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心理特征和教育原则、教育方法

儿童的心理特征和教育原则、教育方法
一、儿童的心理特征
儿童和正常儿童之间有共性,二者的心理都是随年龄增长而向前发展的,但儿童比正常儿童发展迟缓,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发展的起点迟;生长的速度慢;达到的水平低。
现将儿童的心理特征按心理现象分类分别叙述如下:
1.儿童的感知特征。
他们的感知速度慢,范围窄,感知信息容量小,观察力不精确。
苏联心理学家K.N·维列索茨卡娅做过一个实验,把一些画有儿童熟悉的物体的图片(如苹果、桌子、猫、铅笔等图片)给接受实验的人看,要他们认出图片上的物体。接受实验的人分成三组:成人组、正常儿童组(普通小学一年级学生)和儿童组(辅读学校一年级学生)。第一次图片呈现时间为22微秒(1微秒=1/1000秒),正常成人能正确认出?2%的物体,正常儿童能正确认出57%。儿童不能正确认出任何一个物体。第二次图片呈现时间增加到42微秒,正常成人能正确认出全部物体,正常儿童能认出95%的物体,而儿童只能正确认出55%物体。儿童的感知速度几乎比正常儿童慢一半。我们发现有些儿童不喜欢看动画片(唐老鸭)电视,原因就是动画片活动速度太快,呈现时间太短,儿童感知速度跟不上。
儿童感知范围窄、容量小。如用速示器以10秒时距呈现无意义的音节或符号,正常儿童可正确感知7个,儿童只能感知3、4个。通过窗户看城市风景,正常儿童一眼望去,可同时“捕捉”到许多物体,而儿童可看到的物体比正常儿童要少。
教育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充分注意儿童这一特点,在教读生字、课文时都必须放慢速度。
复配食品添加剂通则
2.儿童的注意特征。
在他们做某件事时,往往无法集中精神专注一段时间,他们常常东张西望,摸这触那,或离开座位、或和他人讲话、打骂嘻闹,以致影响学习成效。他们也常受到周围环境的吸引而分心,如窗外的风吹草动、鸟叫虫鸣;室内的电扇声、开抽屉声、甚至指导者所戴的耳环、项链、衣着等,都会不断成为他们注意的焦点。除非是他们深感兴趣的事物,否则很不容易一段时间内把注意力维持在特定东西上。他们往往像无头苍蝇般的瞎忙、胡忙,很少有特定目标存在。
3.儿童的记忆特征。
他们的记忆速度慢,遗忘快,机械记忆多。
人的记忆,从信息进来到牢记于头脑的过程,可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瞬时记忆又叫感觉记忆,就是说,当刺激停止时,在极短的时间(约1--2秒)内头脑中停留的映象。瞬时记忆是感知觉留下的直接映象,转瞬即逝。如经特别注意可转入短时记忆。短时记忆比瞬时记忆保持的时间稍长但不超过1分钟。例如,在电话本上查电话号码,在你拔打后,就忘了。短时记忆的信息经过多次反复或编码,对信息加以组织化、联想化、意义化,就成为长时记忆,可保持1分钟以上,直至许多年,甚至更长时间。如圆周率n为3.1415926,查出后要长久记住可用把它意义化的方法帮助记忆,可记为“伞已撕,已无救而漏”。
职业指导与服务从上面的叙述,我们可以了解,在记住一件事的过程中,必须经过瞬时记忆、短时记忆而进到长时记忆。而注意、复述、意义化、联想化策略的应用,是进到长时记忆所必须的。很多研究指出,儿童注意力不佳,不善于主动地使用复述策略和自行组织所接受的信息,是记忆速度慢、遗忘快的主要原因。但他们一旦学会或记住某件事、某个概念,就能跟一般人保存得一样好,也就是说,长期记忆方面和平常人并无多大差异。因此,将学习材料加以组织,使它们呈现条理分明、系统明确、结构严密、步骤细小,再加上充分的学习,孩子就能学得牢固,而不致于学学忘忘了。
4.思维特征。儿童的思维特征:
