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教案(精)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单元导读】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古往今来,众多仁人志士自觉承担匡世济民的责任,积极建言献策,勇于变法图强。他们忧国忧民,心怀天下,坚守道义,敢于担当,令后人崇敬,敬仰。
本单元作品文体多样,有直言进谏、警示君主的奏疏,有据理辩争、剖白心迹的书信,有立足现实、评说盛衰的辞赋,有借古讽今、以史为鉴的史论。这些作品思路缜密,表达技巧高超,可以激发我们关注现实,深入思考。
本单元学习,围绕“倾听理性的声音”这一核心的任务展开。要注意领会作者观点及其现实针对性,把握其解决现实问题的理性思维方式,鉴赏文章的说理艺术,学会在辩证分析与合理推理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判断,养成大胆质疑、缜密推断的批判性思维习惯。
【文本解读】
独享体罚之秘密
魏征是一位以敢谏善谏著称的政治家,《谏太宗十思疏》是唐太宗贞观十一年魏征的奏章,劝谏皇帝居安思危、善始虑终。文章行文简洁,说理严谨,理足气盛。诵读课文,把握其主要观点,体会作者对国家大事的担当精神,领略文章骈散结合的行文特点,学习其思虑周详的说理艺术。
【素养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知识。
2.了解作者魏征和“疏”的文章体裁特点。
3.把握各段内容及文章主旨,学习本文的论证思路及论证方法。
4.赏析魏征高潮的劝谏艺术,领会魏征忠心耿耿、敢于直谏的精神品格。
【教学重难点】
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及技巧,领会魏征的精神品格。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唐初“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令世人瞩目。
演绎这一盛世的重要人物有两位:一个有着敢讲的嘴巴,一个有着善听的耳朵;一个是犯颜直谏的良臣,一个是虚怀若谷的明君。君臣之间披肝沥胆,他们便是魏徵与李世民。让我们凭借《谏太宗十思疏》走进“诤臣”魏徵的情感世界。
一、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今属河北)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以直言敢谏著称。
曾主持《隋书》《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晋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于其手。唐贞观十一年(637)上《谏太宗十思疏》,十三年上《十渐不克终疏》。《旧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都著录《魏征集》 20卷,已散佚。
2.了解文体知识——疏
“疏”通称“奏疏”。疏,原本是“疏通”的意思。后来作为一种公文形式,成了古代官员向帝王进言,以便
使下情上达的进谏奏文。疏,也就演变为“疏通事理,分条陈述”的意思。它起源于汉代,后世人们以“奏疏”作为这类进言类文体的通称。疏的用途较广,论谏、陈乞、待罪、推荐、辞官等都可以用“疏”。如贾谊的《论积贮疏》、晁错的《论贵粟疏》等。
3.相关背景
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亲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颇有作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在贞观初年,他借鉴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贞观十一年(637)的三月到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谏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第二疏,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唐太宗看了猛然警醒,写了《答魏征手诏》,表示从谏改过。这篇文章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贞观十三年,魏征又上《十渐不克终疏》,直指太宗十个方面行为不如初期谨慎,被太宗书于屏风之上。
4.解题
①谏,旧时称规劝君主或尊长,使改正错误;
②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③十思,是本文主要内容,即十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④疏,奏疏,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
二、初读感悟
(一)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长(zhǎng)浚(jùn)壅(yōng)黜(chù)
三、文本研究
【思考1】研读第一自然段
活动一:解释词语,疏通文意
臣闻求木.(树木)之长.(生长,这里指长得好)者,必固.(使……稳固)其根本
..(树
根);欲流之远者,必浚.(疏通水道)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德行和道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治理得好,安
定),臣虽下愚
..(极愚昧无知的人,谦辞),知其不可,而况
..(明智的
..(何况)于明哲
人,这里指唐太宗)乎!人君当.(主持,掌握)神器
..
..(指帝位)之重,居.(处于)域中
(天地间)之大,将崇.(推崇)极天
..(无止境)之休.(喜
..(皇权)之峻.(高峻),永保无疆
庆,福禄)。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敦厚),情.(性情)不胜.(克服)其欲,斯.(这)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活动二:探究文本
1.第一段开头作者为什么要从“固其根本”和“浚其泉源”说起?
