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教学设计】《西汉的强盛》(北京)

西汉的强盛》
宿州市埇桥区杨庄中心学校  苏凤
本课是教育部审定的2016年北京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秦汉大一统局
面的开创”的第三课,主要讲述了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和西汉国力的强盛等三个方面的内容。编者采取了以人带史的写法,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西汉是如何由贫弱走向强盛的同时,又对汉武帝的雄才大略有一个相对完整的认识。
西汉王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强盛时期,是中华民族巩固统一国家的重要阶段,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本课的学习内容在中国古代史的学习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识记“文景之治”,列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分析这些措施的作用。
e2100c
2.通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始皇“焚书坑儒”等问题的比较,进一步增强比较鉴别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比较秦始皇“焚书坑儒”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贾谊、晁错和主父偃解决王国
问题的建议,进一步掌握比较鉴别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汉武帝重视人才,用人不拘一格内容的学习,树立优秀的人才是成就事业的前提的观念。
2.通过对汉武帝改革财政,发展生产措施的学习,认识财政的统一和经济的发展,是社会稳定和国家强盛的前提。默洛尼卫生洁具
教学重点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的作用。
                       
1.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预习本课内容,收集有关资料(含文字和图片资料)
导入新课:展示“中国历史朝代顺序简表”、“中国历史朝代顺序歌”、“秦汉时期纪年表”、“西汉皇帝列表”。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第13课西汉的强盛”。
学习新课:
在学习本课内容之前,让我们首先了解一下西汉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位置。
(引导学生观察“中国历史朝代顺序简表”、“中国历史朝代顺序歌”、“秦汉时期纪年表”、“西汉皇帝列表”,了解西汉的在中国历史长河中位置,对西汉王朝有个初步的感知。)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中国历史朝代顺序简表”等图表,培养学生的历史时序意识。)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西汉是中国封建社
会第一个强盛时期。它强盛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一、西汉强盛的原因
师: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难。“新”朝、“新”帝面临着一系列急需的“新”问题。
(引导学生阅读材料一,了解“新”朝、“新”帝面临的“新”问题)
材料一:民失作业(耕作之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颜相同的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师:通过上述材料的阅读分析,你心目中的西汉社会是个怎样的景象呢?
(设计意图:通过对材料分析,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感知汉初经济凋敝,社会残破的景象。)
师:七十年之后的西汉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引导学生阅读材料二,比较汉初与汉武帝即位之初西汉社会经济的变化,探究变化的原因。)
材料二:“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
——《汉书.食货志》
师:是什么造就了汉初到汉武帝即位之初这七十年间社会经济的巨大变化呢?
生:阅读教材,探究变化的原因。
(预设答案:1.汉初的统治者吸取秦朝暴政亡国的教训,废除秦朝苛法,减轻农民负担,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2.“文景之治”。)
师:XX之治,XX盛世,都是中国历史上统治比较好的时期。除了本课提到的文景之治外,你还知道哪些治世时期?
生:(预设答案:(东汉)光武中兴;(唐朝)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清朝)康乾盛世
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治世局面这一历史现象,为以后治世局面的比较归纳总结进行铺垫。)
师:经过汉初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即位之初,西汉社会从经济到治安都达到了农业社会美好的极点。然而在升平的表面景象下,西汉社会实已潜藏着严重的危机。
(引导学生阅读材料三、四、五、六,了解汉武帝即位后所面临的的问题。)
材料三:“汉兴六十余载,海内义安,府库充实,而四夷未宾(服从,归服),制度多阙(残缺;不完善)。”
——《汉书·公孙弘传赞》
材料四:汉初全国共计54郡,中央直辖不过15郡,诸侯王国就占40郡。
——史云贵《西汉郡国并行制探略》
“大者(大的诸侯国)跨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
——《汉书·诸侯工表序》
“不用汉法”、“自为法令,拟于天子。”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材料五: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译文:如今老师所述的道理彼此不同,人们的议论也彼此各异,诸子百家研究的方向不同,意旨也不一样,所以处在上位的人君不能掌握统一的标准,法令制度多次改变,在下的百姓不知道应当怎样遵守。)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六:(西汉与匈奴的战争)图
师:通过上述材料的阅读与分析,你认为即位之初的汉武帝面临着哪些棘手的问题呢?