①形象性思维多,不善于分析、综合和抽象、概括,难理解事物的内在联系。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思维的特点一是间接性,二是概括性。儿童这两方面都很差。他们的思维常摆脱不了具体事物和表象的纠缠,不能在互相比较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联系。例如,回答“鸡和鸭的区别”。他们不善于在比较中出二者的不同点和相同点,更难于透过现象深入分析其本质。因而他们常常只能说“鸡有脚”,“鸡有翅膀”,“鸡有眼睛”等等,不会指出“鸡和鸭都有翅膀”等,更不会指出鸡脚和鸭脚的不同,更难于说出“为什么”,他们回答这个问题,思想上还只是从某只具体鸡的表象为依据的。在听完《卖火柴的小女孩》故事后,回答“故事说的是什么”时,他们往往只能说:“有个女孩很冷”,“有个女孩卖火柴”等等,根本说不出故事梗概和中心思想或主题思想。儿童在分类、归纳方面的能力较弱,因此不易自行整理东西。
②思维活动内容贫乏。儿童感知活动发展落后,为大脑的分析,综合提供的信息少,使思维活动内容贫乏,形成儿童感知和思维之间的不良循环。
⑧思维积极性缺乏,儿童心理需要水平低,活动动机层次低,心理动力系统力量薄弱,再加上神经活动惰性存在,使思想积极性缺乏。
④思维灵活性缺乏,适应能力差,应变能力差。如出现“老师说天天都要浇花,所以今天也要浇花”(虽然外面正下着大雨呢J)的行为,他们常表现出不善于应变、直线而呆板的思考方式以及不会因时制宜的墨守成规的行为。
5.语言特征。儿童的语言发展晚,简单贫乏,缺乏连贯性。
儿童语言发展晚。正常儿童一岁半后语言发展迅速,掌握的词急剧增加,到3岁末时已基本上掌握了语言交际的能力。而儿童一般在2--3岁时才会说一些单个的词,5--6岁时才会说简短的、内容贫乏的和不合语法的句子。到入学之前,他们的语言发展还很落后。
儿童在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要求时,常常讲不清楚,说话缺乏条理性和连贯性,颠三倒四,使别人无法理解。7、8岁的儿童往往只能用简单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说不出要说的话时就用手势或点头、摇头表达,像婴幼儿一样。
ct2
儿童的词汇贫乏,语法简单。入学前的正常儿童,已掌握2500--3000个词语,对词语的内涵的理解较丰富,使用的词类也较全面。而入学前儿童只能掌握几百个词语,而且积极词语非常贫乏,很少使用形容词、副词和连接词,对所掌握词语的内涵理解也很不丰富。如对“水果”的理解,只包括他吃过的苹果、香蕉、梨等,甚至将红萝L也误认为水果。词语的贫乏使儿童常常不到适当的词来表达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事件。
6.情感特征。
①不稳定、不深刻。儿童的情感不稳定,体验不深刻。表现为他们的情感易变化和冲动,易受外界情景的支配,如忽尔“破涕为笑”,“转怒为喜”。他们的情感表露在外,内心的体验不深刻,比较单调和极端,只有高兴和伤心或满意和不满意,很易时过境迁情绪、反应改变。
拟水狼蛛
pdp激活②情感反应和引起情感的外部作用不相符合。如老师讲课不好笑的内容会引起他们哄堂大笑,而真正十分引人发笑的内容,他们却不发笑。
⑧控制和调节情感的能力差。他们控制和调节情感的能力差,很难以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行为标准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感。如当他们的需要未能满足时,就会不分场合地大吵大闹。
④有病态性的情感。在儿童中有时会见到一些病态的情感,如细小的刺激引起兴奋爆发的反应;失去了儿童应有的兴趣爱好,感情淡漠,对生活、对人漠不关心。
7.行为特征。
①主动性不足。儿童的主动性一般较差。在家里大多不会主动做家务,在学校里大多不会主动完成作业。
②不可遏止的冲动性。儿童由于自我控制能力差,对外部的刺激常不能很好地辨认理解和作出合理的反应,以至对外界的刺激会作出很原始的反应。这种原始的反应受激情冲动的支配,不经过是非判断和思考就直接转化为行动,也不考虑所产生的后果。如儿童遇到不满意的事,会将自己心爱的玩具或家里珍贵的东西摔坏。
⑧易受暗示和脾气固执。儿童一方面易受暗示去做别人故意唆使他做的不该做的事,另一方面对别人的合理建议却不能培受,显得很固执。
8.个性心理特征。儿童的个性心理特征最显著的特点是缺乏自信心,易沮丧(易灰心丧气)。这突出表现在:
①缺乏学习动机。儿童学习动机低落,缺乏动机就勤奋不起来,又如何能补拙呢?
