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老街保护出路探寻之昙华林

一、研究综述
(一)对于“历史文化老街”概念的界定
自2008年启动“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选以来,已有全国各地共计40条街道入围。“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的评选时为了更好的保护历史文化街区,那么到底何为历史文化街区?
历史文化街区,是特殊类型的文化遗产,同时也是广大民众日常生活的场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十四条中规定: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街道,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历史文化街区,并报国务院备案。2008年《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做出的定义为:历史文化街区,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在学术上,一般称其为“历史地段”。 而我们这里所指的“历史文化老街”就是历史文化街区中的核心内容。
(二)历史文化老街保护价值及现实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中传统历史街区的外在物质形态与现代文明、发展形式的矛盾日益凸显。历史文化老街组成了一个城市的历史环境,其存在本身就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历史联系,保留着城市的历史特,见证了城市的变迁,是历史文化发展的实物例证。当今的中国正进
入高速发展的时期,城市的变换更是日新月异,很多的城市都在进行旧城改造,很多的旧城街区被拆除改建为高楼大厦,保留下来的历史文化老街很少,并且在现实的保护工作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使历史文化老街的保护面临着严峻的问题。因此历史文化老街保护研究就必须受到重视了。历史文化老街的保护研究的价值及现实意义重点体现在:
1.历史文化老街保护研究有助于了解城市的历史与文化变迁。因为历史文化老街的存在本身就是历史文化发展的实物例证,对其的研究当然可以了解城市的历史,观察城市的变迁。
2.历史文化老街保护研究有助于寻求历史文化老街的合理保护模式。对不同历史文化老街保护模式的比较研究,可以寻各自优缺点,到更好的老街保护模式,解决一些历史文化老街保护中遇到的问题,为老街保护提供政策的参考。
3.历史文化老街保护研究有助于唤醒人们对历史文化的保护意识。历史文化老街是一个城市的历史财富,是属于广大市
民的共同财富,但由于老街的存在可能并不为人们所熟知,对历史文化老街保护的研究可以唤起大家对历史文化老街的重视,注重对其的保护,为老街的保护献出一份力。
4.历史文化老街保护研究有助于丰富一个城市的特文化,形成城市的文化名片,增强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
(三)历史文化老街保护的相关政策规定
历史文化街区或说“历史地段”这一概念的形成始于20世纪60年代。战争的肆虐以及随后如火如荼的城市化建设使得大面积的老城区、老街道消失在人们的生活中。当城市的特渐失,当城市的回忆被割裂,人们开始逐渐意识到保存这些历史文化、地区特对于文化传承、地域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最先提出规定将有价值的历史文化街区划定为“历史保护区”的国家是法国。法国1962年颁布了《马尔罗法》,其中制定了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继续使用的规划,如保护区内的建筑物不得任意拆除,符合要求的修整可以得到国家的资助,并享受若干减免税的优惠等。
相比之下,中国略为落后。中国正式提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是在1986年。国务院在公布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文件中指出:“对文物古迹比较集中,或能完整地体现出某一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的街区、建筑、小镇村落等也应予以保护,可根据它们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公布为当地各级历史文化保护区”。这是保护历史遗产的重要举措,也是从此开始形成保护文物古迹、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分层次的保护体系。2008年国家开始实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
