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反英雄主义看《幸运的吉姆》中吉姆的顺从与反叛

从反英雄主义看《幸运的吉姆》中吉姆的顺从与反叛大连教育学院附中
1 引言
《幸运的吉姆》自1953年出版以来备受国内外的学者的评论和研究,对于该小说主题的研究,对于人物性格的研究,对于当时社会背景及写作手法等等。小说讲述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吉姆这类新人不想成为绅士,并把权力看成是可笑而又不道德的游戏。这就是20世纪50年代出现在英国文学作品中的反英雄人物。细腻刻画出了吉姆在这种虚伪的理想主义社会下有顺从到反叛的心理路程。
在国内,许多研究者关注这部作品并且从反英雄主义理论入手,出现了很多研究成果。大多研究是从反英雄主义理论来解读小说中吉姆自我意识的觉醒,探求当时吉姆由顺从到反叛的心理路程。随后研究吉姆深层心理根源(唐菊芳,2012)。通过阅读文献知道,金斯利·艾米斯是一位杰出的讽刺小说家,被视作“愤怒的青年”的代表——“愤怒的青年”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文坛上的一股文学运动浪潮。
失效分析与预防 还有许多研究此小说的专家,一部分人研究《幸运的吉姆》中吉姆性格缺陷及其社会成因的
(程锦绣,2012),也有《幸运的吉姆》“幸运”原因之探究的(阮晓霞,2010,;程丽华,2010),更有论《幸运的吉姆》中“反英雄”形象的成功塑造的(马丽,2009)这些都是基于小说而言来研究成因的,然后另一部分则是在研究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的,如温和的反叛中再议《幸运的吉姆》(滕佳欣,2009),讲述吉姆有压抑到自由的过程(王一杰,2010),讲述吉姆从“英雄”到“凡人”的性格变化过程的(马剑瑛,2011)。这些都是国内的研究者所研究的话题,在国外也有很多专家对金斯利·艾米斯这篇炽手可热的小说进行了研究。其中大卫·夏克就当时的热潮深刻探讨了幸运的吉姆结婚和得到命运解密的成功之路,引起了论坛诸多关注。

2反英雄主义
2.1 反英雄主义的定义
文学作品中的“英雄”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被称为英雄的人,除了有不凡的力量和气概外,还具有道德力量,承担社会责任,扬善抗恶。所谓“反英雄”,是指文学作品中的主角往往在精神和行动上和传统英雄的标准相悖。反英雄是一些具有个人性格缺陷的人物,是一些失败的人。
他们表现出来的软弱和困惑,体现现代人对传统道德及社会价值的暧昧态度以及在政治观点、人生哲学各方面的非主流价值取向。反英雄形象的塑造集中体现了两类文学作家对青年一代的生活悲剧和精神危机的人本主义关注。其共同特征有:
茶杯门1·“往上爬”
这些反英雄人物形象崇尚非政治的、非道德的行为,主要表现为改变卑贱命运过程中的不择手段。金斯利·艾米斯《幸运的吉姆》中主人公为了稳固自己的教职对系主任唯唯诺诺;张者《桃李》中的学者教授趋名逐利。约翰·布莱恩《往上爬》中的主人公和方方《风景》中的七哥,同样以人性为代价,女人为阶梯,得以登上通往上层社会的阶梯。七哥有着艾伦·西里托笔下的下层青年同样的遭遇:贫民区的辛酸童年,醉酒而残暴的父亲,无人关怀,无人注意,成年后千方百计索取被剥夺的尊严和地位。英国作家笔下人物的悲哀在于,一方面不择手段地往上爬,一方面鄙视上层社会,认为他们代表社会生活的腐朽和无聊,不是自己想要实现的人生。受传统中国儒家“士”的思想影响和共产主义教育的中国“往上爬”者的形象和英国青年有所不同。“愤怒的青年”从个人命运至多也是阶级利益的角度体味对社会现实的失望,追求社会平等个性自由。城市写实主义小说作者在对个人遭际的书写中掺杂了对国家命运、民族
