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驱动两足步行机器人侧向稳定控制方法研究

2008,44(3)1引言
欠驱动两足步行机器人是在被动式机器人基础上研究的
一种新型机器人系统。被动式机器人可以在无驱动状态下沿斜坡行走,具有极高的能效,上世纪80年代后期McGeer首先对此展开研究[1],其研制的平面四连杆被动机器人实现了沿斜坡稳定行走[2]。在McGeer的启发下,科研人员对被动机器人及其
稳定性进行了深入研究[3,4]。
被动机器人动作自然、能效高,但系统没有主动关节,不能直接控制,于是Grizzle等开始在其基础
上研究欠驱动两足机器人[5]。欠驱动指机器人驱动少于自由度数,系统存在被动关节。目前欠驱动主要指机器人踝关节处于被动状态,但其它关节为主动关节。Grizzle从理论上证明了欠驱动两足机器人前向运动存在复杂零动态子系统,给出了稳定极限环存在条件,并通过Rabbit实现了稳定的动态行走[6]。CatherineE[7]、J.Maxwell[8]等从不同角度证明两足运动中侧向运动不具收敛性,需要主动控制。Kuo采用侧向运动补偿策略实现了被动式机器人的3D行走[9]。Song等设计鲁棒控制器对离线规划轨迹跟踪实现了3D欠驱动机器人的稳定控制[10]。
侧向不稳定主要是由于侧向运动周期与前向周期不匹配
引起的[9]。
针对这一原因,本文提出步宽控制和侧向力矩补偿两种控制策略,通过调整侧向运动使之与前向运动周期一致,实现侧向运动稳定,最终实现欠驱动两足机器人3D动态行走。
2机器人模型及其控制策略2.1机器人模型
欠驱动两足机器人(图1(a))由两个相同的大腿和小腿、髋部、躯干组成,躯干和髋部固联在一起。用D-H坐标描述机器人姿态(图1(b)),关节坐标为q=[q1,q2,…,q8]T
,其中q1、q2为被动关节,描述机器人与地面之间的绝对姿态;q3,…,q8为主动关节,描述机器人连杆之间的相对姿态。
假设机器人是对称的,行走过程中支撑点不对机器人产生力矩作用;双脚支撑期瞬间完成,摆动脚与地面发生非弹性碰撞,忽略Z项转动力矩,实际系统可以通过其它方式加以平衡[5,6,10]。欠驱动两足机器人动力学推导过程参见文献[5,10],其动力学模型可以表示为复杂非线性系统:
!=f(x)+g(x)ux!S(1)
欠驱动两足步行机器人侧向稳定控制方法研究
涛,王
剑,马宏绪
SHENGTao,WANGJian,MAHong-xu
国防科技大学机器人实验室,长沙410073
RobotLaboratory,NationalUniversityofDefenseTechnology,Changsha410073,ChinaE-mail:shengtao-2002@163.com
SHENGTao,WANGJian,MAHong-xu.Lateralstabilizationcontrolofunderactuatedbipedrobot.ComputerEngineering
andApplications,2008,44
(3):1-4.Abstract:Lateralstabilizationcontrolofunderactuatedbipedrobotispresentedinthispaper.Themainreasoncausingtheun-
stabilityoflateralmotionisperiodsofsagittalandlateralmotionarenotidentical.Thentwostrategiesarebroughtouttostabilizethelateralmotion.Stepwidthcontrolisadjustingthelateralperiodbycontrollingthelateralstepposition,thentheperiodsoffrontalandlateraltendtocoincidentandtherobotgetsstable.Lateralmomentcontrolisaddinglateralmomentatanklestotrackingtheplanningtrajectorywhichmakesthemovementoffrontalandlateralcoincident.Simulationsshowthattheunderactu-atedbipedrobotrealizesstably3Ddynamicalwalkingandthetwostategiesarealleffective.K
eywords:underactuatedsystem;bipedrobot;3D-LIPM;gaitplanning;stabilizationcontrol
要:以欠驱动两足步行机器人为对象研究其侧向运动稳定控制问题。首先分析引起机器人侧向运动不稳定的原因,然后提出
步宽控制和侧向力矩补偿两种控制策略。步宽控制通过控制机器人侧向落脚位置,使其侧向运动周期与前向周期趋于一致实现侧向运动稳定。力矩补偿控制通过在踝关节引入侧向控制力矩,使侧向运动与前向运动协调一致实现侧向运动稳定。仿真实验表明,机器人实现了稳定的3D动态行走,达到了预期的控制效果。
关键词:欠驱动系统;两足步行机器人;三维线性倒摆;步态规划;稳定控制文章编号:1002-8331(2008)03-0001-04
文献标识码:A
大学生微博
中图分类号:TP2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theNationalNaturalScienceFoundationofChinaunderGrantNo.60475035)。
作者简介:绳涛(1979-),男,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仿人机器人控制;王剑(1978-),男,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仿人机器人控制;马宏绪(1966-),
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机器人控制、智能控制等。
◎博士论坛◎
ComputerEngineeringandApplications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8,
44
(3)ComputerEngineeringandApplications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x+=!
