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荀子》中介词“於”的语义语法功能

简论《荀子》中介词“於”的语义语法功能
《荀子》一书是战国时期的一部重要著作,它所使用的语言映射了战国后期汉语的应用情况。在《荀子》中,介词“於”是一个典型的代表,本文主要考察“於”这个多功能介词的语义语法功能,希望对战国后期介词的研究有所帮助。
标签:《荀子》 “於” 语义语法功能
介词是汉语语法词类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的类别。在意义上,它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虚词,没有实在的词汇意义,只有语法意义,在句法功能上主要起介引功能,介引体词性词语等谓语动词。
汉语介词研究是汉语语法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荀子》一书是战国时期的一部重要著作,它所使用的语言映射了战国后期的语言使用情况。《荀子》中“於”字共出现了558次,全部都是介词用法,主要是引进处所、时间、对象、目的等。由“於”组成的介词词组不仅可以用在所修饰谓词性词语之后,而且还可用在谓词性词语之前,用在谓词性词语前的情况已经占了不小的比例。这种新位置的出现,必然会引起成分间语义关系变化。下面我们将按照“於”字在句中位置的不同分别进行考察,以便总结出其语义语法功能的差异。
一、“於”用在谓词性词语之前的用法及意义
(一)引介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
1.谓语中心语说明主语和与事的关系,例如:
(1)平原君之於赵可谓辅矣。(臣道)
2.引介动作行为的与事。“於”可译为“对”“对于”。例如:
(2)君於大夫三问其疾三临其丧。(大略)
这里,“於”所引介的对象,因为受到表意的制约,都不可以移到谓语中心语后面。如果把“於”所引介的对象放到谓语动词之后,就会致使语义表达不明确。
(二)引介谓语所叙述的事件存在的范围。“於”可理解为“在”。例如:
(3)於天下不见谓修。(王霸)
(三)引介原因。
(4)故君人劳於索之,而休於使之。(王霸)
二、“於”用在谓词性词语之后的用法及意义
(一)引介对象。共366例。引介对象就是把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对象介绍给谓语,这是“於”增加的一个功能,其位置可前可后,比较灵活。
1.引介对象范围的起止点。例如:
(5)起於上所以道於下,政令是也。(非相)
2.引介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於”一般不译。
(6)子贡问於孔子曰:“赐为人下而未知也。”(尧问)
(7)成汤监於下界,故主其心而甚治之.(解蔽)
3.引介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对象,表明对象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於”可译为“对於”或“对”。例如:
(8)农精於田而不可以为田师。(仲尼)
(9)彼嗅之而无嗛於鼻;尝之而甘於口;食之而安於体。(劝学)
4.引介动作的主动者。“於”可译为“被”,表示一种被动关系。如:
(10)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於人,是荣辱之大分也。(荣辱)
(11)闵王毁於五国,桓公劫於鲁庄,无它故焉,非其道而之以王也。(王制)
(12)是以不诱於五国,不恐於诽,率道而行,端然正己,不为物倾侧,夫是谓君子。(非十二子)财税201215号
5.引介比较的对象。“於”可译为“比”。如:
(13)故与人善言,暖於布帛;伤人以言,深於茅戟。(荣辱)
(14)辨莫大於分,分莫大於礼,礼莫大於圣王(非相)
(15)言己之光美,拟于舜禹,参于天地,非夸诞也。(不苟)
在引介比较的对象中,有一种特殊现象,“於”被用来比较异同,谓语动词多为“同”“异”“殊”。“於”则可译为“与”。共8例。如:
(16)其衣冠行为已同於世俗矣。(儒效)
(17)荡荡乎其有以殊於世也。(不苟)
(二)引介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处所。共70例
1.引介动作行为起始或发生的处所。谓语动词多为“起、出、生、取”等,“於”可译为“从”“由”或“在”。如:
(18)故百乐者,生於治国者也;忧患者,生於乱国者也。(王霸)
(19)昔晋公子重耳霸心生於此,越王勾践霸心生於会稽,齐桓公小白霸心生於莒。(宥坐)
(20)有物於此,生於山阜,处於室堂。(赋篇)
