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贝母中3种主要生物碱的含量测定

李小平,司文会.安徽贝母中3种主要生物碱的含量测定细胞毒性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22,50(24):156-159.doi:10.15889/j.issn.1002-1302.2022.24.024
安徽贝母中3种主要生物碱的含量
测定及细胞毒性研究
李小平,司文会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苏州215008)
  摘要:采用HPLC-ELSD法测定安徽贝母中贝母辛、贝母素甲和贝母素乙的含量;以小鼠脾淋巴细胞为研究对象,采用MTT法评价贝母辛、贝母素甲和贝母素乙的细胞毒性。使用AgilentZorbaxSB-C18谱柱(4.6mm×250mm,5μm),以0.1%TFA(A)-乙腈(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0~10min,26%A,10~20min,26%A→40%A,20~25min,40%A→95%A,25~50min,95%A),流速1mL/min,柱温30℃,漂移管温度为50℃;载气流速2.0L/min,外标法定量。结果显示,贝母辛、贝母素甲、贝母素乙分别在14.125~113.000、9.500~76.0
00、12.875~103.000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61),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0.7%、101.09%、99.76%,RSD分别为1 98%、2.05%、1.77%。贝母辛、贝母素甲、贝母素乙的半数致死量(CC50)分别为63.75、150.17、89.32μg/mL,其中,贝母辛对细胞的毒性最大,CC50=63.75μg/mL,该值大于10,表明安徽贝母的临床用药安全。  关键词:安徽贝母;贝母辛;贝母素甲;贝母素乙;HPLC-ELSD;细胞毒性
  中图分类号:R28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22)24-0156-04
收稿日期:2022-01-13
基金项目: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优秀科技创新与服务团队项目(编号:
20210808)。作者简介:李小平(1975—),女,青海海东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天然产物的开发与利用研究。E-mail:lixiaoping1995@163.com。通信作者:司文会,博士,教授,主要从事食品安全方法创建与工程化研究。E-mail:swh@szai.edu.cn。
  安徽贝母(简称皖贝),为百合科贝母属植物(FritillariaanhuiensisS.C.ChenetS.F.Yin)的干燥鳞茎,主要分布在安徽大别山区。安徽贝母在民间被广泛使用,具有养阴润肺、止咳化痰、平喘等功
效[1-4]
。李清华等从中分离出浙贝乙素、贝母辛、异
浙贝甲素、皖贝甲素等4种生物碱和4种萜类化合
物[5-6];康露等从中分离出3个二萜类化合物[7]
Shou等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中分离出4个新化合物和1个新天然产物,其中,2个生物碱为首次从自然界中分离得到的茄碱类生物碱,并从中分离
到少量具有潜在抗肿瘤活性的化合物环巴胺[
8-10]
安徽贝母疗效显著,资源丰富,价格低廉,作为中药贝母的习用品种之一,对其主要活性成分生物碱的含量测定还未见文献报道。因此,笔者采用HPLC-ELSD法对其3种生物碱贝母辛、贝母素甲和贝母素乙同时进行了测定,并对其细胞毒性进行工业废渣制砖
了研究,为该药材的质量控制和品质评价提供参考依据,指导临床安全用药。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与试剂
安徽贝母样品2019年10月,购买于安徽宣城,标本由上海中医药大学周秀佳老师鉴定,并存放于上海中医药大学。
对照品贝母辛(批号:110892—201911)、贝母素甲(批号:110750—201910)、贝母素乙(批号:110751—201909),均购自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纯度均≥98%;乙睛为谱纯(美国Fisher公司);四甲基偶氮噻唑盐(MTT)、二甲基亚砜(DMSO),购自美国Sigma公司;牛胎血清(FBS),购自美国Gibco-BRL公司;其他试剂为分析纯。
