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各种感冒发烧的特效药方(收藏)[倪海厦]

《伤寒论》各种感冒发烧的特效药方(收藏)[倪海厦]
下面文章,适合有一定基础的父母使用,不出汗的伤寒我们用麻黄汤这个发汗的药把寒气发出来就很容易治好,没有基础的,这里介绍一些简单的方法。
感冒发烧,用小儿柴桂退热(药店都有卖)来治,平时体虚的人或者短期内多次服用,小孩兑上10粒六位地黄丸一起服用,不然效果不明显,同时按摩(穴道在骨节中,推荐用拳眼敲,这样效果好,还不至于有击打的疼痛,参照小孩发烧按哪些穴道退烧(详解))大椎、至阳、身柱、命门这四个穴道,这四个穴因为有风寒,按摩会比较痛,小孩会很抗拒,要坚持按摩。 
小儿柴桂退热很很快的把发烧退去,大约一两个小时就好了,注意不要再吹风,要穿暖和点,柴桂退热属于发汗药,见到汗(小汗,用手摸)就好了,也不要捂太严,造成大汗,会造成体虚。如果是大人感冒,加三倍量服用,比如小孩喝2袋,大人6-8袋。
但是对于鼻塞、呼吸困难、喘、咳嗽就没那么灵了,在用小儿柴桂退热退烧以后,再用一味中成药“通宣理肺丸”,可以去药店买,也很便宜,几块钱,同时有鼻塞、呼吸困难、喘,要将至阳、命门两边的穴道一起按摩。
妇人经期感冒推荐用小柴胡颗粒(痛经和感冒,小柴胡能治哪个?)来。
中国电子制作网同时,伤寒是中了寒气,人体升温来抵抗寒冷,一些所谓的清热解毒退烧的感冒药,常常含有薄荷、金银花、菊花、大黄等凉药和下药,一律禁止服用,服用属于雪上加霜,很容易造成气喘。
《伤寒论》各种感冒发烧的特效药方
河南国防教育网以下方剂都是张仲景《伤寒论》的药方。正确使用的话,效果非常好。
imc
製作简易图表者为加州张孟超中医师(PS:所有观念及内容依据则习自倪海厦医师).
张医师的主要目的是希望能够让愿意相信中医的所有人,都能够以最简单的判断方法来自行简易的感冒症状,因此以图表方式呈现,最终期盼能让完全不懂中医的人士,也能轻易看得懂。
也因为必须尽量简化,因此较复杂的症状及用药方法无法一一详述于简表中,但大部分的感冒应该可以囊括。
这是张医师的初版资料,希望大家能对这三张图表提出各项建议(最终目的就是希望不论是否懂中医概念的人都能看懂且自行感冒),集合大伙儿的智慧,或许可以改版得更简单易懂!
※ 漏了一个大柴胡汤, 应用时机就是小柴胡汤的症状加上便秘.
PS.欢迎大家转载、下载,或有任何批评与建议皆可,希望最终能有更多人能因此免于西药的迫害!小病不求人,真的有需要再去看医生!
一、桂枝汤:桂枝9g  芍药9g  炙甘草6g  生姜9g  大枣12枚(擘)五味药。
用法:服桂枝汤约半小时后,须喝热稀粥1小碗,以助药力而使溱溱汗出。上五味,切碎三味。以水700毫升,微火煮取300毫升,去滓。适寒温,服100毫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适量,以助药力。温覆(盖被子)一时许,遍身微汗者为佳。若一服汗出病愈,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
主治:外感风寒,发热恶风,头痛项强,身痛有汗,鼻呜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
禁忌:服药期间,禁食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表实无汗,表寒里热,及温病初起,见发热口渴者,均忌用。
方论:桂枝汤方中桂枝为君,辛温通阳,解肌发表,散外感风寒之邪以调卫。芍药指白芍,作为臣药,酸苦微寒,益阴和里,敛固外泄之营阴以和营。桂芍等量相合,相须为用,一治卫强,一治营弱,散中有收,汗中寓补,使表邪得解,营卫调和。生姜助桂枝辛散表邪,又可温胃止呕;大枣助芍药益阴养血,姜枣相配,补脾和胃,调和营卫,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合桂枝辛甘化阳以实卫,合芍药酸甘化阴以和营,是为佐使药。
有老中医在原方的基础上,加黄芪30g,糯稻根10g,老年自汗,效果非常明显。加入黄芪补肺固卫以培本,糯稻根止汗以治标。
二、麻黄汤:麻黄(去节)9克、桂枝6克、杏仁(去皮尖)6克、炙甘草3克。
用法:上药麻黄另包,用水600毫升,先煮麻黄。煎至400毫升时,再加其它三药共煎,取药汁150毫升为第一煎;然后再加水250毫升如上法煎取药汁15o毫升为第二煎。将两次煎取的药汁混合,共300毫升,分两次服,每次服150毫升。服药后卧氏盖被以温暖取微汗。
服一次即出汗者,可停服第二次药。如服第一次药后,未出微汗,的过4~5小时可继服第二次药。第二次药服后,如仍未出微汗,可再煎一剂药(煎服法同前)继服。以取微汗为度。有的人服4~5次后才取效。服麻黄汤后,则须多盖些衣被,“温覆”取汗,不必喝稀粥。
主治:风寒之邪伤人皮表,使人产生脉浮紧、无汗、头痛、身痛、恶寒发热诸症状者,为太阳表实证。凡遇表实证,应用辛温发汗法来解表散寒。
