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酮

目录
丹参酮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2)
丹参酮的抗肿瘤作用 (5)
丹参酮药理作用 (6)
丹参 (9)
丹参 (38)
活血化淤药—丹参 (39)
丹参 (41)
丹参 (45)
丹参>>概述 (48)
丹参注射液 (50)
复方丹参滴丸 (51)
丹参饮 (52)
药话丹参 (53)
丹参酮
开放分类:化学、医学、药学、中草药、有效成分
[中文名称] 丹参酮
[英文名称]
[别名] 丹参醌
[化学名称]
[分子式] C18H12O3
[分子量] 276,28
[物理性质]169网
[成分分类]
[药理作用] 1.抑菌作用体外实验丹参酮对金黄葡萄球菌的抗菌作用比小檗碱强,对结核杆菌H37RV株(最低抑菌浓度可达1.5mg/ml以下)对两种毛发癣菌也有抑制作用。2.抗炎作用大白鼠经灌胃给丹参酮有明显的抗炎症作用。在炎症第一期模型上对组织胺所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蛋清、角叉菜胶和右旋糖酐所致急性关节肿有抑制作用;对渗出性甲醛腹膜炎有抑制作用。在炎症第二期模型上,对明胶所致小白鼠的白细胞游走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亚急性甲醛性关节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第三期炎症模型,棉球肉芽肿实验无抑制作用(即慢性期无作用)。丹参酮能使大白鼠血中PGF2α和PGE水平降低,可能与丹参酮的抗炎作用机制有关。3.抗凝血作用丹参酮有抗凝作用。作用较原儿荼醛强。4.其他作用丹参酮能提高小鼠在低压缺氧下的存活率或延长生存时间。丹参酮有抗雄激素作用,降低皮脂产生,有抗痤疮丙酸杆菌作用,减轻由细菌代谢所加剧的炎症。可用于痤疮。丹参酮对伤寒菌苗致热的家兔有解热作用。小鼠实验表明丹参酮有较温和的、通过卵巢起作用的雌激素活性。5.体内过程观察丹参酮经十二指肠给药后药物进入肝脏并由胆汁排出的情况,结果表明,大鼠十二指肠给药后一般在1h左右即可测得胆汁中有微量丹参酮排出,
其排出高峰在给药后3h左右。不同结构的丹参酮在肝内排泄速度不相同。此外实验中还发现在用氯仿提胆汁的丹参酮后,胆汁的水溶液部分有变性蛋白析出,其含量与不同给药组之间有一定联系。
[毒性] 小鼠每日灌胃2%丹参酮混悬液0.5ml,连续14d,大鼠每日灌胃2.5ml,连续10日未见毒性反应。
[不良反应]
[用途] 用于化脓性和外科感染;用于痤疮;用于宫颈糜烂;用于麻风
[成分来源]
丹参酮胶囊
【标准来源】部标十七册透解祛瘟颗粒获批临床使用
【药品名称】丹参酮胶囊
【作用类别】本品为皮科粉刺类非处方药药品。
【功能主治】抗菌消炎。用于痤疮,扁桃腺炎,外耳道炎、疖、痈。高血压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4粒,一日3~4次。
血清肌酸激酶【禁忌】孕妇禁用。
【注意事项】忌烟酒、辛辣、油腻及腥发食物。切忌以手挤压患处。用药期间不宜同时服用温热物。不宜同时使用外用药类,如需配合使用,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儿童、年老体弱或患有其他疾病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痤疮服药2周、其他适应症服药3天症状无缓解,应去医院就诊。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药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服用。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请将此药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如正在服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丹参酮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来源:寻医问药网寻医问药网推荐阅读
作者:梁勇羊裔明袁淑兰
单位: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内科成都610041
关键词:丹参酮;药理作用;临床应用
中草药000434摘要从中药丹参中提取的有效成分丹参酮不仅具有天然抗氧化、心血管药理作用及抗菌消炎作用,而且还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丹参酮在临床非肿瘤领域已得到广泛应用。
