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潜南极海底见识多彩生命

深潜南极海底见识多彩生命
化学建材作者:***
来源:《大自然探索》2020年第11期
        46亿年前,地球诞生,后来海洋逐渐形成,生命的摇篮由此开始孕育万物。从高寒的极地到炽热的赤道,海洋世界生机勃勃,千姿百态。极地海洋与其他地区的海洋相比,由于环
激光二极管
境恶劣,因此人类迄今对极地海洋仍然知之甚少。在普通人的想象中,可能以为只有温暖的海洋中才能孕育出千姿百态、万紫千红的生命世界,而在两极冰雪之下的海洋深处,恐怕不会有什么生命之物存在。然而,还是那句老话——“眼见为实”。
组织微阵列        常言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近20年来,随着极地考察范围的不断扩大,以及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对极地海洋资源的重视,各国科学家加紧进行了各种类型的极地海洋科学探索和调查。人们只有身临其境之后,才能获得前所未有的科学新知,包括许多新物种的陆续发现,以及对传统认知的不断修正。有关南极海洋保护的理念,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提高与完善。
        我作为一名中国科学家,有幸深潜南极海底,见识了南极海底生物的多姿多彩。
电点火头        南极,全球最寒冷、暴风雪最频繁的地区。南极海域,通常一年中有8~10个月的时间都被茫茫浮冰和积雪所覆盖。
        南极,因其遥远和难以到达,使得到过那里和见过南极真面貌的人迄今仍属少数,而潜入南极海底、身临其境地见识过南极海洋从海冰到海底千变万化充满奇幻景象的人就更是凤毛麟角。
        我曾去过南极十多次。每当我们的船驶入南极圈之后,我们很快就会感觉到室外气温的急剧下降。寒风刺骨,一阵烈过一阵。海面浮冰成片,一眼望不到头……
        可就在这海天相连、冰雪茫茫的海面上,仍然有生命在展示着它们的顽强:浮冰上,海豹在酣睡,对擦身而过的钢铁巨轮睁只眼闭只眼,不屑一顾,似乎继续享用着梦中的美餐;在冰间水域,企鹅成,一会儿跃出水面嬉戏,一会儿又以流线型体形优势穿梭水中,欲与巨轮赛跑;船艉,成的海鸟正蜂拥船后而尾随,激烈争抢被螺旋桨搅翻至水面的无数小鱼小虾……如此热闹又非凡之景恰与船头的寒风凛冽、冷冷清清形成鲜明对比,可谓同船异境的艏艉两重天。
        每遇这些情景,随船的乘员们无不忙于抢镜头。或许有人会问:那些可爱的企鹅和海豹平时都吃些什么?又去哪儿觅食?而那些小鱼小虾又吃些什么?怎么过冬呢?
