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景园林学学科简史

A Brief History of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iscipline
摘  要:回顾了《中国风景园林学学科史》写作的缘起,总结了学科史的特征、结构和内容,划分了世界和中国风景园林学学科的发展阶段。世界风景园林学学科的发展可划分为5个阶段:造园阶段(1828年以前)、孕育和创立阶段(1828—1900年)、现代主义运动阶段(1900年—1960s)、生态运动阶段(1960s—1980s)、多元发展阶段(1980s—)。与此相对,中国风景园林学学科的发展也可分为5个阶段:中国风景园林知行传统(1912年以前)、孕育和萌芽(1912—1949年)、创立和艰辛曲折发展(1949—1978年)、蓬勃发展(1978—2011年)、全面规范发展(2011年以后)。重点阐述了中国风景园林学学科不同发展阶段的外部条件和内生动力,总结归纳了各阶段的主要特征和内容。
关 键 词:风景园林;风景园林学;中国;学科史;断代Abstract: This paper reviews the origin of A Disciplinary History of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structure and contents of the book, and divides the development stages of both world and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he development of worl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can be divided into five periods: gardening (before 1828), gestation and establishment (1828-1900), modernism movement (1900-1960s), ecological intervention (1960s-1980s), and diversity (1980s-). In contrast,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s divided into five periods: the tradition of knowledge and practice of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before 1912), gestation and germination (1912-1949), establishment and tortuous development (1949-1978), vigorous development (1978-2011), and comprehensive and standardized development (after 2011). A brief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s emphatically constructed finally.
Key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iscipline; China; disciplinary history; division of history into periods
来讲依然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如何将风景和园林这2个不同尺度、不同内涵的领域糅合成为一个整体性学科?如何将中国数千年风景和园林的实践智慧系统装入“学科”这一现代的,甚至可以说西方的概念?如何融合建筑、农林、艺术等不同背景院校在学科发展中的贡献?如何划分世界和中国风景园林学学科的发展阶段,并分析不同阶段的学科发展的外部条件和内生动力?这些都是学科史研究中必须解决、但基础又非常薄弱的问题。
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支持下,在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的领导下,在吴良镛、孟兆祯等前辈的指导下,笔者与业界数十位学者通过4年的
杨  锐
YANG Rui
文章编号:1000-6664(2021)01-0006-06DOI:10.19775/j.cla.2021.01.0006中图分类号:TU 986                     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20-11-06 修回日期:2020-11-23
1  缘起
2016年10月,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指定笔者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写作《中国风景园林学学科史》。风景和园林作为实践领域,在中国已经有了数千年的发展历史,并在农业文明时期取得过灿烂辉煌的成就,达到过登峰造极的水平。但是作为大学中的一个专业(学科),却仅仅有约70年的历史;作为一级学科,从2011年正式设立开始,只有不到10年的历史。虽然在2009—2012年,笔者曾充满激情地发起并组织推进风景园林学增设为一级学科,也执笔撰写了《增设风景园林学为一级学科论证报告》[1],但主持撰写《中国风景园林学学科史》对笔者
努力,集体撰写的《中国风景园林学学科史》即将正式出版。它以风景园林学学科为研究对象,以全新、开阔的视野,在对数千年中国风景园林知行传统进行分析梳理的基础上,较为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自1912年以来中国风景园林学学科的发端、创立和发展。借此机会,也对所有参加《中国风景园林学学科史》撰写的学者们表示衷心感谢!
2  特点
《中国风景园林学学科史》的特点体现在3个方面。1)视野宽。将国土、名山风景区、城邑、田园、园林、水利、交通与军事工程和陵寝等均纳
主题  风景园林学学科史 / History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iscipline
杨锐.中国风景园林学学科简史.中国园林,2021,37(1):6-11.