为什么他们会缺乏动机呢?孩子用功学习有的为了满足求知欲,有的为了得到父母、老师的嘉许,有的为了分数;排名,有的为了对社会作奉献……这些目的虽各自不同,但都可能成为学习的驱动力。学习的成绩也或多或少使各人获得满足感或成就感。满足感、成就感又进一步推动了学习积极性。这就是一种良性循环。儿童因智能不足怕竞争而缺乏学习驱动力,在缺乏驱动力的情况下不容易做好一件事,因而很少得到周围人的赞美,以致在日常生活中挫折感多于成就感,缺乏自信,学习动机自然也就被扼杀。儿童学习动机虽然低落,但如何改善成长环境,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引发他们的学习动机,确是一件极为重要的事
情。
’ ②仰求外助的心理。儿童在学习过程中,有一个相当大的弱点,就是缺乏学习动机。其主要原因是在成长过程中,‘失败经验多于成功经验,自信心未建立,怯于尝试错误。叫他们执行任务,他们常会说“不会”、“不敢”。他们对老师和家长有一种特殊的依赖感。他们内心对于失败的预期高于对成功的预期。一遇到问题不是逃避就是等待他人代劳,或直接向他人求取协助。这种仰求外助与预期失败的心理使他们缺乏冲劲与竞争的观念。
二、儿童教育的基本原则
(一)恢复儿童的自信心,激发儿童学习的积极性。
教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积极活动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如果没有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教育就不能收到应有的成效。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缺乏的恰恰是这种积极性、主动性。儿童由于智力不足,行为活动、能力有某种局限,往往使他们自信心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加之周围环境的某些冷遇、岐视,甚至欺凌、侮辱,自尊心受挫伤,会使他们自信心丧失,而产生一种负性心理,严重影响他们身心的发展和缺陷的补偿。这种相互影响,往往会在他们身上形成恶性循环。儿童教育,首要问题是教师与家长配合,恢复和增强儿童的自信心。自信心是一个人活动成功的内在精神支柱。有自信心就能使儿童产生将事情做得好一些的愿望,从而激起他们的内在精神支柱。有自信心就能使儿童产生将事情做得好一些的愿望,从而激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这是教育取得成效的先决条件。恢复和增强儿童的自信心,激发儿童学习的积极性,是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应该十分重视。
贯彻这条原则时,应注意以下三点:
1.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学习情绪。对刚入学的儿童要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用他们能理解、接受的内容和组织形式,以爱和温暖来消除他们的消极情绪,使他们明确到学校来的任务是学习、学知识、学本领,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使他们感到自己不是被抛弃的人,体会到被尊重被接纳的喜悦,这样他们的自信心会逐渐得到恢复。
学习目的性教育,需结合各种教育活动经常地进行,可根据儿童可接受,能理解的情况,从近些的目标出发,逐步提出比较远些的目标。
2.安排教育的内容适当。在教育内容的安排上,要照顾学生的接受能力,使绝大多数学生能理解,并通过努力能够完成。这样学生可体会到学习上获得成功的喜悦,并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通过努力是能够成功的,逐步地树立起自信心,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 、
3.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学习上的兴趣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在动力。儿童往往缺乏这种学习的动力。对儿童的教育应重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教学内容要有趣味性,教学方法要注意引起学生的兴趣。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双方积极活动的过程。
