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苏散加减咽痒咳嗽

杏苏散加减咽痒咳嗽
杏苏散 苏杏将二陈支钱。――苏杏桔姜枣二陈(汤)枳前。
杏苏散载于《温病条辨》一书,是凉燥的代表方剂。其药物组成为:苏叶、橘皮、苦桔梗各6克,杏仁、半夏、茯苓、前胡各9克,甘草3克,生姜3片,大枣3枚,水煎服。
咳嗽为临床常见病,多为风邪上壅,阴虚肺燥,痰凝咽喉所致。大部分患者基本愈后,咽痒咳嗽经久不愈,咽喉不利,肺失清肃,故出现咽干喉痒、咳嗽之症。杏苏散温而不燥,润而不凉,故取之化裁用治本证。2005年4月到2008年12月,利用杏苏散补肺利咽祛痰止咳,咽痒久咳,咳痰不爽之症,疗效可法。
短时傅里叶变换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共观察病例52例,均为我校附属医院门诊患者。其中男38例,女14例,平均年龄21岁,病程一周以上。
1.2 诊断要点 患者大部分为感冒咳嗽,感冒基本愈后,或感冒迁延失治 ,咳嗽不止,咽部不
适,发痒且咳痰不爽,咳嗽即作,力咳方可粘痰出,有痰附于喉间感,或咳引胸痛,或鼻塞,或咽痒,咳嗽阵作,舌淡苔白或腻,脉数。
印顺2 方法恢复精力
杏苏散由杏仁15g,苏叶20g,桂枝15g,前胡10G,半夏10g,茯苓15g,桔梗20g,陈皮10g,生姜10g,大枣10枚,甘草10g。组成每日一剂,水煎温热服,每次300ml,三剂为一疗程,一般1- 2疗程。
痰多加海浮石,贝母以祛痰,胸痛甚加丝瓜络以宽胸,咽干重加玄参麦冬以滋阴,咽痒重加钩藤以治咽痒。
3 疗效观察
患者经1-2疗程其中痊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34例,有效(临床症状减轻)15例,无效(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2例。总有效率96%。过程中未出现任何不良反映。
4 典型病例
引文翻译
典型病例1 王丽,女,26岁,于2007年4月15日就诊,患者因感冒发热咳嗽,在他院5天,现患者热退。但仍咳嗽,咳痰白。咽痒即作。痰涎粘着喉间,伴鼻塞,时流清涕,头微昏,
胸闷,舌尖红,苔薄黄,脉数,杏苏散三剂,痰易出,再服两剂,咳止胸畅,咳嗽基本痊愈。
典型病例2 许飞,男,17岁,2007年5月11日诊。1月前曾患感冒,经后遗下咳嗽未愈,且日渐加重。诊见:咳嗽频作,痰少气逆,咽干喉痒。查咽后壁有数个淋巴滤泡增生,胸部 X线摄片无异常。舌淡红、苔薄黄干,脉浮稍数。证属风壅痰凝,肺燥阴虚,治宜祛风润肺,下气化痰,用上方加麦冬、沙参各典 12 g,射干、蝉蜕各10 g。服药3剂,咳嗽诸症减轻,再服3剂而愈。
典型病例3 李强,男,26岁。2007年7月25日诊。患儿发热2天,恶寒头痛无汗,鼻塞流浊涕,咳嗽,痰多稀白,口不渴,食纳减少,睡眠差,小便正常,大便溏薄,体温38.5 ℃,咽充血,体瘦,苔薄白,脉浮弦。本证为凉燥外袭,肺失宣降。治宜辛温宣肺、化痰止咳。服本方3剂后,热退,咳嗽稍减,大便正常,按原方再取3剂,渐痊愈。
5 讨论
此症多乃外感余邪留恋,肺气受损,肺失宣肃,肺气上逆,致咳嗽迁延不愈,故咳引胸痛;其病位在咽部;病邪主要为风邪,符合“风盛则痒”的致病特点,咳嗽稀痰者, 古人谓燥为小寒也;肺为燥气所搏,不能通调水道,故寒饮停而咳也。鼻塞者,鼻为肺窍;嗌塞者,嗌为肺系也。杏苏散出自《温病条辨》。由于肺主呼吸,主皮毛,与外界息息相通,气温变化较大时若有不慎,外邪侵袭,首先伤肺。故时着重轻宣润燥、化痰止咳,并随证加减,灵活运用,皆有效验。
杏苏散用杏仁,苏叶,解表散邪,宣肺达邪,清痰火治久咳,桂枝钱胡力气止咳,微发其汗,散风热利咽喉,半夏茯苓祛湿化痰,桔梗陈皮,理气宽胸。生姜、大枣、甘草调和营卫。四味合用,补泻相宜,阖辟相合。相反相成,诸药合用,补肺利咽,祛痰止咳之功,服之气展痰豁而久咳得愈。
附:
杏苏散载于《温病条辨》一书,是凉燥的代表方剂。其药物组成为:苏叶、橘皮、苦桔梗各6克,杏仁、半夏、茯苓、前胡各9克,甘草3克,生姜3片,大枣3枚,水煎服。
凉燥袭人,多在秋深初凉,西风肃杀之时节,故有次寒、小寒之称。例如,《温病条辨》引用沈目南《燥病论》说:“燥气起于秋分之后,小雪之前,……燥病属凉,谓之次寒,病与感寒同类。”又吴鞠通说:“古人谓燥为小寒也。”凉燥感人,初起邪在肺卫,可见有头微痛、恶寒无汗、咳嗽痰稀、鼻塞咽干、苔白脉弦等。由于燥伤皮毛,寒凉束表,卫气被郁,故有恶寒无汗,头微痛。微痛者,不似伤寒之痛甚也。凉燥伤肺,则肺气不宣,津液不能输布,聚而为痰,故咳嗽痰稀。鼻为肺窍,咽为肺系,又为呼吸之门户,由于肺气不宣,津液不能上奉,故见鼻塞咽干。脉弦则是干有痰饮之故。
