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科技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

安徽科技学院“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为加速推进“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建设进程,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安徽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的若干意见》以及学校第一次党代会提出的战略目标,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时期学校工作简要回顾
“十一五”是我校事业全面快速发展时期。在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广大师生员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教学评建、硕士点创建、示范校建设为契机,紧密围绕“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抢抓机遇、拼搏进取、狠抓落实,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
(一)学校事业长足发展。办学规模持续扩大,全日制在校生由9620人发展到14320人,高等函授教育学生由2745人发展到8452人;与美、韩、德等国和台湾地区十多所高校深入交流,
国际合作办学取得实质性进展。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荣获“优秀”等次。荣获“全省人才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应用型人才培养特日益彰显,以优异成绩获批立项建设省级示范应用型本科院校。招生工作取得历史性突破,新生录取分数线与报到率持续攀升。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4%以上,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大学生创业成绩显著,引起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关注和社会广泛好评。
(二)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新增17个本科专业,获批国家级特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特专业1个,形成了8个学科相互支撑、52个本科专业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符合度进一步提高。
(三)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大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共引进硕士学位以上教师217人,其中博士15人。培养硕士、博士57人。引进和培养高级职称人员93人,入选省级拔尖人才、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和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16人、省级教学团队1个、教学名师2人,全省优秀教师3人。教师队伍水平和能力不断提高,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四)办学质量稳步提高。紧密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这一永恒主题,以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
估为契机,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深化教学教育改革,完善质量监控体系,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新生录取质量逐年攀升,考取研究生的数量在同类高校位居前列。2008年实施“质量工程”以来,学校已获批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2项,获批省级“质量工程”项目70项,其中“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与实践”等2项教学成果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作物遗传育种等3个教学团队获省级教学团队称号;“面向基层农科创业型人才培养创新试验区”、“农学类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获批为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动物医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与实践”等8项教研课题获省级重点课题立项。两次教学评估和教学质量工程建设项目的有效实施,使学校的教学质量提升取得了质的飞跃。教学质量的重大突破,使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社会影响逐步扩大。
(五)科研学术成果丰硕。积极推进科研工作,实现了课题立项层次、科研经费来源和重大科技成果等方面的历史性突破。获批省(部)级以上课题48项,荣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4项,实现了自然和社科省级二等奖的双突破,制定省级地方标准普朗克定律3项,通过审定农作物品种10个。在国家级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955篇,被四大检索收录近50篇。学科建设水平显著提升,获批省级重点学科3个和省级科技创新平台6个。2008年获批为省级硕士学位授予权立项建设单位,2010年获批“安徽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中心”,实现了省级人文
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的突破。氧化亚铜
(六)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和科技成果转化,50多家企业和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推出一批标志性应用科技成果。广泛开展校企、校地合作,22人获批为省级科技特派员2010获批安徽省农业生产力促进中心。与隆平高科等多家企业联合开办12个特冠名班。与凤阳县政府签署“全面合作共建框架协议”,建立小岗村科研、实习、创业综合基地。与滁州市联合举办一村一名大学生人才培养工程,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能力不断增强。
(七)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投入教学仪器设备3800多万元、购置纸质图书34万册。新建35个多媒体教室、9个专业实验室,通过建设,学校工程训练中心、大学生英语网络自主学习中心、食品工程实验实训中心获批为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机电工程开放实训中心获批为省级开放实训基地。加强以西校区为重点的校园基本建设,新建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体育馆和学生食堂、学生公寓、教工宿舍等教学生活用房12万多平方米。建成人行天桥和供电专线,全面整治校园环境,校园面貌焕然一新。李振华
(八)体制机制不断创新。深入推进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不断优化教学资源配置,组建10
个二级学院,促进了学科专业发展。坚持重业绩、重贡献的分配导向,不断深化内部分配制度改革,多次调高校内津贴和住房公积金标准,教职工待遇显著改善。大力推进学费收缴、招生就业、单位综合考核等管理制度改革,多渠道争取银行信贷,适时进行土地置换。积极推进预算改革,强化约束机制,开展节约型校园建设活动。进一步完善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保障能力和服务质量明显改善。加强审计监督,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提高,学校获评为安徽省内部审计先进单位。
(九)党建工作不断加强。以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为主线,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增强了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召开第一次党代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两委”工作班子,进一步明确了学校办学定位和未来发展目标。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开展第三轮干部聘任工作,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工作能力进一步提升。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引导广大学生,大学生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不断提高,荣获安徽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称号。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多彩,获评全国校园文化先进单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连续1
6年受到国家表彰。建立安全稳定“包保责任制”,深入开展“平安文明”校园创建活动,注重解决师生员工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校园秩序和谐稳定。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有待进一步创新;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自主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对外合作交流有待进一步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十二五”时期学校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发展机遇
1、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为学校发展创造了难得机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优化高等教育区域布局结构,设立支持地方高等教育专项资金,加大对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支持,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安徽省委、省政府在《关于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的若干意见》中,强调要“加强对皖北地区高校的支持力度,采取倾斜政策和对口支援的办法,促进皖北高等教育加速崛起”,重点建设包括我校在内的“5所左右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关于支持皖北和沿淮部分煤层注水器
市县教育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在支持皖北地区高校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开展申报科研项目方面的对口帮扶、实施产学研联合攻关专项计划等重要举措的同时,进一步明确了支持我校加强特学科和专业建设、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具体措施。这些都为我校在新的历史时期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了难得机遇。
2、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学校发展提供了广阔舞台。国家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战略的实施步伐,不断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发展支持力度,安徽省先后获批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国家综合教育改革试点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省委、省政府还专门出台《关于加快皖北和沿淮部分县市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蚌埠市、滁州市正在全力打造硅产业、盐化工等支柱产业,加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技术创新的强力支撑,对应用型科技人才产生巨大需求,为我校发展迎来了重要机遇,开辟了广阔空间。
(二)困难与挑战
1、高等教育发展方式转变使学校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正在从以规模为重点的外延式发展向以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转变,高校之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这种竞争不仅反映在办学质量、办学水平、办学特等方面,更是人才队伍、思想观念、体制机制的竞争。我校地处皖北县城,存在区位劣势明显、经费筹措困难、人才队伍较弱、观念机制滞后等诸多不利因素,面临着更为严酷的竞争压力
2、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使学校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太白贝母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等重大战略的实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而我校传统专业比例较高,与新兴产业符合度较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和质量保障体系尚未完善,覆盖面、受益面较低;科技创新水平不高、社会服务能力不强。如何科学定位、错位竞争,打造自身特和优势,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成为学校未来需要破解的主要难题。
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和竞争形势,我们仍然任重道远,必须抢抓机遇,应对挑战。
三、“十二五”时期学校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育人为本,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坚持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大力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和特兴校战略,不断提高总体办学水平和核心竞争能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二)发展思路
跨国公司论文——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积极推进以“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与质量保障体系”为主题的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增强办学活力,提高办学效益。
——坚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进一步加强教学投入和教学管理,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教师队伍、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建设,提高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
——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和结构调整,积极构建重点带动、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4:45:2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68234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发展   建设   创新   加强   教学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