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地理知识点归纳

自然灾害地理知识点归纳
  切斯特菲尔德说过,知识有重量,但成就有光泽。有人感觉到知识的力量,但更多的人只看到成就的光泽。下面本店铺给大家分享一些自然灾害地理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自然灾害地理知识点1
  一、自然灾害
  1. ★自然灾害发生的条件
  (1)要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2)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2.自然灾害系统由孕灾环境(四大圈层)、致灾因子(各种自然灾害)、受灾体、灾情四个方面共同组成。
  二、★自然灾害的影响
  1.人员伤亡:包括生理伤害、心理和精神伤害。
  2.财产损失:包括直接经济损失与间接经济损失,或个人经济损失与社会经济损失。
  3.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
  (1)★特殊性:资源损失的灾情相对于人员、财产的损失灾情来说具有滞后性和隐蔽性
螨类
  (2)对不同类型自然资源破坏的差异:非可再生资源受灾被毁后无法或很难恢复。
  4.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存在地域差异
  在灾害强度相同的情况下,经济发展水平越高,防抗灾害能力越弱的地区,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就高越。
  三、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人类超强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环境恶化,致使环境更不稳定,导致多种自然灾害频发。
  四、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1.灾前防范意识、灾中的应急措施、灾后的自救互救行为,影响到人自身的易损程度。(受灾体中人口最脆弱,一切灾损中人员伤亡最重要) ★
  日本强震人员伤亡少的原因:A政府高度重视;B国民有较强的防震意识;C公共设施的防震加固措施效果良好。冷轧钢管
  2.社会经济活动有可能改变灾情。城市用地加重,农业用地减少。
  3.建设防灾减灾工程可以改变受灾体的易损程度,从而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
  五、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
  人类活动对灾情“放大”或“缩小”的最敏感区域,是在自然灾害的高风险区。如,人类活动进入洪水高风险区就可“放大”区域灾情,而人类活动迁出高风险区就会“缩小”区域灾情。
  自然灾害地理知识点2
  地质灾害
关怀的人生
  (一).地震概述
  1、构造地震的形成原因:当地壳中积累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成为地震。
消防设施配套费  2、构造地震要素
  ①震源: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称为震源。
金基德时间
  ②震中:地面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称为震中。震中附近振动最强烈、破坏最严重的地区成为极震区。
  ③震源深度: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为震源深度。300km深源。
  ④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称为震中距。1000km远震。
  ⑤等震线: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称为等震线。
  3、★震级与烈度
  ①震级:表示地震的大小 微震(1-3级)、小震(3-4.5级)、中震(4.5-6级)、强震(6-7级)、大震(≥7级)、特大地震(≥8级)
  注意:A它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B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因为一次地震释放多少能量是一定的);C一般而言,5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破坏,7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重大损害。
  ②烈度:表示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我国划分为12级。
  注意:A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因为各地的破坏程度不同。B烈度与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结构和地面建筑等有密切关系;C等震线往往是同心的椭圆形,而非圆形,其长轴往往是地表断裂处。
  4、世界主要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环太平洋地带。
  5、★影响地震灾情的因素:
  ①震级:震级大,破坏性大;②震中距:震中距短;
  ③震源深度:浅源地震;④震中附近城市分布多,人口集中,单位面积上的资产密度大;
  ⑤地面建筑的抗震能力差;⑥发生的时间,逃生机率;
  ⑦震区交通影响灾后救援;⑧是否有余震,震区地质构造是否稳定,诱发其他地质灾害;
  ⑨民众防灾减灾意识,政府灾后救援和应急预案机制等
现代主义文学
  6、★地震所造成的直接灾害有: 人员伤亡;建筑物与构筑物的破坏,如房屋倒塌、桥梁断落、水坝开裂、铁轨变形等等。 地面破坏,如地面裂缝、塌陷,喷水冒砂等。 山体等自然物的破坏,如山崩、滑坡等。 海啸、海底地震引起的巨大海浪冲上海岸,造成沿海地区的破坏。 地震的直接灾害发生后,会引发出次生灾害如火灾(由震后火源失控引起)、 水灾(由水坝决口或山崩壅塞河道等引起)、 毒气泄漏(由建筑物或装置破坏等引起)、 瘟疫(由震后生存环境的严重破坏所引起)。7、★减轻灾害的措施:①非工程性措施: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建立灾害监测预报体系;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加强国际合作等;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实施岩土体改造加固工程,防止诱发次生灾害。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15:42:5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66401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地震   破坏   地面   灾情   灾害   震中   活动   引起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