就上述症状看,颇类外感寒邪之证,但以有无咽干唇燥为别。凉燥治法要依据《素问·至真要大论》“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为宗旨,杏苏散便是按此理论组方的。方中苏叶辛温,散风解表,兼能宣肺;杏仁苦温而润,宣肺化痰,止咳平喘。二药合用,轻宣达表,微发其汗,使凉燥从表而解,共为君药。前胡苦辛入肺经,功能降气化痰、宣散风邪,可助杏、苏轻宣达表而兼化痰;桔梗有宣肺通气、祛痰利咽之功,且能升提肺气,引药上浮入肺;枳壳专于降气行痰,宽胸利膈,其与桔梗一升一降,而助杏仁宣利肺气。以上共为臣药。半夏、陈皮、茯苓、甘草为二陈汤,理气和中,燥湿化痰;甘草与桔梗相合则为桔梗汤,功能宣肺祛痰。以上合为佐药。生姜、大枣调和营卫,通行津液,而为使药。诸药
全高清视频直播系统配合,共收发表宣化之功,使表解痰消,肺气调合,诸症可愈。
杏苏散总的功能是温散表寒,宣肺化痰,可用治流行性感冒、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病,辨证属于外感凉燥或风寒轻证者。原书在方后附有加减法,如:“无汗,脉弦甚或紧,加羌活,微透汗。汗后咳不止,去苏叶、羌活,加苏梗。兼泄泻腹满者,加苍术、厚朴。头痛兼眉棱骨痛者,加白芷。热甚加黄芩,泄泻腹满者不用。”上述加减法中,无汗脉紧系寒邪较重,故加辛温之重者,微发其汗;汗后咳不止,是表寒去而肺气不降,故去走表之苏、羌,而加降里之苏梗。同时尚可加紫菀;腹满泄泻乃因脾湿不运,故加术、朴燥湿除满,而不用苦寒之黄芩;眉棱骨为阳明经头痛,白芷是肺胃本经之药,且能温肌肉而达皮毛,故用以祛风止痛。兹举病案一例,以示运用之法。
王某,48岁。主诉:头巅涨痛,恶寒咳嗽,咯痰稀,鼻塞咽干。脉象浮弦,舌苔薄白。辨证:秋燥寒凉之气外束于表,肺先受邪。治法:经云“燥凉所胜,平必苦温。”仿杏苏散主之,佐入宣泄化浊之品。
处方:苦杏仁、粉前胡、白茯苓、白蒺藜各12克,紫苏叶、玉桔梗、生甘草、仙半夏各5克,薄荷2克,炒枳壳8克,款冬花9克。
二诊:药后头痛已减,咳嗽痰薄,咽干唇燥。舌苔薄白腻,脉象弦滑。守原法出入。
处方:粉前胡、苦杏仁、白茯苓、大玉竹、清炙枇杷叶(包)各12克,紫苏叶8克,玉桔梗、仙半夏各5克,炒枳壳6克,化橘红3克,款冬花9克。
按语:费伯雄谓:“立秋以后,湿气去而燥气来,初秋尚热,则燥而热;深秋既凉,则燥而凉。”吴氏杏苏散,乃治凉燥之方。苏叶温辛气香性温,入手太阴气分,温而不燥,疏风散寒;杏仁甘苦性温,入手太阴气分,润燥化痰,肃降肺气,以之为君。半夏、橘皮、茯苓燥湿化痰,前胡下气化痰,以之为臣;桔梗、枳壳一升一降,开畅气机,以之为佐;生姜、大枣调和营卫,以之为使。
**************************************************************************************************************************************************
杏苏散出自吴鞠通所著的《温病条辨》,该书《上焦篇·补秋燥胜气论》第二条指出:“燥伤本脏,头微痛,恶寒,咳嗽痰稀,鼻塞,嗌塞,脉弦,无汗,杏苏散主之”“若伤燥凉之咳,治以苦温,佐以甘辛,正为合拍。”吴氏的这段论述明确了杏苏散为凉燥的主要方剂。“燥者干也”,燥为秋季主气,此时天地之气不断收敛,气候干燥,燥邪趁机侵袭人体。
《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云:“燥者濡之”,但是,细究本方,杏苏散组成药物中,除杏仁性润外,其余大多为辛温之品,与濡法相去甚远。在此,本文欲从杏苏散的组方看凉燥的治病关键,从而指出凉燥的治病关键在于祛邪而非润燥。
1.     历代医家对凉燥的认识
中医医家对于明确凉燥这一概念,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尽管古人对于燥邪致病早在二千年前就已经有了相关的认识,然而真正提出凉燥的病因病机及提出方药,却直到清代才出现。
铌高关于燥邪,我国传统医学的经典著作《内经》就有不少论述,《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云:“(燥)令已行,寒露下,霜乃早降,草木黄落,寒气及体,君子周密,民病皮腠”,《素问·气交变大论》“岁金太过,燥气流行,岁末不及,燥乃大行”均表明古人已认识到燥气能致病,并与岁运,时令,气侯变化密切相关。《素问·六元正经大论》“凡此阳明司天之政,三阳之气,天政布,凉乃行,燥热交合,燥极而泽,民病寒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燥胜则干”的记载初步指出燥气致病的临床特点;《素问·至真要大论》“燥者濡之”,“燥化于天,治以辛寒,佐以甘苦”,为燥气为病确立了大法。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01:24:5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65773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咳嗽   杏苏   治疗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