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与他的战友们

朱熹和他的战友们
——朱熹思想形成的网络世界
现代学者对朱熹(1130~1200)的评价
钱穆:理学集大成者;宋学集大成者;能绾(wan)经学与理学为一途,则端赖有朱子。
贺麟:朱子博古通今,精通经史、义理、考据、词章之学,且人格伟岸,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是一位致广大、极精微、综罗百代、集儒家思想之大成者。
陈荣捷(美):确立新儒学方向;理气关系之厘清;太极理念之发展;仁之观念发展之极致;道统观念之完成;合《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四子”
任继愈:朱熹是孔子以后,我国封建社会博学者之一,也是孔子以后,我国封建时代影响最深远的哲学家。
肖箑父、李锦全:朱熹是我国后期封建社会一位博学的、思想影响最为深远的唯心主义哲学家。
众学者:朱熹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
朱熹的主要战友
1、朱熹与吕祖谦1137~1181)出身望族,家族势力大,在浙江金华地区颇有影响,形成浙东学派。学术特是“不名一师,不私一说”,且具包容性,所谓“善未易明,理未易察”。1169年被任命为太学博士。40岁时受到皇帝的信任和敬重,在朝中有较好的关系网。注重史学,研究《左传》,撰写史学著作《大事记》。婺学创始人。《宋史·列传·道学》没有将吕氏列入其中,而被列入《儒林》中。
与吕祖谦的来往及其收获
1156年,朱熹与吕祖谦在福州第一次相识。(吕父在福建做官,朱子做一小官,吕祖谦跟随父。)他们之间有数量可观的通信,朱子保存104封,吕保存有67封。朱熹将自己的儿子送给吕祖谦教育,所谓“易子而教”。吕祖谦的学生潘景宪的女儿嫁给朱的儿子,但朱塾不争气。朱熹在浙江做官也得到吕的支持。
关于周敦颐的地位  在《伊洛渊源录》中,朱熹将周敦颐作为道学的开山人,认为二程是周
敦颐的学生。但汪应辰对朱子的看法提出挑战,认为周敦颐不是二程的老师。朱熹始终没有回应这个问题。北大历史系教授邓广铭先生认为朱子避开汪的挑战,用有问题的材料改写道学的历史。但吕祖谦默认朱子的主张。
关于《近思录》。朱吕讨论很长时间,1175年吕拜访朱时,共同完成大部分章节,并在后来的时间通信讨论,故应是合作成果。但里面有几个问题:朱抨击科举,吕要求删去;吕要求收录小程子的《易传》,反对收大程子的《仁论》,朱子有不同意见。而《近思录》被认是朱熹的个人著作。
关于书院  朱子续建白鹿洞书院,并制订学规。但吕祖谦早12年前在浙江金华城建丽泽书院。朱熹所制订学规与丽泽书院基本一致。以五伦为中心;设计的学习秩序;提倡的修养工夫;在义利关系上的态度;如何与人相处。简单明确。
对“苏学”的看法。朱熹对“苏学”恨之入骨,认为是玩物丧志。但吕对“苏学”有所宽容。所以朱子曾与张栻写信抱怨说吕“左遮有拦,阳挤阴助”。
吕祖谦去逝后,朱子写了祭文:“道学将谁使之振?君德将谁使之复也?后生将谁使之诲?
斯民将谁使之福也?经学将谁使之继?事记将谁使之续也?若我之愚,则病将谁为之箴?而过将谁为之督也?”
2、张栻(1133~1180)出身大官僚家庭,官做到左司员外郎,但因直言而没能有更大发展。力主抗金入侵,湖湘学派中坚。有《南轩集》,注重历史文化。被列入《宋史·列传·道学》中。与朱子交往甚笃。
与张栻的来往及其收获。
1167年,朱在湖南与张栻处留住两个月,此前以书信交流。张氏集中保存给朱子的信函、问答共有98篇,朱子集中保存有给张栻的信函、问答有54篇。朱子与张栻之间的学术交流,有如下几个方面值得关注:
关于工夫修为。现在看到的朱子的“工夫修为”方法是全面完整的,但这方面得益于张栻。本来朱子的老师李侗教导朱子既要默坐澄心,又要从生活中体验天理,即动静不舍。但朱子1167年与张栻相处两个月后,接受张的观点:先从日常生活中体验天理,然后再来持养天理。但不久,朱又宣称改变自己的观点,回到老师李侗的教导。但他说之所以改变观点,
是因为他在编辑《程氏遗书》时到了确切答案。(朱何以将二程作为自己的继承对象?这中间有无一个过程?)
