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国脂质沉积症专家共识

2015年中国脂质沉积症专家共识
脂质沉积性肌病(Lipid storage myopathy,LSM) 是指原发性脂肪代谢途径中的酶或辅基缺陷导致的,以肌纤维内脂肪沉积为主要病理特征的一组肌病。临床表现为进行性肌肉无力和运动不耐受,病程可有波动性。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首次报道了2例LSM。随着肌肉活体组织检查(简称活检)病理诊断技术的广泛开展,本病的报道越来越多。国内多个肌病中心的报道显示LSM占肌肉活检病例总数的3%~9%,远远高于亚洲邻国日本(仅为 0.5%)。 
LSM的病因包括晚发型多酰基辅酶A脱氢缺陷[multiple aeyl coenzyme A dehydrogenation deficiency,MADD,即戊二酸尿症II型(glutaric
aciduria typeII,GA II)]、原发性系统性肉碱缺乏
(primary earnitine deficiency,PCD)、单纯肌病型中性脂肪沉积症(neutral lipid storage disease with myopathy,NLSDM)、中性脂肪沉积症伴鱼鳞病 (neutral lipid storage disease with ichthyosis, NLSDI)。我国LSM中最为常见的病因是晚发型MADD,多数患者单用核黄素(维生素B2,)有肯定疗效。其次为NLSDM,目前尚无有效。PCD导致的LSM在
我国罕见,补充肉碱有效。 NLSDI导致的LSM在我国未见报道。极少数短链脂酰CoA脱氢酶缺陷、中链脂酰CoA脱氢酶缺陷和极长链脂酰CoA脱氢酶缺陷也可导致脂质沉积性肌病。某些线粒体病如TK2基因突变、mtDNA3243 突变(引起线粒体脑肌病伴乳酸酸中毒及卒中样发作综合征),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部分未经的皮肌炎患者也可见继发性肌纤维内脂肪含量增多,这些为非原发性于脂肪酸代谢途径缺陷导致的肌纤维内脂肪沉积,不属于脂肪沉积性肌病的范畴。 
晚发型MADD
在我国约90%LSM的病因为晚发型MADD。 MADD是一种以反复发作的非酮症或低酮症性低血 糖、代谢性酸中毒、轻度高氨血症和脂质沉积性肌病为特征的常染体隐性遗传的代谢综合征,是由电子转运黄素蛋白(ETFA/B)或电子转运黄素蛋白脱氢酶(ETFDH)基因突变所致脂肪酸、支链氨基酸和胆碱代谢障碍导致。MADD分为新生儿型及晚发型,新生儿型主要表现为代谢综合征和中枢系统受累症状,病情危重,多于新生儿早期死亡。婴幼儿晚发型MADD主要表现为间歇性低血糖、高氨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等代谢危象,很少有肌肉内脂质沉积。而青少年和成人晚发型MADD则多数表现为LSM伴或不伴周围神经损害,仅有轻微的一过性代谢紊乱,几乎不累及中枢神经系统。 
一、临床特点 
1.2~64岁均可起病,10~40岁好发,男女比例相当,可有同胞发病。 
2.饥饿、寒冷、感染和妊娠等应激状态可为LSM发作的诱发因素。
3.起病隐匿,慢性或亚急性病程,呈持续性或波动性肌无力,肌无力症状可有自发缓解。  4.患者多以运动不耐受起病,表现为行走数百 米即m现明显疲劳伴肌肉酸痛,休息后可缓解。 90%以上的LSM患者有四肢近端和躯干肌肉受累, 表现为蹲起费力,上楼困难。多数患者躯干肌和颈 伸肌受累严重,表现为抬头无力,严重时出现“垂头”征。约50%的患者咀嚼肌受累,不能吃较硬的食物,进食期间需要多次停顿休息,类似重症肌无力的病态疲劳现象,但无明显晨轻暮重表现。部分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吞咽困难。轻症患者肌萎缩不明显,重症者可见肢体近端和躯干肌肉萎缩,椎旁肌尤为显著。10%的患者可有肌肉疼痛或压痛。约20%的患者有发作性呕吐或腹泻。部分患者在病情加重期间可能出现横纹肌溶解。一些患者不耐受高脂肪和高蛋白饮食。约20%的患者B超检查可发现有轻至中度脂肪肝。欧洲晚发型MADD患者约半数伴有中枢神经系统受累,表现为发作性脑病。中国人晚发型MADD患者罕见有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报道。
二、实验室检查 
1.肌电图检查:针极肌电图检测:主要表现为肌源性损害,可见低波幅短时限多相运动单位电位 (motor unit action potentials,MUAPs),少数病例伴有异常自发电位,如纤颤电位或正锐波,募集电位可表现为病理干扰相。部分患者可见MUAPs时限增宽,多相波百分百增高,可能为慢性肌病再生支配所致,或源于肌源性损害合并神经源性损害。少数患者MUAPs的时限和波幅可在正常范围。神经传导:部分患者运动、感觉神经传导测定可见异常,主要表现为动作电位波幅降低,而传导速度相对正常。 
