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心!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可能是伪书

当心!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可能是伪书
在诸多版本的《伤寒杂病论》中,有一部《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
该书解放前陕西曾少量刊印,解放后广西人民出版社1960年出版,1980年重印,陕西1980年亦有出版。
但对该书的渊源及传播途径尚鲜为人知,本人欲就上述问题及学术价值作简要评述。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的来源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下称《桂林古本》)原序谓该书为清代桂林左盛德氏得之于张仲景四十六世孙张绍祖。
而张绍祖称“吾家伤寒一书,相传共有十三稿……兹所存者为第十二稿……叔和所得相传为第七次稿”。
1894年左盛德将此书传于同邑罗哲初,并为该书作序,且冠以《桂林古本》名。
2012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张绍祖、左盛德,已不可考;罗哲初(1878~1943年)字树仁,号克诚子,广西桂林人,出身书香门弟,尝与国民党元老马君武先生同为桂林模范小学校长。
民国时曾为南京中央国医馆编审,在宁沪二十余年,与国内中医名流周岐隐、黄竹斋至善,后黄竹斋将该书抄回陕西,由陕军将领张钫(伯英)捐资刊印250部。
1937年罗哲初返桂,1943年染疫痢病逝。期间将该书传于次子罗继寿,1956年罗继寿将该书献出,于1960年出版。
我爱读书网
该书卷首署名“汉长沙太守南阳张机仲景述……桂林罗哲初手抄”,故该书虽冠“桂林古本”只不过经桂林人手抄而已。
历代医籍中,冠以“桂林古本”者甚鲜,笔者对该书从文风、体制及外感病、发展史出发,对该书进行必要考证。
“桂林古本”系后人托名之作
一本珍贵的书《桂林古本》凡十六卷。前五卷中,第一、二卷为平脉,第三至第五卷系论述温病内容,凡伤暑、温病、伤燥、伤风、热病均已述之,约占全书三分之一。
此书第七至十六卷,则与刊行于世的《伤寒杂病论》内容,除少数文字上略有出入外,内容上并无改动。
因此,《桂林古本》与通行本之差别,主要是增加了温病学内容。之所以说是托名之作,概之如下。四川黄鳝养殖技术
1 体例不同,文风迥异
凯夫拉纤维1~3卷中,论述脉学及六气致病,有论无方,其体制、文风与仲景迥异,缺乏前后贯通、一气呵成之感,且措词亦受明清白话文影响,渐趋通俗,不似仲景原文之古朴深奥。
2 病名
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是以六经分类命名,或以方名证。然《桂林古本》中,直接袭用了温病学说形成后的各种病名。耐热钢焊接
众所周知,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中首先论述了风温、温热、温疫、温毒、暑湿、湿温、秋燥、温疟等八种,这些病名及论述全部出现在《桂林古本》中,可见该书出于吴鞠通之后,并受其影响至深。
3  本末倒置,前后错乱
《桂林古本》中一、二卷有论无方,而第三卷突然冒出“大青龙加附子汤”、“桂枝去桂加黄芩牡丹汤”,亦即《桂林古本》中最先出现的方剂。
而在此之前,井无一处提及“大青龙汤”“桂枝汤”基本组成。
一代医圣,立法严谨,层次分明,未有本末倒置,愚若如是者。纵使仲师一时疏忽,延至“第十二稿”时,断不致毫无察觉,此后人托名时之失误。
4  方名
纵观《桂林古本》全书,除袭用经方外,其余方名均系以药名组合而成,如“百合地黄牡丹皮半夏茯苓汤”、“桔梗甘草枳实芍药汤”,比比皆是,此亦不合仲景立法之体例。
综之,该书各方面均与仲景大相庭径,留下明显斧凿痕迹,故当为后人托名之作。
《桂林古本》成书于1798--1894年间
前已提及《桂林古本》沿用了吴鞠通对温病的各种观点,而吴鞠通《温病条辨》成书于嘉庆二年(公元1798年),故《桂林古本》成书当在吴氏之后。
而左盛德将此书传给罗哲初是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故该书成书当在1798--1894年间。
《桂林古本》是伤寒派著作
仲师《伤寒杂病论》在祖国医学史上,首次打破了既往医著有论无方的格局,提出六经辨证,随证施治,为千古所颂。
迄至明末清初,后世医家在不断探索、总结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温病学说。
但在当时,温病学说是否该创立新论以“羽翼伤寒”,在学术界是有争议的,这就是清代我国医学史上伤寒学派与温病学派之争。
伤寒派认为“伤寒有五”,即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温病已属其中,不必另立新派。
《桂林古本》正是为维持这种观点,大量温病内容纳入伤寒之中,当作伤寒论的组成部分之一,自然也就不必“另立新派”。
该书作者自诩为仲景后人,自然维持正统的伤寒派观点,但他将大量温病内容直接纳入《伤寒杂病论》的同时,也说明他已看到温病学派的崛起和温病学派对外感病中的重要作用。
故将温病内容列于伤寒内容之前,也说明作者在很大程度上接受了温病学术思想并认识到其重要性。
该书的学术价值
尽管该书是伤寒学派著作,不主张另立温病学派,直接将温病内容纳入伤寒之中。
但该书将温病列为全书之首并吸取、采用温病之病名、辨证,说明其并未囿于一家之方。
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能博采众长,能看到温病学说之崛起,是难能可贵的。
笔者认为,《桂林古本》是清代伤寒学派与温病学派之争的产物,是出自伤寒派的手笔。
作者试图集伤寒、温病于一炉,在上另辟蹊径,编纂一部兼取各家之长的外感病专著,这对于祖国医学外感病的发展史,对研究仲景学说及岭南文化,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1:12:3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65772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温病   古本   学派   内容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