有所长,成为马祖门下鼎足而立的三大士。不久有檀越请怀海禅师住洪州新吴(今江西奉新县)大雄山,另创禅林。此地水清山灵,山岩兀立千尺许,号百丈岩。《景德传灯录?怀海禅师章》曰:“檀信请(怀海)于洪州新吴界住大雄山,以居住严峦峻极,故号之百丈。”不久四方禅客云集,以沩山灵 、黄檗希运为上首,由是百丈丛林门风大盛。怀海禅师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入灭,世寿六十六。穆宗长庆元年(821)敕谥大智禅师。
制订清规背景
研究百丈丛林清规必须要了解怀海禅师制定清规的历史背景。
百丈怀海禅师处于唐朝中叶,即唐玄宗至唐宪宗之间。首先是当时禅僧大多没有固定的住处,一般依律寺而居,于说法行道有诸多不便。况且当时禅僧日益增多,却无独立的禅院。其次在唐朝中叶以后,封建政权对佛教采取了相当多的限制措施。如唐明皇开元二年(714),朝臣姚崇上书,请求整理僧尼队伍,并停止佛道营造。唐明皇于是下诏,敕命沙汰
伪滥僧尼12000余人,责令还俗。特别是后来两税法实行后,取消了对寺院和僧尼个人田产免税的规定,同时伴随着士族的衰落,劳动生产者人身依附关系的削弱,寺院土地和劳动力来源都发生了困难,僧侣面临着如何适应社会变动而生存下去的严峻形势。
花木水
当时佛教许多宗派,如法相宗、天台宗等由于贵族彩太浓,解决生活能力差,理论又复杂,所以就不能适应社会形势的变化,因此衰落了。禅宗因为主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理论较适合大众,又不太依靠豪华奢侈的殿堂、经像、法物,加上自慧能以来,诸位大师都不排斥生产劳动,甚至许多开山祖师都亲自参加劳动,因此比其他宗派较能适应新形式。所以其他宗派衰落而唯独禅宗获得发展机会。
教育部师范司
但是成为问题的是禅宗的实际生活、生产状况与旧戒律发生冲突。因为依照戒律,不许出家僧侣自己从事生产劳动;若从事劳动则被视为犯戒,所以旧的戒律已成为禅宗发展的障碍。怀海禅师清楚认识到禅宗面临的这种形势,决心实行改革,为禅宗发展扫清障碍。怀海禅师认为我们是修大乘法,不应被小乘戒律所束缚。后来有人建议:《瑜伽菩萨戒》和《璎珞经菩萨戒本》是大乘戒,那我们持这两种戒。而百丈禅师则认为这两种戒律虽属大乘,但却是佛陀根据印度情况而制定的戒律,我们不应生搬硬套。他信为应博采大小乘戒律中适合中国国情的合理部分,制定出一部新的制度,因此《百丈清规》应运而生。
百丈清规管窥
怀海禅师最初制定的《百丈清规》现已失传,现在所传的《敕修百丈清规》是在百丈禅师入灭后五百多年,由大寿圣禅寺的德辉和大龙翔集庆寺的太沂根据元朝顺帝的敕命撰写的。上距百丈所订清规经过五百多年,增添许多东西进去,原貌已见不到了。虽然如此,但我们现在仍可以从宋景德元年(1004)翰林学士杨亿删定《景德传灯录》时为《百丈清规》作的序文中可窥见到《百丈清规》的原来精神面貌。况且景德元年距百丈入灭只有二百年左右,因此是比较可信的。以下摘录较为重要的内容便于我们研究。
于是创意,别立禅居。不立佛殿,唯树法堂。所裒学众,无多少,无高下,尽入僧堂,依夏次安排。设长连床,施木施架,挂搭道具。卧必斜枕床唇,右胁吉祥睡者,以其坐禅既久略偃息而已,具四威仪也。长者上堂,升座主事,徒众雁立侧聆,宾主问酬,激扬宗风者,示依法而住也。斋粥随宜,二时均遍。行普清法,上下均力。或有假号窃行混于清众,并别致喧挠者,即堂维那检举,抽下本位挂搭,摈令出院者,贵安清众也。或彼有所犯,即以柱杖杖之,集众烧其衣钵、道具遣逐,从偏门而出。
清规中值得注意的首先是“别立禅居”,也就是说从怀海开始,禅僧有了独立的寺院,禅寺不
再与律寺相混杂。禅僧脱离了对其他宗派的依附,从而使禅宗的发展不再受任何形式的束缚。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在唐玄宗时期,朝廷将禅师聚居于律寺,使禅众置于戒律的控制之下,以便于管理,但这样也使禅宗失去了本。
其次重要的是,“不立佛殿,唯树法堂”。佛殿是供养诸佛菩萨等偶像的场所,建塑像耗资巨大,废除佛殿可减少开支,这是从经济上讲。另外从教义上讲也是否定外在偶像,从而转向内心修持的过程。显示出禅宗不受传统佛教束缚,有着不与其他宗派相雷同的独立不羁的性格。不立佛殿,使慧能以来佛与众生平等的思想得以具体体现,禅宗对他力信仰、佛祖崇拜的一再否定成为眼前事实。“法堂”是禅众聚会集中讲法的地方,也是联系禅众思想纽带之处。“所裒学众,无多少,无高下,尽入僧堂,依夏次安排。”“裒”是聚集的意思。听法的僧众,不管多少,不论高下,都可以听法。
按照戒腊的多少安排座次,这样也就打破了过去寺院中尊卑、贵贱分明的等级制度。
“设长连床,施木施架,挂搭道具„„具四威仪也。”“木施”指衣架,用来挂衣具所用。睡觉时要睡在床沿,右胁吉祥卧,因为坐禅久了需要稍微休息一下,具足威仪。现代医学也表明这种睡法有助身心健康。
“长者上堂„„示依法而住也。”为了突出佛法的崇高性质,便于宾主激扬问难,使佛法成为活生生的,人人都通过主体自学加以把握的东西,怀海禅师在对“佛”否定的同时,是对“法”作了肯定。 水务局电大
“斋粥随宜,二时均遍”是说所吃的饭和菜要根据所种菜的品种和收成情况而定。一天吃两顿,人人有份。
“行普请法,上下均力”。“普请”指普遍邀请禅僧劳动,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出坡,不分职务高下,一律要出力。
“或有假号窃行混于清众„„从偏门而出。”是说有违反规矩扰乱清众的,由维那检举,赶出寺院。如不服,敢有冒犯,就用木棍殴打,再集清众烧毁其衣具,从偏门赶出。这样做有四点好处:一、不污清众,为生恭信。二、不毁僧形,为循佛制。三、不扰公门,省却狱讼。四、不泄于外,为护宗纲。
当然百丈所制丛林清规的内容远不止以上这些,但我们可以从这些内容中对百太丛林制度略窥一斑。
清规所具意义
正因为有百丈禅师对禅宗的这一巨大贡献,从而使禅僧直接从一般寺院分离出来,使禅宗最终成为一个独立的佛教宗派。这里真正使禅宗体制更趋中国化的,对禅宗自身发展起到重大推动作用的则是上面所说的普请法的确定。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17:33:2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69210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下一篇:末学时代
标签:禅宗   禅师   怀海   清众   寺院   发展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