关于改《胡子知言》。《知言》是湖湘学派创始人胡宏的著作。张栻、吕祖谦都提醒过朱子要尊重、保存前人的思想,但朱子照改不误。遗憾的是,张、吕关于《知言》的意见都不存在,只有朱子一人记载的三方意见。(朱子的记录不能太相信)
关于《希颜录》和《仁说》。《希颜录》是张栻早年一部重要作品,将颜回的言论编辑在一起,并阐述自己的看法,朱子当时对此书的评价是“所造既深”。《仁说》自1163年开始,思考、研究长达10余年,同时两人讨论,根据文献显示,朱子在讨论过程中不断修改自己的《仁说》,但在写给吕祖谦的信中,称张对他的《仁说》没有意见。可惜的是,1184年朱子在编辑张的文稿为《南轩集》时,《希颜录》、《仁说》及其他部分文稿、信件均未被编入。
3、陈亮(1143~1194)出身寒微士人家庭,主张抗战,先人在抗金战斗中牺牲。对历史文化更有兴趣,写有《酌古论》,喜兵法,研究《孙子兵法》。1168垄断优势理论年乡试第一,但在次年的礼部考试中,名落孙山。不断上书,陈述自己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主张,但始终
得不到回应。浙东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称为“功利儒家”。被列入《儒林》中。
与陈亮的来往及其收获。
1182年,朱在浙江做小官时,拜访陈亮。不久,陈亮回拜,在朱子家共处10日,饮酒纵欢,互诉牢骚。陈言朱是“人中之龙”。他们在1182~1193年之间一直保持通信联系。朱在浙江任职时,陈帮助过朱,介绍地方人情,引见官吏、朋友等。朱经常批评陈不拘礼节,陈不予理会。朱子集中保存15任继愈封给陈的信件,陈集中保存8封给朱的信件。
关于“义”、“利”之辩。陈亮认为“义”是相对的,随具体时间变化而变化;朱认为“义”是绝对的,不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陈认为义、利是相互规定的,而不是绝对对立的;朱认为“义”就是义,“利”就是“利”,二者不能混淆。
关于“道”之隐显与“王”、“霸”之争。朱认为“道”是永恒的,但“道”只在“三代”时期完全呈现出来,以后没有一个时代完整地体现过,而汉唐尤其没有“道”;所谓“自汉唐以来,岂是无此等人,因其道统之使却不曾得,亦可见矣!”。陈也认为“道”是普遍的,但也是具体的,而且以事功为表现,因而肯定汉唐时期也是“道”,也是“天理”流行。所谓“高祖、太宗及皇家太祖,盖天地赖以常运而不息,人纪赖以接续而不坠。”
陈认为张载应排在二程之前,把周敦颐思想传给了二程;朱子不同意此看法,二程应比张载重要。
关于经典的态度。朱子对经典一向不是很严谨的。陈曾向朱提出孔子在编修经典时,洗刷过古代记录经典,但朱熹从没回应陈亮的问题。朱子虽然重视儒家经典的地位,但他自己对经典的态度就是较为“权”的办法。
4陆九渊(1139~1193)出身江西抚州富裕而且拥用地方武装的家庭,自学成才。年轻时习武。较晚通过科举考试,做官时间不长,颇有政绩。口才很好。朱子曾有一个评价:近世所见会说话、说得响、令人感者,无如陆子静。被视为心学创立者和主要代表人物。被列入《儒林》中。
与陆象山的来往及其收获。
朱子集中保存6封给象山的信,象山集中保存有3封给朱子的信。
关于鹅湖之会。北纬31度录像带11756男生女生金版txt月,在吕祖谦的撮合、安排下,朱熹与陆九渊相会于江西铅山鹅湖寺,吕本来只是介绍朱陆相识,没想到朱陆一见面便展开了争论。关于争论的具体情形记
载较为简单,但陆氏兄弟显得更为活跃、更为咄咄逼人。陆氏兄弟各写一首诗,特别是象山的“易简工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一句,使朱子顿然“失”。不过,吕祖谦比较倾向朱熹的立场。这次相会显示了朱陆学术方法的差异:“道问学”与“尊德性”。
关于对学生曹建评价。象山有一位学生名叫曹建,后来弃象山投朱子。这本是很平常的一件事,但朱子似乎很得意,故意激怒象山。曹建早世,朱子借机发表评论:“使天假之年以尽其力,则斯道之传其庶几夫!”(可见朱以“道统”权
