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路径探析

探索与争鸣
新闻知识2020/ 11
媒体环境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路径探析
□李莉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际传承依托于传播媒介的支持,新媒体改变了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传播的方式,拓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渠道,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呈 现出新特点。在新媒体环境下,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模式的路径创新应从以下三方 面着手:一是更新认识,让新媒体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有效平台;二是落实行动,让新媒体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创新性表达融合;三是加强检视,让新媒体拥有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健康环境。
【关键词】新媒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
离子刻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 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精神源 泉,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社会 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1]。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既取决于其自身文化内涵 的发展和扬弃,也取决于其传播手段与技术的 更迭和演进。新媒体时代改变了原有的文化传 播形式,也改变了大众对所获取信息的接受心 理和行为状态。如何发挥新媒体的特点,促进 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这是一个值得 深人思考的问题。
―、新媒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传播与文化传承的媒介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的代际传承依托于传播媒介的支持,不同的传 播媒介因其自身特点与表现形式的不同,其传 播的特点和效果也有所不同。近代以来,传播 媒介的形态经历了从报纸刊物到广播电视再到 新媒体的演变,把握新媒体的特点和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的特点,有利于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在新媒体传播中的现代性转化,拓展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的媒介化生存路径。
(一)新媒体及其特点
1959年,马歇尔•麦克卢汉在芝加哥参 加全美高等教育学会举办的一次会议上,发表 了题为“电子革命:新媒体的革命影响”的演 讲,首次提出了新媒体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发 展、技术的更新,目前新媒体的概念已经发生
【作者简介】李莉,西安文理学院,文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基金项目】本文是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课程有效融合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 2019Q034)的成果。
• 25 •
山东威海大学
2020/ 11 新闻知识
了变化,广义的新媒体指的是基于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移动通信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 通信网、卫星等渠道,向电脑、手机、电视机 及各种数字化电子屏等终端传播信息的媒体 形态,如网络媒体、数字电视、车载电视、IPTV、手机媒体等。这一定义既包括了狭义的 新媒体,即以电脑为终端的计算机网络媒体和 以移动通信为终端的移动网络媒体,也包括了 传统媒体运用新媒体技术,与新媒体融合而产 生的新媒体形式[2]。
科技的迅速发展为新媒体的产生和运用提 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促进了信息的高效传 播。较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具有传播主体的 多元性,信息发布的即时性,表现形式的多样 性特点。在传统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主体是 媒体机构,受众是信息的接收者,信息的传播 形式呈现为从传播者到受众的单向传播,传 播内容和传播方式的选择都是由占传播主导 地位的媒体机构决定。在新媒体时代,这一 局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信息的接收者 同时也是潜在的信息的传播者,接收者可以 有选择地把接收到的信息通过各种网络媒介 转发出去,成为信息传播的主体。新媒体时 代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信息受众,受众的角 已经转化为信息传播的多元参与者。信息的 传播讲究时效性,在传统的媒体时代,由于 传播技术的落后和采编时间较长,信息的时 效性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新媒体时代先进的 数字技术
、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使信息 的即时传播成为现实。人们可以借助、QQ、微博、博客等新媒体形式,在信息产生的 第一时间进行发布、即时传播、即时交流,新 媒体把信息传播的时效性推向了一种极致。传 统媒体传播的表现形式较为单一,纸媒的表现 形式为文字和图像,声媒的表现形式是声音,声画媒体的表现形式则是声音和画面。新媒体 信息传播能够将多种表现形式整合在一起,实现信息的多媒体传播,然后通过多媒体的超文 本链接,实现文字、音频、视频、动画的融合 传播,使信息可看可听可观。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特点
文化是人类社会的精神活动及其产物,凝 结了人类长期形成的与生存和生活息息相关的 智慧与习惯,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 式、认识活动和人际交往的行为方式。中华民 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积淀的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中所形成 的生活智慧和人生经验,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 的精神标识,是维系中华民族精神的纽带,是中华民族的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和 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3]。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当今社会 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文化的争锋与交融并存,因此,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增强 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尤为重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内容上的丰富性、形式上 的多样性、传承上的开放性和包
