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体验研究十年_2000_2009_综述_魏遐

第3卷第6期2010年12月
旅游论坛
To urism For um
V ol.3N o.6
Dec.,2010
[旅游理论研究]
中国旅游体验研究十年(2000-2009)综述
魏遐,潘益听
(浙江财经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摘 要]运用读秀学术搜索与文献传递系统对近10年国内核心期刊和硕博论文中关于旅游体验的文献进行了梳理,对国内相关研究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评述。研究发现,可以2005年为分水岭把国内旅游体验研究分为两个阶段,2005年以后旅游体验的相关研究有明显的增长,研究内容主要涉及旅游体验理论、旅
游体验质量及其影响因素、体验经济时代下的旅游产品开发及体验营销策略等。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国内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展望了未来研究趋势。
[关键词]体验经济;旅游体验;旅游产品;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784(2010)06-0645-07
  一、引言
旅游作为人们回应现代生活困窘、寻觅精神家园的一种积极方式,就是以追求体验为目的。自从派恩和吉尔摩断言体验经济时代已经来临,旅游体验俨然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不过,旅游体验成为学术话题在西方只有30多年的历史,在国内也就短短的十几年。20世纪末,对旅游体验的研究逐渐进入国内旅游学界的视野。本文通过对近10年国内旅游体验学术文献的回顾和梳理,试图从中获得后续相关研究的切入点,为今后旅游体验的进一步深化研究抛砖引玉。
  二、国内旅游体验研究概况
国内对旅游体验的研究起步较晚,进入新世纪,受到体验经济思潮的影响,旅游体验已成为国内学术界讨论的热门话题。为了从整体上把握国内旅游体验研究的现状与进展,笔者对近10年国内相关旅游体验研究文献进行了统计。
(一)文献数量概况
为了对“旅游体验研究”进行整体把握,本文使用读秀学术搜索与文献传递系统,以“旅游体验”为全部字段、关键词、标题,设置检索时段为2000—2009年,对国内核心期刊进行精确检索。经初步整理,得到以文献数量为表征的检索结果,如图1所示
cfl
:
图1 初步检索结果整理
  以关键词检索的结果与以标题检索的结果相差不大,因此,本文只对以全部字段和标题检索结果作进
一步的细化。根据文献的年限分布,对以上检索结果进行整理,得到的结果如图2所示
:
图2 检索结果不同年限分布
因为核心旅游期刊与硕博论文在反映研究内容的学术性方面有相对更高的效度和集中度,本文选取《旅游学刊》、《旅游科学》、《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旅游论坛》、《人文地理》、《社会科学家》等核心旅游期刊,故单独整理结果如图3所示:
645
[收稿日期]2010-06-02
[作者简介]魏遐(1964- ),女,辽宁昌图人,浙江财经学院教务处副处长、教授,北京大学理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风景旅游规划、国家公园规划管理等;潘益听(1985- ),男,浙江慈溪人,浙江财经学院工商管理学院08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企业规划与管理。
图3 核心旅游期刊标题文献与硕博论文(标题)年限分布
  通过上述初步检索结果可知,单纯从文献数量来看,2000年以来国内学术界关于旅游体验的相关研究呈现持续、快速和相对稳定的发展态势;尤其是2005年以来,相关研究成果在量上有一定的突破,这不仅从单项检索结果中得到反映,而且在三项检索结果的一致性中也得到证实。可见,“旅游体验研究”是当前旅游学界的重点学术命题,并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
(二)文献研究内容概况
通过回顾10年的研究历程和研究成果,大致可以2005年为分水岭,把国内旅游体验研究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萌芽阶段(2000年至2005年)
