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法战争分析晚清外交思想

商贸教育
从中法战争分析晚清外交思想
王建辉李莹
(沈阳工业大学,辽宁沈阳110870)
摘要:中法战争中清朝政府的对外交涉明确表现出晚清外交的大部分特征。在这场战争中,清朝政府“和戎”的外交目的,以夷制夷”的外交手段以及由宗藩体制向近代国际平等外交的转变,都说明了晚清外交思想的形成和确立。晚清外交思想是中国向近代转型的产物,也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弱国无外交,晚清外交并不能改变中国日益遭到侵略的形势和挽救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
关键词:中法战争;外交思想;以夷制夷;宗藩体制;国际外交;和戎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ki.1672-3198.2021.14.080
1中法战争与对外交涉
17世纪中后期,法国为增强对远东地区的影响力,将侵略势力渗入中国边境。1862年6月,法国强迫越
南阮氏王朝签署第一次《西贡条约》,占领了越南嘉定、定祥和边和三省,将南圻变成了它的殖民地。1874年法国又逼迫越南政府于签署第二次《西贡条约》,否定中越间藩属关系。此后,法国加快侵略越南的步伐,对中国的威胁逐渐增大,清政府对法外交随之展开。
6.4交流反馈不足
慕课虽然通过网络进行授课,但是无法与教师同步沟通,学生只能在观看完慕课内容后,以留言的方式与教师沟通。有人认为慕课更像是阅读理解,而非大学的课堂教育,由于选课人数较多,学习者的留言很快就会被淹没在众多留言中,无法及时与教师及他人进行有效交流与沟通。
7线上线下混合式实践教学模式
如今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是一专多能,甚至是多专多能。《影视特效》这门课程需要学生同时具备艺术审美及严密逻辑,是一门文理兼顾的课程。需要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在应用与实践中将理论知识内化吸收,通过完成的作业来验证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的理论。那么,融合多种教学模式就成了实践课程改革的一种新的思路与尝试。
7.1采用对分课堂进行实践课程改革
将对分课堂应用到影视制作专业的实践课程教学中,把一半课堂时间分给教师讲授,一半分给学生讨
论与实践,学生能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实践。在实施过程中还将不断调整教师教授与学生实践的课堂时间比重,在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与实践的同时,还要把控好课堂教学进度与秩序。学生遇到的问题可以和教师一起探讨,通过教授一实践一提出问题—再实践的全链条运作,在不断提出新的解决思路的同时,能够将理论内化,应用到实践中去,完成影视制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目标。
情迷巴塞罗那7.2运用网络工具—
—慕课复习理论知识
指导学生在课前充分利用新的信息技术慕课作为复习理论知识的主要途径,不仅解决了理论复习占用实践课程授课时间的问题,同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特点和具体情况,按照自己的学习节奏很好1.1保藩固边与派军入越
1881年7月23日,法国议院通过决议,拨款军费250万法郎侵略北圻。此时,身居西欧的任驻英、驻法公使曾纪泽听闻深感到不妙,他在未受到清政府指示的情况下就以个人身份同法国“据理力争”:越南国王既受封于中朝,即为中国之篱屏,倘该国有关系紧要事件,中国岂能置若罔闻?”认为越南是中国的藩属国,中国对其有保护权,并不承认法越之间的条约。清朝最
地完成内化吸收过程,使教师将课堂上更多的时间运用到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实践上。当学生在实
践中出现问题时,教师将问题汇总后加以指导与教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与探索。突出个性化教学,教师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基础理论、实践能力分别给予指导,让每个学生都能不同程度的提高实践能力。
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对分课堂和慕课的特点,对两种教学模式有了比较清晰的认知。在此基础上,融合慕课名师讲解、碎片化学习时间的应用,对分课堂的以学生为中心,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兴趣等特点,将二者有机结合运用到《影视特效》课程教学实践中。引用对分课堂,逐步改善实践课程中理论教授占比较大的现状,就对分课堂中学生实践时间不足等情况加以调整,使对分课堂“本土化”。同时加入慕课元素,为对分课堂的实践教学夯实理论基础。就学生自制力不强等问题进行监督与考察,通过对分课堂+慕课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进一步提高学生探索与创新能力。为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影视制作专业的复合型应用型技术人才提供支撑,也为相关专业的实践课程教学提供了新的方法与思路。
参考文献
科教导刊[]王宏昆.慕课与高校动漫人才培养机制融合研究:J].青年记者, 2018,(32):108-109.
[]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10.
[]索恩,著.陈逸,译.人本主义学派代言人一罗杰斯:M].上海: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3.