(二)加强直观性教育。
直观性原则指在教育中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知识,从而比较全面、探刻地掌握知识,并使认识能力得到较好的发展。这条原则对教育尤为重要。儿童感性知识较贫乏,头脑中生动的表象少,掌握抽象概念很困难,他们的思维多停留在知觉的分析、综合水平和表象的分析、综合水平,他们的注意力又不能较长时间集中,学习积极性较差,对他们教育时,应特别强调直观性原则,弥补他们的不足,同时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使教育获得较好的效果。贯彻这一教育原则,需根据教育计划和学生年龄特点来进行。直观手段可多种多样,有实物直观、图像直观、模
型直观、幻灯、电视、电影等,也可组织学生外出参观。直观手段的运用还包括教师的语言直观和示范动作。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语言要形象、具体、生动、有趣。介绍新知识时,要作形象的描绘,有时教师还得用手势或身体的动作示范,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内容。
直观性原则并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须知任何知觉材料和表象材料的分析、综合都必须上升到词语材料的分析、综合,才能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但是在对儿童的教育训练中,这种上升或过渡不宜过快,不能操之过急,一定要根每个儿童的个别特点。实现个别化的过渡。
(三)因材施教
虽然儿童有共同的身心特点,但他们每个人又都是不同的。他们的个别差异很大,智残程度不同,接受能力也很不相同,即使同一智残等级的儿童,各人的缺陷也不会相同。因此,在儿童同一班级中,教学计划不能只提出划一的方案,那样就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就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这一教育原则要求真正了解儿童每一个人的特性,真正出适合他学习以及他需要学习的东西,应根据儿童的个别差异,施以与差异相适应的教育,不允许出现有的儿童“嚼不烂”“吞不下”,而有的儿童却“吃不饱”的现象。贯彻这条教学原则时,需注意下述三点:
1.充分掌握每个学生的特点。教师必须对每个学生的身体、智力、受教育情况和家庭背景进行调查和分析,建立健康和学习档案。除此以外,教师还需要对学生作深入观察,掌握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家庭对他的态度,才能正确地提出教育、训练要求,制订有效的教育计划。
霍夫曼树
2.制订出每个学生的教育计划,以针对学生之间的差异。学校虽然是班级上课,但个别辅导应多些,辅导形式可多样化。
3.及时检查、修订教育计划。儿童有时在病情上会起变化,有的进校后病情稳定,或有好转,有的病情趋于严重,教师必须了解和注意这些变化,及时修订教育计划。同时,对某个学生的教育计划实施一段时间后如效果较差,教师要检查原因,是教学方法不适合,还是儿童身体有病变,还是家庭有干扰因素等,这都需要针对不同情况对教育计划作适当改进。
(四)强调小步子程序训练
所谓小步子程序训练,就是把训练的内容分解成细小的步骤,桉预定的目标一步一步有计划地进行训练,最后达到训练的目标。如训练儿童学会自己穿衣服,就把穿衣的动作整个过程加以分解,教儿童一步接一步地进行练习,到终于使儿童学会正确穿好衣服为止。其他如教儿童正确发音,说简单的话,或学习书写等,也都可以应用这种小步子程序进行训练。又以教儿童学会刷牙为例:首先要教儿童知道什么是牙膏、牙刷,它们放置的地方;接下来的动作是拿牙刷、扭开水笼头,把牙刷沾湿,关水笼头,拿牙膏,旋开牙膏盖,挤压适量牙膏到牙刷上,旋好牙膏盖,将牙刷放到口中,上下里外刷、扭开水笼水,以牙缸装水漱口,清洗牙刷、牙缸、将牙刷、牙膏、牙缸放回原处,拿毛巾擦拭嘴及手,挂好毛巾。
