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翻译生态理论”看鲁迅小说的翻译

科技信息
go to the goal一、翻译生态学概述
翻译生态学是把翻译学与生态学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形成的一门跨领域的新兴学科。许建忠教授的《翻译生态学》紧密围绕此议题,从生态学的角度系统研究了翻译学的方方面面,如翻译的生态环境,生态结构,生态功能等等。许建忠教授明确指出:“概括地说,翻译生态学是研究翻译与其周围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的。具体地说,就是将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引入翻译研究,将翻译及其生态环境相联系,并以其相互关系及机理为研究对象进行探究,从而从生态学角度审视翻译、研究翻译,力求对翻译中的多种现象进行剖析和阐释。”
翻译的产生和发展都受其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与此同时,翻译又有其自身的结构特点和演化规律,因而能在全球这个大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翻译是社会生态的产物,生态环境是它赖以生存的基础,因此,不管在任何时期任何地域,翻译都会同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发生密不可分的关系。
翻译生态学是在“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选择论是以达尔文的“适应/选择”学说的基本原理和思想为指导、以“翻译即适应与选择”的主题概念为基调、以“译者为中心”的翻译理念为核心、能够对翻译本体做出新解的翻译理论范式。在此领域,胡庚申教授的著作《翻译适应选择论》以达尔文“适应/选择”学说为理论支撑,选取“译者为中心”的基本视角,提出了“翻译即适应与选择”的基本理念。他指出翻
译就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和选择翻译生态环境适应程度及最终译文的结果。翻译生态环境指的是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因此,译者在翻译活动中占主体地位,译者首先接受客观环境的制约,然后对于翻译生态环境所作出选择。
正因为翻译要受到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许建忠教授认为:翻译研究只有扎根于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壤,才能保持特,并使其小翻译研究生态圈得以保留,从而为建设外部大一统而其内部又呈现出复杂多样的全球翻译研究生态圈做出贡献。
杨宪益本文从“翻译生态理论”的角度分析中国文坛领袖鲁迅先生的小说的翻译,所选英译本为著名文学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专家杨宪益先生及其夫人的译本,解读杨宪益夫妇在翻译中国文学作品时,对语言、文化等各方面处理的技巧。
二、鲁迅小说的写作特点
作为一个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创作小说意在描写“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这些作品真实地描绘了当时社会的生活状况,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封建制度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在他的大多数作品中,通常在人物出场的时候来一段外貌描写,像《孔已己》中的“孔已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皱纹间时常夹带些伤痕…
…”寥寥数笔,就使读者对孔已己有了一种大致的印象。接着通过情节的发展使人物的性格和命运与原先的印象相互叠加,于是一个生动的人物就诞生了。他善于通过戏剧性的讽刺表现对国民麻木不仁状态下的“怒其不幸,哀其不争”的态度。这在充满喜剧彩的悲剧《阿Q正传》里表现得尤为突出。《阿Q正传》的大部分章节都充满引人发笑的彩,然而在这喜剧外表下存在的确是令人心酸的悲剧。
鲁迅小说中所写的农民或知识分子的不幸遭遇,有孔乙己受酒店里顾客和掌柜的嘲笑,后挨打伤残致死(《孔乙己》);阿Q求爱被断了生计,进城当了小偷,最后要“革命”,被决了(《阿Q正传》);祥林嫂一生勤劳,丈夫死了,孩子被狼吃了,最后被赶出鲁四老爷家,沦为乞丐,死在除夕夜的街头(《祝福》)。这些小说都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现实社会,是翻译应该依赖的生态环境。
三、翻译生态理论下的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翻译涉及到两个或多个由人和生态环境构成的语言文化生态环境,因此,作为跨地域和跨语言文化的中介译者,就必须在两者之间作一权衡,既力求保持原作的风姿,又使其译文获得译语读者的广泛认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做出的种种适应与选择,体现了生态翻译的特征和要求。翻译活动是在一定自然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文化之间的交流过程,这些自然和社会的文化背景因素导致译者产生相对独特的翻译态度。下面将从文化层面和语言层面来分析鲁迅作品的翻译。
1.文化层面
文化是翻译生态的主要规范环境,翻译要在文化中发展,就会受到
文化环境中多种生态环境的影响,同时,翻译对文化又起到传递、传播、发扬与创造的作用。因此,翻译目标的确立,必须注意到不同国家或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特性、生活习俗和思维方式等。
例如:在我孩子的时候,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故乡》)
