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翻译的文化转向

翻译的文化转向依拉普利>驱逐出境
作者:张蕊
杨宪益来源:《文天地》2013年第01期
        摘要:庞德《华夏集》译作对英美诗歌所带来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而多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对《华夏集》的翻译及艺术造诣争议也是不可否认的。传统的翻译研究已经无法解释这种现象的产生。因此,笔者以《华夏集》为例,探讨了当代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以及从比较文学角度进行《华夏集》翻译研究的合理性。
张清常        关键词:翻译研究 ;文化转向 ;比较文学 ;《华夏集》
        《华夏集》,一部被誉为“英文诗之经典”“英美现代派诗歌的主要作品之一”的译作,摒弃了维多利亚时期的浮夸之风,掀起了“意象主义”革命。然而,正是这样一部力作,在享有众多赞誉的同时也招致了许多专家学者的诟病。不少学者认为《华夏集》的翻译存在许多误译漏译甚至是创译的地方,与其称之为“译作”,不如称之为作者本人的“创作”。尽管存在诸多争议,《华夏集》仍然在英美诗坛占有重要地位。艾兹拉.庞德,一个不懂中国汉字的外国翻译家,仅凭借着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以及东方学者弗诺罗萨的笔记,就译出了这部译作。
惯习它的成功不得不使我们重新探讨翻译的原则以及翻译研究的方向。
        传统的翻译研究认为,翻译活动就是在以一种语言为主导的基础上的两种语言间的转换。因此,译者所遵循的最根本准则就是在忠于原作的前提下将原文流畅地使用目标语表达出来。而翻译研究也自然而然地侧重原文与译文一致性的对比上。对于《华夏集》的翻译研究,有不少专家学者只关注文本间文字层面的对应,认为庞德的译文不忠于原文,存在许多误译漏译,甚至是创译的地方,为此否认庞德译作所取得的成绩。然而,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教学研究会副会长谢天振在谈到中国文学作品译介到国外时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中国青年志愿者标志
        由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翻译的《红楼梦》一直是深受国内翻译界推崇的中译英经典译作,但是,由谢天振指导的一位博士生在对一百七十多年来十几种《红楼梦》英译本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到美国大学图书馆进行实地考察、收集数据后发现,与英国汉学家霍克思和闵福德翻译的 《红楼梦》相比,杨译本在读者借阅数、研究者引用数,以及发行量、再版数等方面,都远逊于霍译本(王研,2002)。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11:57:3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69077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翻译   研究   译作   华夏   中国   原文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