(四)关于历史文化老街保护的研究成果
国内外关于本课题的研究通常是与该城市的城市规划相结合,如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和重庆市规划局编
制处共同发表的论文《历史街区建筑的保护与整治方法》;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发表的论文《对于我国历史街区保护实践模式的剖析》综合分析了对我国城市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实践模式及其利弊,该文指出我国城市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科学发展值得思索的几个共同点 ,并试着提出发展对策。或是以旅游业发展为目的来研究历史文化街区的动态保护模式,如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发表的研究成果《我国历史文化街区动态保护模式的比较研究》等。而这些研究可说大多都是基于发展目的来
该文以武汉市昙华林历史老街为研究对象,以实地调查和文献考据研究为基本的研究方法,对其历史文化、空间格局、街巷空间特征与建筑特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揭示老街形成与发展的内在规律,发掘老街历史、文化、经济等方面的价值,探寻历史地段保护与更新的方法。寻求适合的老街保护模式,为历史文化老街的保护提供政策的参考。再根据国内外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先进经验,并结合实际存在的问题,提出老街未来发展的走向及对策,力求实现街区活力复兴与可持续发展目标。
历史文化老街保护出路探寻之昙华林
◇黄 隽1 谭 芸2 伍心颖3
研究保护模式的。
二、百年昙华
(一)昙华由来
昙华林位于武昌的东北角。自1861年汉口开埠以来,此地大批兴建了学校、住宅、教堂,逐渐繁盛。按现在通行的说法,昙华林一名应最早见诸于清光绪九年(1883年)绘制的《湖北省城内外街道总图》。而缘何称之昙华林,则是众说纷纭,最普遍流传的有三种:一为附会,此说多传此地有一众多植昙花的小型庭院,因在古时“花”“华”相通,故人们将花名附会为街名得曰“昙华林”了。二为音讹,此一说是指古时众户将花植于坛内,置于户外,花开之时,花坛相映,蔚然成林,而“坛”与“昙”读音相近,人们由于音讹而流传至今。而目前看来最可信的应该是第三种——由佛语演化得来。《乾隆大藏经•阿难同学经》中有云:“比丘。人身难得。犹优昙钵花。比丘。人身甚难得。犹彼板一孔推着水中。数万岁乃值其孔。比丘。时亦难遇。除其八时。汝比丘。已得人身。皆是本行所造。比丘。佛世尊出世甚难遇。犹如石女无子。比丘。如来出世甚难遇亦如优昙钵花。”又有《妙法莲华经》中云:“优昙钵花,时以现耳。”比喻佛陀现世,如昙花一现,难中之难;亦有佛教传说,转轮王出生,昙花生,说的是昙花难得出现,按梵文译音和古代文言文通用的说法,昙花即昙华。而昔日的昙华林的确是佛教繁盛之地,据历史记载,在境内南麓曾有武汉四大丛林之一的正觉律寺。而如今还保留有双柏庙、古刹巷等地名和遗址,以及存活至今的百年古树古木数十株。郭沫若先生也曾客居于此,并在其《昙华林》一文中提到过这一街名的形成或与佛教有关只不过未能加以考证。可见昙华林的名称与佛教有不解之缘。
(二)昙华变迁
昙华林历史街区作为武昌的老街区,历经一百多年,记载了中国近现代教育和卫生发展、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中国近现代革命以及作为古城的武昌的历史,见证了辛亥革命、中共建党、抗日战争等重要时期的风风雨雨,历史底蕴不可谓不丰厚。在这里,有外国教会在武汉开办的最早的学校——文华书院;在这里,美国友人韦棣华女士曾创办了中国最早的公共图书馆;在这里,诞生了辛亥革命的军歌;在这里,兴建了当时湖北地区规模最大、医疗条件最好的仁济医院并保存了其建筑至今;在这里,有见证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政治处三厅”;在这里,每一栋老房子,每一条小路,似乎都在讲述着那些令人心潮澎湃的故事。
超帝国主义解放前,昙华林曾作为租界存在。自近代汉口开埠,英国伦敦会、瑞典行道会、美国圣公会等宗教组织都曾在此修建教堂,传布教义。清穆宗同治三年(1864),英国伦敦会传教士杨格非在昙华林创建了武昌第一座基督教堂——崇真堂。而早在同治元年(1862),意大利的方济各会就开始以花园山为基地,在昙华林进行了长达八个多世纪的营建,修建了嘉诺撒小教堂、天主教圣家堂等。
除了教义的传布,帝国主义也积极在此开办学校传播西学。同治十年(1871),美国圣公会在今湖北中医学院所在地创办了文华书院,其前身是男童寄宿学校。后来,文华书院逐渐形成小学、中学、大学三部,并于1909年正式成立文华大学及附属文华中学,在此基础上,随后成立了华中大学——华中