7中国园林 /2021年 / 第37卷 / 第1期
入学科史研究视野。2)跨度长。研究涵盖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3个文明阶段,横跨数千年的时间。3)突出中国主体性。中国风景园林学学科不是西方风景园林学学科的简单引入和复制,而是一个有着自己发展土壤、发展逻辑和发展特征的相对独立的学科。因此,这次学科史的研究以中国自己的内容为主线,除了在第一章概论中,利用部分篇幅简述了世界风景园林学学科发展简史和十多个主要国家风景园林学学科发展概况以外,其他章节都以中国自己的内容为主。
3  内容与结构
研究学科史,首先要明确学科的概念。学科(discipline)的概念产生于19世纪,涵盖“学术领域、课程、纪律、严格训练、规范、准则、约束,以及熏陶”等多重含义。从传统学问到现代学科的发展,是从个体学者到学术共同体的发展,是知识产出的制度化、系统化和职业化的结果[2]。因此,中国风景园林学学科史的研究重点包括如下7组关键词:学科史断代、学科发展环境、课程与教育、学科领域、组织和期刊、学术交流和学术影响。学科史断代是风景园林学学科史研究的基础,也是中国风景园林学学
科史研究的首要内容,其他6个方面的内容都是建立在断代基础之上的。由于风景园林学学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受其时代特征、社会思潮、技术进步、国际交往和相关学科等发展环境制约,因此,风景园林学学科史的研究首先离不开对学科发展环境的梳理。同时,由于课程与教育是学科制度化、系统化和职业化的关键,是一个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本质特征,因此对其研究也成为学科史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学科领域包括研究领域和实践领域2个方面,同样也是学科史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组织和期刊是学术共同体人员和知识的组织方式,学术交流是学科进步的必要条件,学术影响是衡量一个学科贡献的重要指标,因此以上3个方面也是学科史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中国风景园林学学科史由以下6章组成。第一章“概论”:定义了风景园林学学科的内涵和外延,对世界范围风景园林学学科发展进行了断代划分和特征描述,对中国风景园林学学科发展进行了断代划分和特征归纳,对中国风景园林学学科发展的前景进行了展望。第二章“中国
风景园林的知行传统”:对中国数千年农业文明
时期的风景园林现象进行了系统研究和梳理,它
们是中国现代风景园林学学科发展的历史渊源,
是中国现代风景园林学学科发展的“木之根、水
之源”。第三章“中国风景园林学学科的孕育”
是中国风景园林学学科发展前史,是中国风景园
林学科正式发展之前的酝酿阶段。第四章至第六
章“形成与曲折发展”“蓬勃发展”和“全面发
展”是中国风景园林学学科发展的主体部分。从
第三章到第六章,每一章都包括时代特征、教育
与课程、学术研究、工程实践、组织和期刊、学
术交流和学术影响7个主要方面内容。
4  世界风景园林学学科史断代
从学科角度讲,世界风景园林学是中国风
景园林学发展的背景、基础和参照。因此,
《中国风景园林学学科史》在第一章概论中药用植物学论文
对其发展阶段进行了划分。世界风景园林学
发展共可分为5个阶段:造园阶段(1828年医缇雅
以前)、孕育和创立阶段(1828—1900年)、
现代主义运动阶段(1900年—1960s)、生态
运动阶段(1960s—1980s)、多元发展阶段
(1980s—)。关键的时间点有4个:1828年是
“Landscape Architecture”这一英文词汇
正式出现的年份,因此,以这一年划分第一
阶段造园阶段和第二阶段孕育和创立阶段[3]。
1900年是美国哈佛大学正式设立风景园林专
业(Landscape Architecture Program)的年
份,因此将这一年作为第二阶段孕育和创立阶
段的结束,第三阶段是现代主义运动阶段的开
始。20世纪60年代是世界风景园林第四阶段
生态运动阶段的开始,这一阶段的影响持续至
今,并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融入多元发展阶
段。因此第三和第四阶段,以及第四和第五阶
段的划分并没有准确的年份,而是以1960s和
1980s这2个非常重要的历史年代来划分。
5  中国风景园林学学科简史
5.1  中国风景园林学学科史断代
中国风景园林学学科史,大体也可以分
为5个阶段:知行传统(1912年以前)、孕育和
萌芽(1912—1949年)、创立和艰辛曲折发展
(1949—1978年)、蓬勃发展(1978—2011年)
和全面规范发展(2011年以后)。从上述阶段划