(x-
x∈S
(2)
方程(1)为单脚支撑期状态方程,x=[q;q
!]为状态变量,u为控制力矩,S为碰撞平面;方程(2)为状态切换方程。x-
为上一步结束状态,x+
为下一步初始状态,!(・)为映射方程。
2.2行走姿态约束
根据欠驱动系统理论,对于存在M个控制输入的N自由
度非线性系统,可以通过建立M条约束,将系统降维为N-M维零动态子系统。如果零动态子系统是稳定的,则该非线性系统是最小相位的[11]。欠驱动两足步行机器人内关节为主动关节,可以通过控制这些关节来约束其的行走姿态。这些约束要求反映两足行走的基本特征,基本约束如下:
(1)躯干前向保持固定倾角;
(2)躯干侧向保持竖直;
(3)髋部中心前向位于两脚之间;(4)质心保持固定高度;
(5)摆动脚向预测落脚方向运动;
(6)抬脚高度与摆动脚前向运动相关。
其中,约束(1) ̄(3)控制机器人躯干姿态、行走过程中躯干保持固定姿态、髋部中心位于两脚之间,基本符合人的行走习惯。约束(4)将机器人质心限定在固定高度,降低由于质心波动带来的额外功耗。约束(5)、(6)控制机器人的落脚位置和步长。约束(1)~(6)是机器人的行走过程的基本约束集,根据驱动关节数可以添加其它约束,将这些约束定义为系统输出:
(x)=[y1,y2,…,y6]T
(3)
2.3运动控制
根据假设,行走过程由间断的单脚支撑组成,因此运动控
制主要是对单脚支撑期进行控制。其状态方程描述如下:
!=f(x)+g(x)uy=H
(x)(4)
机器人系统为二阶动力学系统,对其进行二次微分得:
y"=Lf2H(q,q!)+LfLg
H(q)u(5)
根据反馈线性化理论,当控制输入为:
(x)=(LgLfH(x))-1
(v-Lf2
H(x))(6)
崔致远非线性系统(4)被线性化为双积分系统。利用有限时间收敛控制器[12]对运动过程进行控制,系统在有限时间内充分镇定,机器人以期望姿态行进步态切换,完成一步行走。
3稳定性分析
青海德令哈5.8级地震欠驱动两足机器人通过虚拟约束降维为摆长可变、转动惯
量可变的3D线性倒立摆,如图2所示。3D-LIPM的动力学方程为:
r"=gzc
・r
(7)
r=x,y,zc为质心高度。通过式
(7)可以看出,当zc固定时倒立摆前向运动和侧向运动是动力学解偶的。机器人轨道能量[13]定义为:
E=12r
!2-g2zc
r2=K-P(8)
K为轨道动能,P为轨道势能。
3.1前向运动稳定性
欠驱动两足机器人前向运动如图3所示:行进过程中机器
人的轨道能量守恒:
12x!21-g2zcx21=12x!22-g2zcx2
(9)
即:
K2=K1+P2-P1
(10)
“1”为开始时刻,“2”为结束时刻。轨道势能由机器人姿态决定,稳定状态下,P1、P2为常值。
步态切换过程近似为冲击作用,机器人姿态保持不变,关节速度发生瞬变。机器人动能发生变化,其映射关系为:
Kn+1
1=!・Kn
(11)
!为动能映射因子,由碰撞姿态决定。因此公式
(11)可以表示为:
Kn+1
2=!・Kn
2+P2-P1
(12)
稳定状态下,轨道动能收敛于极限值:
limn→∞
K=
P2-P1
1-!