1.2 试验动物
清洁级BALB/c小鼠,雄性,8~10周龄,体质量18~20g,购自中国科学院上海实验动物中心。1.3 仪器
Waterse2695高效液相谱仪;Waters2420ELSD检测器;Empower2谱工作站;NewllassicMF电子天平(瑞士Mettler公司);酸度计(瑞士Mettler公司);RV10DS25旋转蒸发仪(德国IKA公司);
Milli-Q超纯水仪(Millipore公司);InfiniteF50酶
标仪(TECAN有限公司)。
1.4 试验方法
1.4.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确称取贝母辛、贝母素甲和贝母素乙对照品适量,加甲醇分别制成含贝母辛0.113mg/mL、贝母素甲0.076mg/mL、贝母素乙0.103mg/mL的对照品储备液,于4℃冷藏保存,备用。
1.4.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样品粉末约2g,精确称定,置于烧瓶中,加浓氨试液4mL浸润1h,精确加入-甲醇(4∶1)40mL,称量,混匀,置于80℃水浴中加热回流2h,放冷,再称量,加-甲醇(4∶1)补足减失的量,滤过。精确量取续滤液10mL,置于蒸发皿中蒸干,残渣加甲醇溶解并转移至2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摇匀后过0.45μm微孔滤膜,即得供试品溶液。
1.4.3 谱条件 谱柱:AgilentZorbaxSB-C
18(250mm×4.6mm,5μm);流动相:乙腈-0.1%TFA水溶液;梯度洗脱(0~10min,26%A,10~20min,26%A→40%A,20~25min,40%A→95%A,25~50min,95%A);流速:1.0mL/min;进样量10μL;漂移管温度为50℃;载气流速2.0L/min。1.4.4 小鼠脾淋巴细胞悬液的制备 小鼠颈椎脱臼法处死,无菌条件下迅速分离小鼠脾脏,置于冷的PBS下冲洗,剥去结缔组织并以200目不锈钢筛网轻轻研磨过滤。收集细胞,采用PBS洗涤2次(4℃,250g,5min)后,再用RPMI-1640培养基(25mmol/LL-谷氨酰胺、100IU/mL青霉素、80IU/mL链霉素、体积分数为0.1%的β-二巯基乙醇和10%胎牛血清)重悬细胞,配制成密度为2×106个/mL的细胞悬液。200μL/孔细胞悬液接种
于96孔板,最后置于37℃、5%CO
培养箱中培养。1.4.5 MTT比法检测贝母素甲、贝母素乙和贝母辛对小鼠脾淋巴细胞的药物毒性 按“1.4.4”节方法在96孔板中接种200μL细胞密度为2×106个/mL的细胞悬液,细胞悬液中加入不同浓度的贝母辛、贝母素甲和贝母素乙(终浓度为0.000、3 125、6
.250、12.500、25.000、50.000、100.000μg/mL)。
每个剂量设3个复孔。在37℃、5%CO
培养箱中培养48h后,每孔加入20μL(质量浓度为5mg/L)的MTT,置于培养箱继续避光孵育4h后,离心(300g,5min)弃上清,每孔加入100μL二甲基亚砜(DMSO),振荡10min,在酶标仪上570nm波长处检测各孔吸光度(D),重复3次,取平均值D,利用Reed-Muench法,计算出贝母辛、贝母素甲、贝母素乙的半数致死量(CC
50
,即对50%细胞产生细胞毒性时对应的药物浓度)。
1.5 方法学考察
1.5.1 线性关系考察 精确吸取对照品储备液适量,以甲醇稀释,得到不同浓度梯度的对照品溶液。精密确吸取对照品溶液,按“1.4.3”节谱条件进行测定,考察贝母辛、贝母素甲、贝母素乙的线性关系。1.5.2 精确度试验 精确吸取同一对照品溶液,按“1.4.3”节谱条件
进行测定,连续进样6次;记录贝母辛、贝母素甲和贝母素乙峰面积,分别计算贝母辛、贝母素甲和贝母素乙的相对标准偏差(RSD)。1.5.3 重复性试验 精确称取同一安徽贝母药材粉末6份,按“1.4.2”节方法制备成供试品溶液6份,按“1.4.3”节谱条件进行测定,连续进样6次;记录贝母辛、贝母素甲和贝母素乙峰面积,分别计算三者的平均含量及RSD。
1.5.4 稳定性试验 精确吸取同一供试品溶液,分别于0、1、2、4、8、12、24h按“1.4.3”节谱条件进行测定;记录贝母辛、贝母素甲和贝母素乙的峰面积,分别计算它们的RSD。
1.5.5 加样回收率试验 精确称取已知含量的安徽贝母样品1.0g,共6份,置于圆底烧瓶中,分别精确加入对照品贝母辛0.3mg、贝母素甲0.1mg、贝母素乙0.4mg,按“1.4.2”节方法制成供试品溶液,按“1.4.3”节谱条件进行测定,计算加样回收率及RSD。