明确作者以“固其根本”和“浚其泉源”设喻,形象地引出自己的观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2.魏征所说的德义具体是指什么,从第一段中出相关的内容
明确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思考2】研读第二自然段
活动一:解释词语,疏通文意
凡百
唱游课..(治理成效..(所有的)元首
..(帝王),承天景.(大)命,莫不殷.(深)忧而道著
显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
..(开头做得好)者实繁.(多),能克.(能够)终者盖.(表示推断)寡.(少)。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
在殷忧,必竭诚
..(看不起别人)。
..(竭尽诚心)以待下.(臣民);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
..(路人)。虽董.(督察)之
..(指父母兄弟子女)为行路
以严刑,振.(同“震”,威吓)之以威怒,终苟.(苟且)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戒慎);奔车
..(腐
..(疾驰的马车)朽索
烂的绳索),其.(难道)可忽.(轻视)乎!
活动二:探究文本
1.第二段作者概括了什么历史教训?ecp协议
明确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2.作者认为得天下之君王为何易失人心?
明确在于君王得天下之后“纵情”“傲物”
3.作者进一步说明了君王与民众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明确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思考3】研读第三自然段
活动一:解释词语,疏通文意
君人者,诚.(如果,果真)能见可欲
..(贪图的东西)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建
造,兴建。这里指大兴土木、营建宫殿苑囿一类事情)则思知止以安人
..(安民),
念高危则思谦冲
..(容器中水满而溢出,比喻骄傲自满..(谦虚)而自牧.(养),惧满溢
而听不进不同意见)则思江海下.(居于……之下)百川,乐盘游
..(游乐,这里指田猎)
则思三驱
..(田猎时设网三面,留一面不设,指田猎有度,不过分捕杀)以为度,忧
懈怠则思慎始而敬.(慎)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以
..(采纳臣下的意见),想谗邪
谗言陷害别人的邪恶之人)则思正身以黜恶
..(斥退奸恶小人。黜,排斥),恩所加
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滥用刑罚)。总此..(不恰当地奖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十思,弘.(光大)兹.(这)九德,简.(选拔)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
勇者竭其力,仁者播.(施布)其惠,信者
..(争
..(诚信的人)效.(献出)其忠。文武争驰
着做好自己的事情),在君无事
..(出游,游乐。
..(没有多少烦扰的事),可以尽豫游
帝王秋天出巡称“豫”,春天出巡为“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垂衣拱手,指不亲自处理政务),不言而化.[(百姓)得到教化]。何必劳神苦思,
代下
..(代替臣下)司职
才智中南
..(无为而..(管理职事),役.(劳损)聪明之耳目,亏.(违背)无为
治)之大道
..(最高的治世原则)哉!
活动二:探究文本
装备指挥技术学院
1.作者在提出“十思”的具体内容时,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多用对偶的整句,两两对应,琅琅上口,音韵和谐。
2.“十思”各是从哪些角度提出的?
明确从五个角度提出了“十思”的具体内容: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思知足,戒贪欲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思谦虚,戒骄傲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思节制,戒放纵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思纳言,戒闭塞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思公正,戒主观
3.魏征为什么首先劝诫太宗“思知足,戒贪欲”呢?
明确因为奢侈就会多贪欲,而贪欲会使人忘乎所以,而引发一连串的问题——骄躁、放纵、被蒙蔽、主观。
4.君王按“十思”去做会有怎样的结果?
明确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5.文章最后“总此十思,……大道哉!”可以删去吗?它在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明确不能删去。因为它不仅是对“十思”的总结,而且是魏征向唐太宗巧妙地描绘出的“十思”后的美好境界:“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皇上“鸣琴垂拱”,也用不着“劳神苦思,代下司职”了。这样的境界当然是每一个皇帝都神往的,所以唐太宗也就较容易接受魏征的劝谏了。
古典主义时期
【思考4】整体把握思路及内容
1.在本文中,作者进谏的思路是怎样的?
明确魏征以“能犯颜直谏”著称,而本文又意在劝谏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为达到此目的,作者反复申述论说。先以比喻推理出之,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深入浅出;继以历史经验证之,说明德义的有无关乎人心的向背和政权的安危,振聋发聩;再以具体做法结之,指明实现理想政治的正确途径,语重心长。全文思路严谨,论证有力,令人信服。
2.作者为什么不开宗明义地直接提出论点,而要从设喻入手呢?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4:28:0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67506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作者   文章   现实   疏通   思路   理性   把握   知足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