译文:When I was a child there was a Mrs.Yang who used to sit nearly all day long in the beancurd shop across the road,and everybody used to call her Beancurd Beauty.(My Old Home)
“西施”具有明显的历史文化信息,若直接用拼音译为“Xi Shi”,对于西方人来说,不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人就不会体会“豆腐西施”这样一个外号所表现出的人物形象。因此,杨先生取西施的象征意义,译为“Beauty”。
小说《祝福》通过描写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迫害,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由于故事发生的时间是辛亥革命期间,因此,它反映出了特定的文化特征。“祝福”与祥林嫂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因此,对于这篇小说题目的翻译,杨宪益先生从文化交流的角度给予了其很好的选择,加强了目标读者的理解。杨宪益把它翻译为:
验光机The New Year’s Sacrifice.“祝福”是一种封建习俗,旧历年底,有钱人家备办酒肉等,恭请天神祖宗享用,以求神灵保佑。如果把把“祝福”译成blessing或wish,就和宗教祭祀没有什么关联,对于英语读者来说,他们也很难理解。而把祝福译成sacrifice(to sacrifice an animal or person means to kill them in a special religious ceremony as an offering to a god),这样就能很好地体现题目及文章所有的隐含意义。
再如,《孔乙己》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作者通过叙述孔乙己的悲剧,进一步揭露了封建教育和科举制度,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关系和麻木不仁的精神状态。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典型的一种选拔官吏的考试制度,因此,它本身就具有浓重的文化背景。文中有一句孔乙己被人嘲笑的问话:“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杨宪益译为:“How is it you never passed even the lowest official examination?”在他的翻译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着力想体现出孔乙己所处的文化背景,如果我们译成“How did it happen that you couldn’t manage even half a degree?”就会让英文读者以为当时背景下的中国教育也像他们一样有学位制度,这样就没有遵守翻译的生态环境。
再如: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孔乙己》)
译文:While for a dozen coppers you can buy a meat dish.But most of these customers belong to th
e short-coated class,few of whom can afford this.Only those in long gowns enter the adjacent room to order wine and dishes,and sit and drink at leisure.(KUNG I-CHI)
在封建社会,“短衫”和“长衫”指代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短衫指代没有社会地位的穷人,因为穷人要为了生计而干活,因此穿着短衫方便干苦力活。相反,富人因为不用干活而穿起长衫。这一点具有当时的背景特点,因此为了使西方读者理解这两个特殊表达,笔者认为,可以在翻译的时候加上一点解释说明,比如Only those in long gowns,the rich, enter the adjacent room to order wine and dishes,and sit and drink at lei-sure.用“the rich”来表明长衫帮的身份地位,这也是为生态环境做出的选择。
2.语言层面太阴历
鲁迅小说人物的创造,最重要的是写出人的灵魂,他精心选用词语,句子句式及修辞手法,塑造了很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杨宪益翻译的小说译文体现了译者能够适应原文并恰当地选择合适的词语句式、修辞方法等,贴切地反映出原文语言的精妙之处以及杨宪益本人极好的运用译语语言的能力。
以作者对孔乙己的脸描写为例。《孔乙己》中好几次写到他的脸,第一次是孔乙己出场时“青白脸,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第二次是有人揭发他偷书的时候,“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第三次是有人嘲笑他“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的时候:“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的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最后一次是在他被丁举人打折了腿,用手“走”
到酒店的时候:“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作者通过
从“翻译生态理论”看鲁迅小说的翻译
天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姬志明成绩管理系统
[摘要]翻译是人类的一项基本活动,它的诞生、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人类的生态环境。翻译的生态环境对翻译的产生、存在和发展
起着制约和调节的作用。本文从翻译生态学的理论出发,通过分析鲁迅小说的译文,从文化及语言两个层面来探究译者对翻译生态
环境的适应与选择。
[关键词]翻译生态鲁迅小说文化语言
