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修辞

古代汉语修辞的格式
(古汉语通论)
    我们在读古书时,会碰到一些难懂之处,其中多数是词汇和语法问题,但也有不少是修辞问题。
穿孔板    古汉语的修辞艺术是丰富多彩的,对它的分类各家不大一致,比较繁复,其范围涉及到文字、音韵、词汇、语法、文体、篇章结构和风格等各个方面,须专门研究。
    下面,只讲述几种对提高古书阅读能力有较大帮助的修辞格.
    一、借代
      不直接说出人或事物本身的名称,而借用相关的事物来称代,这种修辞方法叫借代。借代可以使语言表达避免平庸呆板,具体生动,突出事物特点,有时还能表现含蓄委婉之意。其主要方式有:
    ()以人名、职业、地名代替本体 如:
    ①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②先民有言,询于刍荛。(《诗经。大雅.板》)
③食顷,有一人控大宛,汗流而至。(白行简《李娃传》)
④(鲁肃)问备曰:“豫州今欲何往?”(《赤壁之战》)
⑤平原不在,正见清河。(《世说新语·自新》)
⑥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欧阳修《赠王介甫》
⑦座铭漆园养生主,屏列柴桑归去来。(陆游《春晚用对酒韵》)     
例①以“杜康”代酒。杜康,传说其为周朝人,善造酒。
例②以“刍荛”代砍柴割草的山野之人。
例③以“大宛”代良马。大宛,西域古国名,出产好马。
例④以“豫州”代刘备,因为刘备做过豫州刺史。
例⑤以“平原”代陆机,他曾在平原做过内史,以“清河”代陆云,他曾在清河做过内史。
例⑥“翰林”、“吏部”都是官职,前代李白,后代韩愈。
例⑦以“漆园”代庄子,庄子曾为漆园吏;以“柴桑”代陶渊明,他是浔阳柴桑人。
    ()以事物的特征代替事物 如:
    ①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②带甲百万,而专属之昭奚恤。(《战国策.楚策》)
    ③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杜甫《赠韦左丞》)
    ④虽古竹帛所载,丹青所昼,何以过子卿?(《漠书·苏武传》)   
⑤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⑥王之春秋高,一日山陵崩,太子用事。(《战国策.秦策》)
    旌麾南指,刘琮束手。
例①以二毛代头发花白的老年人。
例②以带甲代军队。
例③以“纨绔”代达宫贵人的无赖子弟;“儒冠”代读书人。
例④以“竹帛”代书籍;以“丹青”代画卷。
⑤以“烽火”代战争。
⑥以“春秋”代年纪。
以“旌麾”代大军;以“束手”代投降。
()以部分代整体  如:
①长铗归来乎,出无车.(《战国策·齐策》)
②源其飙流所始,莫不同祖风骚。(沈约《谢灵运传论》)
③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乐府诗集。木兰诗》)
④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温庭筠《忆江南》)
例1 以“铗”(剑柄)代剑。
例2 以“风骚”代《诗经》和《楚辞》。
例3 以“足”代马。
例4 以“帆”代船。
    ⑤下有芍药之诗,佳人之歌,桑中街女,上官陈娥.(江淹《别赋})
⑥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锺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王勃《滕王阁序》)例⑤以“芍药之诗”(《诗经.郑风.溱洧》:“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天门实验初级中学“佳人之歌”(李延年有“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之歌)来代男女情爱之作。
用“桑中”、“上宫”(《诗经·墉风·桑中》:“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代男女幽会地点;用“卫女”、“陈娥”指代美女。
例⑥以“杨意”(汉代杨得意,司马相如靠他推荐而做官)代善引荐之人,以“锺期”(春秋楚人锺子期)代知音之人
  这种以个别代一般,以典型代普遍的修辞方法古书中已成惯例。如“尧舜”代圣君,“伊吕”(伊尹佐商汤、吕尚佐周武王)代贤相,“桀纣”代昏君,“扁鹊”代良医;“伯乐”代善识人才者,“王嫱”、“西施”代美女,以“潘郎”(晋。潘岳貌美)代美男,等等。
    有时,古人也从一些篇章和句子中截取一些词语来代替这些篇和句,或称此法为藏词格,其实,这也是一种割裂式的借代.如:
    ①愿言之怀,良不可任.(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
    ②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陶渊明《饮酒。其四》)
    ③君非从流,臣进逆耳。(萧统《文选序》)
    ④朱鲔涉血于友于,张绣剚(zì,刺)刃于爱子,汉王不以为疑。
      (丘迟《与陈伯之书》)