从1934年至1976年间,国内外对丹参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先后从中分离得到15种成分,测定了结构式,并依次命名为丹参酮(tanshinone, Tan)Ⅰ、ⅡA、ⅡB,隐丹参酮,异丹参酮Ⅰ、ⅡA,异隐丹参酮,羟基丹参酮ⅡA,丹参酸甲酯,miltirone,salviol,二氢丹参酮Ⅰ,丹参新醌甲、乙和丙[1]。研究表明,丹参酮类均含有邻醌或对醌结构。由于醌类成分易被还原为二酚类衍生物,后者再被氧化又易转变为醌,在转变过程中起电子传递作用;同时,它们在生物体内的代谢产物容易参与机体的多种生物化学反应,并作为生物反应的辅酶对某些生化反应起促进或干扰作用,因此表现出多种药理作用,如抗癌、抗菌、抗病毒等[2],笔者拟对这方面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1 Tan的药理活性
1.1 天然抗氧化作用:Tan ⅡA是一种新的有效的细胞内脂质过氧化产物与DNA相互作
山核桃采摘机用的抑制剂。它对DNA的保护作用很可能是通过消除脂类自由基而阻断脂质过氧化的链式反应,抑制DNA加成物的生成,从而减少了后者的细胞毒性[3]。Tan能消除心肌线粒体膜脂质过氧化过程中产生的脂类自由基,使线粒体呼吸功能不受影响[4]。
1.2 心血管药理作用
1.2.1 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采用原位杂交技术探讨了Tan ⅡA磺酸钠(简称DS-201)对血管平滑肌细胞
增殖相关基因c-myc表达的影响,发现巨噬细胞源性生长因子可明显促进平滑肌细胞c-myc高表达,导致平滑肌细胞增殖,而DS-201能阻止这种作用,使c-myc表达水平下降,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提示DS-201可能通过阻止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而起到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5]。
1.2.2 缩小心肌梗死面积:利用结扎狗冠状动脉前降支的心肌梗死模型,静注DS-201,结果心肌梗死范围缩小,疗效非常显著。冠状动脉内给药后同样显著缩小狗心肌梗死面积,其疗效与潘生丁相当[6]。
1.2.3 降低心肌耗氧量:降低心肌耗氧量有利于缺血性冠心病的。阻断狗冠状动脉血流后,对照组静注生理盐水其左室舒张压上升,而静滴DS-201的试验组则明显降低[6]。说明DS-201可能通过降低左心室壁张力和心脏体积而降低心肌耗氧量。
1.2.4 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徐长庆等[7]采用膜片钳全细胞式记录方法,观察了Tan ⅡA对豚鼠单个心室肌细胞跨膜电位及L-型钙电流的影响。结果证明,Tan ⅡA具有类异搏停样L-型钙通道阻断剂作用,可用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和心律失常的防治。陶军等[8]利用家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了缺血-再灌注后心肌2,4-亚甲二氧(MDA)生成、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血清肌酸激酶(CK)活性变化及DS-201对上述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缺血-再灌注心肌MDA含量显著升高,SOD活性明显下降,同时血清CK活性显著升高,缺血和再灌注前给予DS-201(5 mg/kg)能显著降低心
氟化氢
肌中MDA的生成和减少心肌CK 的释放。用化学发光法显示DS-201对超氧阴离子、羟基自由基和过氧化氢有消除作用。由此推测消除氧自由基是Tan防治心肌再灌注损伤的机制之一。买长江[9]用离体大鼠工作心模型,研究了Tan对心肌保护效果,并与异搏停对比。证实Tan心肌保护效果优于异搏停,作用机制与减少氧自由基有关。
1.2.5 间接心血管作用:实验表明[6],DS-201对小鼠和大鼠体外血栓形成,血小板聚集功能均有抑制作用。
1.3 抗菌消炎作用:房其年等[1]对丹参10种成分进行体外抑菌试验。其中,隐丹参酮、丹参酮ⅡB、丹参酸甲酯、羟基丹参酮ⅡA和二氢丹参酮Ⅰ对金黄葡萄球菌(金葡菌)及其耐药菌株有较强抑菌作用。丹参酮Ⅰ、ⅡA,隐丹参酮,羟基丹参酮ⅡA对人型结核杆菌(H37RV)菌株有较强抑菌作用。高玉桂等[10]以总丹参酮进行体外及动物体内实验均证明,Tan对以金葡菌为主的急性感染,特别是对耐药金葡菌株有显著疗效,并对两种毛发癣菌有抗菌作用。
1.4 抗肿瘤作用:Tan通过对各种肿瘤细胞的杀伤、诱导分化及诱导凋亡等机制而发挥抗肿瘤作用。
