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暑温概述(2)气分暑热证治

38暑温概述(2)气分暑热证治
1.病因病理
下面咱们讲暑温的病因病理。暑温病的病因就是暑邪,暑邪嘛,有夹湿不夹湿之分。因为夏季气候炎热,人体腠理开泄,所以暑温虽然是新感温病,初起就见里热。这个里热啊不是单指阳明,叶天士在《临证指南》里面提出来,“夏暑发自阳明”,那只是一个举例而言,它可以发于肺,手太阴肺,可以发于足阳明胃,甚至于可以发于手厥阴心包,范围很广,有的病人初起就昏迷,大家别限于阳明。总而言之,暑热很盛,夏季人体的腠理又开泄,由于汗出较多,正气又不足,所以暑邪很容易深入,这就是它的病机。既病之后,热邪入里,可以出现气分证;也可以由气分向营分发展,热灼营阴;甚至于痰热蒙蔽心包,还可以深入血分,导致出血;还可以深入下焦,损伤肝肾,出现动风或者是血分虚证,这个传变哪,还是温热伤阴。总归,它的发展趋势,就是暑热邪气盛,阴液伤,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出现热伤营阴;可以出现动血;可以出现动风;也可以出现下焦肝肾阴虚。这是一种情况。
如果说暑热夹湿,出现暑湿病,它除了有高热的表现之外,还可以出现胸脘痞闷,身重,舌苔腻,这些表现。但是在暑温病里面,它就是夹湿,也是以热邪为主,所以叫暑热夹湿,它
很容易化燥,最后还是变成温热病。
后期由于邪气损伤正气很重,或者是在病变的过程中热邪灼液成痰,痰不能去,它往往留有后遗症;或者是余热不退;或者是留下终生的后遗症,痴呆、失语、耳鸣、耳聋,病变之后啊聋了,不会说话了,或者有的是老是有动风,或者是肢体废了。这个病相当于西医的什么病?最典型的乙型脑炎,流行性乙型脑炎。夏天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的时候,你去观察病人,有的(病人)表现就是一派的暑热,有的就夹湿,同样是一个乙脑,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表现两种形式。还有,钩端螺旋体病,因为夏天哪,人很容易下水,这钩端螺旋体是在水里,它叫疫水,自然疫源性的疾病。钩端螺旋体通过皮肤进入人体,可以导致危重病变,最典型的就是出血,因为它也是发生在夏天哪,所以它属于暑温的范围。就是说西医所说的流行性乙型脑炎和钩端螺旋体病,这是比较常见的啊,可以用中医暑温的辨证论治方法进行辨治。
2.诊断要点
美国中期选举结果公布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
证据智能系统
第一点。暑温的发生,不管是暑热还是暑湿,统称都是暑温,它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生于在夏暑当令之时,它必发生于夏季,其它季节都不能叫暑温,比较准确地说,是在夏至到立秋,或者延长到处暑之间,这段时间。夏至到立秋,或者到处暑。
第二个要点,起病急。初起一般没有卫分证,它发病就以高热,汗多,口渴,脉洪大有力,肺胃热灼的见证为主,实际上,说是“夏暑发自阳明”,发自阳明它也影响到肺呀,肺有热可以传到胃,胃有热也可以传到肺,这种病人初起都有肺胃热炽,高热、汗出、口渴、脉洪大的表现。
第三个特点。病变过程中变化快,因为它热很盛,发展快,可以有化火、生痰、生风,这些病理变化,而且容易耗伤津气,出现津气欲脱,痰热内闭,肝风内动,动血出血这些表现。动风、动血、痰热蒙蔽心包,这一系列的表现。
再一个特点。在检查的过程中,如果出现脘痞、身重、舌苔腻、恶寒无汗等症状,你要考虑这是里边有暑湿、有暑热,外边又感受了寒邪,初起呀如果有这类的表现,那是里有暑热外有寒。
3辨证论治
他有个二弟汉寿亭侯
(图形演示开始7:38)
科里奥利力
第3个方面是辨证论治。暑温病初起它的特点是气分高热,肺胃热炽,用辛寒清气法。
逐步地发展,在高热的同时,由于大汗出耗气伤津,可以出现津气两伤,到这个阶段,用甘寒的药生津兼益气,益气生津。初起因为它是实证,所以呢以辛寒清气为主要手段。发展到津气两伤了,那你就不能再用辛寒了,在清热的同时要生津益气,用甘寒。
再发展到后期往往是邪去,邪气已经去了,但是呢津和气没有恢复。到这个阶段以酸为主,兼用苦和甘。以酸为主,……。干什么呢?泄、敛。用酸苦泄热,酸甘敛阴。到后期呀邪气已经去了,但是津液没复,用酸苦的药,或者酸甘的药来泄热敛津。
一般是气分发展,就这么几个情况。在气分发展的话,三个阶段这么。
如果说它由气分又入营,那就不一样了,入营它可以灼伤营阴,那你就要清营养阴,或者叫凉营养阴。
如果说入营还有痰热蒙蔽心包,既有营阴伤又有痰热蒙蔽,那么既要清营养阴,还要豁痰
开窍。如果说再进一步导致内闭外脱,这个(内闭)要开,这个(外脱)要固。开是指开窍,固是指固脱。营分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单纯的热伤营阴,一种是气分有痰热,营分有阴伤。这个大家都不生疏了。