(13)
收敛条件为:
0<!<1P2-P1>0
(14)
收敛条件的物理意义为行进过程中,冲击作用损失的动能会通过势能差进行补偿。与被动式机器人前向运动稳定性相似,被动机器人的能量补偿源于势能差,欠驱动机器人则来自驱动关节。从式(13)可以看出,轨道动能决定于行走姿态,而轨道动能同时决定机器人的行走速度。
3.2侧向运动稳定性
稳定的侧向周期运动是对称的,因此:
P1=P2
(15)
2008,44(3)质量/Kg长度/m
CoM/m
躯干
100.400.20
髋部
00.200.10
大腿
20.300.15
小腿
20.300.15
表1机器人主要参数
由于碰撞过程造成的动能损失不能及时补充,侧向运动将趋于静止,运动周期趋于零。
limn→∞
K=0
(16)
机器人行走周期主要由前向运动决定,当侧向与前向不匹配时,会向一侧倾斜。如果不对侧向运动进行控制,质心会越过支撑点,最终导致机器人失去平衡。图4为机器人在没有侧向
稳定控制下行走3步的质心轨迹,可以看出侧向运动是发散的。
4侧向稳定控制
侧向稳定控制主要是调整侧向运动周期,使之与前向运动
保持一致。影响运动周期的主要因素为侧摆幅度和摆动速度,针对这两个因素分别设计控制策略对机器人侧向运动进行控制。
4.1步宽控制
步宽控制是基于3D-LIPM对机器人侧向落脚位置进行预测,使得单脚支撑期结束时质心运动到预计位置,实现侧向稳定和行走方向的控制。
4.1.1落脚位置控制
根据3D-LIPM动力学方程(7),k=(g/zc)1/2
,质心侧向运
动方程为:
y=y0-y
"0/k2e-kt+y0+y"0/k2e
kt
(17)y
"=y"0-ky02e-kt+y"
0+ky02
ekt(18)
y0为初始时刻质心相对支撑点的坐标,y"0
为质心速度。连续两步行走如图5所示,假设当前步右腿支撑,支撑点为(xs1
,ys1
),左脚位于(xs0
,ys0
),质心坐标为(x0,y0),结束时刻质心的期望位置为(x1,y1)。下一步结束时质心期望位置为(x2,y2),相应的支撑点为(xs2
,ys2
),以上均为绝对坐标。
步宽控制就是通过确定支撑点ys2
使得下一步结束时质心运动到期望位置。机器人步行周期为T,当前步结束时质心位置和速度分别为:
y1=y0-ys1
-y"0/k2e-kT+y0-ys1+y"0/k2ekT+ys
(19)
y"1
=y"0-k(ys1-y0)2e-kT+y"0+k(ys1
-y0)2
ekT(20)
行走过程中侧向摆幅是非常小的,可以忽略冲击作用对质心速度的影响,当前步结束时刻质心状态为下一步的初始状态。当质心在结束时需要运动到y2时,落脚点的侧向坐标应该为:
ys2
(y1-k-1y"1)e-kT+(y1+k-1y"1)ekT-2y2
-kT
+ekT
-2
(21)
ys2
就是当前摆动脚的落脚位置,根据ys2
对当前步的摆动腿运动
进行规划。
4.1.2稳定性分析
机器人沿直线行走,摆动脚只能落在支撑脚内侧,侧向稳
定主要是确保机器人不会向外侧翻倒。根据轨道能量定义,机器人不侧翻的条件为[15]:
E<0
(22)下一步机器人侧向运动的轨道能量为:
E=12(y"+1)2-12
中学生物
k2(y1-ys
2)2
(23)
y"+1
为下一步开始时刻机器人质心速度。开始时刻支撑点相对质心的坐标为:
ys2
-y1=-
k-1(e
-kT
-ekT
y"1+2(y2-y1)e
-kT
+ekT
-2
(24)
机器人沿直线运动,y2=y1,当T>0时:
-k-1
(e-kT
-ekT
)e-kT+ekT
-2
>0(25)
那么ys2
相对于y1的位置与y"1
的方向相同,根据冲击作用对质心速度的影响[16]:
(y"+1
)2<y12
(26)
于是将公式(24)、(26)带入(23)化简得:
E<12y"21-12k2(y1-ys2)2=-21e-kT+ekT
-2
y"21<0(27)
月坛体育馆
当下一步以ys2
为支撑点运动时机器人不会向支撑点外侧翻倒。同时由于冲击作用和其它误差会在一下步的规划和控制中加以消除。
4.1.3步宽控制实验
基于步宽控制策略对欠驱动两足机器人的行走进行仿真。
机器人的机构参数如表1所示。
图6为机器人行走过程中质心轨迹与支撑点水平面位置关系图。从图中可以看出,机器人行走过程中质心始终在两脚
绳涛,王剑,马宏绪:欠驱动两足步行机器人侧向稳定控制方法研究3
2008,44(3)ComputerEngineeringandApplications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之间,侧向运动是稳定的。
