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字和它的文化蕴意解析

"风"字的本义是"八风"
  "风"字的本义,许慎《说文解字》说:"风,八风也。东方明庶风,东南曰清明风,南方曰景风,西南曰凉风,西方曰阊阖风,西北曰不周风,北方曰广漠风,东北曰融风。风动虫生,故虫八日而化。从虫凡声。"
  古代典籍谈到"八风"的甚多,《吕氏春秋?有始》:"何谓八风?东北曰炎风,东方曰滔风,东南曰薰风,南方曰巨风,西南曰凄风,西方曰?风,西北曰厉风,北方曰寒风。"
捍卫阳光
  "八风"对应八方,也与八时节相应,而且更多指向的是时节,这点《淮南子?天文训》表述得十分清楚:"何谓八风?距冬至四十五日,条风至;条风至四十五日,明庶风至;明庶风至四十五日,清明风至;清明风至四十五日。景风至;景风至四十五日,凉风至;凉风至四十五日,阊阖风至;阊阖风至四十五日,不周风至;不周风至四十五日,广莫风至。"
  尽管八风之名称,各书所载有所不同,但八风指八个时节,却十分清楚,如《淮南子》的八风,与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相应,每节主四十五日,后来每节一分为三,则成二十四节气。段玉裁注《说文》说:"立春,调风至。春分,明
庶风至。立夏,清明风至。夏至,景风至。立秋,凉风至。秋分,阊阖风至。立冬,不周风至。冬至,广莫风至。《白虎通》调风作条风,'条者,生也。明庶者,迎众也。清明者,芒也。景者,大也,言阳气长养也。凉,寒也,阴气行也。阊阖者,咸收藏也。不周者,不交也,言阴阳未合化矣。广莫者,大莫也,开阳气也。'按,调风、条风、融风,一也。八卦、八节、八方一也。"
  自然界的"八节",来自于"四季","四季"一分为二就是"八节"。"八风"同样来自于"四方风",甲骨文就有四方风的记载,学者们一致认定涵有四时节会的意义。《山海经》也有相应的四方风神,是方位与时间之神。《尔雅?释天》有所谓"四风":"南风谓之凯风,东风谓之谷风,北风谓之凉风,西风谓之泰风。"此四风,又见于《诗经》等先秦古籍,应该是先民所传承的古老说法,后世才衍为八风。
 
职工信息管理系统 
  "风"字何以从"虫"
吉西他滨  关于"风"字从"虫","虫八日而化"的问题,很多人觉得难以理解。《说文》"虫"下云:"一名蝮,博三寸,首大如擘指,象其卧形,物之微细,或行或飞,或毛或蠃,或介或鳞,以虫为象。"
 
  许慎解"虫"为蛇,主要是从"虫"字的字形着眼,所以并不从"昆虫"角度去解"虫"字,再如"它"字,《说文》:"它,虫也。从虫而长,象冤屈垂尾形。"虫字本义,并非指现在昆虫意义上的虫,除了蛇虺类动物,它似乎是各种动物的统称,如《庄子?应帝王》云:"且鸟高飞以避?弋之害,鼷鼠深穴乎神丘之下以避薰凿之患,而曾二虫之无知?"