孩子在记忆方面有他的缺陷,如果把刷牙过程几十个动作一下子教给孩子,可想而知其难度有多高。我们可把这一刷牙动作按孩子能力细分成十个、二十个甚至更多的小步骤,按顺序每次教几个,待这几个动作完全熟练后再教下面几个动作。如此小步骤地反复练习,直到精确而熟练地掌握为止,这样学习较易有学习成果,而且可缩短学习时间。把一堆动作混在一起教,是一种徒劳而无功的做法。
这种小步子程序训练,实际上也符合普通教育所实施的可接受性原则。把教育和训练的内容分解成一小步+小步,以适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容易为学生所接受。
实施这一原则在对教育内容作小步子分解时,须注意两点;
1.一小步一小步的分解和编排,须服从内容本身的系统性,而不是凭主观任意作分解。 —
2.注意儿童的可接受性。学习内容分解成多个细小的步子,要按照儿童发展水平的实际情况,如对轻度儿童,步子可大些,对重度儿童分解的步子要更细小些。当然分解步子的大小也与学习内容本身的难易程度有关。
(五)充分练习,不断巩固
儿童对所学习的内容不易记住,容易遗忘j即使有所记忆,也往往很零碎且不准确。因此,教师在指导儿童学习时,对儿童所学的内容必须运用各种方法,充分练习,利用一切机会不断加以巩固,这也是获得教育效果的重要环节。所谓充分练习,是指同样的学习内容,儿童需要比一般正常儿童练习得更多,甚至是增加几倍的练习。为了不使儿童对练习产生厌倦,教师要运用各种方法和利用各种机会,以达到巩固的目的。
贯彻这一教学原则,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教育内容要给学生留下鲜明的印象。
学生记忆发展水平较低,不善于有意识记和运用记忆方法,不易记住抽象概念,但易记住形象鲜明的事物和感兴趣的事物、事件。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在教学时要多用直观教具和生动的语言讲解,给他们的感官以较强烈的刺激,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留下鲜明的印象,并能较长时间保留这种印象。
2.教育内容要尽可能使学生理解。
儿童常有学了但不真正明白实际并没有真正学会的情况,所以应注意充分练习,应以一定的理解为基础。在练习过程中要加强理解性指导,要在练习中再指导,这样反复练,反复指导。才能使其对学习内容达到学会与记牢并且以后有可能加以运用的地步。
3.练习要及时且经常。
针对儿童易遗忘的特点,指导儿童学习时,应当堂进行练习,加以巩固,然后布置作业进行课后练习,并且一段时间内还要练习,加以巩固。达到一定巩固程度后,再反复给予练习机会,检查巩固程度。
(五)充分练习,不断巩固
儿童对所学习的内容不易记住,容易遗忘j即使有所记忆,也往往很零碎且不准确。因此,教师在指导儿童学习时,对儿童所学的内容必须运用各种方法,充分练习,利用一切机会不断加以巩固,这也是获得教育效果的重要环节。所谓充分练习,是指同样的学习内容,儿童需要比一般正常儿童练习得更多,甚至是增加几倍的练习。为了不使儿童对练习产生厌倦,教师要运用各种方法和利用各种机会,以达到巩固的目的。
贯彻这一教学原则,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教育内容要给学生留下鲜明的印象。
学生记忆发展水平较低,不善于有意识记和运用记忆方法,不易记住抽象概念,但易记住形象鲜明的事物和感兴趣的事物、事件。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在教学时要多用直观教具和生动的语言讲解,给他们的感官以较强烈的刺激,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留下鲜明的印象,并能较长时间保留这种印象。
2.教育内容要尽可能使学生理解。
儿童常有学了但不真正明白实际并没有真正学会的情况,所以应注意充分练习,应以一定的理解为基础。在练习过程中要加强理解性指导,要在练习中再指导,这样反复练,反复指导。才能使其对学习内容达到学会与记牢并且以后有可能加以运用的地步。
3.练习要及时且经常。
针对儿童易遗忘的特点,指导儿童学习时,应当堂进行练习,加以巩固,然后布置作业进行课后练习,并且一段时间内还要练习,加以巩固。达到一定巩固程度后,再反复给予练习机会,检查巩固程度。
(六)重视教育内容的基础性和系统性
普通中小学教育,在教育内容方面都十分重视基础性和系统性。基础性有两层意思,其一是指为掌握某方面知识、技能所应具备的起始水平,其二是对进一步的学习内容具有基础的意义。系统性也有两层意思,其一是指教育内容应有系统性,前后有联系,循序渐进,安排是有计划的,其二是整个学科到各章乃至每节课内容,都应有系统性,这样的学习,才利于儿童理解、记忆、应用和儿童智能的发展。
