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老子四章》教学设计和导学案

《5.1 老子四章》教学设计
课题
商机杂志
《老子》四章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理解老子“有”与“无”思想观点的深刻内涵,了解其突破常规俗见的意义,初步认识道家思想的文化价值。
2.了解老子阐述道理的言说方式,把握老子观点的思辩性,学习理性思考,提升辩证思维品质。
3.体会老子思想的人生智慧及现实意义,能联系实际认识生活,进行读写结合的片段写作。
4.借助工具书准确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学做知识卡片,熟记并积累经典语句,培养文言感受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老子学说辩证认识事物、突破常规俗见的意义,初步认识道家思想的文化价值。
2.体会老子思想的人生智慧及现实意义,能联系实际认识生活,进行读写结合的片段写作。
教学难点:
1.理解老子“有”与“无”思想观点的深刻内涵。
2.把握老子观点的思辩性,学习理性思考,提升辩证思维品质。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一提起道家,同学们可能会觉得道家思想是玄而又玄的学说,难于理解。但其实,我们看看下面一些广为流传的成语,就明白道家的一些思想认识,至今还活化在我们的生活中。
出自《老子》的成语
上善若水  祸福相倚  大器晚成  虚怀若谷  绝圣弃智 
自知之明  功成不居
大智若愚  宠辱若惊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出自《庄子》的成语
越俎代庖  游刃有余  踌躇满志  贻笑大方
莫逆之交  相濡以沫  吐故纳新  望洋兴叹
沉鱼落雁  失之交臂  邯郸学步  庄周梦蝶
……
山西省国土资源厅这些凝练精辟的语言,如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所以,老子、庄子距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和两位思想大师已经有认识上的相通与默契。
【老子其人】
老子,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历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了有关老子的一些事迹。老子曾担任周王室主管图书典籍的官职(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可见他学识渊博,修养深厚。
《史记》中还记载: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曾到洛邑向老子问礼,孔子离开后对他的弟子这样评价老子:“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zēng)。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译文】孔子离去以后,对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织网捕获它,会游的可制成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龙,我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它是驾着风而飞腾升天的。我今天见到的老子,大概就是龙吧!”
稀油站
孔子说鸟、鱼、兽虽然会飞、会游、会跑,但人们都有办法逮住它,只有龙“乘风云而上天”,是不可捕捉、无法对付的。天上的龙变化莫测,孔子说老子“其犹龙邪”,表现出对老子非常高的推崇。
【《老子》其书】
《老子》一书共81章,分《道经》和《德经》上下两篇,所以又叫《道德经》。它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著之一,被誉为“万经之王”。有人认为《道德经》《易经》和《论语》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
老子思想被庄子所传承,形成了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他们为当时社会开出了一剂与儒家截然相反的“药方”:主张以宇宙本体、万物之源的“道”作为法则,以“天道”驾驭“人道”,用“无为”实现“有为”。
道家无为而治的学说主张,对中国哲学、中国社会乃至中国人都具有深刻影响。道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
第十一章
【疏通词句】
『学习任务』朗读第十一章,注意读准字音。
三十辐共一毂(ɡǔ),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shān zhí)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yǒ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
『学习任务』解释文中主要的疑难词句。
①辐:是指车轮上的车条。三十辐,是一个车轮上车条(辐条)的数目(见图示)。
②毂ɡǔ:“毂”是什么?就是车轮的中心部位,中间有圆孔来安装车轴。毂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