启东市大江中学如果说入血,它可以导致动血,它可以导致动血,那么就凉血散血。如果说由血热而导致动风,那就要凉肝熄风。
股评家
一般是这么几种情况。
那如果说,它耗血而导致真阴虚,你就要补阴。
无非就是这么几种情况。
到后来,留下的后遗症,暑温往往有后遗症。后遗症一般来说表现为痰阻经络,耳聋啊、失语呀、肢体偏废啊,或者是抽啊,老是动风不止啊,一般来说是痰阻经络,所以要搜剔经络。后遗症:活血,化痰,通络。
总的来说,就这么个原则。
有这么一句话,治暑“首用辛凉,继用甘寒,再用酸泄酸敛,不必用下”。这句话是谁说的?说是张凤逵,(号:张鹤腾),他在明朝天启年间写了一个《伤暑全书》,两万多字,这是最早出现的治暑的专书,后人哪就引他的这句话。治暑“首用辛凉”,就是指初起用辛寒清气,辛凉是指白虎汤,重剂。辛凉重剂白虎汤嘛,也叫辛寒。“继用甘寒”,第二步,暑伤津气,用甘寒养阴、生津、清热。最后暑邪已去,津气大伤,用酸味的药配合甘、苦,“酸泄酸敛”,酸苦泄热,酸甘养阴。因为暑邪它一般很小出现腑实证,所以不必用下。
这句话是不是张凤逵说的呢?不是,都说是张凤逵说的。《伤暑全书》它不是这么说的,张凤逵在《伤暑全书》里面怎么说的?“暑证不分表里,一味清内,得寒凉而解,酸苦而收,不必用下”,这是他的原话。“暑证不分表里,一味清内”,就是说治暑病不需要解表,你就一味地清内,清里。暑邪用寒凉就能解,“酸苦而收”。它不是伤津吗?用酸苦的药来泄热敛津,收敛津液,不必用下法,这是他的原话。他说的没有这么清楚(“治暑首用辛凉,继用甘寒,再用酸泄酸敛,不必用下”。)这么大的层次,“首用辛凉”,“继用甘寒”,最后“再用”就是最终,“酸泄酸敛”。这句话呀,是经过了叶天士的加工,叶天士在哪儿说的呢?——《幼科要略》,《幼科要略》后来经过王孟英的整理,他不是把它收入《温热经
纬》了吗?他给它改了个名,叫做叶香岩《三时伏气外感篇》,这段话是叶天士在《三时伏气外感篇》说的,他怎么说的呢?“张凤逵云:暑病首用辛凉,继用甘寒,再用酸泄酸敛,不必用下,可谓要言不烦”,他后来加了一句话。就是这句话呀,是叶天士对张凤逵《伤暑全书》有所发挥,经过他加工啦,不是张凤逵的原话了。后世传来传去的呢,就成了张凤逵的话了,实际上张凤逵没有说这么明确,他就是说暑病不分表里,一味清内,得寒凉而解,寒凉用什么药?他也没说,就是寒凉,也没有提出来辛寒。叶天士这么一加工啊,那要比他那个明确得多,三个步骤:先辛寒、甘寒、最后酸寒。讲得很好。
所以有时我们引证别人的东西,一定要注上是从哪儿引的,张凤逵说:这就不对,这句话绝对不是张凤逵说的,是叶天士说的,是叶天士引张凤逵的话这么说的。所以有时候我们看书引证古代的文献,你说“经云”,《内经》云:“怎么,怎么着……”,查看《内经》根本就没有这句话。比如说吴鞠通在《温病条辨》里面,导赤承气汤的脉象,他写了一个“左尺牢坚”。导赤承气汤的脉象,它不是小便涓滴不畅,大便不通吗?他说脉象是“左尺牢坚”,而且他对这段话有一段注解,他说俗谓“左寸者非”,他说不对,为什么呢?小肠脉应该在左尺,“细考《内经》自知”,那就是意思呢这段话是从《内经》来的,实际上《内经》根本没有这句话,所以后世就说吴鞠通伪造经文。《内经》是没有这句话,没有说小肠脉反
映在左尺,可是他提出“左尺牢坚”, “牢”啊是沉弦脉呀。革是浮弦,牢是沉弦,沉弦而又硬,就是沉弦有力的意思,这个“坚”就是有力。左尺的脉象沉弦有力,这个符合不符合临床呢?它符合临床。他(吴鞠通)硬要从小肠上去解释,所以后世就说他这个说得不对,叶霖给他批了一大段,为什么不对、为什么不对。左尺候哪儿?左尺候肾,肾与膀胱相表里,这种病变是膀胱里面的水热互结,它是下焦的病变,反映在左尺是对的,肾与膀胱相表里,他(吴鞠通)非得用小肠去解释,把小肠(脉)搁在左尺来(解释),可不是吗?古人没有这么说过。他(吴鞠通)又说是小肠热盛,火腑不通,又得说这个脉在左尺。把小肠脉搁在左尺。没有必要,实际上就是下焦膀胱水热互结,因为水液不通,有热,所以左尺脉反映沉弦有力,膀胱是在左尺啊,这个没错啊。
再比如,刘河间,主火派的代表,寒凉派的代表,因为他以火热立论,所以呢他主张用寒凉清热。就有人提出来这么一句话,这句话挺有名的,说刘河间主张“六气皆从火化”,这句话大家都知道吧?刘河间从来没有说过这句话,“六气皆从火化”,不是刘河间说的,他是这么个学术观点,但是他没说过这句话,谁说的啊?叶天士说的,是叶天士归纳了、总结了刘河间的学术思想提出来,他(刘河间)是主张“六气皆从火化”,也不是刘河间说的。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01:40:0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65758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出现   后遗症   河间   气分   暑热   内经   暑温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