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文化

从山西方言看丰富多彩的山西文化
认识山西晋方言
  晋方言作为黄河流域、黄土高原上的一支古老方言,无论就其形成的历史还是所保留的古代语言文化,在汉语发展史上均占有突出的地位。研究晋方言对了解晋文化、汉民族文化均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丰富的晋方言以及晋方言所承载的晋文化已经或正在消失,如不加紧调查整理就有绝迹的可能,而且这种“化石文化”消失后将无法复原。山西省语言学会与山西大学语言科学研究所担负起了这项重担,他们的研究团队早于十年前就积极组织力量对各县方言进行全方位研究整理,目前,已自筹资金出版了16本各县市方言研究。
  晋方言是全国十大方言之一,作为北方方言中最具价值的方言理应作为晋文化的重要部分而受到足够的重视。
  晋方言这个名称早在60年前就有人提出,当时叫晋语,其方言范围与今天的理解略有不同。作为学术概念正式提出是20年前的事。中国社科院的李荣先生首次将汉语方言分为十大方言,晋方言是汉语十大方言之一(其他九大方言是:官话、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
客家话、闽方言、粤方言、平话、徽方言)。分布于山西省除南部以外的广大地区以及毗邻的河北、河南、内蒙古、陕西等四个省区临近山西的县市。晋方言区共176个县市,面积仅小于官话;使用晋方言的人口约4500万,仅次于官话、吴方言,与闽方言、粤方言相当;晋方言区的人以山西省居民为最多。
  晋方言目前分作八个片:并州(晋中)片、吕梁片、上党(晋东南)片、五台(忻州)片、大包(大同-包头)片、张呼(张家口-呼和浩特)片、邯新(邯郸-新乡)片、志延(志丹-延川)片。并州片是晋方言的核心地区,其次是吕梁片、五台片、志延片,其余是晋方言的边缘地区。山西省南部20多个县市今属中原官话区,称汾河(晋南)片,一般不包括在晋方言内。汾河片在历史上与晋西北方言接近,以后逐渐受到中原官话的影响,汾河片实为晋方言到中原官话的过渡区。所以与晋方言核心地区并州片有较多共同点,为称述方便,一般所说的“晋方言”,大体上也包括汾河片。
    北京大学方言资深专家王福堂教授说:就现代晋方言而言,它“的确具有相当多的特点”。最突出的特点是:1.保留入声调并有喉塞韵尾,如:太原人读“不、说、国、别、局、一、六、七、八、十”这些字,调子读得很短,不能拉长。2.前后鼻音不分,如:读“陈旧”
乌龙学院为“成就”,“深信”为“生性”。3.平舌、翘舌不分,如:“志愿”念成“自愿”,“擦手”念成“插手”。4、阴平、阳平不分,如:“天”同“田”、“诗”同“时”、“梯”同“题”。5、一个字分成两个音节,如:摆——不来、拌——不烂、杆——圪榄、巷——黑浪等。这不能不考虑晋方言区地理位置的闭塞,“恒山峙其北,大河绕其南,四塞襟之,五原控之”,“眺览其间,左山右河之势自若也,襟塞控原之腾自若也”。(康熙《山西通志》1681年)与官话区长期相对隔绝是方言保守的重要原因。
山西晋方言与醋文化
  一位专家曾经说过:“山西的方言跟山西的煤炭一样,是无穷无尽的宝藏,亟待开发。”道出了晋方言的丰富。而我们要说:“山西的方言跟山西的老陈醋一样,历经千百年岁月的酵酿,更加绵香醇厚。”
水蛭胶囊>客房管理系统论文
  老陈醋得名的由来与晋方言是分不开的。据说,大清顺治年间,介休醋仙王来福到了梗阳(清徐),对以前的酿醋工艺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创新,“冬捞冰,夏伏晒”,使酿出的醋“绵酸醇厚、陈香悠久、甜洌鲜美、回味无穷”,人们食后纷纷称赞,四处传颂,说王来福“酿了神醋”,而被别人误听为是“酿老陈醋”,后来,人们干脆把这种香如老酒的醋叫作“老陈醋
”。因为“了”与“老”在晋方言中是同音的。
  与醋有关的词汇在晋方言中占有很大比例,单从醋的名称就可见一斑。山西在历史上的名醋有平阳熏醋、太平米醋、南六堡曲醋、运城柿子醋、壶关新寨醋等。如今山西醋的品种更是多样。从牌号分,有老陈醋、普醋、双醋、特醋;从生产工艺上分,有熏醋、黄醋、淋醋、回流醋、封缸醋等;从原料上看,有高粱醋、玉米醋、小米醋、麦醋、糖醋、柿子醋、果醋、红薯醋等;从用曲的类别分,有大曲醋、快曲醋、自然发酵醋等;从醋的功能又可分为“饺子醋”、“凉拌醋”、“海鲜醋”、“吃面醋”等等。