  把鸟与鼠都名之为"虫"。再如《大戴礼记?易本命》所说的:"有羽之虫三百六十,而凤凰为之长;有毛之虫三百六十,而麒麟为之长;有甲之虫三百六十,而神龟为之长;有鳞之虫三百六十,而蛟龙为之长。倮之虫三百六十,而圣人为之长。"
  世上所有动物,包括人都可以称为虫。《礼记?月令》的春、夏、季夏、秋、冬五季也分别与"鳞虫"、"羽虫"、"倮虫"、"毛虫"、"介虫"相应,也是以"虫"作动物解。如果"风"之本义
为"八风"是确切的,而"虫"又是各种动物的统称的话,那么,"风"字之从"虫",我们可以从季节历法的框架内,去理解风字从虫的根源。从"八风"的角度理解"风","风"首先指的是自然界的"风气"、"节气","风动虫生"的"风动",就是指的"风气"、"节气"的变化,而"风动虫生",是指随着风气、季节的变化各种动物在生育、生理等方面发生的变化,如龟蛇类、熊罴类动物的冬眠及苏醒,候鸟的季节迁飞、鱼类的洄游等,在没有历法的原始社会,人们主要是通过自然界的物候变化来认识季节之变迁,来安排他们的生产与生活的。通过观察物候确定时节,可以构成所谓的"物候历",历史上,很多民族都有过以观察物候的变化来确定季节的文化传统。《左传?昭公十七年》说郯子朝见鲁昭公,昭公在宴会上问郯子:"少?氏鸟名官,何故也?"郯子回答了一段非常有名的话:
  吾祖也,我知之。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太?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我高祖少?挚之立也,风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风鸟氏,历正也;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闭者也。祝鸠氏,司徒也;睢鸠氏司马也;??氏,司空也;?鸠氏,司寇也;?鸠氏,司事也。五鸠,鸠民者也。五雉为五工正,利器用,正度量,夷民者也。九扈为九农正,扈民无淫者也。
  鸟类(特别是候鸟)在"少?族"的生产生活中发挥过巨大作用,我以为它们发挥的主要是指示时间的"历法"作用。"少?族"很有可能使用过一种"鸟历",即主要通过观察候鸟的来去、鸣叫等以确定季节,从而安排播种、收获、祭祀等生产、生活活动的自然物候历法。郯子那段话里的"凤鸟"指大雁,"玄鸟"指燕子,"伯赵"指伯劳,"青鸟"指仓庚(现在叫黄鹂),都是可以用来指候鸟。"五鸠"中的"祝鸠"是戴胜,"??"是杜鹃,也都是候鸟。农业部落使用物候历,见诸记载的不少,如《魏书》卷一○一载宕昌羌"俗无文字,但候草木荣落纪其岁时。"台湾兰屿雅美人把飞鱼洄游周期视为一"年"。北婆罗洲沙捞越的深山密林中,有一个叫克拉比特斯的部族。这个部族就编制了一个比较完整的鸟历。他们的一年从北方的黄??到此地越冬开始(相当于公历的八、九月),他们家家户户就做下田的准备工作。大约到九至十一月,一种叫"棕伯劳"的鸟飞来了。"棕伯劳"一出现,他们就紧锣密鼓地耕作了。再过个把月后,松雀鹰到来了,这就告诉人们种植再也不能延误了。在收割后,假如最后的一只黄??离去,那就意味着要准备又一茬的耕种了。彝族史诗《梅葛》里这样划分季节:河边杨柳发芽了;大山梁子松树上,布谷鸟儿声声叫......春天就到了。河边水田里,蛤蟆叫三声,大山水菁里,青蛙叫三声,夏季就到了。天上雁鹅飞,飞飞地上歇,雁鹅叫三声,冬季就到了。独龙族直到解放前犹使用一种原始物候历,主要根据鸟叫、花开
及月圆月缺来确定季节,虽说他们的物候历也有十二个月和相应的月名,但它们的时节并不十分严格,花开晚一些或鸟叫晚一些,播种时间也就推迟。每月三十天也不清楚,因此月大月小,只是相对而言,有的独龙族人只能说出十个月的月名,有的甚至只能说出"热季"、"寒季";雨多即热季,下雪即寒季。但独龙族人对花开鸟叫却十分重视,他们对大地复苏的体会多凭鸟类和植物。每年春季到来,桃花盛开,"告克拉"鸟叫时,必须全面播种;当鸟王"省得鲁都"叫时,播种一定要完毕。
  事实上,即使在天文历法取得较大进步的文明时代,人们仍然不能忘情于物候观察,用物候的变化特别是"虫"(动物)的季节变化现象作为确定时节的参照,这一点,我们在《大戴礼记?夏小正》、《礼记?月令》、《淮南子?时则训》等古籍的记载中可以到很多例子,如《夏小正》:"正月......启蛰,雁北乡,雉震?,鱼陟负冰,农纬厥耒,囿有见韭,时有俊风。......"《夏小正》的正月是春天,春天来了,冬眠的动物开始苏醒,大雁向北迁飞,野鸡开始鸣叫,河里的鱼开始游上冰面......。《礼记?月令》"正月......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獭祭鱼,鸿雁来。"所记与《夏小正》差近。郑玄注曰:"皆记时候也。"