豹团网素质的关注。这些作家50年代出生,70年代末80年代初接受大学教育,成为中国青年知识分子、社会的中坚,其笔下人物大多和阎真《沧浪之水》中的池大为一样,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即使在理想失败之后,也没有完全忘记“齐家治国”的古训,在为家族谋取私利,为个人享乐创造条件的同时,追求所谓“政绩”,试图告慰自己的良心回报培养自己的社会。他们对这种仕途上的或者商业上的成功自足得意。尽管在精神上有着危机,但没有想过自己需要救赎。内心的悲哀和结局的悲剧都有,但决不同于“愤怒的青年”作家笔下成功后丧失社会反抗者的自豪和失去个性追求的悲哀的一代英国青年的形象。
2·对现实不满,寻求个性化生存
赫尔德约翰·奥斯本《愤怒的回顾》写出身下层、自学成材的青年吉米愤世嫉俗,抨击现实,又没有勇气和行动改革现状的尴尬人生。他评价英国社会有“这样多的生活优越、衣食不愁的庸俗之众”,“Nobody thinks,nobody cares.No believes,no convictions and no enthusiasm.”[1]这种愤懑之言一经出口,即引起英国青年的强烈共鸣,《愤怒的回顾》久演不衰,掀起了英国戏剧改革的新浪潮。这股新浪潮改写了英国戏剧题材仅限于描写上层社会生活的历史,转向反映中、下层人民的生活,影响了战后整整一代的剧作家。约翰·魏恩《大学后的漂泊》中主
人公厌倦了以追求名利为终身目标的注定的人生轨迹,怀着独立不倚,靠劳动生存的信念决心走自己的道路。艾伦·西利托的中篇小说《长跑运动员的孤独》中史密斯因家贫行窃而被关进教养院。虽然他有长跑的天才,也曾刻苦训练,但奔跑的动力不是为了得到冠军,圆满教养院院长的发财升官梦,而是他对整个社会的仇恨和反叛。最后,他故意输掉比赛,打破他们的美梦,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西利托《星期六晚上和星期天早上》中,亚瑟·西顿是个普通工人。由于恶劣的劳动条件和繁重的劳动,他憎恨统治阶级,但不知如何去改变这个不合理的社会,只好及时行乐,逃避现实。这和中国“新生代作家”朱文、张、邱华栋等人的作品中颠覆传统的价值观念,对于人的金钱欲望、生理本能的认同有些相似。他们同样推崇这种反抗和另类的生活。但两类作家笔下的另类形象有些差异。“新生代作家”反抗一种个人被体制化、格式化的境遇,追求“个性化生存”,代表当代中国青年对日益增长的物质贫困的不满,从而更多地将个人自由、精神独立定位为“快乐原则”,包括对物欲金钱的占有,个人情欲放纵的因素。而“愤怒的青年”所倡导的,却是一种作为理想价值的人的尊严的精神性质的追求。这和社会历史发展阶段有关,和上一代人的价值强调有关。英国社会处于资本主义阶段,人们日益体会物质对人的精神独立的蚕食。中国社会经过长期的极左政治,造成人们精神的假大空似的扭曲。强调正常的物欲的生理的需求,也许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正本清源。在生活态度和价值
观上,两派有取向的共同之处:他们从各自的卑下的社会地位出发,蔑视传统和主流文化,以愤世嫉俗的眼光审视一切,对过去漠不关心,对未来不去思索,试图把握又把握不住的今天。
3·缺乏勇气的草根一族