分来看,中国风景园林学学科史的前4个阶段,
大体对应着不同的政治时期。以1912年中华民
国建立为时间点,该时间点之前是第一阶段中国
风景园林知行传统,之后是第二阶段孕育和萌
芽。随着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51
年中国第一个风景园林专业诞生。其后自1956
年开始,中国风景园林学学科进入艰辛曲折发展
的历史时期(第三阶段),其时代背景同样是社会
主义的艰辛曲折探索。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
使国家重新焕发了生机,而风景园林学学科也
进入蓬勃发展阶段,即第四阶段。最终,经过
60年的积累,中国风景园林学学科终于在2011
年晋升为一级学科,顺理成章地进入第五个阶
段——全面规范发展阶段。
5.2  中国风景园林学学科发展驱动力
中国风景园林学孕育、创立和发展过程中
主要有3股推动力,分别是中国本土风景园林知
行传统、西方尤其是美国的风景园林学学科,
以及苏联和东欧风景园林相关教育和实践。整体
来看,这3股力量对中国风景园林学学科的推动
力度是不均衡的。中国本土风景园林知行传统理
应是中国风景园林学的根源和基础,是中国风景
园林学发展的内生动力,但由于各种历史原因,
中国风景园林知行传统对中国风景园林学的推动
和影响是不充分、不全面的,在大多数时期,
其影响也是隐性大于显性的。但这股力量的韧
性和生命力是最强的,未来发展潜力和空间也
是最大的。由于学科的概念产生于西方,现代
风景园林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的创立
是在美国发生的,同时美国也是现代风景园林学
教育和实践发展最成熟的国家,因此以美国为代
表的西方风景园林学学科对中国风景园林学的推
动和影响是广泛、深入和全面的,甚至在某些时
期可以说是过度或泛滥的。但从时间维度上看,
西方这股力量的推动和影响是时断时续的,与苏
联、东欧风景园林的这股力量交替发生,彼此排
斥。西方的推动力主要发生在孕育和萌芽阶段
(1912—1949年),发力乃至泛滥于蓬勃发展阶
段(1978—2011年),持续影响于全面快速发展
阶段(2011年以后)。苏联和东欧风景园林相关
教育和实践对中国风景园林学学科的推动具有短
8中国园林 /2021年 / 第37卷 / 第1期
暂性特征,其影响主要发生在中国风景园林学学科曲折发展时期(约1950s)。在其他历史阶段,这股力量可以忽略不计。
5.3  中国风景园林学学科发展脉络
本小节将以《中国风景园林学学科史》第二至六章为基础,概述中国风景园林学学科发展脉络。
中国风景园林的知行传统,主要是指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以前,中国人在农业文明时期对风景和园林的认知和实践。在长达数千年的时间中,这种知行传统在相对稳定的发展路径上不断深化、完善,并登峰造极。在各种不同空间尺度,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生产和生存的方方面面。除了园林这个类型以外,其他类型的风景和园林知行传统是一项长期未被充分挖掘、深入研究和系统整理的巨大宝藏。本次学科史研究中,中国风景园林知行传统得以比较系统地挖掘和梳理。农业文明时期,中国人对风景园林的认知建立在独树一帜的自然观、人文观和实践观基础之上。和西方传统相比,中国传统自然观的特征是“整体性”,即不将人从自然中分离出去,而是将人和自然视为一个有机整
体。中国传统人文观的特征是现世关怀,中国社会主要建构于“礼制”“宗法”“道德”等儒家伦理基础之上,而非宗教基础之上。道家思想更进一步将个人从社会伦理中解放出来,拓展了中国人的精神空间,丰富了中国人的审美体验。以禅宗、净土宗、华严宗和天台宗等为代表的汉传佛教,撷取了印度、中国等东方文化的智慧精华,打通了“心”“物”之间的阻隔,将中国文化的精神和审美推向了更加“空灵”“微妙”“无拘无束”和“不可思议”的极致境界。以“整体性”自然观和“现世关怀”人文观为基础,中国传统风景园林的实践观是“人与天调”,即站在“人”和“自然”之间的 “中道”立场上,相互调适,以达成“最佳实践”的目的。“最佳”则体现为人和自然的和谐,功能与审美的统一。农业文明时期,中国风景园林的“最佳实践”全面体现在国土空间营造的不同层面。虽然大尺度的山水名胜和中小尺度的园林是中国传统风景园林的核心和精华,但除此之外,城邑、乡村田园、水利、交通与军事工程,甚至陵寝墓园等,也无不体现着整体风景
营建的思路和做法。农业文明时期,中国等级
不同的城邑、村落、陵园,无一不是山-水-城/
村/陵的有机整体,无一不是在大的山水形势之
中选址、布局、理水、营景。即使是在运河、
堰渠、圩田、桥梁、驿道和关隘等基础设施的
营建过程中,也处处可以看到风景营建的痕
迹,产生了以“西湖”“都江堰”“长城”为
代表的无数风景遗产。
在“民国”时期,中国风景园林学学科得