1.4.1 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研究证实[2],Tan是丹参中的主要抗肿瘤活性成分。早已报道丹参可以延长Ehrich腹水癌小鼠的存活时间[11],对喜树碱、环磷酰胺的抗肿瘤活性有增效作用[12~14]。后又报道对小鼠Ehrich腹水癌也有杀伤作用[15]。用125-IUdR掺入法证明丹参可以抑制肉瘤细胞DNA合成,
表明丹参对肉瘤180细胞有细胞毒作用[16]。1991年,
Wu Wu-lung等[17]对丹参的15种成分的抗癌活性进行了研究。他们采用MTT法测定药物对癌细胞杀伤作用,比较了Tan类对人鼻咽癌细胞株(KB)、人宫颈癌细胞株(HeLa)、人结肠癌细胞株(Colo-205)和人喉癌细胞株(Hep-2)的细胞毒作用。发现其中某些成分(如TanⅢ、Ⅺ、ⅩⅡ、Ⅹ、Ⅸ及Ⅵ等)在  1 μg/mL浓度下对癌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杀伤作用。丹参酮类有着广泛的菲醌结构是其细胞毒作用的基础,其中菲环结构与DNA分子相结合,而呋喃环、醌类结构可产生自由基引起DNA损伤,抑制肿瘤细胞DNA合成。
1.4.2 对肿瘤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诱导分化恶性肿瘤是癌肿研究的新途径,它与传统化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不杀伤肿瘤细胞,而是诱导肿瘤细胞分化成为正常细胞或接近正常细胞,对正常细胞无杀伤作用,且少有骨髓抑制等副作用。故与其它抗癌药物相比有较大优越性,由此而引起学术界广泛注意[18]。1986年,全反式维甲酸(ATRA)诱导分化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成功,大大推动了诱导分化恶性肿瘤的临床和实验室研究的进展[19]。但维甲酸相关综合征及快速发生的耐药性限制了该药的临床应用。因此,迫切需要寻新的高效、低毒的诱导分化剂来改善APL的[20]。
袁淑兰等在体外细胞培养的基础上,通过细胞形态学、细胞增殖动力学、裸鼠成瘤性的研究,观察了T
手拉手网an ⅡA对人宫颈癌细胞株(ME180)的体外诱导分化作用,并以ATRA作对照。结果表明,经无毒剂量的Tan ⅡA (0.5 μg/mL)和ATRA (0.5 μg/mL)处理后,细胞形态趋向良性分化,生长减慢,集落形成率和3H-TdR掺入率明显降低,在裸鼠上的成瘤时间延长,成瘤能力明显降低;经统计学处理,Tan ⅡA和ATRA对ME180细胞均具有较好的诱导分化作用,两者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21]。用无毒剂量的Tan ⅡA (0.5 μg/mL)处理ME180细胞株后进行细胞RNA斑点杂交发现,其中c-myc、H-ras癌基因表达明显降低,推测Tan ⅡA 对ME180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机制可能是对细胞增殖有关的癌基因表达的抑制。与此同时,在人白血病细胞株(HL-60)、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小鼠肝癌H22瘤株以及小鼠类淋巴细胞白血病P388瘤株上都证明Tan ⅡA具有良好的诱导分化作用[22~24]。为了解Tan的抗癌作用并探索其机制,1996年,王修杰等[25]分别用Tan ⅡA处理SMMC-7721和HL-60进行体外实验及Tan ⅡA对小鼠肝癌H22瘤株体内抑癌实验。采用溴脱氧尿嘧啶(Brdu)进行掺入标记,抗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免疫组化染法检测Tan ⅡA对癌细胞增殖动力学的影响。结果显示,Tan ⅡA处理SMMC-7721和HL-60细胞株后,Brdu标记率分别为19.5%和19.01%,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8.0%,25.57%,P<0.01);PCNA阳性分别为57.0%,30.32%,均显著低于对照组(74.3%,47.05%,P<0.01)。Tan ⅡA对小鼠肝癌H22的抑瘤率3次实验结果分别为50.0%,38.5%和40.6%,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Brdu标记细胞为51.8±7.9,PCNA阳性细胞为451.1±26.1,均低于对照组(84.4±24.3 694.8±117.1),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体内外研究表明[26],Tan ⅡA具有抗癌与诱导肿瘤细胞分化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ras癌基因和PCNA表达,影响DNA多聚酶δ活性,抑制DNA合成,从而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分化。