(下转第211页)—
—208
科技信息
对人物神态变化的描写,形象地刻画了孔乙己迂腐而又麻木的性格特征。在翻译中,杨宪益把这种变化表现得非常到位。
第一次:“He was a big man,strangely pallid,with scars that often showed among the wrinkles of his face.”第二次:“Then Kung would flush,the veins on his forehead standing out as he remonstrated:"Taking a book can't be considered stealing,...”第三次:“At that Kung would look discon-solate and ill at ease.His face would turn pale and his lips move,...”最后一次:“His face was haggard and lean,and he looked in a terrible condi-tion.”杨宪益的翻译简洁明了,生动形象,凸显了孔乙己的几次脸的变化,作为译者,他的翻译行为是符合原语的生态要求的。
四、总结
鲁迅是一位有思想、有民族大义、思想开放进步的伟大的文学家,他的作品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杨宪益作为译者在翻译鲁迅的作品时充分考虑到了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不同生态环境,他遵循生态的社会环境、规范环境以及自己的选择。翻译过程中,译者要有意识地将翻译的生态环境纳入考虑的范围,考虑语言维、文化维等各个方面的转换,以产生整体和谐的翻译生态系统,促进生态翻译的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
[1]许建忠.翻译生态学[M ].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09.[2]Nida ,Eugene.Toward a Scien
ce of Translation [M ].Leiden :E.J.Brill ,1964.
[3]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4]鲁迅著.孔乙己[M ].杨宪益,戴乃迭译.北京:外文出版社,2002:36-51.
[5]鲁迅著.鲁迅小说选[M ].杨宪益,戴乃迭译.北京:外文出版社,2000.
(上接第208页)有自己的文化,那么文化与文化之间无论距离远近,总归是存在着差距,而文化与语言本来就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文化间差距的存在必然会对目的语的习得产生影响。另外,学习语言是为了交流,而交流的过程都会充满着文化的运用,因此,学习语言和学习文化是分不开的。所以语言的学习要与文化的学习同步进行。
注释①柯平.《文化差异和语义的非对应》.《中国翻译》,1988年第一期.②李磊伟,李文英.《文化与语言习得》.《外国语》,1988年第一期.③杨永林.《文化比较与翻译》.《中国翻译》,1987年第3期.
参考文献[1].《第二语言习得入门》.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2月第一次出版.
[2]王福祥,吴汉樱.《文化与语言》(论文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年4月底4次出版.
[3]王振亚.《以跨文化交际为目的的外语教学》.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
[4]顾嘉祖.《跨文化交际》.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
[5]朱立才.《汉语阿拉伯语语言文化比较研究》.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
(上接第209页)地为学生提供和创造交际环境,精心设计多层次的形式多样的语言活动,吸引学生共同参与。
根据习得产生的顺序,我们可将口语课按5个教学步骤来设计:第一步:课前导入:引发动机,创设听说期待
口语课从一开始就力图接近语言使用的真实环境,教师要提供一些学生感兴趣并且和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使学生能激活他们学过的英语语言知识,比如能简单地谈谈自己以及亲朋好友的情况。在不超出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的前提下,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堂上对某一熟悉生活题材的注意力。学生能在课堂环境下保持对某一话题的注意力,才能有效地加工处理已输入的信息。教师在堂上的作用只是扮演着主持人的角,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参与堂上活动的积极性。对于话题的选择和活动的形式可以和学生一起探讨来决定,其实学生有很多好的想法,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资源,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口语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学生的发言和互相交谈,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创设出一个开放的交际环境,培养学生对口头表达的兴趣,让他们在口语课一开始就有东西说,有想说的欲望和敢说的胆量。
第二步:内容输入:提供可理解的新语言信息即讲授新内容
新信息是通过简单的显示还是结合一定的情境通过多样的活动促使学习者感知,效果大不相同。对学习外语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结合一定的情境,视、听、动觉结合,多通道输入。在口语课教学内容的输入过程中,教师应有效地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尽可能多地采用录像、录音、自制课件、电脑、图片等各种有效的辅助手段,把语言与形象结合,把视觉与听觉结合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