容性特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中华民族长期的历史发展 中形成、发展和积淀起来的,其内涵丰富,包括了中华民族的核心思想理念、道德理念、行为规范和多样的人文精神。如讲仁爱、重民 本、尚和合、崇正义、求大同、守信用的思想 理念,孝老爱亲、扶危济困、见义勇为、敬业 乐、自强不息的传统美德,以及内涵丰富的 精神财富,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 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形式上不仅包含系统 的思想理论体系类的观念文化,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法家思想、佛教学说等,还包括传 统的技艺文化、传统文艺和传统风俗等。多样
.26 •
新闻知识2020/11|i
的文化形态汇集而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的,反映中华民族特质和风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不断扬弃 的过程,在形成过程中以中原文化为主,兼容 并蓄吴越文化、巴蜀文化、岭南文化、游牧文 化、客家文化等文化,并用开放的心态接纳外 来文化,在交流和融合的过程中吐故纳新、自我调整,逐渐形成并不断丰富。
二、新媒体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影响
传播媒介的演变影响着信息的传播形式和 传播效果,保罗•莱文森指出,媒介的进化 是系统内的一种
自调节和自组织,其机制就 是“后生媒体”对“先生媒体”的“人性化 趋势”的补救作用,任何媒介都是某种旧媒 介缺失功能的“补救和补充”[4]。新媒体补 救了传统的纸媒、声媒和声画媒体的不足,同时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
(一)改变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方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 史中逐渐形成、不断积淀,在扬弃的过程中代 代相传的。在整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历 史中,从最初的口口相传到后来的图文传播、声画传播,其传播方式都是单向度输出型的线 性传播,新媒体时代彻底改变了这种传播方 式,构建了一个新型的双向多维互动型的立体 传播模式。在新媒体环境下,每一位受众都有 可能成为传播的主体,并参与到信息传递的过 程中。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息通过网络媒 体中的各门户网站,或者自媒体的各种信息 平台传播出去,受众在接收信息之后,可以有 选择地参与到信息的下一轮传播中去,受众通 过转发、评论的方式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 息传播出去,甚至还能够在新媒体平台上“圈地自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共同兴趣的 爱好者,可以借助新媒体创建自由交流和分享 的传播空间。在新媒体环境中,受众不仅仅是 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是信息的传播者,还有 可能是信息的生产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 播不再是一种专业性的、与受众有距离感的信 息灌输,而是去专业化的、受众主动参与的信 息生产与输出。这种传播方式通过技术赋权,使受众通过网络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 与构建,从被动接收信息到自主选择主动参 与,在感受和体验的基础上深人理解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在认同和接纳的过
程中传承和发扬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拓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渠道定西日报电子版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历史进程中,由于传播渠道不同,其传播的时效性和覆盖面 也各有不同。在口口相传的年代里,信息传播 的速度慢、范围窄,传播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的理解力、信息选择力、语言表现力等都是 制约其有效传播的重要因素。纸媒传播、声画 媒体的传播中,除了现场直播以外,其他形式 的文化传播,其信息的采编都需要一定的时间 周期,而信息的覆盖面也有一定的限制,纸质 媒体如报纸、期刊等,只有订阅者才可能接收 到信息,声画媒体只有在播出时段有时间收看 的受众才能接收到信息。新媒体时代,技术的 发展使信息的即时性覆盖式传播成为可能,信 息的产生和传播可以是全天候全方位的。移动 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时效性得到了极致的 发展,文化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迅速便捷,从信 息产出到信息传播的时空间隔变得越来越小。任何一个主体在接收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 关信息后,都可以即时通过自媒体平台进行转 发,传播其认可的信息,新媒体搭建的信息交 流平台使信息得到多次的再传播,从而有效地
• 27 •
2020/ 11 新闻知识
扩大了信息传播的覆盖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以其多样的形态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之中,如核 心的人文精神、各具特的地域文化、各具风 格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等,人们 在体验、感受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随手拍摄的 照片视频,随时记录的感受体会等,都可以通 过微博、等自媒体传输到网络上,并通过 在线交流随时丰富信息的内容,通过在线转发 拓展交流的范围,使信息的传播时刻处于即时 在线状态。
(三)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呈现出新特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 品质,它内涵丰富、体系完备,尤其是其核心 思想理念经过世代积淀、传承延续,已经形成 了完整的、连贯的体系。文化的习得和传承需 要通过系统学习有序推进,在传统媒体传播 中,信息的传播者是专门的从业人员,信息的 传播形式比较单一,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播的专题性和系列性推进。
新媒体时代,传播主体去专业化,传播形 式多元化,每个人都可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信息的编辑者和发布者,每个人都可以在多 种媒体平台上通过图片、文字、声音、短视 频等形式传播自己关注的内容,表达自己的 观点,实现对优秀传统文化理解的自我表达 和自由选择,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 呈现出个性化的特点。另外,数字化传播使 受众可以随时通过互联网接收信息,传播技 术的发展使人们进人移动阅读时代,优秀传 统文化的整体性文化意义被移动传播体系打 破和分割,呈现出碎片
