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单元检测统编人教版2019高中历史...

第5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1.传教士郎怀仁等上书拿破仑三世:“现在我们能够自由地深入久闭的中国内地,在那里可以讲道、设堂、建设慈善机构。取得这个自由应当归功于陛下的大力保护,归功于北京的密切注视条约执行的公使。”据此判断,该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2.对于战争,有人称为中英战争,有人称为通商战争,也有人称为夷匪犯境。其中,晚清士大夫多称之为(  )
A.中英战争    B.战争
C.通商战争    D.夷匪犯境
3.曾国藩指出:“咸丰九年(1859年),洋人来换和约,僧忠亲王诱而击沉其船,天下称快;十年,夷人复至……京师不守,几丧天下。”这次“换约”事件(  )
A.使列强侵华逐步深入中国内地
B.推动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adizero crazy light
C.导致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工具
D.促使清政府允许外企合法化
4.有学者说,作为清政府对外交往体制的“广州体制”,其内容至少包括这几个方面:一口通商;“公行”垄断贸易;拒绝与外人平等交往;限制外人自由。这一体制被打破始于(  )
A.乾隆年间    B.道光年间
C.咸丰年间    D.同治年间
5.电影《十二生肖》讲述了男主人公四处寻圆明园十二生肖中失散的最后四个兽首的故事。这些精美的艺术珍品流失海外是在(  )
A.战争时期   
B.第二次战争时期
C.甲午中日战争时期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
6.曾国藩指出:“咸丰九年,洋人来换和约,僧忠亲王诱而击沉其船,天下称快;十年,夷人复至”,“京师不守,几丧天下”。这次“换约”事件(  )
A.使列强侵华逐步深入中国内地   
B.推动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C.导致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工具   
D.促使清政府允许外企合法化
7.据1895年5月15日《申报》记载,台湾军民表示要“与倭人决一死战,不愿将全台归与倭人,众志成城,有死无二”。他们的行动(  )
A.顺应了时代主题    B.引发收回利权运动
C.保卫了国家统一    D.加速民主革命进程
8.“他一方面为政治制度的近代化奔走呼号,另一方面又小心翼翼地转向传统观念求助。他以资本主义近代化为目标,力图冲破封建体制,但又难以摆脱封建羁绊。”文中描述的“他”属于中国近代的(  )
A.地主阶级抵抗派    B.地主阶级洋务派
C.资产阶级维新派    D.资产阶级革命派
j.d.塞林格
9.清代文献记载:“中土居大地之中,瀛海四环,其缘边滨海而居者,是谓之裔,海外诸国亦谓之裔。裔之为言边也。”此记载说明 (  )
A.中国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B.英国侵略加深了中英间的矛盾
宝黛体
C.国人对世界缺乏足够认识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D.地缘使得中西方之间交流中断
10.1899年,美国政府提出了如下对华政策:各国要维护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对任何条约、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加干涉;各国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对他国船只、货物运费等不得征收高于本国的费用。该政策有助于(  )
A.实现各国利益均衡    B.维护中国主权完整
C.平息列强在华矛盾    D.扩大美国在华利益
11.《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凡二十五家中所有婚娶弥月喜事俱用国库,但有限式,不得多用一钱。如一家有婚娶弥月事给钱一千,谷一百斤,通天下皆一式。”这一规定(  )。
A.满足了农民得到土地愿望
B.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
C.体现了农民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
淮南市公安局局长
D.首次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
12.江南机器制造局成立后,曾长期面临经费困难。1905年,将其中机器制造局和江南船坞分为两个企业,后者实行商务化经营,自负盈亏,结果营业额、盈余大幅增长。这反映出(  )。
新课程理论A.洋务企业缺乏竞争实力    B.洋务运动收效甚微
C.经营体制影响企业发展    D.民族工业走出困境
13.维新变法运动期间,有思想家主张:“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废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该思想家是(  )。
A.林则徐   B.魏源   C.李鸿章   D.梁启超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34年,清廷官员至英国使臣律落卑广州住处商谈贸易问题,双方在各自应处的座位、方向、次序等问题上产生了严重分歧。中方要求将自己的座位安排在会见大厅的北面(上席),英方则坚持将自己的座位置于大厅北面主席的突出位置。两者争执不下,商谈未能进行。
材料二 1901年,虽经李鸿章讨价还价,清王朝仍被迫接受西方外交使团的礼仪要求,将外国使臣觐见清帝的礼仪说帖,作为《辛丑条约》的附件十九。其中规定:外国使臣递交国书时,清帝须派高于王公规格的轿子往来使馆迎送,同时派军队保护;清帝款宴各国使臣应在皇宫大殿内举行,并躬亲入座。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开玺《隔膜、
冲突与趋同——清代外交礼仪之争透析》
(1)材料一中,中英双方争执的内容是什么?反映了清廷官员怎样的心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使臣所持态度的国内背景。
(2)材料二反映了中国处于怎样的外交地位?试从国际背景分析其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从近代中国外交礼仪的变化中得出的认识。
1.答案:B  《南京条约》签订后,外国人并不能“自由地深入久闭的中国内地”,故A项错误;拿破仑三世于1870年被俘并下台,据此可排除C、D两项;《北京条约》承认《天津条
约》继续有效,而《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外国人可自由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故B项正确。
2.答案:D  晚清士大夫受贵华贱夷思想影响,最有可能用夷匪犯境称呼战争,故D项正确。
3.答案:A  1858年,清政府被迫分别与英、法两国签订《天津条约》。次年,英、法拒绝按照清政府指定路线进京换约,进攻大沽炮台,遭到清军反击,英军损失很大。大沽战后,为了报复中国,英法联军率军舰百余艘、陆军近三万人,于1860年8月占领天津。10月,英法联军抢劫焚毁圆明园后,进入北京城,迫使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通过《天津条约》《北京条约》,英、法获取了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以及内河航行权等大量权益。故选A项。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05:27:2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66862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中国   条约   使臣   列强   北京   体制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