1.5.6 样品中贝母辛、贝母素甲和贝母素乙含量的测定 精确称取安徽贝母样品,分别按“1.4.2”节方法制备供试品溶液,按“1.4.3”节谱条件进行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方法学考察结果
2.1.1 线性关系 测定贝母辛、贝母素甲和贝母素乙峰面积,以峰面积积分值(y)对溶液质量浓度(x)进行线性回归,得到贝母辛、贝母素甲和贝母素乙的回归方程分别为:
=1.0673x
+6.6872,r
=0.9978;
=1.1569x
+6.4253,r
=0.9961;
=1.1642x
+6.7431,r
=0.9984。
贝母辛、贝母素甲、贝母素乙质量浓度在
14 125~113.000、9.500~76.000、12.875~103 000μg/mL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2.1.2 精密度试验 贝母辛、贝母素甲和贝母素乙峰面积的RSD分别为2.34%、1.79%和1.82%,表明仪器的精密度良好。
2.1.3 重复性试验 贝母辛、贝母素甲和贝母素乙含量的平均值和RSD见表1,结果表明该方法重现性良好。
表1 重复性试验结果(n=6)
份数贝母辛
(μg/g)贝母素甲
(μg/g)贝母素乙
(μg/g)1272.9095.30312.902262.1094.10307.803267.2096.10306.404263.6094.20303.505264.7095.20304.106274.1091.90293.70平均值267.4094.50304.70RSD(%)
1.87
1.55
2.09
2.1.4 稳定性试验 贝母辛、贝母素甲和贝母素乙峰面积的RSD分别为2.17%、2.31%、1.98%,表明供试品溶液在24h内稳定。
2.1.5 加样回收率试验 贝母辛、贝母素甲和贝母素乙平均回收率和RSD见表2,结果表明,该方法准确可靠。
2.2 样品中贝母辛、贝母素甲和贝母素乙含量的测定结果
按上述试验条件,对安徽贝母样品进行了含量测定,结果表明,样品中贝母辛、贝母素甲和贝母素乙的含量分别为270.1、93.0、307.6μg/g,其HPLC谱图见图1、图2。
2.3 贝母辛、贝母素甲和贝母素乙细胞毒性的评价
分别采用0.000、3.125、6.250、12.500、25.000、50.000、1
00.000μg/mL贝母辛、贝母素甲、贝母素乙处理小鼠脾淋巴细胞后,细胞相对存活率及CC50如表3所示。其中,贝母辛、贝母素甲、贝母素乙的半数致死量(CC50)分别为63.75、150.17、89.32μg/mL,贝母辛对细胞毒性最大(CC50=63 75μg/mL)。根据体外试验对于急性毒性试验起始剂量的公式:lg(LD50)=0.435×lg(IC50)+0 625,IC50=CC50=63.75μg/mL,计算出小鼠的LD50为0.787g/kg。默认每日服药量为ED50,指数TI=LD50/ED50,依据经验值,人剂量为LD50=0 787÷9×70=6.121g。贝母辛在安徽贝母中的含
表2 加样回收率试验结果(n=6)
样品加入量
(μg)试验号样品含量(μg)测得总量
(μg)回收率(%)RSD
(%)贝母辛
307.0
1272.3578.199.82270.5584.4101.23272.1582.6100.64269.8572.899.35
271.4603.3104.36265.8
565.4
98.7平均
100.701.98
贝母素甲103.5192.1201.7103.1294.8204.4103.1393.2195.599.4493.5199.6101.3592.6191.997.9694.1
200.9
101.7平均101.092.05
贝母素乙
401.7
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1306.7721.2101.82308.1697.098.23306.2708.6100.14307.1707.499.85307.8688.997.16306.9
717.1
101.2平均
99.761.7
表3 贝母辛、贝母素甲、贝母素乙对小鼠脾脏淋巴细胞的毒性
样品
浓度
(μg/mL)
重复1重得2重复3
笛卡尔坐标系
细胞存活率
(%)
CC50
(μg/mL)
硫酸铝钾
贝母辛100.0000.05650.05790.05690.057130.0163.7550.0000.12590.12470.12480.125165.72
25.0000.14670.14530.14480.145676.52
12.5000.16530.16810.16720.166987.69
6.2500.18270.18360.18250.183096.17
3.1250.19010.18850.18930.189899.73
0.0000.18970.19100.19020.1903100.00
