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

课题
《谏太宗十思疏》
科目
语文
年级
高一
主备人
审核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积累掌握安、信、求、治、以、哉、所等实词和虚词的多种含义和用法;
2.过程和方法: 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积累掌握安、信、求、治、以、哉、所等实词和虚词的多种含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red169
“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
原罪感
主要设想
要熟读课文,侧重文言知识点的理解记忆。
课时安排
2课时
来电不善电影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个性设计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1对照注释或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的读音和含义,
    2.弄清文章的基本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据说唐太宗李世民非常喜欢鸽子,有一天,有大臣孝敬了他一只非常可爱的鸽子,当他正玩得高兴的时候,魏征求见,急得他把鸽子左放右藏就是不着合适的地方,无奈之下就背过双手,抓在手里,不想一番长谈之后鸽子不幸捂死,留下他独自感伤的故事。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答:太宗怕、敬重魏征。那魏征是何许人呢?
二、了解魏征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阳(现在河北省晋县)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少年孤贫,有大志。隋末参加李密义军,后随李密投唐。太宗即位,授以谏议大夫。由于他生性刚直,善于直言诤谏,竭诚以事太宗,因此深得信任。唐太宗数引征入卧内,访以得失。魏征一生先后上书二百多次,大都被采纳。他死后,唐太宗悲痛不已,亲自为他写了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殁,朕亡一镜矣。这足见魏征对太宗的影响。魏征是以善谏著名的,善在何处,谏有何妙,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谏太宗十思疏》。
三、知识链接
  1.文学常识——疏
    疏,是奏议文体的一种,奏议类文章是古代臣属进呈给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包托奏、议、疏、表、对策等。《文章辨体序说》:“七国以前,皆称上书,奏初改书为奏。汉定礼仪,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谢恩;二曰奏,以按劾;三曰表,以陈情;四曰议,以执议。”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有名的“疏”类文章有《论贵粟疏》(晁错)、《谏逐客疏》(李斯)、《论积贮疏》(贾谊)等。
  2.写作背景:
    隋朝在农民起义中覆灭,给唐朝统治者敲响了警钟。唐太宗李世民就曾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朝初年,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积极纳谏。太宗起初听不进魏征直谏,发誓要杀他,后来他悟出这是为了国家长治久安,便越听越爱听。这篇奏疏是魏征贞观十一年写给唐太宗的。当时,经过战争后的修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游玩,劳民伤财,就在魏征呈上此文的当年,太宗先下令修飞仙宫,后来又诏令修建老君庙、宣尼庙。二月巡游洛阳宫,六月巡游明德宫,十月猎于洛阳苑,十一月又巡游怀州,狩于济源,为此民怨沸腾。魏征“频上四疏,以陈得失”(此为第二疏),太宗猛醒,还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他。
四、学法指导
    魏征这篇奏疏,虽然以进言为务,不事雕琢,但写得声情并茂,文质兼美。这种内容充实、形式典的文风,成为后世奏议类文章的典范。学习时,要结合时代背景和魏征的生平深入理解作者论述“居安思危”对当时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性。在理解内容的同时,注意文章骈散结合的文体特点,参照课文注解,理清层次结构、段落大意和论证手法,在此基础上背诵全文。词语方面,除了继续积累文言实词(辨析词义:安、信、求、治、本、简、克等)和文言虚词(辨析用法:以、哉、所、则等)外,还要注意古今词语用法的对比,可以从文中出一些例子进行辨析,如“元首”“得志”“知足”“何必”等。一般来说,文言词语的用法有“字字落实”的倾向,词意较实;而越到后来,就越虚化、抽象。这是一个规律,可以结合下面的跟踪试题认真体会。本课的成语典故也较多,可参照注解中的提示,查其出处,以加深理解,更好地体会它们在文中的表现力。 
五、新课学习
(一)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听课文录音,或者教师泛读,正确识读课文。学生齐读或自由读,根据课文注释,疏通词句,初步感知课文,把握大意。
疏浚(    )    塞(    )源        殷(    )忧      懈怠(    ) 
壅(    )      谗(    )邪        黜(    )恶        谬(    )赏 
积累下列成语: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鲜克有终、垂拱而治、纵情傲物、载舟覆舟、长治久安、竭诚待下
二、结合课下注释,掌握下面文言知识stiefel
1)重要实词:
必浚其泉源(              )          承天景命(        )
虽董之以严刑(            )          能克终者盖寡(              )
将有作(                  )          则思谦冲以自牧(            )
则思慎始而敬终(          )          则思正身以黜恶(            )循环小数教案
简能而任之(              )          人君当神器之重(            )
永保无疆之休(            )          可以尽豫游之乐(            )
盖:①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②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虽:①臣虽下愚,知其不可                  ②虽董之以严刑