              所以,我们的先民用从"虫"的"风"字来指示季节风气,应该是十分聪明的造字法。我们也只有在物候历的远古文化背景上,才能理解虫与风的密切关系。
 
 
  关于虫的"八日而化"
  风字从"虫",许慎解释道"风动虫生,故虫八日而化。"段玉裁云:"此说从虫之意也。" 这似乎很难理解。虫的"八日而化",除了《说文解字》,还见于《淮南子》、《大戴礼记》等书,但《大戴礼记》的"八日"却作"八月":"八主风,风主虫,故虫八月而化。"
  "八日而化"的"八",如果放在今日数量词的意义上理解,又将"日"理解为"天"的话,那么任何动物在八天内或第八天要发生生理的或其他一些什么变化,是不到任何事实根据的,所以这样的说法让人有不知所云,匪夷所思之感,古今很多注家于此干脆避之了事,大约也是不得已之举。东汉王充在《论衡?商虫》里,试图加以解释:"夫虫,风气所生。仓颉知之,故凡、虫为风字。取气于风,故八日而化。"王充同样是在"八日"的字眼上做文章。但《大戴礼记?易本命》"八日"却作"八月",关于这个不同,清人王聘珍注谓:"《经》言八月,许言八日,《经》或字误也。"他的意思是许慎《说文》中说的"八日",是对的,而《
大戴礼记》的"八月"之说可能是误字。但我以为《大戴礼记》的"八月"之说或为古人之原意,《大戴礼记》成书在西汉,要早于许慎的《说文》,尤其从意义上,"八月"可理解为八个季节月,这与"八风"正好相应,虫之八月而化,表达的意思为:虫之化,是在八个季节月发生的,这显然是符合很多动物在季节变迁之际所发生的变化状况的。
别了 我爱的中国
消费导刊  但不可否认,虫"八日"的说法的确更为普遍,那么这个"八日"的日字,是否是后人解读有误呢?我认为这是完全有可能的。从"日"字的字义看,它还有"节"的意义,《广雅》:"日、?,节也。"王念孙《疏证》云:"日为节度之节,?为丝节之节。《开元占经?日占篇》引《春秋元命包》云:'日之为言节也,开度立节,使物咸别。'《百虎通义》:'日之为言实也,节也,常满有节也。'""日"可以解释为"节",则"八日"可以解为"八节",也就是八个时节的意思,这不仅与"风"字表季节之义相合,而且与古人关于动物在季节变迁之际常发生的变化、变异的认识相合。所以,虫"八日而化",应该解成"八节而化",如此,则一些令人困惑不解的问题皆可迎仞而解了。
  关于"八日而化"的"化",郑玄注《周礼?大宗伯》说:"能生非类曰化",《大戴礼记》卢辨注云:"虫多生非类也。"这里的"化",不是指滋生、繁衍,而是指变化、转化之意。古书中
特别是古代一些月令类的著作常有动物化生的记载,如《夏小正》:"三月田鼠化为?,......八月,?化为田鼠。"《列子?天瑞》:"夫蛙为鹑"《淮南子?齐俗训》:"蛤蟆为鹑。"《礼记?月令》有:"仲春,鹰化为鸠。......季夏,腐草为萤。......仲秋,鸠复化为鹰。......季秋,雀入大水为蛤。......孟冬,雉入大水为蜃。"所谓的动物之间的"化生",当然是不科学的,但这并不是古人的故意杜撰,而是古人直观观察的产物,是他们对动物的观察不精所致。如《礼记?月令》"仲春,鹰化为鸠。......仲秋,鸠复化为鹰。"的说法,《吕氏春秋》及张华注《禽经》所记相同。"鸠"是杜鹃鸟,是我们先民熟悉,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的候鸟,但它的季节迁移特征,古人肯定是不了解的。直到明代的李时珍还以为冬天的杜鹃鸟是象龟蛇一样蛰藏呢!杜鹃的形状似老鹰,且能如鹰那样回翔。贾祖璋先生说:"其体及飞翔状态,实为鸟类拟态现象的一个适例,它完全模仿着猛鸷的鹰类......'仲春鹰化为鸠,仲秋鸠复化为鹰。'即系不知其移徙现象及真实形态,而引起的误解。"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02:29:3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66161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季节   变化   物候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