贝母素甲100.0000.11640.11280.11490.114758.33150.1750.0000.15280.15040.15190.151777.13
25.0000.16040.15770.15920.159180.86
12.5000.17460.17450.17320.174188.52
6.2500.18780.18910.18650.187895.45
3.1250.20110.20040.19970.2004101.88
0.0000.19330.19760.19920.1967100.00
贝母素乙100.0000.09070.09230.09180.091647.3789.3250.0000.12690.12530.12790.126765.53
25.0000.15280.15030.15170.151678.45
12.5000.16950.16770.16890.168787.36
6.2500.18530.18760.18630.186496.43
3.1250.19470.19490.19420.1946100.65
0.0000.19310.19420.19260.1933100.00
量为270.1μg/g,根据文献,安徽贝母的每日用药量约为0.9g[1],得出安徽贝母的指数(TI)为2.5×103,当TI>10时,说明用药安全,故在不考虑贝母辛潜在的胚胎致畸毒性的前提下,可认为安徽贝母的临床用药安全,与文献报道[11]一致。
3 讨论与结论
试验比较了AgilentC
18
(4.6mm×250mm,
5μm)、AgilentC
(4.6mm×150mm,5μm)及WatersAtlanticsT3(4.6mm×150mm,3μm)等3种不同类型的谱柱,结果在这3种类型的谱柱上,贝母素辛、贝母素甲和贝母素乙均能达到基线分离,表明本研究的谱条件具有良好的适用性。
《中国药典》2020年版一部收载的贝母类药材有川贝母、浙贝母、伊贝母、湖北贝母和平贝母5大类,目前,关于这5类贝母药材中生物碱含量都有文献报道[12-16],但安徽贝母作为贝母类习用药材,对其生物碱含量的研究却未见文献报道,本研究对安徽贝母中3种生物碱含量进行了测定,发现3种生物碱含量都较高,可为贝母类药材扩大药源,解决贝母类药材资源短缺,伪品、混淆品众多的情况,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安荣.安徽贝母的研究概况[J].中草药,1995,26(4):218-218,221.
[2]韩传环,周晓琳.皖贝精的药效学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1995,11(6):38-39.
[3]章鸣玉,韩传环,周晓琳,等.安徽贝母提取物祛痰作用的研究[J].安徽医学,1994,15(5):58-59.
[4]韩传环,周晓琳.皖贝精抗炎、免疫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1997,13(1):26-27.
[5]李清华,吴宗好.安徽贝母生物碱的分离和结构鉴定[J].药学学报,1986,21(10):767-771.
[6]李清华,张连龙,吴宗好.安徽贝母二萜成分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1990,15(3):42-43,63.
[7]康 露,周剑侠,沈征武.安徽贝母中的新二萜成分[J].药学学报,2007,42(1):58-60.
[8]ShouQY,TanQ,ShenZW.Anovelsulfur-containingditerpenoidfromFritillariaanhuiensis[J].TetrahedronLetters,2009,50(28):4185-4187.
[9]ShouQY,TanQ,ShenZW.Two22S-solanidine-typesteroidalalkaloidsfromFritillariaanhuiensis[J].Fitoterapia,2010,81(2):
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
81-84.
[10]ShouQY,WohlmuthH,HeXX,etal.Chemicalconstituentsfrom
Fritillariaanhuiensis[J].BiochemicalSystemat
icsandEcology,2012,45:16-19.
协议分析器
[11]周晓琳,韩传环,冯平安.皖贝精的毒性研究[J].安徽医学,
凯膜过滤技术
2001,22(1):56-57.
[12]薛 燕,顾好粮.HPLC-ELSD法测定浙贝母中主要生物碱的
含量[J].药学学报,2005,40(6):550-552.