诚:①必竭诚以待下                        ②诚能见可欲
下:①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②臣虽下愚,知其不可
  ③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当:①盛夏之时,当风而立                    ②人君当神器之重
  ③安步当dàng车
安:①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                ②燕雀安知鸿之志哉 
    ③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④不念居安思危
    ⑤则思知止以安人
求:①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③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④不求闻达与诸侯
2)古今异义:标出相应词语并解释含义。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3)词类活用:标出词语并点明用方式。
① 名词用作状语:      貌恭而不心服
② 名词作动词:        江海下百川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
③ 形容词用作名词:
人君当神器之重                            居域中之大
惧谗邪邪 择善而从之                      则思正身以黜恶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居安思危
④ 形容词用作动词:
智者尽其谋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塞源而欲流长者                          能克终者盖寡
⑤ 形容词使动用法:
必固其根本                              知止以安人
正身以黜恶                              则思虚心以纳下
宏兹九德
⑥动词用作名词: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 
(4)重要虚词
之:①臣闻求木之长者                       ②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③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以:①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②虽董之以严刑
③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④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⑤则思谦冲以自牧
而:①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③垂拱而治
5)句法
1、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2、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3、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第二课时
(一)整体把握
一、魏征是唐代名臣,他心中治国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答: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二、要实现“垂拱而治”,必须出现什么样的局面?
    答: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三、君王要怎样做才能才能出现这样的局面?
    答: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四、若要简而能任,择善而从,君王就必须怎样?
    答:要“十思”、宏“九德”。

五、十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可以归纳为几戒?
    答:五戒:一戒贪心奢侈,二戒骄傲自满,三戒放纵懈怠,四戒壅蔽谗邪,五戒谬赏滥刑。
六、为什么君王要此十思五戒?
    答:因为治理百姓时,虽然“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百姓也“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人民之力,可“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七、为什么会出现人民“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的情况?
    答:因为“凡百元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而“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八、为什么君王会出现这种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
    答:就君王的身份而言,“承天景命”,自以为自承天命,而有恃无恐,“莫不殷忧而道着,功成而德衰”。就普通人性而言,“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一般人,能做到善始善终的不多,此人之常情。 动力风
九、作者反复提醒君王的目的是什么?
    答:为人君者“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从而“积其德义”,因为“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要“永保无疆之休”达到国家长治久安的目的就必须如此。如果“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十、作者为了将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在行文上有此什么特点?
  答:言词恳切而情感真挚,处处为对方的江山着想;运用比喻而深入浅出,时时把握对方心理;骈散结合而句式整齐,既有语势又简明扼要。本文以“思”为线索,将所要论述的问题联缀成文,文理清晰,结构缜密。并运用比喻、排比和对仗的修辞手法,说理透彻,音韵铿锵,气势充沛,是一篇很好的论说文。
十一、魏征此时为何向唐太宗上奏本文?