  晋方言中的许多词汇也反映出人们的文化心态。比如,其他方言区的人是忌讳说“吃醋”一词的,因为“吃醋”代表着嫉妒,尤其多用于男女感情,含有贬义的彩,像“争风吃醋”等词,就连无辜的醋坛子、醋篓子也受到牵连。而在晋方言区你听到人们说“你吃醋不?吃多少?”那是很正常的,丝毫不影响主人的热情及客人的情致。
  醋在古时叫醯,酿醋的醴叫“老醯”。由于山西人嗜醋如命,再加上山西人对酿醋的特殊贡献,又巧合了“醯”和山西的“西”字同音,所以外省人就尊称山西人为“老醯儿”。有专家认为,山西人被称为“老醯儿”,是一种产品与一个地域紧密契合,并作为一种有趣的文化广
为流传的结果。
  老陈醋还被人们作为创作素材广泛使用于山西的曲艺作品。小时候听过一段潞安鼓书《醋为媒》,至今仍记得开头的一句唱词:“山西人爱吃醋,家家有个醋葫芦”。另外,晋语中还有一些体现醋文化的谚语俗语:“家有二两醋,不用去药铺”,“醋是随饭吃的药,更是顿顿吃的饭”,“久在山西住,哪能不吃醋。”酿醋行业中还常说:“能做醋的工人就能做酒,但做酒的不一定能做醋。”
  晋方言中的醋文化词汇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我们应好好地发掘、研究和整理,让这些独特的晋方言词汇大放异彩,让古老的陈醋及醋文化现象继续丰富我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
晋北方言与北路梆子
  北路梆子,也称“雁剧”,是晋北人民喜闻乐见的地方剧种之一。它主要流行于晋北地区各县市,在分布上以忻州地区为中心,但其活动范围也扩展到了大同、包头等地。北路梆子大约形成于明末清初,兴盛于清同治时期,它是由南路的蒲剧与忻州当地的方言和民间艺
术长期不断融合而逐渐演变而来的一种新剧种。北路梆子以晋北方言为基础,吸取了晋北方言的精粹,这是北路梆子集地方性、艺术性于一体的精华所在。我们用方言区来命名产生的这种新剧种正是体现了方言和地方戏之间的密切关系。
  一、词汇方面
  从北路梆子的唱词与道白中,我们可以发现大量晋北方言词汇。如名词:《舁桥》中的“山窝”(山里面)、“光景”(日子)、“莜面山药”、“莜面推窝窝”(面食的一种)、“凉拌山药丝丝”、“担疙瘩”(一种面食)、“骨拐”(腿腕)、“旱船”。《血手印》中的“这边厢”、“那边厢”。动词、形容词:《三堂会审》中的“打量我命难保全”(打量:估计、约摸之意);《醉陈桥》中的“手扳着垛口往下瞧……帅字旗不住空中飘“(“扳着”:手压着、按着;“不住”:不间断地、不停地);《打代州》中的“公该”(就应该这样);《天剑除》中的“我心想做生意褪褪穷毛”中的“褪褪穷毛”(做生意脱贫致富);《舁桥》中的“倒灶倒灶真倒灶”(倒灶:倒霉)等。这些方言词语晋北人听起来并不陌生,非常贴近人民的生活。
  二、叠音词的运用
  叠音词的运用,将现实的口语性与戏剧的形象性紧密结合,如《舁桥》中的“阴沉沉”、“血淋淋”、“哗啦啦”、“雾茫茫”;《访白袍》中的“清风飘飘,细雨霏霏”;《打代州》中的“黑压压”;《血手印》中的“悲风呼呼响,胡天叫地两茫茫”。这些唱词在戏剧中起到了烘托气氛,渲染场景的作用,给人一种生动形象之感。
  三、谚语、俗语的运用
  晋北梆子的道白、唱腔,不仅大量运用方言土语,还运用晋北方言谚语、俗语。如:《舁桥》中的“饿得前心贴后背”(谚语),形容饥饿的程度;“好你老婆子,和老咸菜一样——黑心”(歇后语)增加了幽默、诙谐的艺术效果;“这老婆子不够数——一定是个二百五”(顺口溜)用来刻画人物。
tcl纯平电视  四、语气词的运用
  在唱腔中,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演唱时拖腔及部分句尾有大量的虚词托字,如“哎呀、唉、么、嗨、啊”等。这些语气词的运用让人听起来亲切、自然。
北路梆子以晋北方言为基础,也因地区不同而方音稍有差异,但总体说,北路梆子的道白
还是晋北方言,这是多年来能传唱于晋北地区,让广大众能够接受、喜闻乐见的重要原因。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晋北方言的研究,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地方文化遗产。