2.引介动作行为进行的处所。“於”可译为“在”。
(21)遂选你马而进,朝食於戚,暮宿於百泉,厌旦於牧之野。(儒效)
(22)入其国,观其大夫,出於其门,入於公门,归於其家,无有私事也。(疆国)
轴承油封
(23)君子审后王之道而论於百王之前。(不苟)
3.引介动作行为终止的处所。
(24)至於成王,则安以无诛矣。(仲尼)
(25)孔子南适楚,厄於陈蔡之间。(宥坐)
(26)桀死於鬲山,纣县於赤旆,身不先知,人又莫之谏,此蔽塞之祸也。
(三)引介与动作行为有关的时间。谓语动词是“生、起、蓄积”等,属于次要功能。“於”可译为“在”。例如:爱尔朗分布
(27)故象刑殆非生於治古,并起於乱今也。(正论)。“於”表示动作行为起始的时间。
(28)繁启、蕃长於春夏,蓄积、收藏於秋冬。(天论)。“於”表示动作行为持续的时间。
(29)枼公子高入据楚,诛白公,定楚国,如反手尔,仁义功名善於后世。(非相)“於”表示动作行为持续的时间。
(四)引介原因、结果或目的。共52例。句柄
(30)君虽不安,不能不听,遂以解国之大患,除国之大害,成於尊君安国,谓之辅。(臣道)
(31)推而别之,别则有别,至於无别然后止。(正名)
(五)“於”组成的介词词组
1.介词+代词:於是,共19例。
“於是”只能用在所修饰的谓词性词语之前。
(32)於是者,日与桀同事同行,无害为尧。(王制)
(33)於是焉桀纣居,而盗贼击夺以危上矣。(正论)
(34)性伪合,然后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於是就也。(礼论)
前两例表示动作行为发生或进行的时间,可以理解为“从此”“在这时”“当时”等,后一例表示动作行为发生或进行的处所和条件,可以理解为“在这里”“在这件事上”“在这种情况下”。
“於是”在《荀子》中共有19例。其中有5例用作连词,从“於是”作连词与作介词的数量比上可以看出,“於是”在《荀子》中还处于介宾组合向复合虚词的发展阶段。
2.代词+介词:是於,仅2例。
(35)使天下生民之属,皆知己之所愿欲之举在是于也,故其赏行(富国)
“在是於”犹言“在於是”,代词“是”置于介词“於”之前,表示“在这里”。
3.动词+介词:在於,至於。
1)在於:表示“取决于”的意思,共7例。
(36)故治乱在於心之所可,亡於情之所欲。(正名)
(37)凡在於军,将帅末事也。(议兵)
英国清教(38)彼持国者,必不可以独也;然则强固荣辱在於取相矣。(王霸)
2)至於:共16例。
(39)暗君者,必将急逐乐而缓治国,故忧患不可胜校也,必至于身死国亡然后止也,岂不哀哉!(王霸)
(40)观国之治乱臧否,至於疆易而端已见矣。(富国)
(41)君臣上下,贵贱长幼,至於庶人,莫不为义,则天下孰不欲合义矣?(强国)
动词“至”后面带上“於”组成的介词词组,表示的意义已不限于施事通过“至”达到“於”所引进的处所之上,而是由处所进一步扩展为范围、程度、时间。
《荀子》中,“于”仍然在运用,比如“君臣上下,贵贱长幼,至于庶人,莫不以是为隆重” (《王霸》),但我们看到,上例《强国》中运用的是“至於庶人”,前者用“于”,后者用“於”,这种现象说明在战国末期,“於”“于”这两个古今字还处于交替时期,仍存在混用的
现象。《荀子》中“于”出现19例,有9例引自《诗经》,其余10例用于引进处所和对象,并且都出现在谓语之后。王力先生说:“于”和“於”是骈词,“於”字后起,除了继承“于”的原始意义外,它还兼有后起的一些用法,而这些后起的意义就不用“于”来表示。《荀子》中,“於”共出现了558例,从“於”和“于”的比差中我们可以推断,早在战国晚期“於”已经基本取代了“于”,这与战国末期“於”字逐渐占了优势的结论是一致的。
参考文献:
[1]郭锡良.介词“于”的起源和发展[J].中国语文,1997,(2).
[2]黄 珊.《荀子》虚词研究[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
开天辟地背单词[3]何乐士.古代汉语虚词解释[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
[4]杨伯峻,何乐士.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2.
(孙淑营,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7:02:2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67126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行为   动作   介词   对象   引介   语法   功能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