方论:本方以麻黄辛温升散为主药;辅以桂枝辛温助阳,能助麻黄之升宣,味甘固表,节制麻黄之太散。其证属实,故必以麻黄为主药而不可颠倒。更佐用杏仁之苦温而降,既温助麻黄逐邪于玄府(指皮毛窍孔而言),又肃降逆气于肺胃;更使以甘草之甘平,佐桂枝以和内而拒外。饮入于胃,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溱溱汗出,使在表之邪随汗尽去而不留,头痛、寒热、气喘、身痛等症自然得解。此方为张仲景辛温发汗的代表方,示后人以辛温解表的组方方法。
三、麻杏甘石汤:麻黄5克,杏仁9克,炙甘草6克,石膏24克。
abp-146用法:麻黄石膏先煮半小时,打去浮沫后,再入其它药。用水与麻黄汤近似。
主治:麻杏甘石汤出自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其功效主要是“辛凉宣泄、清肺平喘”。麻杏甘石汤原本主要用于风寒入里化热所导致的“汗出而喘”。后来,清代医家柯韵伯又将其用于“无汗而喘,大热”等病症。目前在临床上,无论是风寒入里化热或外感风热所导致的病症,也无论患者表现为有汗还是无汗,只要符合“麻杏甘石汤证”(肺中热盛、身热喘咳、口渴脉数)便可应用麻杏甘石汤。另外,急性支气管炎和喘息型支气管炎患者若出现了上述临床表现也可应用此方。
方论:麻杏甘石汤主要具有清肺热、平喘逆(即清肺平喘)的功效。方中的麻黄重在平喘,兼有宣散疏泄的作用;石膏可清泻肺热、生津止渴;杏仁能止咳平喘,并可辅佐麻黄降逆平喘;炙甘草可增进麻黄和杏仁缓和喘咳的作用。
四、大青龙汤:麻黄12克(去节) 桂枝4克(去皮) 甘草5克(炙) 杏仁6克(去皮、尖) 生姜9克(切)大枣10枚(擘) 石膏20克{碎)
用法:上七味,用水900毫升,先煮麻黄,减200毫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300毫升,去滓,温服100毫升
方论:本方是以麻黄汤加重麻黄、甘草的用量再加石膏、生姜、大枣所组成。麻黄汤功能发汗解表,本方加重麻黄则发汗解表之力更强;增加石膏清内热,除烦躁;倍甘草,加姜、枣,是和中气,调营卫,助汗源。诸药合用,共奏发汗解表,清热除烦之功。
五、小青龙汤:麻黄(去节)9克 芍药9克 细辛3克 干姜3克 甘草(炙)6克 桂枝6克(去皮) 五味子3克 半夏9克(洗)
用法:上药八味,以水一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两次温服。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方论:方中麻黄、桂枝解表发汗,宜肺平喘;干姜、细辛温肺化饮,半夏燥湿化痰;芍药配桂枝调和营卫;五味子敛肺止咳,并防诸药温散太过而耗散肺气;炙甘草缓和药性,益气和中。合用而成解表化饮,止咳平喘之剂。
六、小柴胡汤:柴胡12克 黄芩9克 人参6克(或党参9~12克) 半夏(洗)9克 甘草(炙)5克 生姜(切)9克 大枣(擘)12枚
用法:上药七味,以水1.2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再煎取300毫升,分两次温服。
主治:伤寒少阳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妇人伤寒,热入血室;疟疾、黄疸与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
方论:方中柴胡清透少阳半表之邪,从外而解为君;黄芩清泄少阳半里之热为臣;人参、甘草益气扶正,半夏降逆和中为佐;生姜助半夏和胃,大枣助参、草益气,姜、枣合用,又可调和营卫为使。诸药合用,共奏和解少阳之功。
七、大柴胡汤:柴胡15克 枳实9克(炙) 生姜15克(切) 黄芩9克 芍药9克 半夏9克(洗) 大枣12枚(擘)
主治:少阳、阳明合病,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痞硬或满痛,大便秘结,或协热下利,舌苔黄,脉弦有力者。
方论:方中柴胡、黄芩和解少阳;枳实、大黄内泻热结,芍药助柴胡、黄芩清肝胆之热,合枳实、大黄治腹中实痛;半夏和胃降浊以止呕逆,生姜、大枣既助半夏和胃止呕,又能调营卫而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和解少阳、内泻结热之功。
球的物理世界八、葛根汤:葛根12克、麻黄9克、生姜9克、桂枝6克、白芍6克、炙甘草6克、大枣4枚。
用法:水煎温服,覆被取微似汗出。
主治:本方主用于伤寒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或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或兼发呕者。凡外感风寒表证,头项强痛波及项背亦僵硬酸楚,脉浮无汗,恶风,下利或呕者,均可服用。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22:21:0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68016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感冒   治疗   风寒   甘草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