晋方言与山西的地形地名
  【根据地形为村落命名是地名最古老的来源。我省地处黄土高原,境内山川纵横、沟壑林立,地形地貌千变万化,很多自然村的地名都是对地形的归类。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绝不满足于普通意义的“村”、“庄”的简单描述,在山西方言中有一大批词汇反映了这些地形。这些古老的地名牞缀成一幅生动细致的画卷牞为我们描绘出山西的自然风貌。】
  普通意义上的山在地名中被细分为近百种小类,如:墚、峁、圪、峨、岭、垣、条、塬、嘴(咀)、垴、岩、尖、台、洞、岗、巅、凸、豁、峰、垄、堆、墙、墕、圪洞、圪垯、圪垛、圪堆、圪栳、圪蛋、豁墚子等等。这些地形指的都是隆起的高地,但形态有殊别。比如“墚”的顶面比较平缓,两侧是谷。“峁”是相对孤立、顶部浑圆的黄土山。“岭”是相对孤立,周边坡度陡峭的黄土山。“圪垯”是指黄土山圆形的顶部。“圪垛”是指对于整座山体而言相对凸出的部分。“圪蛋(旦)”指呈圆形的黄土岗。“墕”指两山之间相对山头而言低而平缓的地带。“坝”指黄土山体之侧。“嘴”是形象的说法,即习惯上说的山嘴子,是山墚向沟底延伸
深海异种
而呈尖状的部分。“条”指山墚之上相对平缓而呈条状的部分。“垣”指呈台状而周边陡峭顶上平坦的黄土山。“圪堆”是指小型的土堆似的小山;“圪栳”即“山圪栳”,是指山体弯曲式交接成的山体角落。“豁子”即是山体的缺口处。“垴”指小山头。“岩”是山或高地的边缘。“尖”是山的末端部分。“台”指高而较平的山地,“岗”指山脊部分。“巅”指山顶,但它不是很陡峭,而“峰”则是高而陡的山等等。
  有山必有沟,下面这些地名中的字是描述低陷地带的:沟、掌、岔、川、渠、沟岔、沟子、壕子、峪、圪筒、沟底、圪岔、沟、峪、渠、壕、口、岔、崖底、壑、堑、峡口、谷、涧、河、坪、凹、洼、湾、泉、堰、塘、坳、池、井、凹地、底、汇、岸、潺、浸、套等等。“沟”是两山间低陷的平地,沟有旱沟和水沟之分,有水的沟可称为“河”、“涧”、“湾”、“池”、“潺”、“井”、“汇”等。“峪”即是“山谷”,“两山之间谓之峪,峪必有平地,数顷或数十顷不等。”(《刘贵阳说经残稿》)“峪”包含的平地往往比沟大。“川”的地带就更大一些牞有叫“小川”的牞因为命名人在命为“川”后自觉名不符实,又进行了修正。很小的沟称为“渠”、“壕(子)”、“沟子”。沟的尽头处称为“掌”,一般说“沟掌里”。两沟交接处或沟川交汇处谓之“岔”或“沟岔”、“岔沟”。沟之口部谓之“口”或“沟口”、“峪口”。沟的底部谓之“沟底”。“圪筒”就是“筒”。“套”指弯曲的沟。“浸”“堑”“壑”都比较深。
中国移动北京公司网上营业厅
  对平地的描写主要体现其海拨高低、面积大小和土壤特质。如“垣”的海拨高牞面积也大;“坪”的海拨高,面积小;“原”的海拨低,面积大;“平”海拨低,面积小。称为“滩”的地方,一定有河滩或洪水曾冲过而留下的砂石滩。“碛”的音和“气”同,意思与“滩”差不多。省内大多地区缺水,所以假如本地有水源的话,地名中是多半要体现出来的。这样就形成了一批井、泉、池、河、干、湾、塘为末字的地名。
  还有一些地名属于坡地,如:坡、坡底、半坡、坂、坂底、斜等。陡峭的地势有:崖、畔、圪台、圪塄、石级、岩、塄头、塄、壁等。叫“崖”的地方必然有一面直立临深谷。“畔”则多临河。运城有地名“辿”,音“迪”,表示山道崎岖不平。
人们还在这些地形前又加上形象词的修饰,使描绘更加生动准确。有描摹形状的,如马蹄涧、马鞍山、鸭里、鱼岭嘴、驼垴、猪头山、石盆沟、笸箩湾等,用人们熟悉的器物或动物形状,把地形描绘得栩栩如生。也有说明土质的,料角门、黑土岩、赤土凹等。还有直接用形容词描绘的,如“圪柳掌”的“圪柳”是弯曲的意思,“圪撩沟”的“圪撩”是向上斜的意思,“仄爻庄”地形呈一字,“一倾坡”则地势倾斜一览无余。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01:20:2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65791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方言   文化   晋北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