例①以愿言愿言思子之意。原句出自《诗经。邶风。二子乘舟》;
例②以“不惑代替四十岁。截《论语·为政》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愈矩四十而不惑句;
例③以从流从善如流。取《左传·成公八年》句;以刘师培逆耳代忠言,割取《孔子家语·六》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而成。
例④以黄梁木友于代兄弟,取《尚书·君陈》“惟孝友于兄弟”(只有孝顺之人才对兄弟友爱)之句。
古人之以所割取的这些词语来代替整个篇章,是因为上古之时,许多诗文并无标题,后人往往割取其首句词语代之,如《诗经·周南。关雎》即割取首句关关雎鸠其中二字而成;《论语·学而》即割取首句子曰学而时习之”句中的“学而”二字而成;《论语·雍也》即取该篇首句“子曰雍也,可使南面”句中“雍也”二字而成。
这种割裂式的借代辞格,如割取得当,则使文辞简洁,如以而立代三十岁,天命代五十岁,逆耳代忠言,多取自名篇名言,运用普遍,人们是可以理解的.但有的强取硬割,将一些并不为人所知晓的文句割取其中的几个字,生造出或拼凑出一个词语,用来代替原句
或篇章,这就损害了语言的完整,且令人费解,是不可取的。
()以实数代虚数。 如:
    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
    ②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⑧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乐府诗集·木兰诗》,
    ④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南齐书·王敬则传》)
    ⑥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
    者七十有二人。(《史记·孔子世家》)
    上例中十二三十六七十二等数,形式上实数,而所表示的是虚数。正如近人刘师培《古书疑义举例补》云:古人于浩繁之数,有不能确指其目者,则所举之数,或曰三十六,或曰七十二,如三十六天、三十六宫是也。三十六天之例,与九天同,
三十六宫之例,与千门万户同,不必泥定数以求也。因此,阅读了古书时,遇到数字,要看具体情况,有的是确数,有的则为约数。
  二、引用
    为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古人文章中常引用一些经典著作的言论和历史上的事实,称为引经据典。将此范围扩大,只要引用已有的名言警句、俗谣谚语和历史事例,都可看成是引用的修辞方式。
    引用有三种:明引、暗引和变引。
    ()明引  明确说明引文的出处(书名或或作者)的称为明引。如: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yezoe《左传.隐公元年》)
    ②一之谓甚,其可再乎?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左传.僖公五年》)
    湿婆天③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
④昔玉人献宝,楚王诛之;李斯竭忠,胡亥极刑;是以箕子阳狂,接舆避世,恐遭此患也。(邹阳《狱中上梁王书》)(作者指明引用的是卞和和李斯忠信反被怀疑被杀害的历史事实。)
    ()暗引  引用前人的话和历史事实,但不说明出处,把引文作为作者叙述语言的一部分。如:
①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曹操《短歌行》)
青青子衿二句引自《诗经·郑风·子衿》)
②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辛弃疾《贺新郎》)
甚矣吾衰矣引自《论语·述而》孔子语。)
    ③夫上世之士,或解缚而相,或释褐而傅,或倚夷门而笑。(扬雄《解嘲》)
解缚而相用管仲由囚徒变为齐相之事;释褐而傅用传说从筑墙工变为殷朝宰相之事;倚夷门而笑用侯嬴由看门人变成信陵君的上宾之事。)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王勃《滕王阁序》)
(“酌贪泉”用《晋书·吴隐之传》所载事:广州北二十里的石门有水名贪泉,人喝此水就会变得贪得无厌,吴隐之喝了后,并不变心;“处涸辙”用《庄子·外物》所载事:庄周见一鲋鱼处于车辙之中而求救。)
这类暗引,后来诗文中用得颇广.所谓“集句诗”,全是暗引前人诗句。文章中的用典,或称用事,也就是暗引。用典生僻、用典过多,破坏了语言的自然明晰,也造成了阅读古书的困难。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20:31:4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69095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古书   引用   修辞   代替   借代   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