师范大学的前身,而文华中学则迁到粮道街演变为武汉市第33中学。同时,教会组织还在这里创办了一批近代早期医院,如现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即为英国伦敦会所办的仁济医院和意大利方济各会所办的圣约瑟医院合并而成。
昙华林街区还极富革命意义。这里遍布辛亥革命的遗迹。细细数来,才发现真是不胜枚举。今昙华林小学隔壁曾是熊十力先生创办的反清革命团体“黄冈军学社”的遗址;花园山南麓有革命先驱吴禄贞先生领导的“花园山聚会”遗址,以及刘静庵先生领导的日知会旧址;昙华林32号曾是共进会领导人刘公在正卫街的公馆。这里还是贺龙革命生涯的重大转折点:南昌起义前夕,贺龙的军部曾设于此,周恩来代表共产党与贺龙在这里进行了历史性会谈后,贺龙遂率部到南昌,与周恩来一起发动了南昌起义。如前所说,这里所见证的不仅仅是辛亥革命,这里还保留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忆:陈独秀在文华大学传播共产主义革命的火种;郭沫若、阳翰笙、胡愈之、田汉、洪深、冼星海等全国文化界名流云集于此,为抗日战争而团结合作;在昙华林小学的背后,董必武和陶铸同志就是在公馆里与石瑛先生一起商订了国共两党开办汤池训练班的事宜。
可经历了那么多风雨、记载了那么多历史的老建筑却在不断消失。文华公书林、文化大学宿舍、夏斗寅公馆、邵伯昌公馆都被拆除,嘉诺撒教堂、陈时先生故居等虽未被拆却也被废弃或改建别用。
作家方方曾说:“走一道昙华林,不知觉间就温习了一道中国近代史,只是这部有形有的近代史正在被一些看不见的手一次一次无情地抹去。一遍昙华林看下来,我们都快被自己的叹息声弄断了气。”
三、状况分析
(一)昙华林老街保护政策相关细节分析
《武汉国土资源和城市规划》中提到:“将历史遗存较为丰富、近现代史迹和历史建筑密集、文物古迹较多、具有一定规模且能完整、真实地反映武汉历史传统风貌和地方特的地区划定为历史地段”,其中昙华林片与另4片区被建议申报历史文化街区并予以重点保护。“保护这些历史地段传统风貌和空间形态,新建建筑在高度、形式、体量、彩、功能方面要严格控制,保持新旧建筑之间的协调关系,体现历史文化名城特的精华。”“昙华林片为东部与北部至中山路,西部临近解放路,南至粮道街的区域,面积约64.6公顷,包括私立武汉中学旧址、瑞典教区旧址等40余处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重点保护历史建筑和历史街巷空间的原有风格。”
昙华林地区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其在武汉市历史建筑保护过程中所占的重要地位。武汉市政府在对于昙华林地区保护方面有十项方针:
1.对昙华林地区优秀历史文化建筑要依法进行保护;
2.要进一步地加大保护的力度,建立“四位一体”的保护责任制;
3.要进一步地加大宣传,形成打造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的良好氛围;
4.要适时地召开省、市、区政协专题研讨会,为政府建言献策;
5.要尽快将“昙华林”这名字作为品牌商标进行注册;
6.坚持市场为主导,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建设步伐;
7.充分发挥昙华林地区优秀历史文化建筑优势,积极开展经贸和文化交流活动;
8.要将昙华林的打造、蛇山的玩活、辛亥首义的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武昌的文化品牌做大做强;
9.将辛亥首义文化区、蛇山黄鹤楼公园和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制作成光碟,在市、区政府网站上网,推动武昌的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10.要成立专班到外地学习考察。借鉴他人的经验作法。
政府对于昙华林的保护更多是从宏观的角度来进行调控。这6个方面基本可以作为昙华林地区建筑保护总体性纲要来看。在20世纪90年代,吴良镛院士在长期对北京旧城规划建设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有机更新”理论.该理沦主张“按照城市内在的发展规律,顺应城市肌理,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探求城市的更新与发展”。此理论可以作为保护历史建筑、改造老城区的指导思想。
可以说,目前政府对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重要性已十分明确,也能够做出相应的措施加大保护力度,但在实际操作中依旧不可避免的产生各种问题,而这一点稍后再做分析。
(二)昙华林老街建筑环境简要分析
