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的古学复兴

刘师培近代中国的古学复兴
  近代中国是历史上空前的风云际会时期,清末民初亦是如此。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屈辱与抗争交替、变革与反变革并存、传统与西学碰撞,各种思潮此起彼伏,发展至辛亥革命前期,探索挽救民族危亡的良方,已在各进步知识分子心中达成共识,救亡图存亦已成为社会各界的主题。在这种大背景下,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科学救国等等救国思想涌起,而邓实及章太炎、刘师培、黄侃等国学深厚的爱国学者,选择了以国学救国,以国学立国,20世纪初期的古学复兴,应运而生。
古学复兴运动在近代中国的兴起
  古学复兴,是近代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近现代文化相碰撞的结果,是中国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对中西文化关系问题提出的一种解决方案。就连国学”“国粹诸词,也是西方文化中国化的结果,带有明显的近代意义。3在日本国粹主义思潮的启发下,一些硕博鸿儒但又忧虑国家前途的饱学之士,痛感当今西学的大肆入侵,业已造成国内全盘西化之势,他们预感到,若再不奋起保卫国学传统,恐怕真得要无线收发器国之不国,被洋人同化了。
  况且,自古重的中国,知识分子眼中的已经不仅仅是学术问题了,他们考虑的,是更远更广阔的国家民族存亡和发展一类大问题。6所以高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的才华之士,轰轰烈烈地掀起了一场国学的复兴运动,文化的自我拯救运动。  然而,当时之世,复兴古学谈何容易,他们又是怎样做的呢?
  首先,诠释国学含义。《古学复兴论》中说假死机“国学者何?一国所自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者也。国学者,与有国以俱来,本乎地理,根之民性,而不可须臾离也。君子生是国,则通是学,知爱其国,无不知爱其学。101在他们眼中,国学并非含糟粕压迫人性之国学,而是民族精华,是百家争鸣,诸子并存之国粹。他们要复兴的,也并非文化专制之国学。
  其次,促进国学内部的自我更新。《章太炎政论选集诸子学略说》中指出春秋以上,学说未兴,汉武以后,定一尊于孔子,虽欲放言高论,犹必以无碍孔氏为宗。强相援引,妄为皮傅,愈调和愈失其本真,愈附会者愈违其解固。12由此可以看出,国学复兴,是兴诸子百家争鸣之学,而非一家独尊之孔学。
最后,以中学为本,用西学改造中学。他们承认西洋文明如花如锦,主张国学不阻欧化之路。
      并且,这场运动的主力军,也并非埋首于故纸堆,抱残守缺的旧知识分子,而大多是提倡民主,反对专制,要求变政的新式学者,其中不乏为革命而奋斗终生的坚实革命党人。他们满怀爱国豪肠,保种决心,一方面致力于政治救国,另一方面又致力于文化救国。他们根植传统,同时又置身世界。他们不但立足理论,而且付之实践。在此影响下,民间的诸多国粹论者纷纷开展国学复兴的自救运动,国学保存会、国文研究会、国学讲习会等纷纷涌现,各种报刊、专著相继诞生,如《国粹学报》、《新方言》、《国文语原解》等。古学复兴运动兴盛一时。
古学复兴运动走向末路
  尽管国粹主义在短时间内形成风潮,但其还是隐藏着不可避免的致命伤,最终衰弱下来,并走向了末路。古学复兴运动盛极而衰,有其深刻的原因。
  首先,是清末民初的时势所造成20世纪初是革命的时代,当时要务,是如何用革命手段
推翻腐朽的清政府,国民们痛心疾首的,是帝国主义的政治侵略和军事侵略,是清王朝无休止的盘剥。西洋人的文化侵略,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某些青年以西化为炫耀之资,以国学为腐蚀人心之旧学,而全然抛弃。在这种情况下,在一个普遍认为国学为封建迷信腐蚀人心的禁锢之学的时代,国学复兴的重要性,是否能成为广大国民之共识,尚是个问题。肉变器是什么意思
  更为重要的是,国粹派的学者们,自己也逐渐与初衷相偏离,走上了极端的道路.运动后期,国粹派的学者逐渐抛弃了最初预定的去糟粕,取精华的设想,而走上了过分崇古之路。他们无法与封建思想决裂,也就助长了封建复古主义倾向,与最初提出的文化创新理念无疑背道而驰。
  最后,在古学复兴运动所倡导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体系内部,也存在着巨大的矛盾性。在到底怎样对待古代文化与西方文化,中西方文化之间到底怎样结合,结合之后的新文明呈现出怎样的实质,他们并未从内心上达成一致。但可以大致看出的是,国粹健将们之所以提出国学立国的口号,只是由于他们看到了文化共同心理对于救亡图存的重大意义,而并非出自对中国文化发自内心的赞同。只是因为他们深知文化是区分民族之间的根本标志,保其国必先保其文化。
古学复兴运动对当今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意义
  无可奈何花落去,古学复兴运动就这样黯然而终,取而代之的是新文化运动的洪流。古学复兴运动,就淡忘在国人的心里、掩埋在历史的潮流下,化为一抔灰烬。但是,成也好,也好,兴也好,衰也好,在尤其需要重视民族文化的今天,古学复兴运动,都有其不可忽视的历史意义,以及对今天的诸多可贵启示。
  首先,它是为爱国保种为根本主旨的,从本质上说,就是爱国志士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的一场爱国救亡运动,在激起国人的民族精神、爱国意识、保种决心方面,有不可否认的功绩。
  其次,在众多仁人志士致力于改良中国政治体制,或者投军报国时,国粹派的学者们敏锐地看到了民族文化对于御侮的重大意义,他们深刻意识到民族独立归根结底要保持民族特性,所以保其种必先保其学。
  由此可得出的启示如下。
  1.当今世界是经济化泛滥的时代各种洋文化汇聚,对传统文化形成了挑战。开放不等于
失去民族特性,国学不等于固步自封。走向世界决不意味着英语要滚瓜烂熟而对汉语一无所知,保持传统也不意味着可以画地为牢,坐井观天。
  2.当今同样也是一个李学勤信息传媒碎片化和草根文化泛滥的时期,在各种文化交相冲击的时代特点下,国学越来越受到漠视。潮流固然不可挡,但历史肯定也不能丢。
  3.同时,当今的技术进步越来越迅速,文化伦理建设越来越脱节,盲目的消费主义与物质主义泛滥于世,伦理价值逐步丧失。追溯历史,古学复兴似乎也在暗示我们:振兴民族之学也是强国之路,政治经济强国还需文化强国技术进步还需文化的发展来指引
  总之,正如刘德斌先生所说的那样:中国的强大有赖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和强大。24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文化强国,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使命。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23:31:1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69087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文化   国学   民族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