2.血清学检查:血清肌酸激酶可正常或轻至中度升高,多在2000 U/L以下,伴有横纹肌溶解时, 可超过10 00 U/L。血清肌酸激酶水平可随临床症状呈波动性,部分患者可有乳酸脱氢酶升高,与肌酸激酶水平明显不成比例。 
3.生化检查:①发作期尿有机酸分析示戊二酸、挥发性短链有机酸(异戊酸、异丁酸)、乙基丙二酸、3-羟基异戊酸、2-羟基戊二酸、己二酸、辛二酸等 浓度升高;②血脂酰肉碱谱分析可见中、长链脂酰肉碱增高。少数患者可有无症状性低血糖和高氨血症。 
4.肌肉病理:光镜:①HE染肌纤维内可见大量散在的细小圆形空泡,严重者可见融合的大空泡,肌纤维呈破碎样外观;坏死和再生纤维罕;②改良的高墨瑞三法(MGT)染可见散在的红染纤维,但不是典型的不整红边纤维(RRF);③油红O(ORO)染显示肌纤维内空泡为脂肪沉积,两型肌纤维均可受累,以I型肌纤维为主;④琥珀酸脱氢酶(SDH)染可见酶活性弥漫性减低;⑤还原型辅酶I四氮唑还原酶、细胞素c氧化酶(COX)和高碘酸Schiff反应染多正常。
5.分子生物学检查:基因分析可见ETFDH/ETFA/ETFB基因突变,目前中国人中的MADD导致的LSM均为ETFDH突变引起,共发现了68个 病性突变,33%为纯合子突变,69%为复合杂合突变,另有10%为单一杂合突变。75%为点突变, 13.3%为缺失/插人突变,另有3%为剪切突变。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上海市、福建省、香港特别行政区 和台湾地区等)的热点突变为c.250G>A,其发生 频率为36.5%,其中福建省和地区达 80%,而在中国北方地区c.250G>A的发生频率不 足5%。c.770A>G和C.1227A>C在北方和南方均较常见,其发生频率分别为10.5%和 7.8%。
热塑性聚氨酯
三、诊断依据 
1.隐匿起病,波动性肌无力、肌肉酸痛和运动不耐受,可伴有反复发作的呕吐。 
2.对称性四肢近端和躯干肌受累,颈肌、咀嚼肌受累相对明显,可伴有四肢近端和躯干肌萎缩。核黄素有显著疗效。
3.肌肉活检示肌纤维内大量脂肪沉积,且排除线粒体肌病和类固醇肌病等继发性肌肉脂肪沉积。
4.发作期尿有机酸分析显示戊二酸等多种有机酸的浓度升高;血脂酰肉碱谱分析可见中、长链脂酰肉碱增高,游离肉碱多正常。
5.基因分析发现ETFDH或ETFA/B基因突变。
四、鉴别诊断
临床上需与重症肌无力、Lambert.Eaton肌无力综合征、多发性肌炎和线粒体肌病等鉴别。血清学、 神经电生理检查和肌肉活检可为上述疾病提供鉴别诊断依据。肌肉活检病理的鉴别诊断包括其他病因导致的LSM如中性脂肪沉积病和原发性肉碱缺乏, 继发性的肌肉脂肪沉积如某些类型的线粒体肌病、类固醇肌病和皮肌炎。 
五、及预后
1.:单用核黄素(30~120 mg/d),1— 2周后临床症状开始有改善,4~6周后肌力明显恢 复,1~3个月后多数患者体力劳动或运动能力完全 恢复正常,少数患者仍不耐受高强度的体力活动。尿有机酸水平随临床症状的改善逐渐恢复正常,血脂酰肉碱水平虽有不同程度下降,但仍有部分患者不能完全恢复到正常水平。伴有脂肪肝的患者复查 B超可见肝脏恢复正常。有些患者使用大剂量辅酶 Q10(150~500 mg/d)也可取得很好的效果。肉碱可作为核黄素的辅助用药,但并不增加疗效。烯丙基苯
2.预后:经长期随访发现多数患者服用核黄素
选举与治理3~6个月后可停药且无复发。少数患者在感染或劳累后可出现肌酸痛无力,给予补充核黄素后症状可再次缓解。长期服用小剂量核黄素可避免上述症状复发。
PCD
mr.gongPCD为常染体隐性遗传病,Na 依赖性有机阳离子肉碱转运体蛋白(OCTN2)功能障碍导致细胞对肉碱摄取障碍和肾小管重吸收减少,从而引起细胞内肉碱缺乏而致全身多系统受
borland c 3.1血清肌酸激酶累。尽管国外文献报道PCD是LSM的主要病因之一,但国内大宗的LSM患者病因分析中,罕见有PCD的报道。 通过尿有机酸筛查和血清脂酰肉碱检测确诊的PCD患者虽然可有肌无力症状,但很少有肌肉活检证实的LSM。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01:21:3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69181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患者   肌肉   肉碱   可见   沉积   表现   脂肪   症状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