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汉语方言大词典》

我与《汉语方言大词典
作者:***
来源:《辞书研究》2020年第04期
        摘要文章是学习《汉语方言大词典》的心得体会。《汉语方言大词典》收罗广博,古今文献字书、已见著录的方言口语,应收尽收,难能可贵,可谓继往开来,功不可没。文章从方言俗字字形字义如“劜、轧”之纷纭、常用口语词如“个、一个”的罕见用法,“骗”和“棍”的训读现象,表达了学人从中得到的启示和教益。
        关键词汉语方言俗字异形“一个”动量“拐棍”训读正误补苴
        2020年3月19日,笔者盼到了一个极好的消息: 《汉语方言大词典》(以下简称《大词典》)修订本已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
郑和下西洋的资料
        《大词典》的主编许宝华教授,年近九十高龄,孜孜兀兀,从1999年《大词典》出版以来,至少十数年时间,伏案修订,浩瀚文字,深沉心血,《大词典》出版二十年后得以修订
印出,十卷一千五百万字。方言会议上有时得见老师,问候近况,回答都是在修订《大词典》。今日终见修成正果,真是可歌可泣!当然,还有其他师辈,许先生的六位同行友人,出手相助!这六位先生是: 王福堂、卢今元、李如龙、金文明、钱曾怡、颜逸民。谢谢这六位先生的崇高义举!向这六位先生鞠躬致敬!
        作为方言学人,作为《大词典》的直接受惠者,也作为许先生的学生,笔者与《大词典》也颇有渊源,以下就笔者使用《大词典》谈一些心得体会。
        一、 继往开来,功不可没
        许先生和日本宫田一郎合作编著的《大词典》,继往开来,功不可没。
        自1979年李荣先生创办《方言》杂志,冷僻的方言学开始兴旺。1983年立项,由李荣、熊正辉、张振兴任主编、中澳合作的《中国语言地图集》第1版,于1987年全部完成。而《大词典》则于1986年由复旦大学和京都外国语大学签订合作协议,由许宝华和宫田一郎主编,于1991年完稿。这部《大词典》,是在中国语言和方言分区分片的研究之后,进一步把汉语方言的古今记录汇集在一起,可谓中国古今方言记录的集大成者。从19
91年起,李荣先生主编的由四十个点组成的、以实地调查为主的《现代汉语方言词典》开始编写,并于1993年起,陆续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笔者的《崇明方言词典》,因笔者身处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这“近水楼台”而最先面世。以文献记录为主的《大词典》,因1991年已经完稿,未能吸收实地调查为主的《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的成果。这倒也成就了各自的特。
        二、 方言俗字长见识
        《大词典》既然收录古今四方语料,俗字和同音字当然是一大观。李荣先生在《大词典》1999年版序中就说道,“记录方言往往无暇考求本字,‘仓卒无其字’,就写个本地方言同音字”。古人如此,今人也是!
