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高二 语文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崔月犁材料一:
山水之趣,是在物我双观视角下对山水的感知、理解和表达。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超越了有形的山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是借助山水建构起有意味的审美范式,表达超脱于有形山水和无形山水的艺术形态。
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于能够对山水景致进行艺术想象,将其中最有趣味、最有美感的景物组合起来,形成超越客观山水之长的情思意味。他在《山水论》中描述了雨后、早晨、傍晚、春、夏、秋、冬不同时间下山水彩的差异,用红日、蓝天、绿水、白云、青山
等展现了山水中特有的美感,确立了诗歌和绘画中山水审美的范式,推动了山水审美的艺术化。
艺术审美,需要有一双能够滤汰原始物象的眼睛,将看似杂乱无章的远近、高低、大小、长短、粗细等物象组织起来,使之能够和谐共生,形成协调统一、自如自得的审美观感。北宋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言水春绿、夏碧、秋青、冬黑,言天春晃、夏碧、秋净、冬黯,是从艺术物象的视角观察山水的趣味;又言云气春融怡、夏猗郁、秋疏薄、冬黯淡,烟岚则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是从意境的角度理解山水间气韵的流动和情调的变化。这些源自观察并经过艺术提纯后的山水审美,使得山水不再只是自然的客体,更是融合着艺术想象的审美范式。
元代画家黄公望汲取董源、巨然的用墨技法,所绘画面水墨纷披,苍率潇洒。其晚年所绘的《富春山居图》,境界辽远开阔,雄秀苍莽,简洁清润,尺幅千里。山峰的用墨或浓或淡,都以干枯的笔触勾皴,远山、河渚用淡墨抹出,笔痕隐约可见,独具匠心。水纹先用浓墨枯笔勾勒,稍加淡墨复染,氤氲成趣。树木的枝干多用浓墨写出,树叶点染而成,或横,或竖,或斜,或直,干湿相兼,放眼望去,生机苍郁。这幅作品最能代表宋元山水审
中国土布网美的境界。元末倪瓒画山水,多构图平远,墨清淡,轻重相生,常能用干而略涩的笔触,以折带皴、披麻皴展现远近,辅以横点作苔,皴擦渲染,显出层次。画面简练洒脱,似嫩实苍,体现着浅水遥岑的萧散简远,其山水多了隐逸的趣味,成为心灵的写照。
由此来看,有形的山水在眼中,可以“横看成岭侧成峰”;无形的山水在心中,可以“淡绿深青一万重”;艺术审美中的山水,则以有形存无形,以无形化有形,可以“致乃一声山水绿”。这种经过情绪体验、理性思考和艺术创造之后的山水审美,是艺术创作的呈现,更是体现精神生活的方式。
(摘编自曹胜高《中国山水文化的审美》)
材料二:
山水文化实为人们在城市中对自然的精神回归。20世纪末钱学森先生提出“山水城市”的概念,将山水文化融于城市发展。钱老在给吴良镛先生的信中提到:“能不能把中国的山水诗词、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和中国山水画融合在一起,创立山水城市的概念?人离开自然又要返回自然,社会主义的中国能建造山水城市的居民区。”以古人山水文化为鉴,将其观念精
髓融入城市发展与建设中,在设计理念、空间布局、材料选用等方面借鉴古人山水文化中的理念,能够创造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居环境。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特别是在对自然的认知上呈现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这种差异直接影响了两种文化在各自文学艺术领域的发展方向,而山水文化孕育着我国“天地有大美”的审美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因此,山水文化不仅体现了一种人、自然、社会发展的可持续理念,更成为当今城市发展的文化回归。
如今,城市建设中反映出的一系列问题开始让人们反思城市发展的方向,山水城市的提出成为立足传统文化探索城市发展模式的共识。山水城市的这一核心精神,传承了我国山水文化的思想内涵,在山水城市发展探索的道路上呈现出越来越多的优秀案例。以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为例,象山校区是开放式的校园,整个校区建筑的布局与自然环境和谐相依;另外,设计者基于象山原有的、自发性的山地建筑聚落形态,建立一个以“回”字为基点的场所模式。“回”即合院,从此出发将所有校园建筑以“回”字的某种削减作为平面布局,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空间布局。在材料使用上返璞归真,以当地材料为基础,朴素的砖墙、石墙、夯土墙、水泥抹灰本墙,采用简单的砌筑方式,体现人们在长期与山水的共存中,发展出一种与自然共生的基本智慧与当地的人文精神。对建筑细节与建筑材料可再生的运
