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圆融篇之2禅儒道_下_

第三讲
禅道与道、儒的互动(下)
本讲概述(下)
一、韩愈李翱心性哲学与反佛思想
二、佛学与儒学典据的嬗变
三、佛教与道家道教
四、禅的道化与道的禅化
五、禅道与道学重构
第三节佛教与道家道教
什么是形而上道禅交涉互动
导致了禅的道化与道的禅化,
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值得重视并深入研究的文化现象。
德比尔斯NORWAL一、早期佛道的交涉互动
伴随着佛经翻译的大发展,佛教自身在社会的影响也日渐扩大。
与道家、道教由依附、冲突到融合的过程
最终形成中国化的佛教宗派。
(一)从《理惑论》的佛道混同到佛教伪书的佛道交涉
《理惑论》的佛道混同说
明星网
“佛乃道德之元祖,神明之宗绪也。佛之言觉也。恍惚变化,或存或亡,能小能大,能圆能方,能老能少,能隐能彰,蹈火不烧,履刃不伤,在污不染,在祸无殃,欲行则飞,坐则扬光,故号为佛也。”
——《牟子理惑论》
《开元释教录》的佛道交融
“并名滥真经,文句增减;或杂糅异义,别立名题。若从正收,恐玉石斯滥;若一例为伪,而推本有凭。进退二途,实难诠定。具依旧录编之伪末。后学寻览,幸详得失耳。”
——《开元释教录》
“并号乖真。或首掠金言,而末申谣谶;或前论世术,后托法词;或引阴阳吉凶,或明神鬼祸福。诸如此比,伪妄灼然,今宜秘寝,以救世患。”
——隋法经编撰的《众经目录》
二、从《弘明集》看早期佛道交涉
护法弘教的文献汇编。
收录汉末时起五百多年护法、弘道文论58篇。
佛道教争夺“正统” 的情形。
老子化胡与胡化老子
东汉时期,就有老子西游成佛,后编造《老子化胡经》,称老子西行转生为释迦佛;
佛教也声称老子转世为迦叶,或迦叶转生为老子。
对佛教的六疑
“一疑经说迂诞,大而无徵;
二疑人死神灭,无有三世;
三疑莫见真佛,无益国治;
四疑古无法教,近出汉世;
五疑教在戎方,化非华俗;
六疑汉魏法微,晋代始盛。
以此六疑,信心不树,将溺宜拯,故较而论之。
——僧祐《弘明集后序》
“南朝人士所持可以根本推翻佛法之学说有二:一为神灭,一为夷夏。因二者均可以倾覆释教,故双方均辩之至急,而论之至多也。”
——汤用彤《魏晋南北朝佛教史》
夷夏之争形式上是民族矛盾,实质上是文化矛盾。
南朝宋明帝泰始三年(467),道士著《夷夏论》,顾欢采用联合儒家,抑制佛教的策略,掀起夷夏之辩。
佛教将矛头集中对准道教。攻击道教
“挟道乱政”、“左道惑众”。
道教伪经不足据
明僧绍认为,顾欢所谓《玄妙内篇》是汉魏妖妄之书,“乘日之精,入口剖腋” 之说荒诞之极。道家要旨,仅限于“老氏二经”,而《庄子》内篇七章才是《老子》学说的发挥。老庄学说要在恬淡天和,安时处顺,从来没有听说什么“形变之奇”、“无死之唱”。
采取对道家、道教分而治之的办法。
道教分三品
“案道家立法,厥品有三:上标老子,次述神仙,下袭张陵,太上为宗。” 刘勰的《灭惑论》
上品:老子道家学派为“大贤”;然而,不讲三世因果、智慧解脱,只能是教化世俗的良方。
中品的神仙道教是“小术”。
下品是张陵的民间方术,打着“大道”的幌子,利用民众“贪寿忌夭” 的心理,联络民众,鼓动造反。
三、从牛头禅与南宗禅合流看禅道圆融
“达摩禅一直保持其印度禅的特性,而终于中国化,主要是通过了融摄了牛头禅学。”
“曹溪禅融摄了牛头,也就融摄老庄而成为……中国禅宗” 。
--印顺《中国禅宗史》序
(一)牛头禅的老庄化特
“道无所不遍也。”
——《绝观论》
“有心中说无心,则末观;无心中说无心,是本观。”
——《宗镜录》卷四五引法融语
(二)牛头宗系与南宗禅
会昌以后,
牛头禅消失了,
以新的生命姿态存在于南宗禅。
第三节禅的道化与道的禅化
一、禅道的道禅品格
禅与道在旨趣、方法上有不少差别
禅与道也出于门户之见相互贬损
但是
道禅的交涉互动
似乎从始至终都没有过哪怕短暂的消歇
(一)“平常心是道”及其老庄化特
以般若空慧会通
《楞伽》如来藏思想对中国式禅道所作的创造性的中国化表述。
“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 ——《景德传灯录》
平常心本自然之道
“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圣。”
平常心触类是道
“扬眉、动睛、笑、(哈)欠、磬咳或动摇等,皆是佛事。故云触类是道也。”
平常心乃非常道
道本不必言、不可言;
昆虫病毒道可言,但不能泥言忘道,认指为月。
“平常心是道”
“玄学化的佛法”
——印顺
(二)黄檗禅学的道禅品格
《传心法要》
禅门中的《道德经》
“诸佛与一切众生,唯是一心,更无别法。此心无始以来,不曾生、不曾灭,不青不黄,无形无相,不属有无,不计新旧,非大非小,超过一切限量名言踪迹。当体便是,动念即乖。犹如虚空,无有边际,不可测度,唯此一心即是佛。”
——《传心法要》
1、道体与心体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像;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2、三言与语默
“寓言十九,藉外论之,”“重言十七,所以己言也”,“卮言日出,和以天倪。”
——《庄子·寓言》
何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经云:非凡夫行,非圣贤行,是菩萨行。只如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道即是法界,乃至河沙妙用,不出法界。”4、世外与世间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
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庄子·逍遥游》
(三)三教合一背景下禅的进一步道化
五祖法演(?~1104)
礼念至此,乃白诸老宿曰:如何…屎‟字亦为法宝?
