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著名的老街

  武昌著名的老街,像粮道街、候补街、三道街,都面目全非了;剩下的民主路还留有较多的历史原貌。在武昌建城1780年之际,我们寻访这条老街幸存的风貌,深为这条老街丰富的历史内涵和人文底蕴所吸引。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民主路处武昌中部,在蛇山北麓东西延伸。它由汉阳门街、察院坡、府院街等段组成。历史上它是惟一贯通武昌水陆两个城门的大街———从汉阳门到忠孝门,因而是武昌的中心。民主路的沧桑,是整个武昌城变化的缩影。
    武昌著名的老街,像粮道街、候补街、三道街,都面目全非了;剩下的民主路还留有较多的历史原貌。在武昌建城1780年之际,我们寻访这条老街幸存的风貌,深为这条老街丰富的历史内涵和人文底蕴所吸引。
    民主路处武昌中部,在蛇山北麓东西延伸。它由汉阳门街、察院坡、府院街等段组成。历史上它是惟一贯通武昌水陆两个城门的大街———从汉阳门到忠孝门,因而是武昌的中心。民主路的沧桑,是整个武昌城变化的缩影。
    民主路的户部巷,知名度是很高的。巷子很小,名字却大得吓人。户部,从唐至清都是掌管财政收支的官署,因司门口是布政使司衙门(俗称藩司),对口户部,这条小巷由此得名。
5w1h
    户部巷西靠武昌府署,东临藩司署,原来是岳飞抗金的大本营,明清时为著名的“憩园”。民国时期为省府官员的住宅地,解放后为武昌区委大院,它的建筑原貌在上世纪90年代建广东商城时才彻底消失。相对来说,户部巷还算保存了一点古民居的建筑风貌,正因为如此,它的本地名优小吃经营才有着历史文化的底蕴。 裴开元
在户部巷口不远处躺着一尊高大的石狮,不知倒了多少年。此为明清时代官衙的遗物,最能说明户部巷悠久的历史身价了。但户部巷改造开市时却没有把它树起来,而是另外运来了一座崭新而肥胖的石狮。
    现在的户部巷实际上只是一条“半边街”,靠西的一面是拆除老巷后搭盖的门面,一的现代卷闸门,使这条明代地图上都能到的古巷大为减。再加上它宽不过4米、长不过150米,显得十分拥挤狭窄,难以胜任它所要弘扬的饮食文化的重任。
    一、青龙巷残破的教堂
林达尔均衡    正对司门口的青龙巷过去比户部巷更加出名。当地居民说这里有龙脉之气,连蚊子也不敢来。它清代是民间婚、寿、祭、丧等礼俗服务行业的集中之地,也是民俗文化中心。小巷之间遍布银楼作坊、纸马铺、寿木作坊、鞭炮铺等,盛极一时。
    走过青龙巷,在93号的幼儿园院内,我们忽然看到一座教堂,它重檐攒尖顶,铺琉璃瓦,
顶上宝瓶依稀当年模样,典型的中西合璧建筑,与几棵高大的苦楝树构成别样风情。里面上层为回字型廊屋,下层为礼拜堂和祭坛。置身其中,真为它因闲置而朽坏所惋惜。对面牧师楼里住着的基督教徒林氏弟把我们引到85岁的许婆婆那里,她介绍说,这里最早是美国人办的,叫圣救世主堂,因它原处府街口,俗称府街口教堂。抗战时为日寇伤兵医院。
    据了解,圣救世主堂系基督教美国圣公会1870年创办的文华书院、诊所和教堂,是武汉教会学校的发端之地,也曾是武汉的著名教堂。1903年,黄吉亭、胡兰亭等在这里开办宗教团体日知会;还办过日知小学。刘静庵等革命志士先后加入日知会。后文华书院搬到圣约瑟学堂。因此,这里也是辛亥革命的肇始地之一。
    二、横街头濒危的经心书院旧址
    清末民初称司门口到横街头一段路为察院坡。1867年(清同治六年)武昌就创设了官书局。清末科举未废时,附近设有贡院,一些书商适应科举需要到横街头开始出售经、史、子、集和“闱墨”等类木刻板书。1902年,湖南新化邹代均、邹永喧父子在此开设了我国最早的舆地图社———亚新地学社,先后出版过30多种编印准确精美的地图和地理书刊,后在察院坡自建大楼继续营业。
顺铂的不良反应
    亚新地学社原址的范围在现在的武昌区一门诊部大院内,现已无踪可寻。当年赫赫有名的利书社却还能到遗迹,那就是横街头21号老屋。它是老武昌书市街的门面之一。从明清到武汉沦陷前,横街头到察院坡一带的书店,最盛时竟达50多家。“五四”运动后,恽代英、林育南、李书渠等在此创设利书社,发行过《共产党宣言》、《星期评论》、《湘江评论》等革命刊物,更使利书社名噪一时。1920年曾在此居住过。
    当年的横街头为什么书市发达?其主要原因是这里学堂众多。如今可以到佐证的是,紧靠横街头的三道街2号,有栋老房子,它就是晚清经心书院的一所斋舍。1869年,时任湖北学政的张之洞在文昌阁建精舍课士之所。1906年,张之洞又亲自将其改建为全国惟一的旨在弘扬国学的最高学府———存古学堂,培养了很多人才,是中国近代教育的见证。
  当年的经心书院,现存的就是那栋朱红立柱的斋舍,还有它旁边的古柏。斋舍现仅存外壳,房子已相当破旧。沿着书院外围,我们还可以到古墙上镶嵌的直径两米的石砌月门,还有那斑驳的明窗。从现属警官学校家属院的空地看去,不远处有圣救世主教堂尖顶,有胭脂山红砂石护坡,一脉古意尚存。
    三、古楼洞与胭脂坪的民国文物

    武昌旧城区内蛇山东西向横亘于中,南北交通受阻,故要打通蛇山,这就使得民主路有两个古楼洞。一个是明朝开凿的,在司门口,现长江大桥跨解放路的引桥下。一个是1904年开凿的,在原巡府衙门对面,俗称新古楼洞,又叫蛇山洞。1913年维修此洞,竣工后黎元洪于洞口亲题“武昌路”匾额(时被人凿掉)。该洞至今已近百年,仍为民主路与阅马场间的交通要道。
    武昌路涵洞对面是胭脂山,因太阳照此呈胭脂而得名。山东有块平地叫胭脂坪,处清代抚署背后,辛亥革命前黎元洪曾居此。抗战初这里兴起了一批红砖小洋楼,至抗战时南京政府迁汉,这里为国民政府要员居所。其中陈布雷故居在现胭脂坪8号,当年他在这里起草过许多抗战文稿。院门口还露出防空掩体的水泥构件,我们从房间里进到防空洞中,领略了一番躲避空袭轰炸的况味。
    这两处地方,也算是民国遗物了,如不被列入文物保护或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单位,其命运令人担忧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19:42:3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68668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武昌   历史   户部   胭脂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