自从1999年谢彦君教授提出旅游体验的命题后,旅游体验已被正式确立为国内旅游学界全新的研究领域。不少学者讨论了旅游体验的本质内涵,进而对旅游体验类型、心理形成机制等相关理论问题进行分析。同时,也相继出现了一些从旅游体验影响因素出发对旅游体验质量的实证研究。此时,关于旅游体验营销的研究也初露端倪。在这一阶段,我国学者主要是引用国外研究成果,关注在体验经济背景下的一些对策性研究,鲜有理论构建和原创性的研究成果。
摩托罗拉a768
第二阶段:发展阶段(2006年至今)
这一时期,国内关于旅游体验研究的文献在数量上呈现井喷式增加。在理论研究层面上,一些学者致力于深入讨论旅游体验的一些相关领域,甚至试图构建旅游体验的基本研究范畴和理论框架。此时,对旅游体验的研究已从整体探究逐渐深入到各枝节,如旅游体验情感模型、旅游体验质量测量、旅游体验的本真性、旅游体验的层级模式等相关研究成果相继产生。与此同时,一些学者将符号学、现象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纳入旅游体验的研究视野中。对策性研究文献,尤其是基于旅游体验的旅游产品设计开发研究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总之,无论从研究成果数量的多寡还是从研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看,国内学术界对旅游体验的研究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工业区位论
  三、国内旅游体验研究基本取向和学术成就
纵览近10年国内旅游体验研究文献,可以发现,它们主要涉及旅游体验理论研究、旅游体验质量及其影响因素、体验经济时代下的旅游产品开发及体验营销策略研究等内容。
(一)旅游体验基础理论研究
关于旅游体验基本理论的探索是国内外学术界相对薄弱的环节,但又是核心领域。国内只有少数学者涉足于这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开创性的研究成果。
1.旅游体验的本质内涵、类型及形成机理研究
谢彦君指出,旅游世界最核心的要素即旅游体验,是指个体借助观赏、交往、模仿和消费等活动方式实现的一个时序过程,通过与外部世界取得暂时性的联系而改变其心理水平并调整其心理结构,是旅游者的内在心理活动与旅游客体所呈现的表面形态和深刻含义之间相互交流和相互作用的结果[1]。邹统钎等提出,“旅游的本质是一种体验活动”,讨论了旅游体验的本质,区分了娱乐、教育、逃避、美感和移情5种旅游体验,并认为旅游体验具有个体性、参与性、综合性等特点,且阐述了旅游体验的4种塑造原则[2]。窦清通过分析和整合旅游与体验的含义与特征来探讨旅游体验内涵、特征;结合旅游体验案例研究,分为情感体验、文化体验、生存体验、民族风情体验、学习体验、生活体验、自然体验、梦想实现体验和娱乐体验9类旅游体验类型[3]。谢彦君等运用模型分析的手段探讨了旅游期望的概念和特点,提出了旅游体验过程中满足获得的渠道和影响机制[4]。王艳平等根据行为与感知的特征,提出了体验界面增长的概念,并以温泉旅游为例,通过建设体验界面的内容来增加旅游体验的总量;并指出界面很可能是当前旅游体验中具有较大潜在增长力的环节[5]。谢彦君以现象学为视角,系统构建了旅游体验的基本范畴和研究框架,提出了旅游世界、旅游情景、旅游场等概念。他认为,不同模式下的旅游体验带来不同的愉悦感,并把旅游体验划分为结构张力下的补偿性旅游体验、寻精神家园的遁世性旅游体验、认知性旅游体验、另类彩的极端旅游体验4种类型,同时指出旅游者的体验一般是由多种旅游体验类型综合的结果[6]。姜海涛在引述国内外
646
学者对于旅游场的研究基础上,尝试构建了一种新的旅游场范畴,认为旅游体验的实质是场(主生活场、客生活场、情境场和旅游场)的交互[7]。龙江智则以老年游客为研究对象,应用扎根理论技术,构建了目前国情下的旅游体验理论模式;提出了预期体验、现场体验及追忆体验的过程模式,并系统分析了每一个体验形态的结构特质和诱发因素。从意识深度出发,将旅游体验划分为感官体验、认知体验、情感体验、回归体验和灵性体验5个层级模式;讨论了旅游体验最优状态的8个特质:内在动机、自由感、全然专注、迷醉状态、浑然忘我、物我同一、时间感扭曲和极度愉悦,并指出愉悦度和意识深度是刻画旅游体验品质的两个关键指标[8]。李建标等以行为分析范式重新构建旅游体验研究内容,探讨了非标准信念、偏好和行为视角下旅游体验动机、旅游体验中的情感放飞与精神救赎、旅游体验质量等内容[9]。宋咏梅、孙根年、王瑛涉猎了旅游体验基本命题的研究讨论,但这些理论的建立尚缺乏实证研究的有力支持,其普适性和正确性有待进一步验证。
2.旅游体验真实性研究
本文认为,旅游体验真实性的深入研究,对提高游客在旅游目的地的体验质量和体验价值有着重要的意义。国内主要从基础理论、民族旅游、乡村旅游、温泉旅游、遗产旅游及其对旅游管理当局的影响等方面对旅游体验的真实性进行研究。