以孕育、萌芽并非偶然,而是与这一时代背景密
不可分。“民国”总体来说是一个破旧立新的时
代,政治上几千年的封建制度被推翻,经济上资
本主义和民族工业加速发展,社会上产生了新的
资本家和工人阶级,新文化运动树立起“民主”
和“科学”两面旗帜,教育上大批留美、留日、
留欧的学生将西方的哲学思想和科学知识较为系
统地带到中国。西学或者说科学的引进改变了中
国人的世界观,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大学和
学科制度在中国广泛系统的建立,更是催生了风
景园林相关课程在园艺学、建筑学等相近学科中
的开设。这一阶段可以被视作中国风景园林学学
科前史阶段,有多门造园相关课程,但没有形成
主体性风景园林学课程体系。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风景园
林学学科的发展可以说是与国家发展同步。中华
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前30年,即1949—1978年
的历史可以细分为4个阶段:过渡阶段(1949—
1956年)、社会主义探索阶段(1956—1966
年)、“文化大革命”阶段(1966—1976年),以
及拨乱反正阶段(1976—1978年)。中国风景园
林学学科的创立则是在新旧交替的过渡阶段完成
的。1951年,具有建筑背景的清华大学联合具
有园艺背景的北京农业大学创办“造园组”,以
满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展开后,造园专才各
方面迫切需要”。“造园组”的成立标志着中国
风景园林学学科的成功创立;“造园组”的名称
也界定了风景园林学科与“园艺学”“建筑学”
等相近学科的边界范围,因为风景园林学的核心
始终是户外空间营造(风景营造和园林营造),包
括保护、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等环节。自
1956年开始,中国风景园林学学科进入艰辛发
展的历史时期。1956年8月,高教部决定将造园
专业正式定名为“城市及居民区绿化专业”,并
转属于北京林学院(现北京林业大学)[4-5]。“城
市及居民区绿化专业”是风景园林学学科“全面
学苏”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风景园林学学科史
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其进步意义在于,中国风景
园林学学科从“造园”向“大地景物规划”的革
命性拓展。其消极影响在于,中国风景园林学学
科在发展初期就丧失了中国风景园林知行传统的
滋养。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苏关系
持续恶化,其结果导致苏联和东欧对中国的技术
援助中断。相应地,苏联和东欧对中国高等教育
的影响也逐步弱化。1964年1月,林业部指示将
北京林学院的城市及居民区绿化专业改名为园林
专业,城市及居民区绿化系改名为园林系[6]。中
国风景园林教育似乎有希望重启与中国传统园林
的连接。可是好景不长,同年7月,国家下达指
示取消盆花和庭园工作,直接导致了自1965年
起,园林专业的停办、园林系建制的撤销,以及
随之而来的“园林教育革命”。“文化大革命”
期间,风景园林学学科像中国其他许多学科一
样,基本上处于停滞时期。直至1978年改革开
放之后,中国风景园林学学科的艰辛曲折发展才
宣告结束。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进入生机勃勃
的改革开放历史潮流之中。在“解放思想、实
事求是”的开明政治氛围下,中国的经济、文
化、社会和教育等各个领域均打开了全新的局
面,启动了从阶级斗争向经济建设,计划经济向
踏雪而归市场经济,农村化向城镇化,自力更生向对外
开放等重大的历史变革,极大地激发了社会活
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成就。根据相关统
计数据,从1978—2011年,中国经济总量迅速
增加了约133倍,普通高校在校人数增长约25
倍,城镇人口率从17.92%增加到52.57%。中
国风景园林学学科也在这一时代背景下进入了蓬
勃发展的阶段。勃勃生机首先出现在学术研究领
域,从1979年起,许多资深学者将其几十年积
累的重要研究成果整理发表。风景园林学术研究
范围也大幅拓展,据不完全统计,在中国古典园
林研究、风景名胜区/文化景观和世界遗产、国
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城市绿地、园林工程技术
和西方园林等诸多方面,产出了5 500余篇硕士
和博士论文,以及47 000余篇学术论文。这一
9中国园林 /2021年 / 第37卷 / 第1期