用更是体现了“道法自然”的理念,使中国传统的建筑思想具有了新的生命力,成为将山水文化融入本土建筑设计,又不失现代感的优秀典范。从作品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中国传统山水文化的深刻感悟,作品中表现了山水画的意境、人文与大自然的对话、传统手工艺与建筑的巧妙融合。
(摘编自张茜、曹磊《中国山水文化的哲学蕴涵探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维能将经过艺术想象后的山水景致中最有趣味、最有美感的景物组合起来,形成超越客观山水之长的情思意味。
儿科学精品课程B.在北宋画家郭熙看来,各种看似杂乱无章的远近、高低等山水物象经过画家艺术提纯,脱离了自然,充满艺术想象。
C.在当今城市的发展与建设中,我们可以有意把山水文化融于其中,这将会有利于创造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居环境。
D.在对自然的认知上,中西方文化呈现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而城市发展秉承中国山水文化,会有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维在《山水论》中告诉我们.只要把握住不同时间下山水彩的差异.我们就能发现山水中特有的美感。沸腾都市
B.黄公望的创作深受董源、巨然用墨技法的影响.从《富春山居图》可以发现,“浓墨”构成其画作主要特。
C.“山禽拂席起.溪水入庭流”一句中所描述的情形与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合院相似,也体现出“天人合一”的理念。
D.象山校区的建筑材料以当地材料为基础.其建筑砌筑方式简单.从中可发现中西建筑思想之间新的融合和渗透。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建筑中“道法自然”理念的一项是( )(3分)
A.楼阁亭宇.乃山水之眉也。苏轼在《涵虚亭》中亦提到:“唯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
B.“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论语·子罕》)
C.北京故宫的中轴线向南北延伸,使南面的正阳门、永定门和北面的钟鼓楼同在一条中轴线上。
D.我国的古建筑,无论是民宅还是衙署、宫殿,外部都是用高墙封闭.仅留少数门以供出入。
魔鬼英豪索尼爱立信 w380c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
5.绘画创作中.画家怎样才能获得“山水之趣”?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长安五时辰
郑俊甫
午时。
李丙扒完最后一口饭,抹了把汗,冲两个助手挥了下手,然后大步朝后院走去。李丙要去开窖取冰。一个时辰前,杨府的差役上门通知,相国府晚上举办家宴,所有的储冰都要准时送达。
自接到通知的那一刻起,李丙的神经一直处于兴奋状态。半年了,属于李丙的时代终于开启了。半年前,三九天,飞雪连天。李丙第一次独自站在冰湖上,开始凿冰。冰湖位于大山深处,这里的水澄澈明净,凿出的冰晶莹剔透,能卖上好价钱。他要在湖里到最厚最硬的冰,一块块切下来,切成一尺长、半尺宽、半尺厚的。大了,易碎;小了,浪费人工,还不易储存。
李丙生于储冰世家,祖上三代都以储冰为生。李丙的父亲也把这门手艺传给了李丙,经常把他带在身边。如果没有一年前凿冰场的那场意外,他现在应该还是跟在父亲的身后。那场意外带走了父亲,把他推到了台前。当时,他才19岁。
院子不大,四周筑着高高的围墙,围墙边遍植槐树,绿荫遮天蔽日。冰窖就在院子的中央,四四方方的土堆上,盖着一层厚厚的苇席,上面散着几片落叶。蝉声聒噪,正午的阳光因绿荫的遮挡,在园子里落下碎金似的斑点。
李丙和两个帮手在土堆边盘腿坐下。时辰已经算好,未时开挖,一个半时辰出冰,一个半时辰完成装车搬运,赶在戌时家宴开始前运到,一切刚好。一刻都早不得呀,三伏天,外头能热死个人。储冰一出窖,就开始融化,一滴一滴的水,就是一颗一颗的蚌珠、一粒一粒的金豆子。
李丙开始跟帮手唠叨,开窖和搬冰,看上去不过一件体力活儿,实际上处处都是技术。一着不慎,哗哗的钱就成了流水。好在帮手跟着李家已经干了好几年,熟门熟路。李丙抬头看天,一丝笑意爬上嘴角。
未时。
开挖。李丙几乎是跳起来的,挖窖的工具在细碎的阳光里闪出一道弧线。冰窖在阴凉的地下——深挖五米的一口圆井,井下南北两面掏出一米见方的洞,下面用新鲜苇席铺垫,用
以藏冰。摞满后,上面覆盖稻糠、树叶等隔热材料,再盖一层草毡,草毡上面铺一层厚厚的黄土,最后再用土把整个圆井密实地封起来。像这种民间建的冰窖,一个夏天只能打开一次。所以需要提前预约买主,预约量攒够了,才会开窖放冰。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9:44:0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68894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山水   文化   城市   发展   中国   建筑   艺术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