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粒体胁迫适应性跨代遗传研究获突破

十字墓无性繁殖原意是指不涉及生殖细胞,由母体的一部分直接形成新个体的繁殖方式。尽管无性繁殖在生物界较普遍,许多植物物种都能天然地借助种子实现无性繁殖,但令人遗憾的是,对人类而言非常重要的作物物种却无法做到这一点。
诱导作物实现无性繁殖,可以帮助培育出理想的遗传性状,增强所谓的“优势”(第一代优于亲本的现象)。作物因遗传多样性较高,产量也会提高。不过,植物受精后触发胚胎生成的过程,科学家仍不甚明了。
此次,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科学家文凯特森·桑德利森及其同事,研究了借助种子实现水稻(Oryza sativa)无性繁殖的可行性。首先,研究团队鉴定出精子细胞携带的基因BA⁃
BY BOOM1(BBM1)正是胚胎发生的关键,即使在没有受精的情况下也是如此。随后,他们用CRISPR/Cas-9技术,在表达BBM1基因水稻品系的卵细胞中敲除了该基因,从而去除了卵细胞的减数分裂行为。
研究人员表示,最终这些水稻品系能够实现无性繁殖,其中,名为Synthetic-Apomictic(S-Apo)的品系产生了具有预期遗传多样性的无性系后代。无性繁殖性状在S-Apo品系中进一步延续了两代。
(来源:科技日报)我科研人员首次完成
绝路狂飙
花鲈基因组精细图谱绘制
花鲈俗称鲈鱼、七星鲈、花寨,广泛分布于渤海至南海的近岸水域以及通海的江河水域,是一种广温广盐性凶猛肉食性经济鱼类,具有生长较快、适应性广、味道鲜美等特点。花鲈既是我国重要海水养殖鱼类,也可以作为淡水驯化养殖的重要鱼类。2016年我国花鲈的养殖产量为13万吨左右。但随着养殖业的发展,病害发生日益严重,细菌性病害成为限制其养殖业发展的重要因子。破译花鲈基因组、发掘抗病抗逆生长等重要性状相关功能基因成为摆在水产科技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在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科技创新计划和鳌山人才培养计划项目的支持下,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陈松林研究员领衔并联合青岛华大基因研究院历经3年努力,首次完成了花鲈全基因组测序和精细图谱绘制,研究论文“Chromosome-level genome assembly
光通维持率of the spotted sea bass,Lateolabrax maculatus”最近在国际重要刊物GigaScience杂志发表。该研究通过新一代测序和HI-C三维基因组技术,构建了染体水平的花鲈基因组图谱。揭示花鲈基因组大小为668Mb,重复序列为132Mb,注释基因为22015个。进化分析表明花鲈与欧洲鲈鱼关系最近,大概在87Mya开始分化,并且两者染体之间呈现较好的共线性。此外,通过比较基因组学分析,筛选到125个花鲈特异基因家族,可能与花鲈自身的特征密切相关。花鲈全基因组的解译对于花鲈生命特征的
深入认知以及花鲈分子遗传育种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建立花鲈基因组选择育种技术、培育高产抗病优质良种提供了基因资源和技术手段。
黄海水产研究所邵长伟、青岛华大基因研究院李畅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陈松林研究员和青岛华大基因研究院的刘心博士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
(来源: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线粒体胁迫适应性
跨代遗传研究获突破
北京大学刘颖课题组在线粒体胁迫适应性的跨代遗传及其表观遗传调控机制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于12月4日在线发表于《自然-细胞生物学》。
刘颖告诉《中国科学报》,这是国际上第一项证明动物存在线粒体胁迫适应性跨代遗传现象的研究,也加深了对跨代遗传调控机制的理解。该研究为人类线粒体疾病的遗传机制研究提供
--46
了新思路,在线粒体疾病的遗传筛选、优生、临床干预及手段开发方面也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线粒体是细胞中具有重要功能的细胞器。细胞所需能量的80%由线粒体供给。细胞对环境中线粒体胁迫的适应能力对细胞适应环境、生物个体维持自身生存具有重要意义。
刘颖课题组发现亲代秀丽隐杆线虫在受到线粒体胁迫后,其子代线虫对线粒体胁迫会更加耐受,从而在有线粒体胁迫的环境中更好地生存。并且,这种适应性在线粒体胁迫消失的情况下,仍然可以在子代中维持到第4代。这也证明线虫确实具有线粒体胁迫适应性的跨代遗传现象。
为进一步揭示这种现象背后的调控机制,刘颖团队对单基因突变的线虫进行了筛选。结果发现线虫线粒体胁迫耐受性的跨代遗传受到组蛋白H3K4me3修饰和DNA腺苷N6-甲基化修饰的调控。这两种修饰能够作为遗传信息的载体从亲代线虫基因组传递到子代线虫基因组,增强线粒体胁迫适应性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使得子代线虫对线粒体胁迫更加耐受。
(来源:中国科学报)
“养殖鲑鳟鱼寄生虫调查与监测”农业财政专项建议通过专家论证
近日,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牵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联合院属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珠江水产研究所以及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武汉大学等13家科研院所、高等学校、水产技术推广站、海关等共同调研编制完成的“养殖鲑鳟鱼寄生虫调查与监测”农业财政专项建议(以下简称“寄生虫专项”)在北京通过专家论证。
专家论证会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组织召开,来自青岛农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山大学、上海海洋大学、暨南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的相关专家共同组成了论证专家组,组长由青岛农业大学的聂
品研究员担任,中国海洋大学的林洪教授任副组长。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李书民副局长、农业农村部财务司预算处于泽副处长、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崔利锋院长、崔国辉副院长、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李清处长、黑龙江水产研究所金星所长和王玉梅书记及项目建议单位主要领导和专家共3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刘英杰副院长主持。
医蛭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卢彤岩研究员代表专项建议组从“寄生虫专项”立项的背景和意义、现状分析、重点任务、预期目标、经费预算等方面向专家组作详细汇报。
建议组通过细致的工作调研认为,我国鲑鳟鱼养殖业经过60的发展,已进入快速、规模化发展阶段。为有效防止寄生虫感染对水产养殖业造成的重大的损失,保护水产品质量安全和养殖环境安全,保障全国鲑鳟鱼养殖业的健康发展,亟需开展寄生虫调查和监测工作。
本专项的调查范围设定为青海、甘肃、新疆、云南、辽宁、四川等17个省份的鲑鳟鱼主产区,覆盖网箱、池塘及工厂化养殖等生产模式。拟重点开展鱼类寄生虫调查、食源性寄生虫筛查,查明我国多种养殖模式下鲑鳟鱼寄生虫现状、养殖生产单位安全生产保障情况,建立鲑鳟鱼寄生虫监测预警体系,
青蛙连连看
制定有效防范措施、维护公众消费安全,促进产业绿健康发展。同时通过专项的实施,加快鱼类寄生虫学科的发展与人才培养步伐,为行业主管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经质询和讨论,专家组一致认为:“寄生虫专项”符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的要求。建议组统筹联合全国病害防控和鱼类寄生虫研究各单位的优势力量,以集中查明寄生虫物种多样性、阐明重要寄生虫病流行规律、分析食源性寄生虫种类和感染情况和不同养殖环境和养殖模式下感染风险因子,可为鲑鳟鱼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重要技术支撑。“寄生虫专项”目标明确、内容设计完整、构架合理,方案可行。专家组建议尽快立项实施。
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李书民副局长在总
懦艮-
-47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00:50:3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68094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水产   寄生虫   线粒体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