时期,比学术研究发展势头更猛的是风景园林工程实践。国家、社会和市场对风景园林的需要快速增长,风景园林的实践范围也得到了较大的拓展。除了传统的城市绿地建设以外,世界遗产和风景名胜区、城市开放空间和城市景观设计、园林博览会、乡村生态环境和生态修复等领域的实践全面铺开。风景园林的实践尺度覆盖了从国土到庭院的广阔范围。蓬勃发展时期,风景园林教育和课程的特征体现为不同背景的院校多元办学。这一时期,共有5类不同背景的院校开办风景园林专业:建筑、林学、农学、艺术和理学。1984年7月,教育部和国家计委印发的《高等学校工科本科专业目录》中,首次出现了“风景园林”的名称,并将其归入土建类专业之中。1987年,教育部正式设立“风景园林专业”。10年之后的1997年,风景园林教育遭遇波折,教育部对研究生学科目录调整,将建筑学一级学科下的“园林规划与设计”二级学科归并为城市规划与设计(含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二级学科。这个调整破坏了风景园林的独立性和完整性,直至2005年,国务院学位办批准25所不同背景的高校授予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风景园林学学科的发展势头才得以继续。
2011年3月8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的通知。其中,风景园林学增设成为工科门类一级学科(学科代码:0834)。在清华大学、重庆大学、西安建筑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和湖南大学等学校时任学科负责人的精诚合作、高效工作下,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的领导下,在学界和业界同仁的共同努力,以及相关部门和专家的广泛支持下,风景园林学终于从建筑学二级学科的一个分支一跃成为独立的一级学科。 2012年9月,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在清华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学校时任学科负责人的共同努力下,“风景园林”又正式成为工学门类建筑类3个基本专业之一,摆脱了“目录外专业”的尴尬被动局面。以上2项学科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直接推动中国风景园林学学科迈入了全面规范发展阶段。一级学科平台上的风景园林学,首先体现出全面发展的特征,具体体现在学科框架的完整性、培养层次的完备性、课程体系的完善性,以
及各级学科点的规模化增长等4个方面。2011
年我们将风景园林学一级学科划分为6个二级学
科方向,即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园林与景观设
计、地景规划与生态修复、风景园林遗产保护、
风景园林植物应用和风景园林技术科学。这6个
二级学科方向,既有理论,也有实践,覆盖了
风景园林保护、规划、设计、建设的全过程,
因此是一个相对完备的一级学科框架。2011年
以后,不论是教育与课程、学术研究还是工程
实践,基本都是按照这6个二级学科方向展开的
(工程实践不包括风景园林历史和理论二级学科
方向),并且在每个二级学科方向上都取得了丰
富的成果。风景园林学学科的学位培养层次也
终于完备,可以授予的学位包括学士(工学、艺
术学)、硕士(工学、农学、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
位)、博士(工学、农学)。据统计,目前设有风景
园林专业的普通高等学校约196所,风景园林学
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21个,风景园林学术硕士
授权点62个,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80
个。伴随着成为一级学科,以及进入工学门类建魏惠王
筑类本科专业目录,风景园林学的规范性程度也
得到极大提升。目前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有关风景园林学学科的组织机构有3个:“教育
部高等学校建筑类风景园林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
会”“全国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
博登海默员会”“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风景园林学科评议
组”。这3个机构在促进风景园林学规范化发展