武汉的历史建筑融西方建筑的古典浪漫和民族建筑含蓄典雅为一身,汇金融、商业、居住、宗教、外交、工业建筑为一体,集中体现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建筑艺术和武汉市近代经济发展和社会历史的演变,是不可多得的历史和艺术瑰宝。而昙华林正是其典型代表。昙华林地区的建筑较好地反映了我国近代史上的三个重要时期即辛亥革命前后时期、中国共产党诞生前后时期、以及抗日战争时期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彩,主要涉及了与美国、英国、意大利、瑞典四个国家的文化交融,形成了其专门的建筑特。这里的建筑类型主要分为三大类,欧式建筑,民国建筑或称辛亥名人故居,和江夏民居。欧式建筑主要包括:戈甲营的基督教崇真堂、仁济医院旧址、瑞典教区、法式建筑、育婴堂大楼、主教公署大楼、花园山天主堂、文华书院、文华公书林等;辛亥名人故居故居主要有:在昙华林小学隔壁的熊十力先生创办的反清革命团体“黄冈军学社”的遗址,花园山南麓有革命先驱吴禄贞先生领导的“花园山聚会”遗址,刘静庵先生领导的日知会旧址,昙华林32号共进会领导人刘公公馆等;江夏民居主要有:原位于戈甲营的鹤云飞宅口,为中式砖士结构的江夏民居,是晚清官僚吴文的私宅。按时间划分的话则可分为古代建筑,近代建筑和现代建筑三类。
昙华林曾是儒释道三教繁盛之地,对照清末《湖北省城内外街道总图》,标注此地的寺庙宫观和外国宗教建筑物达数十座。可以说,昙华林老街的建筑极具兼收并蓄的包容性。除本土文化外,对西方古典建筑文化并不排斥,从认同模仿逐渐转为吸收应用。网络数字电视直播
(三)昙华林老街文化要素分析
有学者提出了昙华林的5种文化要素,分别是古城文化、宗教文化、教育文化、街巷文化以及建筑文化。这里我们也采纳此说法,认为昙华林历史街区文化确实可以概括为这5类文化要素。
古城文化
武昌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古有三国时孙权在此筑夏口城,近有辛亥革命、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重大事件在此发生,陈独秀、周恩来、董必武、贺龙、郭沫若等革命家也曾在此活动或居住。这些大事件与众人耳熟能详的革命家们无不让昙华林的老街文化更添彩。可以说历史意蕴丰厚、革命意义重大的古城文化正是昙华林文化要素的核心部分。
宗教文化
我们在前文已探讨过昙华林地名的由来,分析了昙华林与佛教的渊源,而战争后,随着汉口开埠,外国宗教尤其是天主教、基督教也开始渗入武汉,为昙华林的宗教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
教育文化
昙华林是湖北近代教育的集中之所,这一点是无可非议的。在昙华林街区发展的过程中,外国教会在此创办教会学校,很多早期的学堂也在此择地而建,先后出现在昙华林街区的各类教育机构就有二十多所。
街巷文化
昙华林街区有着四通八达的街巷,这些街巷呈南北走向,与昙华林街垂直相交,构成了结构清晰的街巷网络。巷道组织结构将昙华林街区内的公建、学校、住宅等单元有机地组织、联系在一起,形成了颇具特的街巷空间。
建筑文化
昙华林街区内的建筑按修建时间可分为古代建筑、近代建筑和现代新修建筑,其中保存最多、最完好的还是近代建筑;按类型主要分为教育、宗教、住宅、医疗和其它建筑;昙华林街区按宗教势力范围则可划分为美国教区、意大利教区、瑞典教区和英国教区。
之所以要分析其文化要素,主要在于只有全面的了解昙华林的人文环境、建筑环境、历史沿革才能更好的把握对于昙华林历史街区的保护改进。
四、问题探究
(一)昙华林老街保护现状的亮点
根据市政府对昙华林历史街区保护和利用控制规划,昙华林街区设3条旅游线。即展示历史文化魅力,以名人故居、宗教等建筑为核心的昙华林街旅游线;展示传统街巷特的戈甲营、太平试馆旅游线;展示优美自然环境及武昌城历史的螃蟹甲山体、老城游览线,以此大力开发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的旅
游经济价值。
昙华林素有“活的武汉近代史书”的美誉,武昌区提出建设昙华林艺术村,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园。园区总面积104公顷,文化底蕴丰富,分布着优秀历史建筑和遗迹52处。目前,邓一光工作室、徐世鸣艺术馆、云架桥画派、哥图美术培训中心等众多知名艺术家和文化企业已入驻昙华林艺术村。增强了老街的艺术气息,为老街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昙华林老街保护现状存在的问题
昙华林老街保护面临着诸多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五方面:
1.保护措施片面性
政府对于昙华林老街的保护侧重强调对街道自身的保护,形成了以老街为中心,周围高楼林立的局面,历史街区在国家的强制法令下勉强得以幸存。这种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是一种被动的形式,是一种片面的保护方式。昙华林街区发展所依附的物质环境已经改变,历史文化街区和外围的城市空间衔接生硬,相互独立。当置身昙华林之中时,目睹的是周围新建筑和租界教堂,摩登建筑和老居民楼间视觉上的矛盾和冲击,感觉不知置身何处,昙华林也迷失了方向。正是这种片面的保护方式,强调躯壳的保护,致使城市只保留了片段式的历史文化,使历史文化成为现代城市中的一个孤岛。