步宽控制是一种被动控制方式,通过控制落脚位置影响侧向运动周期,使之与步行周期一致,但由于模型等各种误差的存在,两者并不能完全一致。
4.2踝关节力矩控制
要实现侧向运动周期与步行周期完全一致,需要对侧向运
动主动控制。为机器人安装一对侧向分布的圆柱形脚掌,提供侧向控制力矩,这样就形成前向欠驱动侧向全驱动机器人,如图7所示。机器人具有9个自由度,8个主动关节,q2为被动关节。
4.2.1侧向运动规划
安装脚掌后机器人系统增加了两个侧向主动关节,需要对
(x)扩充两条关于侧向运动的约束形成新的约束集He(x),这两条约束如下:
(1)摆动脚掌保持水平;
(2)质心侧向运动轨迹与前向位置相关。
根据3D-LIPM动力学方程,质心运动轨迹为双曲线。通过四次多项式对质心侧向运动轨迹进行拟和,轨迹方程为:
y=a0+a1x+a2x2+a3x3+a4x
(28)
x为质心前向坐标,y为侧向坐标。
通过关键参数对多项式系数进行解算,包括:初始时刻质心位置、速度,结束时刻期望位置、速度,最大摆幅。
在He(x)的约束下,侧向与前向运动周期一致,系统降维为一维零动态子系统,如图7所示。同时侧向运动轨迹是对被
动运动轨迹的拟和,控制过程中只需要较小的力矩就可以实现机器人侧向运动的稳定。
4.2.2稳定性判定
机器人受单边约束,踝关节能够提供的力矩有限,这里引
用FRI(FootRotationIndicator)指标对机器人侧向稳定性进行判断。
FRI点的计算公式为:
yFRI=-u1
Fz
(29)
其中,u1支撑踝关节侧向力矩,Fz地面z向支撑力。侧向稳定的
条件为:
yFRI<Lfoot
(30)
Lfoot为脚掌的单边长度。4.2.3
踝关节力矩补偿控制实验
为机器人安装轻质圆柱形脚掌,长0.1m,质量为1Kg。图
8为机器人行走过程中q1的相平面轨迹。可以看出机器人侧向运动收敛于稳定的极限环,侧向运动是稳定的。
图9为行走过程中机器人侧向FRI点轨迹。行走过程中
FRI点始终在脚掌范围内,机器人侧向运动始终是稳定的。
5结论
本文的主要针对欠驱动两足步行机器人侧向运动稳定控
制策略进行研究,提出了步宽控制和侧向力矩控制两种控制策略。其中步宽控制是一种被动控制方法,通过调整机器人落脚位置实现侧向运动的稳定,但是侧向运动并不收敛。踝关节力矩控制通过对侧向运动主动控制,以较小的力矩实现侧向运动稳定,并收敛于稳定的极限环。仿真实验表明,两种控制策略都实现了机器人侧向稳定控制,并且与前向运动结合,实现了欠驱动两足步行机器人3D动态行走。(收稿日期:2007年10月)
参考文献:
[1]McGeerT.Passivedynamicwalking[J].InternationalJournalofRo-
boticsResearch,1990,9
(2):62-82.[2]McGeerT.Dynamicsandcontrolofbipedallocomotion[J].Journalof
TheoreticalBiology,1993,166
(3):277-314.[3]GoswamiA,EspiauB.Limitcycleandtheirstabilityinapassive
bipedalgait[C]//IEEEIntConfonRobotics&Automation,Minnea-polis,1996.
[4]OsukaK.Motionanalysisandexperimentsofpassivewalking
RobotQUARTETII[C]//IEEEIntConfonRobotics&Automation,SanFrancisco,2000.
[5]GrizzleJW.Asymptoticallystablewalkingforbipedrobots:analysis
viasystemswithimpulseeffects[J].IEEETransactionsonAutomatic
Control,2001,46
(1):51-64.[6]ChevallereauC.RABBIT:atestbedforadvancedcontroltheory[J].
IEEEControlSystemsMagazine,2003
(8).[7]CatherineE.Activecontroloflateralbalanceinhumanwalking[J].
JournalofBiomechanics,2000,33:1433-1440.