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先后出台的《高等学校
风景园林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年)《全
日制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
方案》(2016年)《(风景园林学)学位授权审核申
请基本条件(试行)》(2017年)是风景园林本科专
业、专业硕士和学术型学位授权点管理的基础性
文件。目前中国风景园林学学科发展依然处于全
面规范发展阶段。
6  结语
历史研究的基础是史料的积累。由于有关
风景园林学学科史的研究基础非常薄弱,甚至很
多时期和领域几乎为空白。因此,作为首部中国
风景园林学学科史,虽然构建了比较完整的研
究框架,提出了世界和中国风景园林学学科史的
参考文献:
[1] 增设风景园林学为一级学科论证报告[J].中国园林,
2011,27(5):4-8.
[2] 杨锐.论风景园林学发展脉络和特征:兼论21世纪初中
国需要怎样的风景园林学[J].中国园林,2013,29(6):
那一次我很受启发6-9.
[3] Ozio, Ron (6 March 2001). "Obituary: Ian McHarg
Dies". Penn News.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Z].
Retrieved 4 June 2014.
[4] 林广思.回顾与展望:中国LA学科教育研讨(1)[J].中国
园林,2005,21(9):1-8.
[5] 林广思.回顾与展望:中国LA学科教育研讨(2)[J].中国
园林,2005,21(10):73-78.
[6] 北京林业大学校史编辑部.北京林业大学校史:
1952—2002[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编辑/金花)
作者简介:
杨  锐
1965年生/男/陕西西安人/博士/清华大学国家公园研究院院长/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
方向为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世界遗产、风景园林理论与
教育/本刊副主编(北京 100084)
断代,同时对中国风景园林学学科发展的5个阶
段展开了较为系统、深入和全面的研究,但是由
于条件和水平所限,其中也一定会有很多错漏之
处,恳请业界同行不吝批评指正。
注:感谢付彦荣在《中国风景园林学学科史》
组织过程中的重要贡献;感谢《中国风景园林学学
科史》各章作者,本文第5.3节是在此基础上写作完
成的。
10中国园林 / 2021年 / 第37卷 / 第1期
A Brief History of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iscipline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iscipline can be roughly divided into five stages: the tradition of knowledge and practice (before 1912), gestation and budding (1912-1949), establishment and detoured development (1949-1978), flourishing development (1978-2011), and comprehensive and regulated development (after 2011).
There are three main driving forces in the process of gestation,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iscipline, namely , the knowledge and practice tradition of Chinese nativ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he disciplin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 the West (especially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related education and practic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and Eastern Europe.