[4]刘明花.对分课堂在艺术类课程中的教学实践研究——以《彩
构成》为例.河西学院学报:J].2019,10)=13-116.
[]Pappano L.The Year of MOOC[N].New York Times,2012-11­02(3).
作者简介:王建辉(1972—),男,陕西咸阳人,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文化思想史、马克思主义理论等方面的研究。4160|_现代商贸工业2021年第14期
现代商贸工业
高统治者也看到法国侵略中国的野心,1881年12月6日,慈禧太后发布上谕称:''法人谋占越南北境,并欲由红江通商云南,计殊叵测,该国(指越南)积弱已久,若任其侵削,则滇、粤藩篱尽为他族逼处,后患不可胜言”。下诏命李鸿章、左宗棠等商议;同时命曾纪泽继续与法外部辩论。清廷内部出现了“和《“战”两派分歧。
然而,随着1882年3月法国海军上校李威利进攻北圻的军事侵略升级,1882年7月清政府派遣道员沈寿榕统率滇军出马白关,在越南宣光省安平府扎营;同时调遣云南布政使唐炯赴保胜,部署关外军队。9月22日,慈禧又颁发上谕,命刘长佑、岑毓英等饬令唐炯审度机宜、妥善办理,所有在防各将领一律听候唐炯调遣,与广西派出各军互为应援,并设法笼络刘永福军,预杜外人窥伺《,正式派兵进驻越
南境内。
1.2援越抗法与寻求和谈
1883年8月,越南的都城顺化被法军攻陷,被迫同法国签订了《顺化条约》,致使越南完全处于法国的控制下。12月13日,法军对山西发起攻击,中国驻守山西的黑旗军以及七个营正规的桂军、滇军被迫实施反抗。法军依靠其先进的武器装备优势,于16日占领山西。1884年2月,法军又攻陷北宁。
清军在山西、北宁的溃败,激起朝野上下的不满,主战派官员要求与法军决战。1884年3月慈禧下旨,追究广西巡抚徐延旭株守谅山、云南巡抚唐炯临阵退兵,导致北宁和山西失陷的责任,将他们革职查办,重新部署边疆防御。4月8日又下懿旨以军机处为中法战争期间负责军事的最高指挥机构,对清军在前线的惨败应负有直接责任为由,罢黜奕诉、翁同穌等人在军机处、总理衙门的一切职务。同天,慈禧又发布上谕,命奕劻主持总理衙门,任命世铎,额勒和布、阎敬铭等为军机大臣。次日,又下旨提出军机处重要事宜,应与醇亲王奕譞商办,军机处实权落入奕譞手中。清廷在做战争准备的同时,仍继续寻求与法国议和。
烟酒伴侣1884年4月12日,李鸿章与法军将领福禄诺签署《中法天津简明条款《,中国承认法越间已签订的所有条约,双方维持现状。至此战争本该结束,但因法军不等清军撤出便急于接管北圻,致使双方发生军事冲突,即1884年6月的北黎冲突。法国趁机清政府,要求清军立即从北圻撤兵、赔款25000万
法郎并以“获取担保《为名提出占据中国的一个沿海港口征收该地关税,遭清政府拒绝。8月16日,法国议会通过追加3800万法郎的侵华经费,授权茹费里政府“以任何方式”使中国屈服。清政府认为北黎冲突是误会,希望通过议定条约解决两国争端;同时,清政府电令驻英公使曾纪泽《'英、法因埃及事不睦,法现又与华失和,如趁此机会以兵挟法,埃及事必大得利。法为英牵制,必不能大举来华。此中、英两益之事,阁下与英外部颇熟,希函图之。”命他向英国请求援助,然而得到的结果却是英国驻华公使巴夏礼在照会中表示“将失和之处了解,此举为局外各国深盼《,拒绝调停。8月24日,法国军舰向马江发起进攻,中法和谈失败。
1.3正式宣战与追求谈和
1884年8月23日下午,法国军舰突然向马江的福建水师发起进攻,致使其全军覆没,损失惨重,这迫使清政府于马江之战爆发3天后,即8月26日向法国正式宣战。1884年9月底,法军进犯台湾,刘铭传率部将其击退,并在全国人民的声援下保住台湾。法军战败后,调集远东全部舰只对台湾海峡实施封锁。中国西南边境战场,法军不断增调军队,接连占领谅山、镇南关,中国国内形势危急。新任两广总督张之洞启用老将冯子材为主帅,在他的带领下,清军于3月23日取得镇南关大捷,扭转了整个中法战局。
由于法国海军提督孤拔在进攻台湾失败后,1884年10月23日开始对台湾海岸实施封锁;加上自1885年
2月起,法国政府又将米视作战时违禁品加以管制,严重损害了英国在中国地区的对外贸易。1885年1月初,英国政府命令赫德代表英方对中法两国进行调停,赫德则派中国海关驻伦敦办事处的英国人金登干到巴黎交涉。而中国方面也早就有停战的打算,在1884年9月,军机处就曾向驻德公使李凤苞电旨“德国向与法仇。……着李凤苞告诸德主,请设法助我,彼此有益”,让其联络德国出面调停,但遭拒绝。因而中国正式授权金登干代表中国政府与法国进行秘密和谈。1885年4月4日,英人金登干预法国外交部政务司司长毕洛签订《中法停战条件》,4月6日清政府命令前线部队停止进攻。全国各地通电谴责议和,张之洞也接连电奏朝廷请求延缓撤兵,力主“停战则可,撤兵则不可,撤至边界尤不可。”受到清廷申斥。