中山大学教授王宁较早研究该领域,在《旅游体验的真实性反思》中,他重新客观、系统地界定了真实性的概念,将真实性划分为客观本真、建构性本真或象征性本真、存在性本真;并把存在性真实继续细分为内心真实和人际真实,前者强调体验的自我塑造与认同,后者强调体的共同体验[10]。钟国庆综述了旅游体验真实性的规律,从管理者的角度总结出不同类型景区的经营管理问题,以便提高游客体验质量[11]。李旭东从旅游主体和旅游客体两个方面分析了旅游体验真实性,认为旅游客体的真实性是旅游主体本真体验的重要来源[12]。
也有学者从实证、案例角度对旅游体验真实性进行了研究。田美蓉、保继刚、高芳等对歌舞旅游产品的真实性进行了探讨[13,14]。王艳平从时代发展角度对温泉旅游真实性进行了结构性研究,并逐次深入探讨了温泉旅游真实性所在[15]。陈伟凤等以遗产旅游为实证研究体验的真实性,指出了目前遗产旅游体验真实性陷入的困境;以“存在性真实”为出发点,总结出旅游对象价值感觉化、居民意见主导化、体验形式参与化、旅游解说全面化4种塑造遗产旅游体验真实性的途径[16]。张军、李旭东、周桓、游佳等通过对真实性的主客体研究,并以民俗(民族)旅游为研究对象或研究背景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相关理论[17-20]。陈超等以乡村旅游为实证,研究游客体验真实的相对性;从乡村旅游目的地居民对乡村旅游体验真实性的态度与看法、乡村旅游者对乡村旅游体验真实性的认知与理解、乡村旅游经营者对乡村旅游体验真实性的生产与制造3个角度对乡村旅游体验真实性进行了多维度的研究,并对不同体的内在机理进行了研究[21]。
3.旅游体验理论模型、层级模式
国内关于旅游体验相关模型及旅游体验的层级模式研究,始于本世纪初。谢彦君等提出了旅游体验过程中满足获得的渠道和影响机制,在国外学者研究基础上从期望和感受两个角度建立了旅游体验质量的交互模型。谢彦君从现象学、格式塔心理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对旅游现象尤其是旅游行为的分析,构建了一个可以描述旅游行为动力过程的基本理论模型:旅游场[22];他建立了一个衡量旅游体验愉悦度的快乐—痛苦两极情感模型,比较深入地探讨了旅游体验的本质性和过程性的特征[23]。宋咏梅等建立了旅游体验效果的眼眶模型,但由于旅游体验因素的多样性,还无法用该模型定量测定体验效果[24]。李晓琴提出以旅游体验为核心的旅游动机类型以及旅游体验强度的影响因素和等级划分,并建立了旅游体验动态模型[25]。张成杰对广州白云山旅游景区进行因子分析,得出游客价值评价要素,构建了景区游客体验价值评价模型[26]。陈丽荣根据期望差异理论,拟定了6个潜变量,建立了游客体验质量指数评价模型[27]。王晓蓉认为,游客体验是一个基于游客价值的原点体验、中位体验、超值体验和盈溢体验4个层级的多重复合体;基于参与程度的娱乐体验、教育体验、遁世体验和审美体验4种类型;基于个人感知角度的感官、情感、思考、行动和关联5种形式,并从这3个维度构建了游客体验价值的三维立体模型[28]。武虹剑等深入分析了旅游者与旅游场之间的互动,由此产生旅游体验的旅游审美、旅游认知、旅游交往、旅游模仿、旅游中的游戏和娱乐6种生成途径[29]。于洁建立了处于初级、一般层次的世俗愉悦,处于高级阶段、达到超越的审美愉悦,处于物我相忘、身心和谐的旅游体验层
647
邮政专营次结构模型[30]。
(二)旅游体验质量研究
旅游体验质量研究是国内对旅游体验研究的焦点,主要包含旅游体验质量测评工具和体验质量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
1.旅游体验质量与旅游体验影响因素的关系
旅游体验影响因素与旅游体验质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国外学者Rya n提出了旅游体验在因子、干涉变量、行为和结果4个影响因素,并认为旅游体验质量是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31]。
李怀兰的研究表明,旅游企业服务人员、旅游体验产品特性、旅游者个性心理特征和个人知识能力是影响旅游体验效用的主要因素;旅游地居民、旅游同伴、体验整体环境氛围和旅行途中的安排是影响旅游体验效用的次要因素,旅游者的付出成本与体验效用没有关系[32]。李淼研究了体规模对旅游者的旅游体验质量的影响,总结了小体旅游者的旅游体验规律,并探讨了不同景观类型与旅游者体规模之间的关系[33]。苏勤在对周庄旅游者动机和体验质量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周庄旅游者旅游动机与体验质量的关系[34]。白凯等从旅游目的地客观要素及整体形象两个方面分析了北京入境游客的