儿童学校的教育内容虽不同于普通学校,但这些内容同样应该是基础性和系统性的。至于学校教育内容的基础性和系统性应该是怎样的?这些问题还有待于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总结。
(七)重视各种基本能力的训练
对儿童的教育和训练的最终目标在于使他们成为残而不废的、能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的有用人才,因此必须重视各种基本能力的训练,必须重视自我服务劳动能力、社会生活服务能力、职业技术能力等基本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八)热爱学生,严格要求
儿童在学习上有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在行为上有种种障碍,在情绪、个性方面常有不良表现。作为儿童学校的教师,决不能厌恶和嫌弃他们,对他们的不良表现和过错严加训斥,横加指责,而要以满腔热情对待和理解他们,耐心地给以启发、指导。对于他们力所能及的学习任务,必须要他们完成,绝不能因为他们是儿童,而降低该完成且能完成的学习要求。
对儿童教育的成功,除了需要教育者比从事一般教育工作的人有更强的无私奉献精神和对受教育者的爱心以外,还要从受教育者的可接受性出发,具有更大的耐心和毅力。
(九)争取儿童父母的协助
对儿童教育的效果,与能否获得其父母的协助关系甚大。儿童家长如在课余能与教师采取育态度,帮助儿童复习在学校所学的内容,并依照教师的指导,对儿童实施生活习惯训练,将使课内与课外教育合为完整的一体,增进教学效果。为此,教师在教学时欢迎家长在旁观摩或轮流担任协助者的角,每周或每两周与家长举行一次座谈会,交换对儿童行为观察的意见,并让家长了解儿童的学习进度与今后一二周的教学计划。组织家长经常性地来校观摩教学,这样有助于他们对教学原则的把握和树立正确的教育态度。
三、儿童的教育和矫治方法
对于儿童,应采取什么教育方法呢?显然,教育的对象即儿童的特征决定了对儿童的教育的方法。教师必须根据各个儿童的状况,运用恰当的教育方法,才能有效地达到培养目标,使儿童成为能适应社会独立或半独立地生活的公民。
这里根据国内外资料归结、总结了几种教育儿童的方法。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成功的儿童教育首先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主要是指学生对于教师的信任,意识到教师是可以信任的人。怎样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呢?爱是基础。儿童由于本身的缺陷及成长的经历,往往有些胆小、孤独、自卑,不愿与人接触。因此,教师应当积极与他们接触,在交往中使他们感受到教师的仁慈与爱心,渐渐获得他们的信任。一开始,教师可友善而耐心地与他们接触,可以担当一个积极的游戏伙伴,诱导他们去玩。在共同游戏过程中,他们就会逐渐地信任教师,意与教师接触,这种接触和交往则是今后进行教育的基础。学校的教师,有时还需要像母亲那样去爱和亲近儿童,在真诚友善的气氛中建立起信任和合作关系。孩子一旦信任教师,就能听教师的话,按教育目标进行学习。
(二)制定个别教育的计划,选择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与学生进行直接接触、共同游戏的另一个好处,就是使教师能恰当地估计学生现有的能力水平,从而为学生制定出能反映出儿童的能水平、发展的优势与缺陷,也能明确教育的重点和目标的个别教育的计划。
(三)观察了解儿童各个方面的发展水平,这是制定出适当的个别教育计划所必须的。评定儿童发展水平的最有用工具是几种心理测验量表,如教师无现成的发展检查量表,也可利用一些玩具和游戏活动来进行儿童发展水平的评定。有经验的教师往往把这种评定工作有机地结合到游戏活动或其他的训练活动中,观察了解儿童各个方面的发展水平,从而明确教育目标和重点,制定出适当的个别教育计划。
(四)进行任务分析。当近一阶段教育目标确定后,要对教学任务作详细分析,应确定该分哪些步骤进行敦育(即小步子程序。进行任务分析的一般规则是:
1.根据教科大纲来确定该教学任务的一般教学步骤。
2.回顾和观察自己与他人完成这一任务所需要的各个步骤,井加以记录。
3.研究并比较完成这项任务的不同方法,出最简单的方法。