1885年5月13日,清政府授权李鸿章在天津与法国驻华公使巴德诺谈判。6月9日,《中法新约》正式签订,条约规定:清政府承认法越间订立的一切条约;中法两国派人共同勘定中国和越南北圻间边界;在中越边境上开设两处通商口岸,允许法国商人居住,设领事馆;中国之后修建铁路应该同法国一起“商办《,并同意法国在云南、广西、广东三省的中越边界通商,减少其通商税。
2晚清政府的外交
在《1883—1885年中法战争的外交》一文中,美国人刘易斯・米尔顿・奇尔曾说:如果能理清中法战争的复杂头绪,将来也许有一天能搞清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这种说法反映了中法之战中中国传
统宗藩体制对战争起因的影响。而对清政府来说,中法战争有众多外交意义,它不仅使清政府宗藩体制走向崩溃,开始重新定位外交,而且清政府外交目的、外交手段也在战争中逐渐形成和成熟。
2.1晚清政府的外交目的:“和戎”
中法战争期间,清政府虽对法国采取军事行动,但在外交上始终强调以“和《为主,力求和局,在战争局势有利于中国的情况下,仍选择签订《中法新约》乘胜求和,表现出追求“和戎”是清政府首要外交目的。
晚清政府“和戎”外交思想的形成是内外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从内因看,一是在中国传统思想中战争不是首要选择,无对于外发展野心。中国传统战争观认为“和”是社会的正常状态,战争是对人类生命、财产的破坏,不能盲目崇尚战争,战争的实质是消除战争,达到和平。二是近代中国无对外发展的野心。三是晚清政府追求“自强”需要和平。战争以来西方列强的掠夺迫使清政府急需发展壮大自身,国家的发展又以和平的国内外环境为条件,促使清政府主动追求“和戎”外交。从外因来看,英、法、美等国相继完成工业革命,新式武器的应用增强了西方军队的杀伤力;大机器
现代商贸工业2021年第14期161
商贸教育
的生产方式为其殖民扩张战争提供了充足的物资支持,造成严峻的敌强我弱的国际态势。此外,西方国家蓄意侵略的意图明显。工业革命的展开极大提高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致使本土生产的产品无法被其国内市场消耗,且国内的原材料已经不能满足其生产的需求,西方列强急需寻新的原材料产地和销售市场。此时,国土面积大、人口多且生产力低下的中国,成为西方国家的目标。
诚然,在近代弱肉强食的国际社会形势中,当一个国家本身的综合实力还处于明显的劣势时,妥协求和的外交是弱小国把损失降低到最小的一种选择。然而,对于近代的中国来讲,没有强大的国家实力支撑的“和戎”外交是无法有所作为的。清政府想要通过牺牲国家利益达成与列强的“和局”是不可能的,任何西方国家都不可能因为中国所给予的利益而损害自身利益。中西综合实力对比的悬殊差距决定了晚清政府追求“和戎”的外交必然失败。
膨胀反应
2.2晚清政府的外交手段:“以夷制夷”
中法战争过程中清政府使用“以夷制夷”的外交手段非常明显。1885年初,法军封锁台湾海峡,限制东南沿海贸易,严重损害英国在中国的商业利益,清政府借机请求英国调停,成功签订《中法新约》结束战争。这种利用列强间的矛盾来限制列强侵略的外交手段,通常被称为“以夷制夷”,即“利用国际关系上的矛盾,联合、利用或依附某国来对抗另外的国家,谋取实现本国的外交目的。”以夷制夷是清政府处理国际关系的主要手段。
终晚清之世,以夷制夷”都是清政府的主要外交思路,但成效却差强人意。1876年,在处理“马嘉里案”时,李鸿章了解到英国人将谈判的地点定在烟台是为防止其他国家干预中英交涉,特意把美、俄、德、奥等国使节邀请到烟台休假,并请求他们“调停”迫使英公使威妥玛放弃提京审讯云南巡抚岑毓英的要求。另在《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强行割占辽东半岛,于是清政府邀请俄国对日本施加压力,最终以3000万两白银赎回辽东半岛。某种程度上说,“以夷制夷”的外交取得过一些成功,但并不是所有的“以夷制夷”外交都是成功的。1896年6月,李鸿章在与沙俄签订联俄制日的《中俄密约》时,条约中途被沙俄篡改,把中俄联合对抗“日本或与日本同盟之国”改为“日本国”,而李鸿章全然不知仍在协议上签字。
总的来说,晚清“以夷制夷”的外交手段取得过短暂的成功,但因西方列强具有共同的侵华利益,他们之间往往相勾结,致使“以夷制夷”难以实施。晚清政府的“以夷制夷”实质是谋求两害相权取其轻,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晚清政府统治的危机。实力弱小的中国一味地依靠“以夷制夷”,最终结果只能是“制夷”未成,反被夷所“制”。