[8]MaxwellJ.Mechanicalandmetabolicrequirementsforactivelateral
stabilizationinhumanwalking[J].JournalofBiomechanics,2004,37:827-835.
[9]ArthurDK.Stabilizationoflateralmotioninpassivedynamicwalk-
ing[J].IntJournalofRoboticsResearch,1999,18
(9):917-930.[10]SongGuobiao,ZefranMilos.Underactuateddynamicthree-dimen-
sionalbipedalwalking[C]//ProcoftheIEEEICRA,Orlando,Flori-da,2006.
[11]MurrayRM,LiZ,SastrySS.IntroductiontoRobotics:Mechanics
(下转13页)
2008,44(3)andControl[M].BocaRaton,FL,USA:CRCPress,1994.
[12]BhatSP,BernsteinDS.Continuousfinite-timestabilizationof
thetranslationalandrotationaldoubleintegrato
rs[J].IEEETransAutomationControl,1998,43:678-682.
[13]KajitaS.The3Dlinearinvertedpendulummode:asimplemodel-
ingforabipedwalkingpatterngeneration[C]//ProcofIROS,2001:239-246.
[14]SlotineE,LiWeiping.Appliednonlinearcontrol[M].NewJersey:
Prentice-HallInc,1991.
[15]KajitaS,YamauraT,KobayashiA.Dynamicwalkingcontrolofa
bipedrobotalongapotentialenergyconservingorbit[J].IEEETransonRoboticsandAutomation,1992,8
(4):431-438.[16]KuoAD.Energeticconsequencesofwalkinglikeaninvertedpen-
dulum:step-to-steptransitions[J].ExerciseandSportSciencesRe-views,2005,33
(2):88-97.(上接4页)
图6和图7是使用Cheops-ng[9]对攻击目标在启动网络被动伪装前后进行主动探测结果的对比,图8和图9是使用P0F[5]对攻击目标在启动网络主动伪装前后进行被动探测结果的对比。可以看出,启动被动、主动网络伪装后,攻击者探测到攻击目标在网络拓扑结构、操作系统等都方面与伪装前都有较大的区别。
5结论
本文在讨论探测模型的基础上,详细给出的网络伪装模型汽化潜热
的相关定义和描述。并使用基于RedHatLinux9实现的网络伪装原型系统对伪装效果进行了验证。可以看出,通过网络主动、被动伪装,能够很好的隐藏攻击目标的操作系统类型、
网络拓扑结构等信息,进而隐藏攻击目标的漏洞信息,实现攻击目标安全的目的。(收稿日期:2007年8月)
参考文献:
[1]YongG,XinWF,WeiZ,etal.NetCamo:camouflagingnetwork
trafficforQos-guaranteedmissioncriticalapplications[J].IEEETran-sactionsonSystems,2001,31
(4):253-265.[2]LaskinN.Fractionallevymotionanditsapplicationtonetwork
trafficmodeling[J].ComputerNetworks,2002,40:363-375.
[3]VeyssetF,CourtayO,HeenO.Newtoolandtechniqueforremote
operatingsystemfingerprinting[EB/OL].
(2002-04).http://www.sys-security.com/htm/projects/x.html.
[4]ZalewskiM.P0f:PassiveOSfingerprintingtool[EB/OL].[2007-04].
http://lcamtuf.coredump.cx/p0f.shtml.
[5]TheilmannW,RothermelK.DynamicdistancemapsoftheInternet[C]//
ProcofIEEEInfocomConference,2000:275-284.
[6]CNCERT/CC2006年网络安全工作报告[EB/OL].
(2006).http://www.cert.org.cn/articles/docs/common/2007021523214.shtml.
[7]StefanKatzenbeisserFabienAP.信息隐藏技术[M].吴秋新,译.北
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1.
[8]SpitznerL.Honeypots:definitionsandvalueofhoneypots[EB/OL].(2005-05).http://www.spitzner.net/honeypots.html.
[9]Cheops-ng[EB/OL].[2007-04].http://cheops-ng.sourceforge.net/.[10]Fyodor.RemoteOSdetectionviaTCP/IPStackFingerPrinting
[EB/OL].
(2001-08).http://www.insecure.org/nmap/nmap-fingerprint-ing-article.html.
[11]AlessandroRubini.Virtualnetworkinterface[EB/OL].[2007-04].http://
www.linux.it/ ̄rubini/docs/vinter/vinter.html.
何聚厚:网络伪装模型研究13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17:54:3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67904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机器人   侧向   运动   控制   行走   质心   进行   驱动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