[13]雷艳辉,李会军,李 萍.川贝母药材生物碱成分HPLC-ELSD
特征图谱的研究[J].中成药,2014,36(7):1477-1481.[14]王玲玲,王琳玲,于国强,等.伊贝母的HPLC指纹图谱研究
[J].华西药学杂志,2016,31(3):301-304.
[15]金丽鑫,耿 昭,苟 琰,等.UPLC-MS/MS法测定湖北贝母药
材中的6种生物碱[J].华西药学杂志,2020,35(4):428-431.[16]程显隆,肖新月,夏德豪,等.平贝母药材质量控制中适宜测定
指标的研究[J].药物分析杂志,2008,28(1):28-31.
杜龙龙,王荣扬,陆学斌,等.面向灌木型白茶叶面积密度的双源点云激光协同反演方法[J].江苏农业科学,2022,50(24):160-168.doi:10.15889/j.issn.1002-1302.2022.24.025
面向灌木型白茶叶面积密度的双源点云
激光协同反演方法
杜龙龙1,王荣扬1,2
,陆学斌1,于 斌3
(1.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湖州313000;2.湖州市机器人系统集成与智能装备重点实验室,浙江湖州313000;
3.哈尔滨理工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00)
  摘要:为提高白茶叶面积密度(leafareadensity,LAD)的反演精度,以浙江
省安吉县昆铜乡茶场的茶树为研究对象,利用无人机激光雷达和地基激光雷达对白茶茶树的冠层点云信息进行提取,对比几种常见的点云分割算法,选择效果最好的随机森林算法将提取的点云信息进行枝叶分离,并对冠层点云进行体元建模,探究白茶茶树最优体元和激光接触频率的相关性,采用冠层分析法分别对机载和地基数据绘制LAD曲线,通过盲区互补实现LAD的双源协同反演。结果表明,运用冠层分析法适用于估算灌木型白茶茶树的叶面积密度,机载点云数据和地基点云数据协同估算精
度最高(R2=0.930~0.963),地基数据估算精度次之(R2=0.824~0.933),机载数据估算精度最低(R2
=0.693~
0 838)。因此,机载和基地协同反演可以提升白茶茶树LAD的估算精度,进而为进一步研究灌木型作物的理化参数提供数据基础。
  关键词:灌木型白茶;机载激光雷达;地基激光雷达;反演;叶面积密度;冠层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S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22)24-0160-09
收稿日期:2022-02-2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52105283);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编号:F2018018);浙江省湖州市自然科学基金(编号:2021YZ15)。
作者简介:杜龙龙(1989—),男,浙江湖州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应用激光、农业信息化研究。E-mail:386808700@qq.com。  白茶属于山茶科,为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植物,是我国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经济效益。叶面积密度(leafareadensity,LAD)是反映茶树单位面积、单位高度内的叶片面积总和,描述了冠层在各个高度位置上叶片的生长情况,是研究茶树叶片到整个茶园生态系统自上而下作用过
程的关键因子[1]。传统的叶面积密度测量法以人
工分层裁剪法为主,虽然测量精度较高,但是对作物的破坏性极强,耗时耗力,经济效益较低。近年
来,激光雷达技术快速发展,地基LiDAR与机载LiDAR作为可以实现全天时、全天候获取目标真三维信息的主动遥感技术,其对农林作物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能够快速、精确地获取农林的三维结构信息,迅速应用在对农林冠层叶面积密度的提取方
面[2-3]
。Hosoi等利用体元模型模拟激光光束穿过
林木冠层被拦截的情况,提出基于体元模型的冠层分析法(
voxel-basedcanopyprofiling,VCP),根据每个高度层激光被拦截的概率,运用间隙率理论绘制
叶面积密度曲线[4]。Béland利用地基LiDAR数据
反演单木冠层的叶面积密度模型,并探究乔木植物
的体元大小与叶面积密度的内在关系[5]。Wu等利
用地基LiDAR数据反演单棵阔叶树的LAD,运用体元分析法监测芒果树、澳洲坚果树和鳄梨树的实时
生物参数,发现植物的L
iDAR数据可以动态反映植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08:01:2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6872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研究   安徽   细胞   测定   进行   含量   密度   试验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