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目诊的基本原理及方法

海林市第一中学
中医目诊的基本原理及方法
彭清华;彭俊;谭涵宇;戴宗顺;陈柯竹
【摘 要】目诊是通过观察眼睛各部位的神、、形、态变化诊断疾病的一种方法,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目诊的理论依据是目为五脏六腑的缩影,目与脏腑经络密切相关;眼分五轮八廓,分属于脏腑;及现代生物全息理论的进一步支撑.中医目诊研究的主要方法包括传统中医的望、问、切诊和在此基础上发展的分区望诊法、虹膜诊断法、及眼底图像分析法等借助现代诊断设备的方法.
【期刊名称】《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5(035)010
【总页数】5页(P1-5)
【关键词】中医;目诊;诊断原理;诊察方法
【作 者】彭清华;彭俊;谭涵宇;戴宗顺;陈柯竹
【作者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长沙410208;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长沙410208;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长沙410208;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长沙410208;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长沙410208
【正文语种】中 文
网上大学【中图分类】R246.82
彭清华,彭 俊,谭涵宇,戴宗顺,陈柯竹
(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长沙410208)
目诊是通过观察眼睛各部位的神、、形、态变化来诊断疾病的一种方法,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诊具有悠久的历史,因其简单易行、诊断明确而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并经不断的经验积累而发展。目前,目诊已应用到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乙型肝炎、肝癌、子宫肌瘤、大肠癌、糖尿病、高血压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疾病的诊断中,丰富和发展了中医诊断疾病的方法。
1.1目是五脏六腑的缩影
麻绳男
“五脏六腑,目为之候”(《灵枢·五癃津液别》),由于目与五脏六腑密切相关,因此脏腑发生病理变化时皆可反映于目。脏腑之中,目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如《素问·金匮真言论》曰:“肝开窍于目。”《灵枢·脉度》曰:“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矣。”《素问·五脏生成》曰:“肝受血而能视”等,皆说明目与肝至为关联。目还与心相关。《素问·解精微论》曰:“心者,五脏之专精也,目者其窍也。”《素问·五脏生成》曰:“诸血者,皆属于心;”“心之合脉也”,“诸脉者皆属于目”。因眼之所以能视,除受心血营养之外,还受心神的支配,故《灵枢·大惑论》曰:“目者心之使也,心者神之舍也。”等,皆可说明目与心的密切关系。目与脾、肺、肾也同样相关。脾为后天之本,《兰室秘藏》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禀受于脾,上贯于目。”“脾虚则五脏之精气皆失所司,不能归明于目矣。”肺主气,肺气充旺,脏腑精气上注于目而眼目精明,如肺气不足,精气不能上输则视物昏矇,故《灵枢·决气》曰:“气脱者,目不明。”肾主藏精,肾精生髓,目系通于脑,脑为髓海。故肾精充足,髓海充盈,而目能受养而目光敏锐;肾精亏虚,则目失滋养而视物昏暗。目与胆、胃、小肠、大肠、三焦、膀胱六腑亦关系密切,六腑为人体转运出入的器官,能将消化吸收的精微物质传送于目,使目得以濡养。
由于目与五脏六腑的关系密切,《灵枢·大惑论》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
蹦床网面
精。”“目者,五藏六腑之精也,营卫魂魄之所常营也,神气之所生也。”故诊察目窍,可以了解脏腑功能的盛衰与否。
1.2 眼分五轮八廓,分属于脏腑
《灵枢·大惑论》云:“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后世据此将眼分为五轮,分属五脏。可见,眼目是脏腑之外镜,目最能反映脏腑之虚实。实践中,根据五轮配属五脏的关系,观察目部五轮的改变,可判断全身各相应脏器的生理病理变化,及早了解全身疾患的信息。正如《审视瑶函》所说:“夫目之有轮,各应乎脏,脏有所病,必现于轮。如肝有病则发于风轮,心有病则发于血轮,肾有病则发于水轮,脾有病则发于肉轮。”
在八廓方面,虽然历代眼科著作对八廓的定位不尽相同,现认为主要分属于六腑及心包、命门。其中水廓为瞳人,配属膀胱,又名津液廓;风廓为黑珠,配属胆,又名养化廓;天廓为白珠,配属大肠,又名传导廓;地廓为上下胞睑,配属胃,又名水谷廓;火廓为内眦,配属小肠,又名抱阳廓;雷廓为内眦,配属命门,又名关泉廓;泽廓为外眦,配属三