The knowledge and practice tradition of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mainly refers to Chinese people's knowledge and practice on landscape and garden during the period of 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 befor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n 1912. For thousands of years, this tradition of knowledge and practice has been deepened, improved, and reached its peak along a rela
tively stable path of development. At various spatial scales, the tradition has affected, in varying degrees, all aspects of life, production and survival of the Chinese. In addition to the type of garden, the tradition of knowledge and practice is a tremendous treasure that has not been fully explored, deeply researched, or systematically organized yet for a long time. It is in this research on the history of the discipline that the tradition of knowledge and practice is systematically excavated and sorted out. During the 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 period, the Chinese people's cognition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was based on their unique views of nature, humanities and practice. Compared with Western traditions,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view of nature is characterized by "integrality", and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humanistic view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care of present-world". Based on the "integrality" view of nature and the "present-world" humanistic view, the practice view of traditional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s "the harmony of human with nature", that is, standing on the position of "middle wa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with mutual adjustment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goal of "the best practice". The best practice of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ppears in different levels of creating national landscape
YANG Rui
spaces. Although large-scale scenic areas and small and medium-scale gardens are the core and es
se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cities and towns, countryside, water conservancy, transportation and military projects, and even mausoleums and cemeteries all reflect on the ideas and methods of holistic landscape construction.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t was not accidental that the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iscipline was conceived and sprouted, but was inseparable from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is era. Generally speak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was an era of eradicating the old and fostering the new. Politically the feudal system of thousands of years was overthrown, economically the development of capitalism and national industry accelerated, new capitalists and the working class were born in society , the new cultural movement upheld the two flags of "democracy" and "science". In education, a large number of students study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Japan, and Europe systematically brought the Western philosophy and scientific knowledge back to China. The introduction of science and western learning changed the worldview of Chinese people and influenced their values. The wide-ranging and systematic establishment of universities and disciplines in China gave birth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related courses in horticulture, architecture and other disciplines. This stage can be regarded as the prehistory of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iscipline. There were many courses related to gardening, but the core curriculum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was not formed.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in 1949, the development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iscipline can be said to breathe and share fat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 . The first 30 years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between 1949 and 1978, can be subdivided into four stages: transitional stage (1949-1956), socialist exploration stage (1956-1966), the stage of Great Cultural Revolution (1966-1976), and the stage of "bringing order out of chaos" (1976-1978). The establishment of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iscipline was completed in the alternation of the old and the new. In 1951, T singhua University with a background in architecture and Bei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ith a background in horticulture established the "Gardening Group" to meet the "urgent needs of gardening professionals in all aspect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China".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Gardening Group" marked the successful establishment of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iscipline. Since 1956,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iscipline entered a historical period of arduous development. It was not until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 1978 that the arduous and unsmooth development ended.
After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1th  CPC Central Committee, China entered the vigorous historical trend of reforming and opening up.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iscipline has also entered a stage of flourishing development in this era. Since 1979, many senior scholars edited and
published important research results accumulated for over decades. The scope of academic research o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was also greatly expanded. According to incomplete statistics, there were more than 5,500 master's and doctoral theses and over 47,000 academic papers on the research of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 scenic area, cultural landscape and world heritage, national park and nature reserve, urban green space, garden engineering technology , western garden, and many other topics. During this period, landscape engineering and practice showed stronger development than academic research. Society and market demands in the country for landscape architecture grew rapidly , and the practice scop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was also greatly expanded. In addition to the traditional urban green space construction, practices in the fields of world heritage and scenic area, urban open space and urban landscape design, garden expo, r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were fully rolled out. The scale of practice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covered the wide range from national territorial planning to courtyard design. During the period of flourishing development, landscape architecture education and courses were embodied in the diversification of institutions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s. A total of five type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pened up landscape architecture majors: ones with architectural background, forestry background, agronomy background, art background and science background.
On March 8, 2011, the Academic Degrees Committee of the State Council and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issued a document on the Discipline Catalog
for Degree Awarding and Talent Training (2011), in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2:39:5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68883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风景园林   学科   中国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