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鞠通:中焦宣痹汤。经热则痹。湿聚热蒸,蕴于经络,寒战热炽,骨骱烦...

吴鞠通:中焦宣痹汤。经热则痹。湿聚热蒸,蕴于经络寒战热炽,骨骱烦疼,舌灰滞,面目萎黄。热痹
中焦宣痹汤
宣痹汤,中医方剂名。出自《温病条辨》卷二,为祛湿剂。具有辛苦通阳之功效。主治湿痹。症见湿聚热蒸,蕴于经络,寒战热炽,骨骱烦疼,舌灰滞,面目痿黄等。
《温病条辨》第二卷 中焦篇 湿温(疟、痢、疸、痹附)
六五、湿聚热蒸,蕴于经络,寒战热炽,骨骱烦疼,舌灰滞,面目萎黄囿,病名湿痹,宣痹汤主之。
经谓∶风寒湿三者合而为痹。《金匮》谓∶经热则痹。盖《金匮》诚补《内经》之不足。痹之因于寒者固多,痹之兼乎热者,亦复不少,合参二经原文,细验于临证之时,自有权衡。本论因载湿温而类及热痹,见湿温门中,原有痹证,不及备载痹证之全,学人欲求全豹,当于《内经》、《金匮》、喻氏、叶氏以及宋元诸名家,合而参之自得。大抵不越寒热两条,虚实异治。寒痹势重而治反易,热痹势缓而治反难,实者单病躯壳易治,虚者兼病脏腑夹痰
饮腹满等证,则难治矣,犹之伤寒两感也。此条以舌灰目黄,知其为湿中生热,寒战热炽,知其在经络;骨骱疼痛,知其为痹证。若泛用治湿之药,而不知循经入络,则罔效矣。故以防己急走经络之湿,杏仁开肺气之先,连翘清气分之湿热,赤豆清血分之湿热,滑石利窍而清热中之湿,山栀肃肺而泻湿中之热,薏苡淡渗而主挛痹,半夏辛平而主寒热,蚕砂化浊道中清气,痛甚加片子姜黄、海桐皮者,所以宣络而止痛也
宣痹汤方(苦辛通法)
防己(五钱) 杏仁(五钱) 滑石(五钱) 连翘(三钱) 山栀(三钱) 薏苡(五钱) 半夏(醋炒,三钱) 晚蚕砂(三钱) 赤小豆皮(三钱,赤小豆乃五谷中之赤小豆,味酸肉赤,凉水浸取皮用。非药肆中之赤小豆,药肆中之赤豆乃广中野豆,赤皮蒂黑肉黄,不入药者也)水八杯,煮取三杯,分温三服。痛甚加片子姜黄二钱,海桐皮三钱。
中焦宣痹汤,更早见于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卷五湿门之徐某案,有方但无方名,原案录之于下:
《临证指南医案》第五卷 湿
环氧树脂6101
徐,温疟初愈。骤进浊腻食物。湿聚热蒸。蕴于经络。寒战热炽。骨骱烦疼。舌起灰滞之形。面目痿黄。显然湿热为痹。仲景谓湿家忌投发汗者。恐阳伤变病。盖湿邪重着。汗之不却。是苦味辛通为要耳。(湿热入经络为痹)
防己 杏仁 滑石 醋炒半夏 连翘 山栀 苡仁 野赤豆皮
查阅相关文献,按中医药院校教材《方剂学》格式,整理纲要如下,仅供各位老师和学人参考,以及指正批评:
中焦宣痹汤
防己、杏仁、连翘、滑石、苡仁、半夏、蚕沙、赤小豆皮、栀子
(一)
防己12克,杏仁12克,连翘9克,滑石15克,薏苡仁15克,半夏9克,晚蚕砂9克,赤小豆皮9克,山栀9克
(二)
赛博
防己五钱(15克)、杏仁五钱(15克)、滑石五钱(15克)、连翘三钱(9克)、栀子三钱(9克)、薏苡仁五钱(15克)、半夏醋炒三钱(9克)、晚蚕沙三钱(9克)、赤小豆皮三钱(9克)。
(三)
杏仁15g 连翘10g 山栀10g 半夏10g 滑石15g 赤小豆皮10g 薏苡仁30g 防己15g 晚蚕砂(布包煎)20g 痛甚者,加姜黄15g、海桐皮15g。
此条以舌灰目黄,知其为湿中生热,寒战热炽,知其在经络,骨骱疼痛,知其为痹证。若泛用治湿之药,而不知循经入络,则罔效矣。故以防己急走经络之湿,杏仁开肺气之气,连翘清气分之湿热,赤豆清学分之湿热,滑石利窍而清热中之湿,山栀肃肺而泻湿中之热,薏苡淡渗而主挛痹,半夏辛平而主寒热,蚕砂化浊道中清气。痛甚加片子姜黄、海桐皮者,所以宣络而止痛也。临床见湿热内盛、经络阻滞、瘀热亢盛者均可用该方加减。