2.3向近代外交的转变:从宗藩体系转向国际平等外交
中法战争的爆发是法国在越南殖民扩张的结果,越南作为中国的藩属国,中国对其负有保护的责任。1862年和1874年两次《西贡条约》的签订,使得越南被法国所控制,对中越宗藩体系造成巨大的破坏。
云计算导航
中国方面,从传统的宗藩思想出发,在对法交涉中很大程度上强调中越间的宗藩关系。随着中法战争的展开,清政府在频繁与法国接触后,权衡国内外情势,签署《中法新约》。中越宗藩体系崩溃,晚清政府的宗藩体系逐渐向近代外交转变。
晚清政府外交思想的转变是曲折的。第一次战争后,英国强硬要求和中国平等交涉的态度使清政府意识到西方国家与藩属国的不同,并不愿屈居于藩属国的地位。因此,清政府在战后设立“五口通商大臣”职位,负责与西方的外交事务,此举动初显晚清宗藩体系的松动。第二次战争爆发,清政府认识到中国与西方各国的交往已不可避免,因而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用以管理中外交涉事务,代表清朝统治者开始用新的外交体制来处理与西方各国的关系。1866年,总理衙门派遣斌椿率同文馆学生随赫德赴欧考察,开始对外国遣使的试探。1867年,又任命美国已经离任的驻华公使蒲安臣为中国首位出使西方的公使。到1879年,清政府先后在法、美、西班牙等国设立公使馆,同各国建立近代对等外交关系。此时,清政府虽谋求与西方国家建立国际平等外交,但对于中国周围的藩属国仍持旧的宗藩体系外交。1894年朝鲜东学党起义,中国战败同日本签订《中日马关条约》,规定“朝鲜完全自主”,清政府自此失去所有藩属国,传统的宗藩体系彻底崩溃。晚清政府的外交思想转向近代国际平等外交。
PFOS
总之,晚清政府由宗藩体制向近代外交思想的转变展现出了近代中国外交上的发展进步,但它的形成源于西方武力及思想的侵蚀,是一个被动的过程,也表现出近代中国国力衰微,在国际舞台上难以独
立自主的进行平等外交。
3结语
一个国家实力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外交上的成败,近代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综合实力的悬殊差距决定了晚清政府的外交注定是失败的。中法战争中的对外交涉证明,晚清政府依靠列强的“和戎”外交,不能真正“挽救中国”,通过依靠列强“调停”的“以夷制夷”的外交手段换取的外交“和局”也不可能是真的和局。西方各国不会允许中国有壮大自己政治、经济、军事实力的机会,清政府封建腐朽的统治更不能强大中国。在中国,只有推翻封建制度,建设新型民主国家,发展国家经济,强大国家实力,才能独立自主地站在国际舞台上,才能以平等的姿态与西方各国谈外交,才能维护国家主权和达到外交目的。
参考文献
[]中国史学会主编.丛刊・中法战争(第1册)[M].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87.
[]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第1册)[M].北京:中华书局,1958:1213.1407.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中法越南交涉档(四)[M].北京: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2:2157.
[4]《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编委会《中法战争》五:M].上海:人民出
版社,2000:533.
[]袁大化,王树枬.张文襄公全集(卷七十四),电奏二:M].北平:文华斋,19286
[]高民.“以夷制夷”与晚清外交: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3).
4162现代商贸工业2021年第14期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06:30:4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66859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中国   外交   法国   实践   学生   国家   战争   越南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