2.物质性的老化严重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需求的增多,昙华林居民自行增建住宅,乱搭建棚户,改变了昙华林原有的生活模式。并且在人口激增,人民物质需求上涨的背景下,昙华林基础设施建设并没有跟上,供电,供水系统并不完善,造成了居民生活的很多不便。而且街道狭窄,呈现出拥挤和凌乱的形象。昙华林的建筑密度很高,对于增添新的社会服务设施造成了难度。由于物质性的老化,昙华林的建筑和空间已无法跟上当今城市化的步伐了。
3.街区内建筑风格杂乱
昙华林从1861年汉口开埠以来留下了很多的历史建筑,建筑融入了各个时期的风格,体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文化和科学技术。这些建筑把昙华林一百多年的历史活灵活现的呈现在了我们的眼前,让我
们感受时代的变迁和历史的印迹。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多,出现了许多的问题。当地的居民对一些老建筑进行了改造,如加层,扩大,扩宽等,改变了老建筑的样子也由于缺乏合理的设计降低了老建筑的使用寿命;早期在维护教堂,公馆等历史建筑时,缺乏合理的规划和先进的技术做支撑,修补生硬,并未起到应有的保护作用;新建用房并未合理规划,未充分考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建筑之间联系生硬等。综合上述等原因,造成了昙华林的建筑风格杂乱,并且增大了保护和修复的难度。
4.土地利用率未能尽全
昙华林地处武昌商贸繁华的中山路附近,交通便利,各种资源丰富,条件优越,本应是黄金地段,但是昙华林的开发却并不尽如人意,近似作为棚户区的形式使用着,这种发展态势与周边用地高强度的开发形成鲜明的对比。
5.人口问题突出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大量流动,昙华林的人口组成也不停的更替,原居民大量迁出,只剩少量老人继续栖息于此,外来人员增多,这样势必会增加不因素,降低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难以发动众的力量参加昙华林的保护工作。
这方方面面的问题使得昙华林老街长期湮没无闻,大量古建的拆毁,老街风格的流失都让昙华林再难现昔日繁盛。而如若再不能得到妥善保护管理,昙华林或许终将失去最后的光彩。
(三)出现问题的原因
昙华林保护现状的确堪忧,究其问题出现的原因,湖北省文化厅古建筑保护中心提出了以下几点:
1.城市规划片面强调发展而忽视保护,导致历史民居建筑保护工作的被动滞后。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难以协调,保护工作总是处于不利地位,这是城市历史建筑无法得到有效保护的重要因素。在旧城改造中,大片老街区、老建筑被夷为平地,快速消失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所剩无的几少量历史民居建筑在高楼大厦的夹缝之间,既失去原有的环境,也显得岌岌可危。
2.现存历史民居建筑设施简陋,使用不便,房型布局不合理,超负荷使用等等,已经不现代居住的要求。随着社会发展和人口增加,居居的自发改造加速了建筑的毁坏。
3.维护资金的缺乏,致使保护部门心有余而力不足。不少文物保护单位沿且因资金不足而得不到妥善的保护(如徐源泉故居1993年7月28日被武汉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优秀历史建筑”),更何况尚未纳入名册的“编外”历史民居建筑了。
4.缺乏科学论证,保护方式不当,导致历史建筑及其环境遭受“保护性”破坏。
五、改进建议
(一)保护措施的改进建议
针对昙华林历史街区保护现状,我们认为在改进上首先要完善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关于这一点的建议如下:
1.落实文物普查工作。到那些鲜为人知甚至不为人知的、或之前遗漏的有价值的历史民居建筑,这样才能更有针对性的采取修复与保护措施。
2.健全档案。在上一条落实的基础上,加强对历史建筑基础档案的搜集和整理。
3.对已公布的“优秀历史建筑”要加大保护力度,保证资金和技术的充分。
4.修复历史建筑应以科学的方法和专业的手段。要尊重原始材料,并以确凿的文献为依据,还原历史风貌。
5.对旧址进行全面摸底,明确保护范围。通过细致的调查摸底,力争弄清每一处建筑的来龙去脉,建设时间,发生的历史事件,现在的使用情况,在此基础上进行鉴别登记、设置保护标牌,防止在开发、建设中毁损。
其次是关于保护机制:
1.综合协调构建政府、社区、企业和居民一体的保护机制。只有政府合理规划,境内外资本投入,当地居民配合这多
方面协调才能真正实现对历史老街的保护发展和更新。
2.完善历史文化街区法律保护体系。应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并加强执法力度,对违规拆除历史建筑的行为当予以法律惩戒。