金斯利·艾米斯《幸运的吉姆》中,作者写出了平民出身的知识分子和上层社会的格格不入。他们渴望建立新的体制、文化、道德伦理标准,但却提不出系统的建议、有力的建设方案。人物寻求新的人生价值的道路曲曲折折,最后仍然是“一个从悲痛之地被解放出来的人,正孑然一身,独自出走。”[2]或者是与现实妥协,回到他们曾经鄙视的正规生活路途中。中国式的妥协和反抗是一种悖论,妥协本身也可以说是一种“韧性反抗”。针对强大的社会政治体制和传统观念,个人的力量微乎其微。他们或者选择妥协,或者以柔性反抗方式终其一生。方方《过程》中神勇捕敌,把警察身份视为神圣职责的刑警李亦东最终逃避了这种职责;刘震云《单位》中的小林从一个热情向上的青年变得适应灰现实了;苏童的《已婚男人杨泊》没有离成婚,继续过着他所厌倦的萎缩无味的日子。他们挣扎,从一个失败到另一个失败,只有短暂的、偶尔的成功。但也有一种人物形象代表一种中国式的“韧性英雄”。阿宁《坚硬的柔软》中的许宾,晓苏《爱情流水账》中的余可年,铁凝《永远有多远》中的白大省,刘恒《
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中的张大民,他们同样从一个失败到另一个失败,虽不愤怒,但也不放弃。最终他们成功了。也许从根本上来说,他们还是失败了,因为表面来看,那是一种被动的奴性生存。但是,这种不屈不挠的“好人主义”、“忍耐主义”中有一种坚持,一种信念,一种中国传统的人性精神。
4·局外人的形象
科林·威尔逊的《局外人》中主人公同社会格格不入;[3]方方《在我的开始是我的约束》中的黄苏子,成长中缺乏关爱,被世俗社会抛离,是行为和精神上的双重被弃和流浪。他们是社会“边缘人”、“多余的人”。他们渴望远离城市的喧嚣,希冀在路上、在个性生活中寻精神家园。通过对人物的塑造,“愤怒的青年”真正反映了战后英国青年一代的精神危机。而世纪末城市写实主义小说则体现了中国经济转型期新的社会分层带来的中下层青年的迷惘、愤懑。其中下层青年的为求生而挣扎,为精神独立而反抗的经历,不无相似之处。但也有很大不同。在英国,主人公更多是以玩世不恭、愤世嫉俗体现自己对社会的反抗,表现个性的张扬。在中国,更多的是最终放弃反抗,失去个性,发展共性,和社会妥协

2.2 反英雄主义的起源发展
美国评论家伊阿布·哈桑认为,西方的英雄主义观念是变化的、发展的:古希腊时期的史诗式英雄介于神与人之间.英雄被神化了。从中世纪和17世纪以来,英雄日趋世俗化,他们是一些品格非凡、行为高尚的人物。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时期.英雄主义开始崩溃.出现非英雄的英雄.即资产阶级的嘲讽式英雄。自然主义小说兴起后.涌现出下层阶级的英雄,但他们大都在恶性遗传和无能为力的境遇中挣扎,这标志着英雄主义崩溃的另一阶段。哈桑认为,反英雄是现代小说的产物。骨不难看出,哈桑力图通过对西方小说主人公品格的历史性考察,表明现代小说中的反英雄是历史发展的结果。但是哈桑宣称,“小说中缺乏英雄气质的主人公这个问题”现在得不到明确的解释,将来也不能解决,大有不可知论的味道。其实,一定的观念是某种社会存在在人们头脑中反映的产物。西方小说的主人公从19世纪后期开始日趋非英雄化,不过是居于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日渐丧失其革命性和英雄气概的情况在小说创作中的反映:也是兴起于文艺复兴时期,作为人文主义核心的人性论逐渐为科学的发现、现实的非理性化以及人自身的异化动摇的结果。但是自然主义小说毕竟还没有和理性主半、人道主义脱钩。因此,自然主义作家在关注人的生物性特征、人受环境制约的后果时,并没对人的理性丧失信心,也没有放弃惩恶扬善的传统创作方针。第一次世界大战彻