焦,又名清净廓;山廓为外眦,配属包络,又名会阴廓。故八廓亦是脏腑在眼之外应,诊察八廓,即可诊断其相应脏腑的病变。
1.3眼与经络的联系最为密切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灵枢·口问》曰:“目者,宗脉之所聚也。”皆说明眼目与经络直接关联,并以此和脏腑相沟通。十二经脉大都直接或间接地与眼发生联系。故诊察眼目,可测知上述经络及其相应脏腑的病变情况。大量临床实践表明,脏腑失调,气血不利,首先使远端的经络受累,初病最先入络,目络属孙络,孙络是最早的疾病信息载体。脏腑有病不一定在全身显露,却能最先反映于眼络,故在眼部可以最早获得疾病的早期信息。
1.4现代生物全息理论的进一步支撑
生物全息律认为生物体相对独立的部分包含了整个生物体的病理、生理、生化、遗传、形态等全面的生物学信息,生物体的任一相对独立部分的每一位点相对于这一部分的其他位点,在病理、生理、生化、遗传、形态等方面的生物学特性上都和其在整体上所相关的部
位相似程度较大。相对独立的部分上各相关点的分布规律与各相关部位在整体上的分布规律相同,即局部可以反映整体。
2.1 传统诊察方法
2.1.1 传统中医的望、问、切诊 传统中医的望诊,包括望眼神、望眼各部(如胞睑、两眦、白睛、黑睛、瞳神、黄仁、晶珠及眼珠整体情况)的颜和形态、眼部分泌物的多少和颜。眼部的问诊主要是问眼部感觉最痛苦的主要症状或最明显的体征及其性质、持续时间与部位,如视觉、眼痛、眼痒、目涩、羞明、眼眵、眼泪等。眼部的切诊主要是触诊,如触按胞睑有无肿块、硬结及压痛,肿块的软硬及是否与皮肤粘连;胞睑、眶内生脓肿可借触诊判断脓成与否;用两手食指触按眼珠的软硬以估计眼压情况;如眼眶外伤,注意触摸眶骨有无骨折、皮下有无气肿等。如眼珠突出,应触查眶压是否增高,眶内有无肿块,肿块的部位、质地、大小和边界是否清楚,表面是否光滑以及有无弹性等;按压内眦睛明穴处,注意有无脓液或黏液从泪窍溢出。
近几十年来的中医临床研究发现:痔疮、蛔虫病、疟疾、外伤、肝炎、肝硬化、糖尿病、高血压病、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月经病、带下病、子宫肌瘤、甲亢、缺铁性贫血、腰
椎间盘突出症、肝癌、大肠癌等许多疾病在眼部均有体征出现,如痔征、蛔虫斑、疟斑、报伤点、肝征、糖尿病眼征、高血压病眼征等,这些都是在望诊基础上的发展[1-4]。
江海互动论坛2.1.2分区望诊法 除了上述白睛可以出现痔征、蛔虫斑、疟斑、报伤点等之外,还有人在中医五轮八廓学说的启发下,将眼按经络或脏腑进行分区,观察各分区内血管、颜等的改变,根据各区所属脏腑的不同来诊断疾病,主要是诊断全身疾病。如彭静山将眼球划成八个经区来诊断全身疾病,此诊法目前主要用于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生殖泌尿系统中的大多数疾病,以及胃病、胆囊炎、胆道蛔虫、肝炎、消化不良、肛门疾病、腰腿疼痛、头面五官疾患等,并在该诊法的基础上发展成了眼针,通过针刺眼八区十三穴,全身各相应脏腑的疾病[5-6]。
lob
美籍华人郑德良等对望眼诊病研究30余年,绘制了一张东方模式的眼诊图(望眼诊病彩图),认为眼睛是全身的一个信息胚,将眼分为心脏区、大肠区、气管及肺区、肝胆区、肾脏区等14个区域,通过观察各区的变化以诊断全身疾病。如观察心脏区(心包络)的半月皱襞及附近的充血状态,能反应整体血流灌注(体循环)的强弱、积瘀的状况及其对整体健康状况的影响;观察大肠区的血管充血状态及线状变化、素及浸润状况,可判断大
肠(结肠及直肠)的排便功能及有关病变;观察气管及肺区的双侧巩结膜层的素、絮状脂肪积聚状况,可检查呼吸系统的健康及疾患;观察肝胆区的素、窟隆及角膜缘的素环,可揭示肝胆及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及造血功能的状况;观察肾脏区瞳孔的大小、形状变化、瞳孔位置移动及瞳孔内的素,可透视整体代谢、内分泌、生殖系统功能、脊椎、骨质变化及其对整体健康的影响;观察脾胃区下睑结膜覆盖的巩结膜表层素浸润及毛细血管的异常充血形态,可检查胃及十二指肠区的食物运化状况及有关病变;观察小肠区位置与血管充血状况,可反应胃及十二指肠以下的空肠和回肠的吸收和消化功能;观察膀胱区血管与形态变化,对了解水液代谢及其器官变化十分重要;观察前列腺区素、血管形态的变化,可以反应前列腺、阴囊、睾丸、输精管、尿道等泌尿生殖系统疾患;观察子宫及附件区的变化可了解女性内生殖器官如子宫、输卵管、卵巢的疾患;观察心(血)脏循环系统区的血管(包括心脏、动脉、静脉及毛细血管)及充血状态、素变化、瘀血积聚状态,可探知心脏小循环的血管变化和中医所称“神志”的变化;脑区位于心之上方,是观察大脑神经状态的最主要窗口,该区常与下方的心脏区共同对人的整体精神状态产生影响;观察肩胛区在上睑覆盖的巩结膜区的血管分布及瘀血形成的特殊状态,可诊断肩胛、颈椎及项背的病变;观察位于内眦上方的大脑分解区的血管形态及巩结膜层充血瘀积的大小,可反应大脑表层血管及神经系统活动状态,如神经性头痛(偏头痛)等[7-8]。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03:11:2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66934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脏腑   观察   变化   诊断   疾病   配属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