        1983年下半年,我在澳大利亚南极局期间,曾遇到研究磷虾的日本学者汤姆博士。他用了两年多时间进行活体磷虾的实验生态观察,他的研究结果表明:冬季的南极海洋浮游植物长期处于低生产率状况,因而磷虾极少觅食,由此造成冬季磷虾成体体重的急剧下降和体形收缩。据此,汤姆博士提出了冬季南极磷虾的“禁食”与“瘦身”之说。
注塑机螺杆的选择
        不过,欧美学者对此说法并不认同。例如,我的老朋友德国极地海洋研究所(AWI)的海冰生态学家G.迪克曼博士,曾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多次进行冰海潜水考察,经南极冰海多年实地观测研究证实:冬季大量的磷虾活跃于南极海冰底部的有层,在冰缝或冰洞中它们既能觅食冰藻细胞或微小动物,同时又能成功隐蔽以躲避敌害。
        这是因为,在海面结冰之时,冰体的水下部分会逐渐增厚,而冰体的最下面部分直接浸透在海水中,造成冰体质地相对疏松,容易产生密集的缝隙与小冰洞。这就便于大量海藻细胞的依附和生长,使冰体底部变成绿或棕的有层,实际上就构建起了一层厚厚的“冰下草原”。显然,这个“冰下草原”(或称“冰下牧场”),成为包括南极磷虾在内的各种小型动物赖以生存与躲避敌害的宝地,它们在这里安居乐业,并借以越冬和繁育后代。而后,磷虾又引来以磷虾为食的更多鱼类和其他动物。在海冰下面的不同水层中,生活着南极鳕鱼、银鱼和犬牙鱼等各种鱼类和乌贼等头足类动物,还有凶猛的海豹和体形巨大的鲸类动物。由此可见,以海冰微型生物为主体而构建起了一个南极海冰微型生态系统,这个微型生态系统是冬季南极海洋大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冰的“冰下草原”犹如天然“牧场”,对维持冬季南极海洋生物食物链意义重大。在克服
冰雪严寒,熬过季节难关之后,“冰下草原”为来年保留了春季生命旺发所必需的基础生物生产力及其相应的物种与能量。
        而在水体之下的南极海底,基于不同地质结构与底质类型,同样也有一个由不同物种和落构成的生命世界。总之,如此冰海雪天的大寒境遇貌似荒芜萧条,但在这白轻纱之下、那梦幻蓝之中,实际上万物悠悠,生机盎然……大自然神奇的妙手造就了多彩多姿、令人难以置信的海洋生态天堂!
        读者朋友至此应该已经明白,浮冰上那些胖乎乎、笨头笨脑、伸展懒腰只顾贪睡的海豹们实际上早已吃饱喝足,无所事事了。趁着海豹们难得的消停,企鹅们终于也得以悠闲,忙于在浮冰间隙中追逐捕食和戏耍,不亦乐乎!
        21世纪之前,为了了解南极海底,基本都是由潜水员潜入南极冰海作业。虽然冰海潜水的观察范围仅限于冰层之下30米,但身下那百米甚至千米之深的幽幽黑洞,不就像那张着大口随时会吞噬一切的“恐怖幽灵”吗?对任何潜水者而言,不管你的心理素质如何好,真实面对的绝对都是危机四伏,随时可能突遇不测。事实上,不仅环南极大陆海有着强劲的绕极流(南极绕极流:在南半球连贯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南部的广阔海域并围绕南极
大陆进行的由西向东做环流运动的强劲海流),而且我们缺乏对局域海区湍流详情的了解,也缺失相关资料。尤其是在1~2米厚大面积海冰的阻隔下,冰面上的接应人员很难获取冰下潜水者发出的准确定位信息,更难以掌握水流的动态与局势,无法采取及时有效的救援措施。
        进入21世纪,情况大为改观,“冰下机器人”的出现让科学家看到更多的海底景观。例如,迪克曼海冰生态研究团队就采用“冰下机器人”新技术进行潜水观察和视频录像,取得了满意的观察效果。同时,因为冰下机器人替代潜水人员下海,也就大大降低了冰海水下人员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
        那么,南极海底的生态情况到底怎样?
        海洋底层的生物分布通常与海底浅表层的底质状况关系很大。海底的底质结构主要有“砂石混合底质”“岩石硬底质”和“软泥底质”这三大环境类型。其中,软泥底质或泥沙底质比较容易接收从海洋中沉降到海底的有机碎片和颗粒物,并形成富含营养物质的软底淤泥层。这个软底淤泥层可为各类生物(如海藻、低等单细胞动植物和大型生物等各种底栖生物)提供生命活动所需的食物资源和营养物质。因而,在软泥层底质结构的海底相对容易
形成种类较多、密度较大的生物物种分布景观。与岩石和砂石底质海底混合层相比,在软泥层底质结构的海底形成的生物落组成结构相对更为复杂多样。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21:36:2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68091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南极   海洋   磷虾   底质   生命   冰海   生物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