本方主要用于湿热痹证。方用栀子、连翘等清热泻火,配以薏苡仁、滑石等除湿利痹。临床应用以骨节疼痛、局部红肿,或有发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为辨证要点。
歌迷大世界血沉方程k值
本方虽名“宣痹”,但通利经络作用稍逊,如疼痛较甚,可加用桑枝、虎杖、徐长卿、海桐皮;湿热下注、脚膝酸痛,合二妙散(黄柏、苍术)同用。原方中赤小豆皮一药,现临床一般改用赤小豆。
(一)
本方治证是因湿热郁于经络而成。湿聚热蒸,灌于经络,则寒战热盛;流注骨节,故见骨节烦疼,活动不利;面黄滞为湿郁;小便短赤为热盛;舌红,苔黄腻或灰滞等都是湿热俱盛的征象。湿热之邪,痹阻经络,故治宣清利湿热,宣通经络。方中防已清热利湿,通络止痛,为主药;蚕砂、意苡仁除湿行痹,通利关节,协助防己以通络止痛,均为辅药;连翘、山栀子、滑石、赤小豆清热利湿,以增强防已清热去湿的作用,半夏燥湿化浊,“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故又用杏仁宣肺利气,以化退邪,均为佐使之品。各药合用,有清热利湿,宣痹止痛的功效。
(二)
湿热痹阻经络而痛,当清热利湿与宣痹通络并举。本方选用长于宣痹除湿的防己、薏苡仁
、蚕砂为主药,使肌腠之湿得除,则痹痛可止。用连翘、栀子助主药清热,赤小豆、滑石助主药除湿,七药能呈清利湿热,宣痹止痛功效。配宣降肺气的杏仁,令肺气开宣,则热从外解,肺气肃降,则水道通调;配燥湿祛痰的半夏,令脾能运湿,则中焦得和,二药实为调理肺脾两脏功能而设。痛甚加姜黄、海桐皮可以增强除湿止痛作用。湿邪阻络是引起肌肉骨节疼痛的原因之一,血运不利脉络瘀阻则是引起疼痛的另一原因。
故治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的痛证,常于祛风散寒除湿以外伍用活血药物,治湿热痹证亦然。本方用蚕砂、荽黄活血,正欲通过活血作用以消除疼痛。中焦湿浊,必用燥湿芳化药物,此证虽以湿热痹阻经络的疼痛为主证,因有舌苔厚腻见证,说明中焦亦有湿浊阻滞,故用半夏燥湿,若湿浊甚者,可加苍术、藿香、佩兰、菖蒲之属增强燥湿化浊作用。
①现代用法:上药用水1.6L,煮取600mL,分3次温服。
②古代用法:水八杯,煮取三杯,分温三服
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骨节烦疼,活动不利,寒战热盛,中医辨证为湿热痹者。见于痛风、面萎黄,寒战发热,骨节烦疼,小便短赤、舌苔黄腻或灰滞等等。
辛苦通阳。
亨利八世
清热祛湿(清化湿热),宣通经络(宣痹通络)。
湿热证。治湿热痹证(湿痹)。症见湿聚热蒸,阻(蕴)于经络,寒战发热(寒战热炽),骨节(骱)烦疼,面(目)痿黄,局部灼热红肿,或兼有发热恶寒,小便短赤,舌苔黄腻(厚腻)或灰滞等。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21:32:4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65756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经络   寒战   骨节   除湿   疼痛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