生:思考回答(预设答案:制度不完善;王国问题;思想不统一;匈奴的威胁。)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为感知汉武帝的雄才大略进行铺垫。)
师:面对这些棘手问题,汉武帝是如何做的呢?先看王国问题。王国问题并非是什么新问题,汉武帝之前的几代君主早就注意到了,并且尝试解决,但是效果并不明显。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比“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时,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观察推恩令图示,思考主父偃的推恩令建议的巧妙之处何在?起到了什么作用?”)
材料七:贾谊《治安策》:天下之势,方病大瘇。一胫之大几如要,一指之大几如股,平居不可屈信(),一二指搐,身虑亡聊。
汉文帝:众建诸侯而少其力(诸侯王死后,他原有的封地必须分割为若干块,分封给他的几个儿子)。
晁错《削藩策》: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
汉景帝:削藩(削夺王国封地)。
主父偃《推恩令》: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之地封……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也可在王国内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新封侯国直接由中央所属的郡管理)
师:同学们,想一想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办法有什么精妙之处?又有什么局限性?
生:思考、讨论、回答。
(预设答案:文帝的办法精妙之处在于在原封地上增加了诸侯王国的数量,由大化小,以便控制。局限在于诸侯王不死,诸侯国的地不能分;景帝的办法:虽然能够迅速减少王国的数量,但是容易激起诸侯的剧烈反抗;武帝的推恩令,使王国越分越小,中央管辖的地盘越来越大。)
师:文帝的办法虽然稳妥,但是见效慢;景帝的办法虽然见效快但是容易激起诸侯强烈反对,甚至反抗。吴楚等七个诸侯国的叛乱,就是例证。文帝、景帝虽然没能解决王国问题,
但是给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提供了借鉴,奠定了基础。推恩令的高明之处在于“朝廷不行黜陟(罢黜、升迁),而藩国自析”,既加强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又避免了激起诸侯王武装反抗的可能。汉武帝之所以能够解决王国问题除了自身的雄才大略之外,与其知人善任,破格提拔任用主父偃等一大批能臣良将是分不开的。
下面请根据推恩令的内容制作一幅推恩令的示意图。
(设计意图:通过比对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方法,观察推恩令之后的西汉形势图及制作推恩令示意图,培养学生分析对比、综合概括等历史思维能力,感受汉武帝的雄才大略,使学生认识到同样的问题,不同的解决方法、手段,结果迥异,从而树立与时俱进,创新求实的意识。)
师: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汉初思想的不统一,严重的影响了政令的贯彻执行。儒生董仲舒不但到了汉初思想混乱的根源,而且还拿出了统一思想的具体办法。
(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八,比较汉武帝与秦始皇统一思想方法的不同,感受汉武帝的雄才大略。)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材料八:“《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董仲舒的办法被后世称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含义:贬低、排斥其他各家学说,只提倡儒家学说)。
师: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后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生:阅读教材,思考回答。温柔木马
(预设答案: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经典作为教材,培养忠君守礼的人才。)师: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生:阅读教材,思考回答。
(预设答案:从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不仅被历代统治者推崇,也成
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主流。)
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师:汉武帝统一思想的措施有何高明之处呢?
俗话说,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秦初,始皇帝嬴政也遇到了诸子百家学说活跃,思想混乱的局面。始皇帝是怎么做的呢?
公元前213年,博士齐人淳于越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驳斥,并主张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第二年,两个术士(儒士)侯生和卢生,暗地里诽谤秦始皇,并亡命而去。秦始皇得知此事,大怒,派御史调查,审理下来,得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全部坑杀。两件事历史上合称“焚书坑儒”。
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目的是要统一思想,但却造成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浩劫,既毁灭了秦以前长期积累起来的文化财富,又杀害了许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拉什迪
同样是统一思想,方法、手段不同,效果也迥异。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顾颉刚)
(设计意图:通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对比,感悟汉武帝的雄才大略,使学生认识到同样的问题,不同的解决方法、手段,结果迥异,从而树立与时俱进,创新求实的意识。)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04:28:3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67507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问题   西汉   统一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