第三步:吸收检验:检查理解,储存语料
教师必须对学生是否理解交际内容有所了解,通过灵活多样的练习活动加以检验,还可通过反复模仿,强化熟记来增强语言的记忆,同时对所理解的输入内容进行全面的加工梳理,继而储存到大脑中的语料库,做到可以在没有言语信息输入的情况下在记忆中再现材料。
第四步:语言输出:深化习得,从领会语言过渡到活用语言人们只有在理解言语的基础上,才能进行言语表达,把看到的、听到的、读到的变成有声的语言。我们口语教学的最终目标应该是使学生能达到不必依靠背熟的语言材料而能比较自由地创造性地运用所认知和再现的知识,将输入吸收的材料消化开转化为有效的输出真正达到活用语言的水平。
四、启示我们认为,二语习得理论对英语专业口语教学具有以下启示:(一)良好的课堂语言环境有利
于学生口语流利性的习得过去在口语教学中一味地追求语言准确性,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不敢开口,导致哑巴英语。对二语习得过程的了解使我们认识到在口语课堂上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氛围,才能减少学生的言语焦虑,让学生大胆开口。近年来英语教学中强调交际能力的培养,口语课堂中重视创立开放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创造一种使学生感到安全和融洽的课堂气氛。
(二)语言输入的手段的多样化能丰富口语产出的内容,加强语言的得体性
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普及为教师提供了多样化的语言输入方式和渠道,各种媒体素材互联网也为学生课外获得大量可理解性语言输入带来了便利。因此语言学习能紧跟时代变迁让学生接触到大量的最鲜活、离生活最近的英语语言。由于语言牢牢贴近生活,学生易于把这些词汇记忆得非常清楚,当遇到与之相关的话题时,学生可以从大脑的工作记忆中迅速提取信息畅所欲言。我们发现,学生随着语言输入的增加,不仅能扩大产出的词汇量,在表述自己的观点时,还注意到用词的多样性及语用场景的合适性,由于能将输入内容学以致用,学生得以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只有通过有效输出才能处理好口语表达流畅性与准确性的关系
口语课堂教学与其他课堂教学不同,它不是以传授语言知识为主,更主要的是应给学生将这些知识转化为有效输出的机会。我们提倡教师要注重学生口语表达的流畅性、鼓励学生说英语,并不意味着我
们对学生的错误听之任之,任其发展,而是要激励学生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不断总结自己的错误,最后达到流畅与准确的完美统一。但是现在有的学生进入口语学习的误区,一味追求快,而忽视语言的准确程度。
(四)充分利用“注意”在二语习得中的重要性在当前的口语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注意”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通过集中注意学习显性的第一语言知识(显性第一语言知识是指以分析形式存在的规则和项目),而显性第二语言知识的运用也要受到集中注意的控制。通过练习、实践,显性知识变成隐性知识(隐性知识是直觉的和默认的)。教师通过让学生大量的练习和实践引起学生对自身语言问题的注意,进而把注意力转向他们所需要学习的二语知识,使学生在勇于表达的同时注意监控语言输出,自我修改。通过输出,让学生对自己的语言行为进行反复检验,从而流利准确地运用这些形式,才能最终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五、结语
英语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效果,更有效地培养新时代所需的人才。参考文献
[1]Gass,S.Integrating Research Areas:A Framework for Second Language Studies [J ].Applied Linguistics,1988(9).
[2]Krashen,S.P.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M ].Oxford:Pergamon Press,1981.
[3]Krashen,S.P.Parti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Oxford:Pergamon Press,1981.[4]Swain,M.Communicative Competence:Some Roles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and Comprehensible Output in Its Development [A ].[5]曹志希等.二语习得信息处理模式[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5).
[6]卢仁顺.“输出假设”研究对我国英语教学的启示[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4).—
—211
从“翻译生态理论”看鲁迅小说的翻译
作者:姬志明
作者单位:天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刊名:
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2012(26)
皮宝制药本文链接:d.g.wanfangdata/Periodical_kjxx201226181.aspx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5:38:2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69078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翻译   语言   学生   文化   选择   口语   译者   研究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