端示以…世尊有密语,迦叶不覆藏‟因缘,久之未契。一日,自廊趋上法堂,疑情顿息。(《指月录》)
禅道指身口意
的修行,即净化身心的活动,
与老庄本体论意味的“道” 有一定距离。
早期禅宗明确视“谈玄论道”为戏论而深恶痛绝。
宋后,参禅却变成了参玄。
二、道教南宗的禅化取向
风雨潇潇说君王
北宋道教思想家张伯端(987~1082)
南宋道教思想家白玉蟾(1194~1229?)
宋元之际道教思想家李道纯(1219~1296)
(一)张伯端:“神仙须向心中求”
早期道教修道之要在于服药炼形、安神固精。
南北朝以后受佛学的冲击,渐渐有了心性方面的内容。
张伯端,金丹派南宗之祖
神宗之际,张伯端对内丹理论与方法进行了系统的阐发。被奉为道教南宗的开山祖师。
代表作《悟真篇》与《周易参同契》被尊为“丹经之王”,主旨在阐述“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的命功丹法。
逆则成仙的命功
“归三为二,归二为一,归一于虚无。”
——刘一明《悟真直指》
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
先命后性的次第
要知金液还丹法,
须向家园下种栽。
不假吹嘘并着力,
自然果熟脱真胎。
“紫阳真人作《悟真篇》以明玄门秘要,复作颂偈等三十二篇,一一从性地演出西来最上一乘之妙旨。自叙云:…此无为妙觉之至道也‟”。
——雍正《大慈圆通禅仙紫阳真人语录》序
修仙变成了修性
“老、释以性命学开方便门,教人修种以逃生死。”
——《悟真篇》序
“吕洞宾道统衍绪至北宋中期以后,分为南北二宗,其说皆以禅道双融、性命双修为特质,而在禅道双修的次第上有所不同”
——陈兵
张伯端由命而性而心的修道理论,对白玉蟾影响很大。
道教气功
(二)白玉蟾:“即心即道,即道即心”
引入“心” ,发挥为一套系统的心性超越理论。
1、一体二分心本体
道心:“谓之道也,皆吾心焉”;
尘心:“以其心之念不已,不知道;
以其心之事不宁,不得道;
以其心之情不尽,不合道。”
一心:“万法归心”、“心外无法” 。
2、一体三位心性神
“心即性,性即神,神即道。”
“心是道,神亦道,性亦道。”
炼神变成了修心。
3、修心去尘成丹道
1、心性即内丹
“丹者,心也;心者,神也。阳神之一谓阳丹,阴神之一谓阴丹,其实皆内丹也。”
—《海琼白真人语录》
2、修丹即去尘
清心寡欲:省思虑,奋精神,绝嗜欲,养冲和。
注意顿悟:洞见本来,灵光独耀。
要诀在“忘”:忘我,忘心,忘性,忘神,忘忘亦忘。
3、眼视即耳见
“吾亦不知孰为道,孰为心也,但见恍恍惚惚,杳杳冥冥,似物非物,似象非象,以身听之则眼闻,以眼视之则耳见。” ——《谢张紫阳书》
至此,金丹即告大成,生命已经超越。
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3、修心去尘成丹道
1、心性即内丹
“丹者,心也;心者,神也。阳神之一谓阳丹,阴神之一谓阴丹,其实皆内丹也。”
——《海琼白真人语录》
2、修丹即去尘
清心寡欲:省思虑,奋精神,绝嗜欲,养冲和。
注意顿悟:洞见本来,灵光独耀。
要诀在忘:忘我,忘心,忘性,忘神,忘忘亦忘。
3、眼视即耳见
“吾亦不知孰为道,孰为心也,但见恍恍惚惚,杳杳冥冥,似物非物,似象非象,以身听之则眼闻,以眼视之则耳见。” ——《谢张紫阳书》
至此,金丹即告大成,生命已经超越。
3、修心去尘成丹道
1、心性即内丹
“丹者,心也;心者,神也。阳神之一谓阳丹,阴神之一谓阴丹,其实皆内丹也。”
——《海琼白真人语录》
2、修丹即去尘
清心寡欲:省思虑,奋精神,绝嗜欲,养冲和。
注意顿悟:洞见本来,灵光独耀。
要诀在“忘”:忘我,忘心,忘性,忘神,忘忘亦忘。
3、眼视即耳见
“吾亦不知孰为道,孰为心也,但见恍恍惚惚,杳杳冥冥,似物非物,似象非象,以身听之则眼闻,以眼视之则耳见。”
——《谢张紫阳书》
至此,金丹即告大成,生命已经超越。
以心性释《老》,
大致来说肇始于隋唐,
白玉蟾把心提升到本体高度,
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备的心性超越理论。
(三)李道纯:“有无交入,性命双全”
两晋时期,鸠摩罗什、僧肇等著名佛教学者都曾注释过《老子》,开以佛解《老》之先河。
唐代,一批道士如成玄英、李荣等亦援佛入《老》,借中观之论,阐重玄之旨。

本文发布于:2024-09-24 02:30:4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66617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老子   禅道   心性   理论   牛头   性命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