1.4.3 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凋亡(apoptosis)是在基因调控下的“主动自杀”,又称细胞程序化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正常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凋亡存在一种平衡,而肿瘤细胞则无限增殖,分化受阻,凋亡被抑制。目前研究发现,许多抗癌药是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分化和(或)凋亡而发挥抗癌效应。黄韧敏研究发现[27],无毒剂量的Tan ⅡA (0.5 μg/mL)作用于HL-6细胞,能诱导肿瘤细胞分化成熟,并伴有细胞凋亡发生。流式细胞术分
析发现S期细胞明显减少,细胞被阻止于G0/G1期,细胞增殖指数降低,部分细胞发生凋亡,出现亚二倍体凋亡峰,细胞癌基因表达c-fos增高,c-myc及bcl-2降低。因此Tan抗肿瘤作用可能是诱导肿瘤细胞分化,同时诱导凋亡或诱导肿瘤细胞分化成熟,最终走向凋亡。
2 临床应用
Tan临床上主要用于冠心病、痤疮、痛经、失眠症及抗菌消炎,如扁桃体炎、耳疖、化脓性骨髓炎、烧伤中的金葡菌感染,效果显著[28~31]。抗肿瘤作用临床尚未见报道,有待进一步研究以探索Tan恶性肿瘤的临床应用前景。
综上所述,丹参的提取物Tan不仅具有天然抗氧化作用、抗动脉粥样硬化、降低心肌耗氧量等心血管药理作用及抗菌消炎作用,而且更重要的是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其抗肿瘤作用机制可能与诱导肿瘤细胞分化、凋亡有关。目前,Tan在临床非肿瘤领域已得到广泛应用,相信随着对Tan抗肿瘤作用基础
与临床研究的深入,很有希望作为一种新的抗肿瘤药运用于临床,为恶性肿瘤的作出贡献。
丹参酮的抗肿瘤作用
摘要:目的:介绍丹参酮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方法:实验研究证明丹参酮对肺癌、肝癌、鼻咽癌、宫颈癌等细胞具有明显抑制作用。结论:丹参酮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
关键词:丹参酮抗肿瘤作用
丹参酮能扩张冠状动脉血管,增加冠脉流量;改善缺血区心肌的侧枝循环及局部供血,改善缺氧心肌的代谢紊乱,提高心肌耐缺氧能力;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粘度,抗血栓形成,缩小实验动物缺血心肌梗死面积,在一定剂量下亦能增强心肌收缩力。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的辅助。
近年来研究表明,丹参酮中丹参酮ⅡA(TanⅡA)对多种肿瘤细胞具有细胞毒作用、诱导分化和凋亡作用,在临床上越来越注重用于化疗病人的辅助。下面就丹参酮ⅡA 对肿瘤细胞的作用进行综述。
1 对肺癌细胞的作用
肺癌在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首位,超过癌症死因的20%。在丹参酮ⅡA对人肺腺癌细胞增殖抑制、
集落形成的影响实验中观察到,Tan1IA有明显的抑制肺腺癌细胞生长作用,并诱导细胞形态趋向良性分化,集落形成率明显降低。同时,电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可见大量凋亡细胞。Tan II A对人肺腺癌和人肺巨细胞癌细胞株有明显的细胞毒作用,并可诱导该癌细胞发生凋亡J。
2 对肝癌细胞的作用
用不同浓度Tan 1I A作用肝癌细胞后,通过倒置显微镜观察显示细胞壁能力下降,细胞长生受到抑制。流式细胞仪定量分析显示不同浓度的Tan II A处理持癌细胞72h后,细胞凋亡率与对照组差均有显著性J,认为Tan II A可能通过诱导凋亡而抑制肝癌细胞的生长。Tan ⅡA对人肝癌细胞进行体内抑癌实验和对小鼠肝癌株进行体外和抑癌实验,结果表明Tan 1I A 在体外和体内均具有抗癌和诱导肿瘤细胞分化作用。
3 对鼻咽癌细胞的作用
在体外用的Tan1I A处理人鼻咽癌细胞,其细胞生长和增殖明显抑制细胞DNA呈梯状断裂,细胞凋亡指数显著增加,推测Tan IIA抗鼻咽癌作用的分子机理与促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有关。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03:11:1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69189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细胞   作用   丹参酮   诱导   分化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