  答:唐太宗即位初期,因隋鉴不远,故能励精图治。随着功业日隆,生活渐加奢靡,“喜闻顺旨之说”,“不悦逆耳之言”。魏征以此为忧,多次上疏切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全文围绕“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规劝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俭,不轻用民力。这些主张虽以巩固李唐王朝为出发点,但客观上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利于初唐的强盛。
(二)分段赏
1.第1段
请一名学生口头分析本段内容,教师引导补充。
教师小结:第1段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为人君者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文章开篇连用两上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来正面论证“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道理。接着,紧承上文,用一个排比句从反面申述不居安思危的危害。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点明为人君者地位的崇高和责任的重大。而需完成治国的重任,则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历代统治者创业后守成的历史经验。贞观十一年正是唐太宗执政后的鼎盛时期,魏征提出这一点,是很有眼光的。
2.第2段:
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城,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揭示了历代创业的君主难于守成的普遍规律。这是因为创业之难虽平庸之辈亦知其所以然,而守成之难即使是圣明之君也往往有所忽视。魏征尖锐指出“取之易而守之难乎”的问题,接着分析了创业与守成易难的道理。文章从难易这一观点上立意,诤言规谏守成之君,切莫得志纵情,傲物结怨,以失掉人心。“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引经据典,苦口婆心,将君和民的关系比作水与舟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
3.第3段
第3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本段是全文重点,“十思”即十条建议。可以概括为“五戒”:“见可欲”、“将有作”指见到能引起自己喜爱的东西。就想到用知足来警戒自己,将要大兴土木时,就想到适可而止,这是戒奢侈;“念高危”、“惧满溢”两条指考虑到身居高位,就要时时想到谦虚谨慎的修养自己的品德,惧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胸襟宽广像能容纳滔滔江水的大海,这是戒骄傲;“乐盘游”、“忧懈怠”指外出游猎要网开一面,适度而行,担心做事懈怠,就要时时想着善始善终,这是戒放纵;“虑壅蔽”、“惧谗邪”指虚心容纳下边的意见,严格要求自己而疏远斥退那些坏人,这是戒小人;“思所加”、“罚所及”指不要因个人的情绪变化而谬加奖赏或滥施刑罚,这是戒赏罚不公。
总结“十思”,发扬“九德”,选拔人才,文武并用,则人君就不必劳神苦思,而可垂拱而治了。
(三)、指导学生讨论“十思”的现实意义
唐太宗曾说:“朕每临朝未尝不三思,恐为民害。”他常以隋代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制利欲,分明赏罚,善于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社会日渐。在此情况下,唐太宗渐渐放松了警惕,大兴土木,多次巡游、打猎。魏征以政治家特有眼光发现了唐太宗“忘本”和“忘危”的根本问题,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十思”,不仅在当时,就是在现在也有借鉴意义。
(四)写作特点。
1.论证方法
(1)正反对比论证。
对同一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剖析,使说理更加透彻。例如第1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疏源的重要性,又从反面论证不这样做的危害。
(2)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是议论文一种常见的论证方法,文章开篇三句,一二句先设喻,第三句担揭示正意。
(五)拓展练习
  阅读下面两段短文,完成题: 
  房玄龄与高士廉偕行,遇少府少监窦德素,问之曰:“北门近来有何营造?”德素以闻太宗①。太宗谓玄龄、士廉曰:“卿但知南衙事,我北门小小营造,何妨卿事?”玄龄等拜谢。魏徵进曰:“臣不解陛下责,亦不解玄龄等谢②。既任大臣,即陛下股肱耳目,有所营造,何容不知。责其访问官司,臣所不解。陛下所为若是,当助陛下成之;所为若非,当奏罢之。此乃事君之道。玄龄等问既无罪,而陛下责之,玄龄等不识所守,臣实不喻。”太宗深纳之。(《大唐新语》)
    太宗尝止一树下,曰:“此嘉树。”宇文士及从而美之不容口。太宗正谓之曰:“魏徵尝劝我远佞人,我不悟佞人为谁矣,意常疑汝而未明也,今乃果然。”士及叩头谢曰:“南衙臣,面折廷诤,陛下常不举首③。今臣幸在左右,若不少顺从,陛下虽贵为天子,复何聊乎?” (《大唐新语》)
翻译划线的句子: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①窦德素把房玄龄等询问之事告诉了唐太宗。
        ②我不理解陛下为什么责备他们,也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要谢罪。
        ③朝庭臣常常当面和您驳斥争论,您常常左右为难不能如意。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20:35:0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67506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文章   陛下   论证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