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外交制度的建立与演变

中国近代外交制度的建⽴与演变
中国近代外交体制的建⽴经历了⼀个复杂的过程,从⽆到有,从简到繁,反映了中国近代史的变迁。哭泣的圆明园
清朝前期,外交事务原由礼部和理藩院负责。理藩院原名蒙古衙门,本为处理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也处理朝鲜、琉球等藩属国相关事务。由于清前期与沙俄多次交涉,因此理藩院也处理对外事务。
第⼀次鸦⽚战争后,由于《南京条约》开五⼝通商,故⽽设⽴五⼝通商⼤⾂。第⼆次鸦⽚战争相继订⽴的《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再开11⼝通商,伴随着通商⼝岸不断增多,外交事务频繁。第⼆次鸦⽚战争后,外国公使进驻北京,要求清朝设⽴专门的外交机构,⽽不是以“藩属”的地位继续跟清朝交涉,故⽽1861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成⽴,成为中枢外交机构,是外交机构近代化的起步。
1867年,清政府开始派遣驻外使节,蒲安⾂使团是中国近代第⼀个外交使团。技术预测
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相继设置北洋⼤⾂和南洋⼤⾂,属于地⽅外交机构,时北洋⼤⾂实权重于南洋⼤⾂;总理衙门对南、北洋⼤⾂起备顾问、代传达的作⽤。
神圣清末新政时,根据《⾟丑条约》的规定,在中央裁撤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设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外务部为常设的外交机构,职权趋向专⼀,责任⽇益明确,是中国建⽴正规外交机构的转折点;外务部在政府机构中占突出地位,逐步成为名副其实的外交中枢。
在地⽅,清政府设⽴地⽅交涉司,⽤以削夺地⽅督抚外交权⼒,来达到⾃上⽽下统⼀外交⾏政的结果。与此同时,清廷取消了地⽅⼤吏在中央外交机构的兼衔(⽐如直⾪总督不再兼任北洋⼤⾂),明确外务部对地⽅督抚的指挥权,设⽴交涉司,作为省级正式对外机构。此举削弱了地⽅督抚的权⼒,也打击了如盛宣怀之类的买办⼤⾂。
⾟亥⾰命后,南京临时政府成⽴,设⽴外交部,王宠惠为第⼀任外交总长。南京临时政府对外交部的改⾰奠定民国外交部的根基,有⼒推动中国外交机构近代化。
1912年,陆征祥出任外交总长,拟订外交部组织法,制定《外交部官制》,创建了较为完善的外交⼈才培养体系。在外交⼈才的选拔上,废除前清时期的保举制,制订了外交官领事官任⽤暂⾏章程,把兼通⼀国以上外国语⾔规定为外交官录⽤的必要条件,进⼀步淘汰了清末外交官中的传统型外交⼈员。因此,民国初期的外交部⼈才⿍盛,外交官素质相对较⾼,颜惠庆、顾维钧、王正廷等在近代中国外交史上都扮演过重要⾓⾊。在驻外使领馆⽅⾯,陆征祥收回了驻外使团的⼈事任免权,规定领事按年度编制预算交外交部审核,经费按⽉拨发,理顺了驻外使领馆与外交部之间的关系。
在地⽅,交涉署和交涉分署的设⽴,都为外交部直属机构,直接接受外交总长之命,办理地⽅外交⾏政事务。
从清末到民国的外交体现了以下特点:打破原有的宗藩与朝贡体制,外交逐渐近代化;正规外交机构
从⽆到有,并逐步完善;逐步突破边务外交体制;中央与地⽅⼆元化⽭盾逐步缓解。
陆征祥《清代的外交与外交礼仪之争》
>河南300万人死亡>河南农业大学孙倩倩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05:38:2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69147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外交   外交机构   中国   北洋   事务   交涉   驻外   外交官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