③无:指车毂的中空处。这一章的三个“无”,都是“中空”“空无”的意思。
④埏埴(shān  zhí):和泥(制作陶器)。埏,揉和。埴,黏土。
⑤户牖(yǒu):指门窗。
【解说大意】
【译文】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个车毂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来安装车轴),才有了车的作用。揉合黏土做成器具,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了器具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间,才有了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让它们发挥了的作用。
古代的车轮都是用木头做的,由四部分组成,轮、辐、毂、轴。这四个字都是“车”字旁,其中“轮”是最外面的部分,“轴”是最里面的部分,就是轴心。“毂”是套在车轴上的部分。“辐”是连接轮毂的木条。
《诗经》里有一首有名的诗叫《伐檀》,大家学过吧?里面说:“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chún)兮。”这几句就是写砍伐檀木,削成辐条做车轮的艰苦劳动。
三十根辐条共同聚合在毂上。“毂”的中间必须是空的圆孔,用来插车轴。如果是实心那车轮就无法转动。正因为有中间的“空”“无”,车轮才可以转起来,才有了车子载人运货的用处。所以有人戏说:这叫无中生有,无有大用。
同样道理:器皿如果没有中间挖出“空虚”部分,没有“无”,也不能用来装盛东西。房屋如果没有凿出门和窗的“空处”,来供人出入、采光、流通空气,人就无法居住。
可见,事物之所以有用而能给人以便利,都是借助了“无”才发挥了它们的价值和作用。所以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探究章旨】
『学习任务』老子对“有”和“无”的认识,与一般的世俗常见有何不同?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一般人只看到眼前事物“实”和“有”的部分及其作用,而忽略事物另一面“空”和“无”所起的作用,只会利用事物“有”的部分,却不知道这“有”的功用正是“无”造就而成的。
因此,老子特别把“无”的作用向人们突显出来。他用三个具体的生活器物,形象论述了“有”与“无”的相互关系:说明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没有“无”就无所谓“有”。有无相生相成,不可分离,才构成了能为人类所利用的世间万物。
老子让人们明白了有无相生、对立统一的道理,这是道家非常重要的思想。
北大图书馆『学习任务』老子关于“有无相生”的观点,从历史角度看有什么意义和影响?我们该怎样正确理解?
站在历史的角度,在那样一个矛盾冲突尖锐、人心汲汲于功利的社会中,老子独具慧眼,见人所不见,提醒世人要重视那些通常被人们忽略的一面,这为当时的世人指出了另一种看待事物的视角与方法,对社会和人生都具有启发意义。
老子在第二章强调:“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他认为事物都存在着对立面。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彼此相反,又互相依存。人们掌握了万物相互依存、相反相成的规律,便能在相反的事物中获得力量。这些具有朴素辩证法的思想,是老子道家思想的重要内容。
在任继愈先生的自选集中《竹影集:任继愈自选集》说:“《老子》这部书从各个方面提醒人们重视‘无’的地位和作用。不但认识‘无’,而且用‘无’的原则来指导日常生活、社会生活以及政治生活。”
把“无”的原则运用到政治生活:
“以无事取天下。”(五十七章)(执政者要用不干涉的方法去治理天下。)
“我无欲而民自朴。”(五十七章)(我执政者没有贪欲,人民就能自己纯朴。)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二章)(因此圣人施行不干涉的无为治理,推行无言的教化。)……
“老子的‘无为’不是一无所为,而是用‘无’的原则去‘为’。所以能做到有若无,实若虚,以退为进,以守为攻,以屈为伸,以弱为强,以不争为争,从而丰富了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建立了中国古代辩证法贵柔的体系,与儒家《易传》[zhuàn ]尚刚健体系并峙。两大流派优势互补,共同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
任继愈先生同时认为:“不要把‘无’的地位、作用过分夸大。……没有墙壁、梁柱、砖木的‘有’,也就没有供起居的空间,只是一片空旷的开阔地,虽有空间(‘无’),却不能居住。有与无互相依存,相得益彰。”
这些解读,能够帮助同学们从历史角度来初步认识老子关于有和无、关于“无为”思想意义和影响。
【经典之用】
『学习任务』把老子关于有和无的辩证观点迁移到日常生活中,请你说说:围绕学习、读书、交友等具体事件,我们该怎样正确对待有和无呢?请大家讨论交流、互相分享。
参考示例1:一个人如果不给自己留出空间,那会有什么后果呢?比如学习与休息,我们能把一天二十四小时都用来学习吗?这样做一周不到就会崩溃。所以,我们白天学习,晚上休息。睡觉休息恰恰是积蓄力量,是为了第二天更好地学习。读书也是如此。如果囫囵吞枣不假思索地读书,把头脑塞得满满的,不给自己留下思考空间和消化吸收的余地,读书的效果如何能好?