底暴露了人道主义的虚妄性,宣告了理性主义的破灭,动摇了传统的信仰和价值观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崛起的,以弗洛伊德主义、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等学说为核心的现代非理性主义思潮为现代西方人学奠定了基础,为现代派作家塑造人物形象提供了启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虽然西方的社会形势和精神氛围发生了变化,但是现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并未解决,某些方面反而变得更激烈、更尖锐了,因而二次大战前确立的人学的基本精神仍对二次大战后的文学创作发生影响。也就是说,促使现代主义小说的人物形象非英雄化的社会文化因素,依然成为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反英雄形象产生的基本因素之一。这就是非英雄和反英雄具有同一性的根源。

3吉姆的经历回路平南实验中学
3.1吉姆的事业发展经历
小说的主人公吉姆出身于中下层社会,在一所地方大学当一名实习历史教师,虽然他对自己所教授的历史只是一知半解,也毫无兴趣可言,但是,为了维持生计,他不得不想方设法地保住这份他并不喜欢的工作。为了保住工作,他忍辱负重,还要在他十分痛恨的喜欢装腔作势的系主
任韦尔奇教授面前低三下四、忍气吞声、并极尽所能地讨好他。虽然吉姆在极力地维持着与教授们的关系,但骨子里对于“正统”、虚伪的教授学者们批判嘲讽的态度最终导致他还是彻底与他们决裂并丢掉了大学的工作。但最后,由于克莉丝汀的舅舅,吉姆终于翻身,得到一份体面的工作。

3.2吉姆的感情发展历程
吉姆在威尔奇教授举行的家庭音乐晚会上认识了威尔奇的儿子伯特兰及其年青、漂亮的女友克里丝汀。伯特兰自称艺术家,其实是一个花花公子。他有一个混蛋理论,那就是:“伟大的艺术家总是拥有许多女人,如果成为艺术家能够拥有许多女人,那就甭管画什么画了。”而他的女友克里丝汀却是位容貌美丽,衣着朴素,神态端庄的妙龄姑娘。事实上,他在认识克里丝汀之前,刚刚抛弃了一个玩腻了的女人,而与克里丝汀的关系刚刚开始,他又与有夫之妇卡罗尔热乎起来。凡此种种,使得吉姆夺取克里丝汀的战斗师出有名,给了他必要的正义性,使他在“伯特兰役”中成为正义之师。
吉姆与他的女同事玛格丽特的感情纠葛,实际上是单方面的。吉姆并不喜欢她,只是被她的圈
套所羁绊,糊里糊涂地对她承担起了道义的责任。玛格丽特是个其貌不扬,有点做作和神经质的女知识分子,泼辣有余,温柔不足,而且工于心计,喜欢搞操纵,甚至不惜以自杀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吉姆糊里糊涂成了她的男友,担负起安慰、陪伴她的责任。当他想摆脱玛格丽特而苦于无方时,他在威尔奇教授举行的家庭音乐晚会上认识了年青、漂亮的克里丝汀。
吉姆与伯特兰在美女之战中,后者以其道德上的缺陷不可能不被击败,甚至是活该,因为从根本上说,是他自己打败了自己。二战后,英国社会中下层人士有了比先前多得多的受教育机会和社会流动机会,但是一些人地位的上升意味着另一些人地位的下降。在这社会游戏中,文化人阶层是输家。他们相对衰败了,伯特兰的道德堕落便是这衰败的征候。伯特兰自然被正义的吉姆击倒在地,但吉姆也并没有因此得到他想要的爱情。吉姆与玛格丽特的冲突结果又怎样呢?故事结束前吉姆与她的前男友卡奇普尔谈心,后者向他披露了有关她的大量信息,使他认识到她人品很成问题,他没有什么对不起她。因此他从玛格丽特陷阱中获得了解放,不再有心灵的重负。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1:06:2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66433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利己主义
下一篇:简谈自由主义
标签:社会   英雄   小说   精神   英国   传统   研究   没有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