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考点讲解: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心理学考点讲解: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实用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妇安宁栓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职业道德、时事政治、政治理论、专业
基础、说课稿集、教资面试、综合素质、教案模板、考试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ofessional ethics, current affairs and politics, political theory,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lecture collections, teaching interview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lesson plan templates, exam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so stay tuned!
心理学考点讲解: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是教育心理学中行为主义理论中的重要内容。同时,斯金纳
所提出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也是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中需要重点准备的考点。一般来说题型多为客观题,其中以单选题为主,最为常见的题目就是给个例子,问体现的是哪一个规律。本文将带领大家对这部分的内容进行系统的梳理,希望会对大家的备考有帮助。
  斯金纳在提出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时做了一个经典实验,即迷箱实验。这个实验主要是:在箱内放进一只小白鼠,并设一杠杆,小白鼠可在箱内可自由活动,它偶然一次踏上操纵杆,此时有一团食物掉进箱子下方的盘中,小白鼠就能吃到食物。经过几次尝试,小白鼠就学会不断按压杠杆,直到吃饱为止。
  斯金纳就是根据此实验得出了一些重要结论,我们来详述下这些规律。
  (一)斯金纳将人和动物所产生的行为分为两种: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1.应答性行为:是由特定刺激所引起的行为。从定义角度可知应答性行为其实是指先遇到刺激之后会产生相应的回应的行为,所以是指先刺激后行为(简写为:S-R),比如说有些小孩看到穿白大褂的人会哭,迎风会流泪等。而我们会发现巴普洛夫所做的实验就是狗先听
到铃声或者吃到食物会流口水,所以先是遇到刺激而后产生的行为。故此,我们说应答性行为是是经典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
西门子m55  2.操作性行为:不与任何特定刺激相联系,是有机体自发作出的随意反应。从定义角度理解来看,操作性行为是先主动产生行为,而后会给予一个刺激,所以是先行为后刺激(简写为R-S),比如有些孩子上课举手回答问题了,被老师表扬。而斯金纳所做的迷箱实验就是小白鼠先触碰杠杆,而后获得的食物刺激,所以是先行为后刺激。故此,我们说操作性行为是操作性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
  (二)斯金纳提出了强化
  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强化有正强化(实施奖励)与负强化(撤销惩罚)之分。
  1.正强化:给予一个愉快刺激,从而增强其行为出现的概率。比如,老师对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给予一定的表扬,下次学生更愿意举手回答问题,呈现表扬的愉快刺激,这就是一种正强化的体现。常见的正强化的考题出现是:进行表扬、给予奖品等。
  同时,在采取正强化是可以使用一个原理:普雷马克原理。普雷马克原理是指用重要行为
(喜欢的行为)作为低频行为(不喜欢的行为)的有效强化物。比如,家长和孩子说:你只有写完作业之后才能看电视,先让孩子去做低频活动,之后做重要活动,使得重要作为低频的强化物,这就是普雷马克原理的体现。
  2.负强化:摆脱一个厌恶刺激,从而增强其行为出现的概率。比如,小明同学表现良好,妈妈说今天不用做家务,进而小明同学日后的表现都会很好,撤销一个做家务的不愉快刺激,这就是负强化。常见的负强化的考题出现是:撤销处分。
  在负强化中又有两种负强化形式:回避条件作用与逃避条件作用。逃避条件作用:当厌恶刺激出现时,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从定义中可看出刺激是已出现了之后再摆脱,比如:出去游玩看到人山人海的人之后转身离开,刺激是已经呈现的,这个时候摆脱刺激就是逃避;回避条件作用:当预示厌恶刺激即将出现的刺激信号呈现时,有机体也可以自发地作出某种反应,从而避免了厌恶刺激的出现,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从定义中可看出刺激并未呈现给我们此时摆脱,比如:早上起来要去公园游玩,转念一想,此时公园人可能会多,所以不去了,此时并没有看见人山人海的那么多人,这就是刺激并未出现,
就是回避现象。在这部分中曾出现过考题:“防患于未然”问是什么现象?其实应为回避,因为刺激并未呈现。
  (三)斯金纳提出了惩罚
  惩罚是指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如体罚、谴责等),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比如:由于某学生表现不好,老师关学生禁闭,之后学生的不良行为会减少。此时就是呈现禁闭的不愉快刺激,进而使学生行为减少,属于惩罚情形。常见的惩罚的考题出现是:给予处分、进行批评。
  (四)斯金纳提出了消退
  消退是指有机体做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换句话,就是,在消退中,既不给强化也不给惩罚,就是不予理睬的表现。比如:在商场中,小孩哭闹着要买玩具,他母亲就在他旁边看着,不理睬逐渐小孩哭闹停止,此处,母亲所采取的策略是不理不睬,这就是消退,常见的消退考题出现是:上课时,小明同学一直在耍怪态,此时老师不予理睬,逐渐小明行为减少。
  结合常见的考点,我们将这部分内容进行相应的巩固。例如:
  1.一年级的小林同学上课时经常故意发出一些奇怪的声响引起其他同学的注意,为纠正小林这一行为,班主任与其他任课老师商量,决定以后小林再发出奇怪声响时,老师都继续上课不予理睬,慢慢的小林也不再发出声响了。这一案例班主任采用的方法属于( )。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惩罚 D.消退
  答案:A。题干中第三行描述老师的表现是不予理睬,且学生行为较少,应是消退现象。故选择A项。
  2.乘坐校车时,系好安全带就可以终止刺耳的噪音,这种强化属于( )。iview
  A.负强化 B.正强化 C.替代强化 D.自我强化
青岛小港>我们都是大导演
  答案:A。题干中描述终止噪音,是指摆脱一个厌恶刺激,进一步使系安全带的行为增加,描述的是负强化的定义。故选择A。
中国质量技术监督局  备考小建议:在这个部分做题时,会给些例子去判断规律,而在做题时要从题干本身含义
为出发点做题,切勿格外延伸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2:03:5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66178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刺激   行为   强化   条件   作用   出现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