参考示例2:现在有些人想要的东西太多,太在意“有”,去占有,去拥有,去享有,而恰恰忘记了“无”的作用。各种欲念把心都装满了,所以生活会很焦虑,很痛苦。人的一生不能一直都想“有”,还一定要有“无”。如果换个角度把心放空,去掉杂念私欲,做什么事情都刻意给自己的心灵留有空间,留有余地,留出“无”。之后这样你会发现,原来生活中没有多余的有形物质,人生会变得更轻松美好。
第二十四章
【疏通词句】
『学习任务』朗读《老子》第二十四章,注意读准字音。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xiàn)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cháng)。其在道也,曰余食赘(zhuì)行,物或恶(wù)之,故有道者不处(chǔ)。(第二十四章)
『学习任务』解释文中疑难词句。
①企:踮起脚跟,用脚尖站立。
②跨:跃,加大步伐,阔步而行。不行:不能走远。
③彰:明显,彰显。
⑥余食赘行:这是个成语,意为吃剩的食物,身上的赘瘤。比喻遭人讨厌的东西。老子这里所说的“余食赘行”,针对的是自见、自是、自伐、自矜(包括企者、跨者)等行为。
丙烯酸甲氧基乙酯⑦物或恶(wù)之:人们常常厌恶它们。物:代词,这里指常人。
【解说大意】
【译文】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不能走远,自我炫耀的人得不到显露,自以为是的人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功,自我吹嘘的人不能长久。用道的观点来看,(这些行为)就叫做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有道的人不会这样做。
【探究内涵】
『学习任务』本章中老子列举出了几种不懂得“道”的行为表现——企立、跨行、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这些行为错误的原因是什么?老子举例意在说明什么看法?
企者不立——踮脚跟的人,没办法长久站立,为什么
——因为全身重力落在脚尖上,它无法支撑身体平衡,这是由人的身体结构决定的。如果用脚尖直立身体,必然违背人体自然规律。
跨者不行——迈大步的人,即便走也走不远、走不长久,为什么
——大步跨行不是人体行走的最自然状态。
所以企立和跨行,都是不符合人体自然规律、打破行走平衡规律的行为,只有自然平衡的状态才是最适合、最舒服、最好的行为。
为什么有人还要企立、还要跨行呢?错误根源就在于人内心的主观愿望。
为了站得高看得远,就踮起脚;为了走得快走得远就跨大步前行。这些好高骛远、不自量力的主观妄动,是想要突破人体的自然状态,是急于求成、内心焦躁的心理反映,所以结果必然适得其反。
由此,老子还指出了四种相似的不良行为后果: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这些人性中的通病,其本质都是喜欢追逐事物的显相,过于看重自我,急于表现,自我夸耀,贪功冒进,这同样不会有好结果。
所以老子列举这些事例,意在说明这些错误行为都是事情做过了头,是余食赘行,令人厌恶,完全不符合“道”的原则,有道之人决不会这样做。
【以经解经】
第四十五章(节选):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天下最完满的东西,看起来好像有欠缺,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衰竭的。天下最充实的东西,看起来好像是空虚没有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最笔直的东西(远远超出了一般的标准),看起来好像是弯曲的,最灵巧的东西看起来好像是笨拙的,最卓越的辩才好像是不善言辞的。
【探究内涵】
(1)完美人格:不在外形上显露,而为内在生命含藏;重内藏无外见,内藏胜过外见。
(2)不追求圆满无缺,否则物极必反。保持大成若缺、大盈若冲状态,才不走向极端。
任继愈(3)凡事要适可而止,做事要留有余地。由此,我们也进一步明白,老子为什么认为企立、跨行、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是余食赘行,令人厌恶的了。
【练习作业】
『练习一』翻译下列语句
1、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2、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3、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4、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练习二』背诵《老子》第十一章、第二十四章。
『练习三』思考:现实中,有的老师或家长特别鼓励孩子去自我表现、自我展示,你对这种做法怎么看?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04:39:2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69200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老子   思想   作用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