体验质量[35]。孙根年从游客体验感知出发,探讨了视觉体验、听觉体验、嗅觉体验、味觉体验、触觉体验5种基本途径和获取方法,试图塑造高质量的旅游体验[36]。李建标等人从行为分析范式对旅游体验研究进行分析,并指出了在行为分析范式下的旅游体验质量[9]。姜海涛基于新的旅游场范畴,指出通过一些途径促动期望场与情境场的交互,提升旅游体验质量[7]。尹殿格将景区旅游体验因素分为体验主体方面和体验客体方面,建立了景区旅游体验质量影响因素的递阶层次结构模型;运用恰当的营销策略改变可控体验因素,提升游客旅游体验质量[37]。吴天香从旅游环境、旅游活动、旅游服务3方面对凤凰古城游客体验质量进行了评价研究,分析了凤凰古城游客体验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旅游体验评价总体不高[38]。张雪婷从旅游体验角度出发,梳理了旅游体验质量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包括产品体验、环境体验、管理体验和个人能力4个要素的民俗旅游产品游客体验质量体系[39]。
2.旅游体验质量与满意度的关系
目前国内外对旅游体验质量的评估多使用满意度或愉悦度,甚至还有一些学者把旅游体验质量等同于服务质量或满意度。虽然旅游体验质量部分是由服务质量塑造的,但实质上旅游体验质量是内在情感的体现,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谢彦君在回顾国内外关于旅游体验质量的文献后,提出了用满意度或愉悦度作为测量旅游体验质量的工具。在实证层面上采用对要素满意度的评价来测量游客体验质量。卢军霞将旅游体验理论运用于古
城镇旅游产品开发,并对游客体验、满意与游客后续行为等变量关系进行了分析,探析了古城镇旅游产品游客体验的影响因素[40]。陈丽荣以黄山风景区为例,对不同类型旅游者的体验质量及差异进行了研究,在游客体验质量和满意度测评过程中增加了游客类型特征,丰富了游客体验质量的研究理论和内容[27]。康庆以旅游者对餐饮企业服务质量的满意度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实证研究,探讨其对旅游体验质量的影响程度[41]。王婉飞等认为游客体验质量可以用愉悦度或满意度衡量;通过实证研究和建立结构方程,表明在深化RBD游客体验方面主要从提高游客融入度和互动参与性两个维度着手[42]。
(三)旅游体验产品开发设计
旅游体验产品开发设计的文献在近10年有了很多成果,这是至今国内研究讨论最多的话题之一,它与旅游体验营销关系密切。
1.体验经济时代下的旅游产品设计原则
魏小安等将通用商业分析的方法运用于旅游规划中,提出通过旅游情景规划与体验项目设计,为旅游者创造出全身心的高质量体验[43]。李经龙等认为,体验时代的旅游规划应该在横向上丰富旅游体验的类型,在纵向上提升旅游体验的层次,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更新发展,建立旅游体验系统[44]。庄志民从把握旅游体验的本质、互动发生机制等方面,从资源、市场、产品这一角度,进行了体验型产品的设计[45]。陈娟以具有体验特性的景观为基础,以游客的独特体验为目标,运用体验化的手段设计策划出
了包括产品主题、情节、场景、角、表演和控制6类要素的体验型旅游产品[46]。芮田生在游客潜在心理和审美心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体验型旅游产品设计的程序,包括体验型旅游产品的种类、游客行为分析、体验型旅游产品设计原则和步骤等[47]。贾秉瑜结合体验经济与旅游产品的相关理论,研究了体验经济时代旅游产品的体验性开发特点[48]。高小华构建了旅游产品体验性设计的宏观RM P模式和以主题、情节、布景、角
648
和表演为主要要素的微观设计模式[49]。
2.不同类型的体验旅游产品开发
李琴在对剑门蜀道旅游资源现状分析和旅游发展SW OT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剑门蜀道体验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的思路、步骤和内容[50]。刘欣从感官营销、感受营销、思考营销、行动营销和关联营销5个方面,提出了科技旅游产品设计开发的策略[51]。马潇从游客心理需求的微观角度研究了城市体验型旅游产品的开发模式,将电影创作的基本方法引入开发实践中,提出了广州市体验型旅游产品开发的具体方法[52]。王镜在对遗产生态系统和遗产旅游者旅游体验研究的基础上,运用HELP模式进行景观开发和旅游产品设计,并指出随着遗产生态环境和旅游体验的变化对景观和旅游产品进行动态调整[53]。付业勤从探索游客体验出发,分析游客参与漂流活动的动机,提出了虹口漂流旅游产品相关开发策略[