化的特点。由于利用 碎片时间阅读、收听、观看成为信息接收的 普遍形式,因此新媒体在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时,会对其中的内容进行筛选或者删减,有时候还会进行一定的改编,使内容短小精练,呈现角度符合受众的接受心理,有利于受众在 短时间内有效地接受信息。受众接收优秀传统 文化信息的来源多元化,不同传播者的传播内 容选择侧重点各有不同,意见性信息呈现出异 质性,碎片化的文化体验调动了受众的个人情 感,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格化生产。
三、新媒体环境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现实路径
新媒体环境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带来 了新的契机,是挑战也是机遇,依托新媒体实 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模式的创新,要从更 新认识、落实行动、加强检视三个方面着手。
(一)更新认识,让新媒体成为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传播的有效平台
认识决定行动,要想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有效传播,就必须要使 传播者具备先进的传播理念和深厚的传统文 化素养。
首先,技术的进步带来了传播媒介形态的 变化,传播者要理解新媒体在信息传播中所具 备的便捷性、广泛性、趣味性特点,同时认识 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中的系统性、深入性、体系性特点。然后探寻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 中,如何把新媒体和传统媒体有效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协
同发展,推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其次,传播者 和受众都应该主动提升个体的信息媒介素养。新媒体时代,传播者和传播接收者并不是严格 意义上的主体和受众的关系,受众在接收信息 的同时,也极有可能通过自媒体转发的形式转 变为传播主体,因此,提升自身的信息媒介素 养至关重要。传播者和受众为了了解新媒体的 传播机制,对所接受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信息
• 28 •
新闻知识2020/ 11
具有选择、理解、质疑、评估以及创造的能 力,能够用独立、批判的眼光分析传播媒介的 内容,正确判断和评估媒介信息的内容,传 播者和受众应该主动提升个体的传统文化素 养。只有具备良好传统文化素养的传播者,才能结合新媒体的特点恰当选择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信息,准确解读,恰当运用传播媒 介,挖掘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并有效传播 传统文化信息。只有具备良好传统文化素养 的受众,才能对接收的传统文化信息进行批 判性阅读,正确地分析信息、运用信息,利用新媒体接收的传统文化信息进一步丰厚个 体的传统文化底蕴。
(二)落实行动,让新媒体助推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传播的创新性表达
treo600
新媒体时代,移动传播成为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播的创新性表达,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媒介化生存格局,实现传播话语转换,是时代 发展的必然要求。chunqingint
首先,传统媒体要调整其媒体角,借助 新媒体提供的传播平台进行文化资源的整合,更好地发挥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主动进行传统文化资源、媒介资源和社会资源的 整合,并结合新媒体的特点对传统媒体中的文 化传播内容进行微型制作,形成人人参与、人人传播的格局。同时,通过开设微博、公 众号等平台,实现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有机融 合。其次,要有效利用新媒体的多样传播方 式,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表达和创 造性表现。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数字 化处理,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纸质媒介存 储转化为电子数据存储,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的数字化数据库,使之成为传统文化传播的 新平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化转换,可以使传统文化内容不仅可读,而且可听可观,符合现今社会文化传播从以语言文字为主的理 性形态转向以影像视觉为主的感性形态转变 的变化趋势,也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 有效地传播和推广。再次,要借助新媒体的 互动平台,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体 验式、参与式传播模式,实现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的有效传播。可以通过微博、公众 号、论坛等多媒体平台,增强传播者、传播 接收者、传统文化研究者之间的交流互动,充分发掘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可以借助三 维立体技术、虚拟仿真技术等,使受众在虚 拟世界中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 涵,增强传统文化传播的交互感和沉浸感;还可以在游戏类APP、娱乐类APP中,在画 面、场景、人物、服饰、道具等融人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元素,使受众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和熏陶。
(三)加强检视,让新媒体拥有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传播的健康环境
新媒体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开辟了 新路径,成为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由于 新媒体时代传播主体与受众之间界限的模糊 化,网络媒介的“把关人”效应的弱化等,加强检视,营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清朗环 境显得尤为重要[51。
首先,要加强关于新媒体传播的相关法律 法规的制定,明确传播主体的责任,深化和细 化监管内容,监管对象要包括多样化的传播主 体,监管内容要涵盖图文声形等多种形式,要有效打击传统文化传播中的违规违法行为,积 极做好防范工作。其次,要加强新媒体的自我 监管,做好传播内容的审查,完善平台投诉渠 道,制定合理的惩处措施,确保传统文化信息 传播的健康有序。新媒体环境下各类自媒体
• 29 •
>圣裔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0:35:1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68057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文化   传播   传统   媒体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