3.加强文物保护方面知识的宣传。越多的人了解文物保护的重要性、有保护文物的意识,文物建筑才越能得到有效的保护,而不会被大量的人为破坏。
另外还有几点建议:
1.充分发挥昙华林地区优秀历史文化建筑优势,积极开展经贸文化交流活动。充分利用和发挥昙华林地区优秀历史文化建筑的优势,以此为平台和连接点,迅速开展经济文化交流活动,扩大经贸合作。
2.加强申报保护工作,将昙华林这名字作为品牌商标进行注册。昙华林地区优秀历史文化建筑,在保护和利用上参差不齐,应加强申报保护工作,没有申报保护的,都要依法进行申报保护,使之成为市级文保。可以将“昙华林”这三个字作为品牌进行商标注册,加强宣传,打造历史街区品牌。
3.要成立专班到外地学习借鉴别人经验和作法。昙华林历史文化老街的保护要放到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大背景中去,在全国的保护工作中有取得积极效用的单位,要积极的学习各地先进的保护技术和有效的保护经验,组织专班到外地学习借鉴别人的经验和做法,然后结合实际的运用要昙华林的保护工作中去。
4.统筹武汉文化旅游建设。昙华林街区的旅游资源丰富,加强对昙华林街区旅游资源的开发,配备充足的服务设施,打造历史文化旅游品牌,扩大影响。
(二)历史文化老街出路探寻
文化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在巴黎的“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展”上曾表示,中国的历史文化街区现在正处于抢救性保护阶段,所以在保护修缮过程中,一定要保护住历史文化街区的本体。不少专家都表示,历史街区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对于历史街区的维护应该是持续的、渐进的。但现实中,因为市政交通建设被拆除的、开发商违规拆除的历史文化街区不在少数,还有一些变成了单一的商业区,割裂了历史文脉,历史积淀不复存在。
历史文化老街的保护并不能只靠单方面的力量。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朱自煊认为,历史文化名街不仅仅是指保留着一层“皮”的街,还应该包括街两侧的、有一定宽度的部分、由街与巷构成一个街区。他还表示,“名街”是民间的,若要由民间将其保护好,并保障街区的可持续发展,亟待将名街保护这一内
容纳入到法定的名城保护体系中。“一些民俗,民风,这些都是无形的,比建筑实体更加难以保存;还有这里居民与艺术氛围的融合,我们不是尴尬的,生硬的嵌进这块地方,而是一体的。”老街的居民们对街区的保护也有着自己的认识,而这种来自于民间的力量,将是历史文化老街保护的重要组成。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国家级创新训练项目 GCX12049 )一、包装的发展
远古时期是包装发展的胚胎期,人们用植物的叶、贝壳,甚至兽皮来包裹食物,用葛藤捆扎狩猎物品,这期间的包装尚无设计可言。随着青铜器时代的到来,用陶瓷、木材、玻璃,以及金属加工的各种包装容器达数千年历史。劳动技能的提高,使包装的方便运输、储存和保管功能得到初步完善。十六世纪,欧洲和美国先后发展陶瓷及玻璃工业,传统材料的包装工业开始发展,近代传统包装向现代包装过渡。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十九世纪的欧洲产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包装工业的发展,为现代包装工业和包装科技的产生和建立奠定了基础,但此时包装设计的个性化尚无显现。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商品印刷术的改进使得彩印刷得以推广。随着大商场及自助购物方式的发展及流行,包装设计变得和广告一样重要。在一个摆有同类产品的货架前,消费者通常会选择包装更体贴的那种商品。受到追求新时尚、新感觉、新体验的现代消费文化的鼓舞,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欲望逐日攀升,为满足更多消费者小资生活的需要,生产者利用各种先进科技,并聘请设计师设计研发出新的产品包装,以满足不同人们对于包装的不同需求。其中,具有亲和力的包装设计成为当下设计的主流。
男生女生金版封面
明基p50
奥德修斯力
使
抚顺市北台小学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6:38:5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68885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历史   文化   保护   建筑   老街   发展   城市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