威自居)象山的评价则是:“以为有序,其实无序;以为有证,其实无证;以为广大,其实狭小;以为公平,其实偏側;将为通儒,乃为拘儒;将有正学,乃为曲学。以是主张吾道,恐非吾道之幸。”驳斥朱自承道统之言。
关于王安石之评价。王安石之学被称为“新学”,熙宁变化之后,二程、司马光等将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北宋灭亡的原因,都归罪于“新学”。二称弟子杨时是批评新学最激烈、最多者。朱子沿袭二程的思想,对王安石“新学”予以批评。他们批评“新学”重要一点,是指王安石“新学”为禅学。陆象山在1188年写《荆国王文公祠堂记》,为安石平反。指王安石的政敌才是变法失败的原因,道学前辈也应负有责任。朱子相当气愤,说:“此等议论,皆学文偏枯,
见识昏昧之故,而私意又从而激之。”象山回应朱子“极糊涂,不理会。”
关于无极而太极。第一,陆氏兄弟认为“无极”不在周敦颐成熟著作《通书》中出现,是他人所加;并且说:“太极固自若也,尊兄只管言来言去,转加糊涂,此其‘轻于立论,徒为多说,而心未果当于理也。’”第二,《太极图》与“无极”的来源是道家或与道家有关;第三,象山说“太极”之上加“无极”是“叠床上之床,架屋下之屋。”朱子却说是“下语精微”。朱子只对最后一个问题进行了回应,而始终没有正面回应象山的挑战,而是提出了其处理经典的方法:“夫先圣后圣,岂不用条而共贯哉?若于此有似灼然实见太极之真,则知不言者不为少,而言之者不为多矣。”(如此也可看出朱子做学问的原则:比较看重主体自身的立场;对经书就表现出一种随意性)
关于“道”、“意见”和“道统”。朱、陆在道统方面也存在分歧。北大校花李莹第一,对孟子的态度不同。象山尊奉孟子,视孟子为孔门正学;朱子对孟子却有微辞,所谓“孟子教人多言理义大体,孔子则就切实做工夫处教人。《孟子》说心,后来遂有求心之病。”孟子言多于行,孔子行多于言。
第二,对周、程、张的评价不同。朱子以伊洛诸公为道统正传,而象山则不同意这个谱系。
大程去世之后,小程有一说:“周公没,圣人之道不行;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道不行,百世无善治;学不传,千载无真儒。……先生出,揭圣学以示人,辨异端,辟邪说,开历古之沉迷,圣人之道,得先生而得复明,为功大矣!”朱子接着将二程作为儒家道统的继承人:中频变压器“吾少读程氏书,则已知先生之道学德行,实继孔孟不传之统。”
象山认为,伊洛诸公虽然对儒家道学有贡献,但并不足以为道统的继承人。他说:“由孟子而来,千有五百余年之间,以儒名者众,而荀、杨、王、韩独着,专场盖代,天下归之,非止朋游党与之私也。若曰传尧、舜之道,续孔孟之统,则不容以形似假借,天下万世之公,亦不可厚诬也。至于近时伊、洛诸贤,研道益深,志向之专,践行之笃,乃汉唐所无有,其所植立成就,可谓盛矣!然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未见其如曾子之能信其皜皜;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未见其如子思之能达其浩浩;正人心,息邪说,距跛行,放淫辞,未见其如孟子之长于知言,而有以承三圣也。”(皜,即洁白明亮;浩,即规模声势大。)象山说:“某旧日伊洛文字不曾看,近日方看,见其间多有不是。”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23:47:3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69201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象山   道统   认为   二程   道学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