54]。王帆、赵振斌从游客体验角度设计古村落旅游景观的展示内容和展示方式;在开发古村落旅游资源时,为游客的旅游决策和古村落管理部门的旅游开发提供参考[55]。葛红丽以旅游体验论和品牌认知论为研究基础,以北京欢乐谷主题公园为案例,开发基于旅游体验的品牌塑造和品牌体验[56]。
(四)旅游体验营销策略研究
众多学者结合体验经济的相关理论给出了旅游体验营销的内涵、模式及操作策略。还有一些学者针对特定地区或旅游产品类型开展体验营销研究。
1.体验经济时代下的营销策略
东岳论丛
李海娥在比较系统全面地阐述体验营销的基础上,把体验营销应用到传统旅游目的地的发展中,为其提供新视角;通过案例研究对老牌旅游景区发展提供一定的营销策略[57]。郑向敏等分析了体验经济时代下体验营销的特点和主体框架,并探讨了感觉营销、情感营销、思维营销、行动营销和关系营销5种模式对饭店业中的应用[58]。白翠玲等从旅游体验视角出发,以弗鲁姆的期望理论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为基础,提出了旅游体验营销模型[59]。史常凯从体验经济时代下消费需求的情感化、消费内容的个性化、消费价值的体验化、消费方式的主动化、消费意识的绿化、消费内涵的文化化、消费动机的求美化等方面开展体育旅游营销[60]。王曼娜以体验经济时代作为研究背景,提出了休闲旅游产品的体验主题化、产品差异化、产品品牌化、营销队伍专业化4个维度的体验营销策略[61]。
2.各种体验旅游产品的营销策略
朱涛以巫溪白果林场风景区的开发为例,研究了体验营销在景区品牌(旅游产品品牌)运作中的价值和意义[62]。周霓从体验主题化、顾客心理需求、参与性、提供附加产品、品牌、体验营销队伍6个方面的体验营销理论,研究了旅游产品开发策略[63]。张程薇将体验营销引入农家乐的研究,并分析了游客的体验特点;以武汉市石榴红村为例进行实证研究,从娱乐体验、情感体验、生活方式体验、教育体验、审美体验5种体验营销模式出发,分析了游客对农家乐的满意评价差异[64]。
  四、研究结论与展望
综上所述,笔者在梳理文献的过程中,从研究数量、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3方面了进行归纳和评述,对相关的问题提出展望。
1.从研究数量看,自从1999年国内旅游学界将旅游体验这一命题纳入研究视野以来,相关文献数量呈现出逐年增长的态势,2005年更是在量上的一次飞跃,但相对于旅游研究的其他分支,这仍是一个不甚受到重视的研究领域。在体验经济时代下,对旅游体验的研究必将是一个趋势。
2.从研究方法看,国内旅游体验研究方法以描述性为主,数理统计、实证分析、建立模型、案例研究等方法虽有一定增加,但是仍占很少部分;这些研究方法是将来研究的趋势。同时,从学科角度看,
汉尼拔前传
旅游体验研究以地理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视角为主,从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现象学等学科涉及的不多,也不够深入,这违背了旅游体验的本质。谢彦君认为,旅游体验研究主要从旅游者的心理角度出发。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更多地借鉴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现象学等学科。
大部分研究缺乏理论范式和科学方法,只是对以往研究文献的梳理和转述,研究方法缺乏科学性;不少研究以实证分析为名,运用问卷调查收集数据,但从严格意义上说,多属于描述性统计,而不是真正科学意义上的实证研究,有名不副实之嫌。
3.从研究内容看,旅游体验研究可以分为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而国内偏重于应用性研究和对策性研究,对旅游体验主体(游客)研究的广度与深度仍不够,没有对旅游体验主体(游客)予以足够的重视,而是急于解决旅游客体、管理当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649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08:03:3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67931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体验   旅游   研究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