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历史简介

晚清历史简介
清朝晚期(1840年1911年)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战争开启中国近代,西方列强迫使清廷签订不平等条约,以武力获得在华利益。清朝在抵抗外侮与内忧的同时,也一直处于改革派守旧派拉锯的局面。在列强入侵的同时西方科学与文化亦引入中国,让清朝发起一连串的改革与革命,如自强运动,促使中国文化的成长与革新。然而甲午战争的失败使改革的努力受到沉重打击,并使列强瓜分中国。而维新运动随守旧派的抵制而告终。在义和团排外失败、引来八国联军后,清廷也推动清末新政,虽取得一些成效,但部分内容让许多知识分子失望,转而支持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同年宣统帝于2月12日退位,清朝正式灭亡。
1简介
2历史
2.1 开启近代
2.2 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加深
2.3 改良中兴
2.4 战败与觉醒
2.5 维新运动 沈那遗址
2.6 义和团与庚子之变
2.7 立宪运动与革命的兴起
2.8 清王朝的覆亡
3国旗国歌
4国防军事
4.1 团练武装
4.2 海军
5签订条约
1简介
等待春天的心情
公元1840年,林则徐虎门销烟以后,英政府以保护侨民为名,出动军舰企图进攻广州,史家一般以这一事件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1]。[2-3]
此时清王朝正值道光帝(1821~1851年)在位。战争伊始,道光帝认为英军不堪一击,但随着战事的发展,
  清朝国旗[4]
英军围困珠江口、攻占浙江定海、直逼天津大沽,使得道光帝大为震惊,忙派琦善等人与
英军谈判,同时又将林则徐治罪,重新开放广州。然而,英军并不满足于此,他们继续对虎门宁波中小学数学网厦门等地进行攻击,并于1842年攻占吴淞。至此,清政府不得不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此后,法国和美国也效仿英国,与中国签订了中法《黄埔条约》和中美《望厦条约》,中国的门户从此被打开了[1]。1840年帝国主义的入侵,使清廷与侵略者分别缔结了大量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开启了中国近代史 [5]。中国的主权受到严重损害,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人民负担更为沉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2-3]
阿西土陶
西方各国迫使清政府开港通商,加上地方官吏地主兼并土地,使得传统农村经济受到破坏。各地乘机纷纷起事,1851年于广西金田起义,联和天地会三合会北伐。两年后攻陷并定都江宁,并且发动两次西征;1853年5月8日,林凤祥李开芳等奉命率师两万余人北伐。北伐军虽然一度进至天津附近,因孤军深入,被清军围困。后来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组织湘军淮军抵抗太平天国。太平天国发生天京事变后国力衰退,部分势力转入捻军。太平天国最后于1864年被湘军、淮军以及外国人组成的常胜军常捷军围攻之下而亡。1856年,英法发动侵略中国的第二次战争。到1860年,英法联军相继强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俄罗斯趁火打劫,从19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侵吞中
国北方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领土。根据不平等条约,中国丧失大量领土、主权和财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2-3]
1861年同治帝即位。两宫太后与恭亲王奕䜣发动辛酉,两宫垂帘听政,最后由两宫之一的慈禧太后获得实权。被称为洋务派的奕䜣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部分汉臣在消灭太平军时认识到西方的船坚炮利,并且鉴于两次战争的失败,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为方针展开自强运动(又称洋务运动)。当
  圆明园遗址[6]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与随后的北洋通商大臣负责对外关系与自强运动的策划与推行,先后引入国外科学技术,建立现代银行体系、现代邮政体系、铺设铁路、架设电报网。建立翻译机构同文馆、新式教育(新学),培训技术人才并派遣留学生到欧美日等先进工业国家,
培育出唐绍仪詹天佑等人才。开设矿业、建立轮船招商局江南制造总局汉阳兵工厂等等制造工厂与兵工厂,同时也建立新式陆军与北洋舰队等海军。