        在笔者看来,这些俗字、同音字,也让我们获益多多。可以说,俗字既能增长见识,也能触发思考和研究。例如《大词典》第一卷中的“劜”ià。
        劜ià〈动〉用力排挤。 晋语,陕西北部[xa313]人那么稠多,他还是硬 ~ 进去了。 吴语。江苏常州[ɑ212]小佬顶喜欢勒人堆勒~来~去小孩最喜欢在人多的地方挤来挤去。
自制保健茶
        笔者对这个字的字形和字音都不了然,陕西北部[xa313],江苏常州 [ɑ212],这两处音也对不上。但笔者对吴语“挤”的词义和用法是有所了解的,很自然地想到了另一个俗字“轧”。《广韵》“轧”乌黠切,读yà。吴语崇明话读阳入调[2],和韵书反切不相合。“轧”居然还记载了松江话“轧个”是“〈代〉这个。吴语。上海松江”。显然是因为“轧个”音近另一个俗字“搿个”而致。吴语“轧头(剃头,理发)”是通用词。在笔者看来,“轧、劜”是双胞胎俗字。吴语区挤的意思都写“轧”,都以為是正字。到底是否本字,或者本字为哪个,之前笔者并没有想过。但是,通过查阅比较,笔者有所长进,今后会多加思考。
        说到俗字,由于音、形不好查,查很不方便,修订本在附录中增加了笔画检字表。如果只有部首,实际上也不知归哪个部首。当然如果不删去四角号码,那就更方便大家了。
        三、 学以致用,功用无限
        李荣先生在《大词典》序中还说道:
        最后说到本词典的用途。首先当然是查考方言词语。其次,就语言工作者而言,本词典提供古今四方的语料,取精用宏,在乎读者,是为序。
        笔者作为语言工作者和读者,对这段话是有深切体会的。可以说,在思考、动笔涉及方言问题时,笔者用得最多的工具书,大概就要数《大词典》了。
        例如笔者和顾晓东、王洪钟在编写《崇明方言大词典》(2014)时,笔者编写有“原月”一条,原文为:
        【原月】y24 i25① 指整个月的时间: 夷到上海去子两个~(他去了上海已有两个月了)│夷肚皮里个小囡有子六七个~特(她肚子里的小孩有六七个月了)│半个~转来一趟(半个月回来一次)② 指婴儿出生后的头一个月: 夷小囡还勒~里(她小孩还没满月)│夷小囡今朝满~(他小孩今天满一个月)‖“月”单字音yo2,此处变读音同“日” i2。又如“月白布”读作“日白布”。[1]
        对照《大词典》江苏吴江话的“一个岸月〈名〉一个月。吴语。江苏吴江”条后,笔者想到,虽吴江话没有标音,但读者一看就明白,吴江话“岸”对应崇明话“原”,吴江话“月”对应崇明话“日”,完全对应。这也让笔者确信,崇明话的“月”有读同“日”的一种异读。
        最近笔者在写一篇关于海南岛黎语动量词“个kai3”表示次、趟的文章,看到欧阳觉亚等(1983)的《黎语调查研究》[2]:
        rau2fu3kai3
        读三 遍(读三遍)
        lom3 lai2 ts2 kai3
        再犁一 趟(再犁一趟)
        “个”在汉语都是名量词,能用作动量词很让笔者吃惊,继而引发了笔者思考。有趣的是,笔者在最近播放的电视剧《最美的青春》婚礼闹亲时看到既有“抱一下”,也有“抱一个”。这“抱一个”用同“抱一下”,“个”也是动量词。后来才知道,河北东北等地方言都有这样的用法。我们注意到,汉语方言的动量词只说“一个”,不能说“两个、三个”。
        这一点,《大词典》“一个”条目下就说到:“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尝试一下的意思,常用于逼迫对方或不许对方做某件事的语境。”新疆吐鲁番、乌鲁木齐方言都有这个说法:
        吐鲁番: 还让我滚,你先给我滚一个!
        乌鲁木齐: 娃娃家尽出去打架,你再但给我打一个,我就把你送到局子里去呢啊。
        《现代汉语词典》未收录“一个”。
        所以,《大词典》的记录,在用“个”做动量词这点上,让笔者看到了黎、汉之间语言接触的一种深层的表现。
        还想对“个”字多说两句。2017年,笔者在香港大学主办的一个学术会议上谈到《个、介史略》一文,其中“个”字难得见到的判断词、介词用法一段,就引自《大词典》。原文如下:
        “个”可作判断词。见西南官话、湖北大冶话、广东揭阳话等。
        广东揭阳话“个”可用作判断。陈恩泉《揭阳话“个”的调值变化及其他》(220页)记载:“个”[kai55](阳平调)用作量词、代词(乜个什么);“个”[kai22](阳去调)用作结构助词和语气助词,相当于“的”;“个”[kai35](阳上调),用作判断词,或表示强调语气的“是”。例如: 个乜个(是什么)?