+试分析每一步骤所需的各种技能。
5.根据教学对象的具体能力状况,确定对该学生的教学步骤。
(五)运用恰当的提示。尽管任务分析使教育目标更加具体,
(五)运用恰当的提示。尽管任务分析使教育目标更加具体,
童学习,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仍然需要运用许多提示,使儿童学得更快更容易。当某个学生不能完成某项活动时,可通过提示来帮助他完成。提示包括口头提示、手势提示、示范和身体动作提示。学生学会了活动以后,这种临时性提示也就渐渐地不再使用了。教师的口语提醒就是口头提示。它可以是原来指导语的重复,也可以是原来指导语中某些关键词语。手势提示可以是教师用手指着学生动作的方位,也可以用手指出或触动与动作有关的物体。示范是一种更进一步的提示,它是教师演示完成一项活动后,再要求学生模仿来完成该活动。示范的速度要慢,要使学生看清示范动作的每一部分,要突出示范中的重要部分。示范还应与口头讲解同时使用。运用提示时,应注意下述几点;
1. 只有在学生需要帮助时才作出提示,提供必要的帮助。
2.当儿童需要帮助时,首先使用口头提示,观察后果然后再决定是否用手势、示范或手把手的帮助。 ’
3.在提示起到一定作用后,为使儿童较快地掌握,应尽可能快地减少或取消提示。
(六)练习。刚学会的知识必须通过练习才能巩固。根据遗忘具有先快后慢的规律,在学会一种技能后应及时练习,儿童有记忆力差、易遗忘的特点,就更应充分的练习。开始时练习的间隔时间相对短些,随着这种技能的巩固,练习的间隔时间可拉长,次数可相对少些,但还得注意不断练习巩固。
(七)以奖励为主,强化儿童的正确行为。奖赏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奖励能给儿童带来愉快,为了继续得到愉快,儿童就会重复那些受奖励的行为,使行为稳定化、习惯化。用于儿童特别是儿童的奖励,应是立即或短期内能得到的。要恰当地运用奖励的方法来促进学习。常用的几类奖励方式是:
1.消费品奖励。主要指吃或喝的东西。
2.操作活动奖励。指在儿童的恰当行为之后,允许他进行一定的活动作为奖励,如让他玩玩具,给老师当小助手,或让他第一个进行某项活动,这些活动大多是儿童感兴趣的。
3.拥有性奖励。指给予儿童所喜欢的某些小物品,如餐具、皮球、手帕、蝴蝶结等小玩意儿。
4.社会性奖励。主要指口头表扬与符号奖励。口头表扬要形式多样、内容具体。形式多样指表扬要直接具体地指明所肯定的行为,笼统地表扬效果就不佳。符号奖励是结合口头表扬再给记一个符号,如在名单上贴上一朵小红花或记上一个五角星。一天或一星期后,看谁的五角星或小红花多,以此激励儿童保持良好的学习成绩,继续向上。还有,教师友善的拍肩、握手,用目光注视、微笑、点头等都可以作为对孩子的奖励形式。
要合理有效地使用奖励来促进儿童的学习,还应注意下述几点: ·
①明确奖励的是什么。
②选择适合于学生的奖励方式和内容。
③应在儿童作出要求他作的行为之后立即给以奖励。
④在使用其他奖励方式时,应结合口头表扬。
⑤尽可能使学生体验到其行为的自然奖励,如正确的言语能使别人理解,使他的口头要求得到满足。
⑧学生的正确行为已相当巩固时,应逐步撤消人为的奖励,直到学生在没有教师奖励的情况下也能完成动作。
(九)消退法。可用来消除儿童的不当行为。一个原来受到奖励的行为,现在取消了所有的奖励,这个行为发生的频率就会下降,直到消除,这就是消退法的原理。运用消退法时,需严格控制原来奖励形式的出现,也要防止他人或自然环境所提供的同样奖励物,这样才能保证所需消退的行为不再出现。儿童的许多不良行为是别人对他的注意造成的。这一点在应用消退法时应特别加以考虑。如某些学生在课室有破坏行为,其目的就是为了引起教师和同学们的注意。因此,不理睬反而能减少这种破坏行为。
由于不当行为与恰当行为的相对应性,消退法如果与奖励法结合运用,就能更有效地消除不当行为,因为当恰当行为出现时受到奖励,不恰当行为出现时不受奖励,就能更有效地消除不当行为。.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02:40:5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6754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弱智儿童   教育   学生   学习   儿童   教师   内容   奖励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