清政府于1895年与日本签定《马关条约》。清朝割让台湾澎湖,失去藩属国朝鲜租界。随后,由光绪帝与梁启超康有为领导发动的政治改革运动:戊戌变法又因为慈禧太后和保守派的反对,而软禁了光绪帝,变法因此失败,因为只有103天,因此又称为“百日维新”。[3][7]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1901年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1901年立宪派康有为梁启超推动立宪运动,梁启超发表《立宪法议》,希望让光绪帝成为立宪君主。而慈禧太后为挽清朝衰落危局,有意效仿欧日的改革而推行清末新政。新政主要推行君主立宪、建立清朝新军、废除科举、整顿财政等一系列改革。而革命派对清廷的改革失望,他们鼓励推翻清朝,建立中华共和。1894年孙文夏威夷檀香山建立兴中会1904年黄兴长沙成立的华兴会1904年蔡元培上海成立光复会,此外还有其他革命团体。1905年孙文在日本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成立中国同盟会,并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纲领。革命派联合旧有反清势力如三合会洪门等,在华南地区发起十次起事,并将势力渗入华中、华南的清朝新军。
当时立宪派与革命派为改革方式发生争执,一开始立宪派占上风,清廷也承诺实行立宪。1907年清廷筹设资政院,预备立宪,并筹备在各省开办咨议局。1908年7月颁布《各省咨议局章程及议员选举章程》,命令各省在一年之内成立咨议局。同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以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成立代议会。在立宪派成员的请愿下,清廷宣布把预备立宪缩短三年,预定在1913年召开国会。同年光绪帝慈禧太后皆去世,溥仪继位,即宣统帝,其父载沣担任监国摄政王。1911年5月清廷组成由庆亲王奕劻领导的“责任内阁”,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君主立宪。不过,该内阁中的很多成员为皇族身份,故被称为“皇族内阁”,引发立宪派的不满和失望,很多转向于革命派合作。
1911年(清宣统三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中华民国元年)1月1日,中华民国宣告成立。同年2月12日,清宣统帝正式下诏退位,清朝灭亡。清朝共历经十二帝,统治全国268年[2]。[3]
2历史
开启近代
主词条:第一次战争
1839年,道光帝为解决贸易的弊端,派林则徐到贸易中心广州宣布禁烟,此即虎门销烟。1840年,英国
  近代前夜的世界形势[8]
悍然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战争爆发之初,中方只视英军为蛮夷,认为不具威胁。1840年6月,英军统帅兼全权代表懿律领兵到达广州海面,并根据英国外相解霸3500巴麦尊的指示,在封锁珠江口之后,北上进攻博客动力浙江舟山。7月5日,英军开始进攻战略要地定海县城,战争正式爆发。7月6日,定海沦陷。是役,英军旗舰“马利拿”号在岱衢洋百亩田礁触礁,船底洞穿,“威里士里”号成为旗舰。8月,英舰抵达天津大沽口外,本来主张战争的道
光帝,眼见英舰迫近,开始动摇。8月20日,道光帝批答英国书,令琦善转告英人,允许通商和惩办林则徐,以此求得英舰撤至广州,并派琦善南下广州谈判。10月,琦善署理两广总督。林则徐邓廷桢被革职[7]。[2-3]
  《南京条约》签订仪式
道光帝派奕山隆文杨芳赴广东指挥作战。但义律先下手为强,于1841年2月23日进攻虎门炮台,虽然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率靖远炮台将士奋力抵抗,但仍不敌英军,虎门炮台最终失陷。5月21日,奕山令水陆军1700余人,于黑夜分乘快船出动,挈火箭、喷筒,夜袭英船,掷火焚烧。次日早晨英军2400人反攻,清军溃退。四天之内,广州附近要地全失,18000多清军尽退城内,秩序大乱,奕山竖起白旗求和,签订《广州和约》,不但率部撤离了广州,还广州商家向英军支付了600万银元的赎城费。英军收钱后也撤出广州。期间广州民间反英气氛炽
  《南京条约》原本
热,发生了三元里抗英事件。而奕山为了不被皇帝惩罚,便虚报战功,甚至将该战役的惨败说成大胜[2]。[3]
1841年9月26日——1841年10月1日,寿春镇总兵王锡朋、处州镇总兵郑国鸿、镇海镇总兵葛云飞及四千清军与英军发生战斗,寿春镇总兵王锡朋、处州镇总兵郑国鸿、镇海镇总兵葛云飞先后阵亡,清军全军覆没。英军伤亡人数不详。1842年,清政府被迫同英国侵略者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开启了中国近代史 [7]。[2-3]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23:25:1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66858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广州   中国   清廷   条约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