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_黄土高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黄土高原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利用地图能够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及范围。
2.知道黄土高原形成原因及地表景观特征、地貌类型。
3.掌握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
4.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初步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观点。重难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
教学过程:
【导入】播放黄土高原自然及人文景观图片及唢呐音乐导入。增强学生对黄土高原的感性认识。
【自主学习】展示目标,明确学习任务。
一、全球最大的黄土区
1、位置、范围
教师:学习任何区域,我们往往首先从位置范围入手(展示黄土高原位置范围图片及问题提示),请大家自读教材18页的地图及19页文字,出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
同桌互相指图说一说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及所跨省区。
学生:读图出黄土高原东南西北分别到什么地方,跨越我国哪些主要省区。同桌指地图互相说出黄土高原位置范围。
教师:(检查提问并总结)黄土高原位于太行山以西,乌鞘岭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跨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省区,总面积30多万平方千米,土层厚度100——200米,不论从分布广度,还是土层厚度,黄土高原都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女子诞下18公斤巨婴
2、、黄土的成因:
教师:这么多黄土是从何而来呢?大家自己阅读19页阅读材料结合问题提示和20页“风成说”示意图了解黄土高原的成因,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黄土高原的形成。
学生:自读阅读材料,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黄土高原的形成。
软件学报教师:选取小组代表描述黄土高原形成,并点评。
教师小结:黄土的源地在中亚、蒙古我国的西北内陆地区,那里降水稀少气候干旱,地表岩
石在风化作用下形成粗细不等颗粒,遇到大风粗大的砾石留在当地形成戈壁,较大的沙粒滚落到近处形成沙漠,较细的尘土吹到空中,随着风力的减弱和太行山、秦岭的阻挡逐渐在太行山以西、秦岭以北降落下来,经过几百万的沉积才形成了今天的黄土高原。
教师:既然黄土高原是在风力作用下,从空中飞来的高原,那黄土应该像积雪一样均匀平整的覆盖在地面上,事实是这样的吗?(展示黄土高原地表景观图片)
allyes学生:总结概况黄土高原地表景观特点: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3、黄土高原的地貌:
教师:具体的黄土地貌类型主要有这么几种,请大家读教材19页的黄土地貌景观图片出这几种地貌类型分别是什么?
学生:读教材19页的黄土地貌景观图片,辨识四种黄土地貌类型
教师小结:黄土塬:顶面平坦,四周陡峻的黄土台地。
黄土墚:长条状的黄土高地。
黄土峁:馒头状的孤立黄土丘。
黄土川:沟谷里经过淤积形成的小平原。
4、位置的过渡性
干湿地区分布图、地形图、畜牧业分布,说出位置的特殊性。
二、水土流失严重
教师:为什么本该均匀平整覆盖在地面的黄土变成了塬、墚、峁等黄土地貌广布,地表沟壑纵横的状况呢?这和黄土高原上一种严重的生态问题密切相关。活动:水土流失小实验(展示统计资料,说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严重成度)水土流失已成为黄土高原生态的一大顽疾。(将黄土高原拟人化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童话屋【合作探究】
依据教材中的对比实验,结合问题提示,小组依次交流探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危害、治理措施。完成黄土高原生态病历。男性性工作者
【反思收获】返回本课目标,同桌互相说掌握状况。
【情感升华】学生畅所欲言学习黄土高原一课的启示。教师点拨,生产生活中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人地协调发展。
形成气候的主要因素
学情分析:
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已进入到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阶段,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系统思维能力,因而可引导学生从社会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在活动中探究,学会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做有效尝试和创造性活动,例如水土流失的小实验。在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主要采用举例说明的教学方法。
形成气候的主要因素
效果分析:
总体设计思路较清晰,但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建议让学生多看课本,充分利用课本资源.提问学生面要广。
情景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为学生快速的提供地理素材,从图片中获取知识,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体验地理、体验情感、体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乐趣,既关注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还要注意书写能力的培养。
学生通过读图、用图,培养了学生的比较、归纳、分析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黄土高原
西南联合大学教材分析:
黄土高原位于北方地区,是一个跨省区域,也是我国重要的地区之一。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是分析人地关系的绝佳载体。
内容标准“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这一要求,在教材内容选择上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简要说明黄土高原的范围,这是认识、评价黄土高原人地关系的基础。二是教材使用两个“过渡地带”来评价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其目的在于说明该地形区“生态环境的脆弱,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特点。要理解这一问题需要结合多幅地图,并加以说明,才会让学生有所感悟。
内容标准“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要素的互相作用和互相影响”这一要求,体现在教材内容的多个方面。像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现象是地形、气候、水系、植被等自然要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黄土高原
测评练习:
1、读黄土高原地区位置和范围图3—1—8,回答下列问题:
(1)黄土高原地跨、、、、、、7省区(写简称)的大部分或一部分,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黄土分布区。
(2)写出下列字母所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
A(山脉) B(文化遗产)
C(山) D(山脉)
E(山) F(地形区)
G(地形区)
(3)黄土高原的地势特点,判断根据。
(4)黄土高原的成因是,黄土高原表面沟壑纵横的成因是。
(5)黄土高原地区人地矛盾尖锐化的原因是。
黄土高原
教学反思:
较上次总体设计思路较清晰,还是对教材用途不大,建议让学生多看课本,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合作探究时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
精心设计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增强知识的趣味性。
本节课充分利用地图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读图、析图和运用地图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教师的语言还应锤炼。充分利用地图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地理工具的习惯。
听了大家的讨论,对我启发很大。通过第二次集体备课,我深深体会到上好一节课非常不容易,要精益求精,在时间的安排上有点问题,前边用时太长,后边的内容安排有点仓促。再接下来的再次备课中,我一定会借鉴大家的意见,好好改进我的教学设计。我将在以下方面改进:
一、对课件进一步加工,是课件内容精益求精,特别是景观图的应用,例如:黄土高原的地貌特点。进一步突出课件的辅助作用
二、教学语言进一步锤炼。
三、充分利用小组教学,激发学生的竞争能力和合作意识。
黄土高原
课标分析:
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
2、在地图上识别某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
3、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12:23:1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66680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黄土高原   学生   黄土   形成   地图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