        又如: 广东揭阳(kai55): 你个伊呾个我叫你去个(你对他说是我叫你去的)。(引自《汉语方言大词典》373页)这个例句中三个“个”,三种意思,三种作用: 第一个
张申府是介词“对、跟”;第二个是判断词“是”;第三个句末表肯定,句末的肯定,就是从判断词用法发展而来。
        又如西南官话中,于飞《巴歌》:“三天不买米,四天不买柴,这个日子你的女儿个过得来?”(引自《汉语方言大词典》373页)
        笔者以为,“你的女儿个过得来?”的“个”,表示是不是、是否、能不能的意思,跟“是”意思密切相关,也是由判断词发展而来。
        再举一例。最近两年,笔者参加了语保项目海南三个点的调查,其中澄迈金江、美兰区大昌村,“骗”字就读同“棍”。陈鸿迈(1996)《海口方言词典》就直接写作“棍”:
        棍kun35骗: 是真的,不是假的,我无~汝│伊卖假药~人介词宾语
        笔者为此思索良久,十分疑惑。于是查阅《大词典》“拐棍”条,就明白了:
        拐棍〈名〉骗子。闽语。福建厦门[kuai53 kun21]。
        我们不妨再看上面一条:
        拐棒② 〈形〉思想言行下流。 中原官话。新疆吐鲁番。 兰银官话。新疆乌鲁木齐。
        ③ 思想言行下流的人。 中原官话。新疆吐鲁番。 兰银官话。新疆乌鲁木齐。
        至此,笔者终于完全明了,原来“拐棍”之用作骗子,可能来自“拐、拐骗”的“拐”。海南岛北部闵语读“骗”为“棍”,又是一例训读。犹如海南闽语读“字”为“书”,读“夜”为“暝”,读“脚”为“骹”,读“竖”为“徛”,读“看”为“望”,读“衣”为“衫”等;也犹如海南黎语读“树”为“柴”,读“睡”为“觉”,读“烧”为“炊”,读“跑”为“遘”,读“牛”为“水”等。
i聚合支付        最后,展示一下《大词典》对“大大”一词作为尊长称呼的全部记载(例子从略):
        大大① 曾祖父。吴语。上海松江。
        ② 祖父。 西南官话。四川云阳。 吴语。上海青浦。上海嘉定、松江、南汇周浦。 赣语。安徽至德。 闽语。福建光泽。
        ③ 祖母。 江淮官话。湖北浠水。 吴语。福建浦城南浦、浦城忠信。 闽语。福建浦城临江、浦城石陂。
        ④ 外祖父。吴语。上海松江。
        ⑤ 父亲。 胶辽官话。山东平度、安丘、诸城。 中原官话。青海西宁。安徽萧县、灵璧。 晋语。山西太原、沁县。陕西北部。内蒙。 兰银官话。新疆哈密。 江淮官话。江苏如东。安徽芜湖。 西南官话。四川自贡。湖北天门。 湘语。湖南。 赣语。安徽太湖、怀宁、东流。 闽语。福建闽侯。
        ⑥ 母亲。中原官话。安徽凤台。
        ⑦ 伯父。 东北官话。黑龙江哈尔滨。 冀鲁官话。河北沧州、滦县。天津。河北保定。 胶辽官话。山东平度、烟台。 中原官话。陕西安康。 晋语。陕西北部。 兰银官话。甘肃兰州。 江淮官话。江苏东台。江苏扬州、高邮、如皋。 西南官话。云南保山。 吴语。江苏丹阳童家桥、启东吕四、如东。也作“大达”: BZ#10 中原官话。山西曲沃。青海西宁。 晋语。陕西安塞。 兰银官话。甘肃兰州。

本文发布于:2024-09-24 09:17:2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65779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方言   官话   大词典   笔者   俗字   语言   用作   上海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